批评其他上师,将造下你自己的上师也被人批评的因果?
这句话乍一看,很对,细一看,不然,妙就妙在它有意混淆了具体和一般的关系,原则与是非的界限,而直接击中或者利用了弟子爱师护师的一片心,把为佛法拒理力争的学人和修养很差搬弄是非的小人行为混为一谈, 让人背上投鼠忌器举步为艰的思想包袱, 在自陷泥潭的踌躇中, 让正直的人噤若寒蝉, 眼睁睁给那些别有用心者的行为,留出一条前行的道, 它既打中了学人的情,也一时蒙蔽了学人的智, 在含糊其词中,打向你的人性软肋------有所爱, 就有所惧, 有所惧,就有所止,所以它是寒光闪闪好不厉害!
其实这句话的使用,是要看用在什么特定的时间场合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的结果全然不同,这需要弟子明慎的抉择和[度]之把握, 一个弟子, 承受师教,平日对佛法倾注了全部的忠诚和感情,今见多人行为乖违,有损佛教,而且其势大行,俨然时代正统代表,不去据理指出损害,提出质疑,反而为爱一己之师之顺缘, 视若罔闻, 唯唯诺诺, 这是爱师胜过爱教爱法, 因爱生障也, 若其师是具格上师, 见到弟子因爱自己竟这番做派,不知心中是如何滋味?! 在旁人眼里,其人也是世间法上[精明人],而拿佛法送人情的[自了汉],其实只要出于公心,有理有力有节,一个弟子就是对得起师父对得起因果对的起佛法和良心,何惧之有?况且一旦佛法整体衰败,就是你师再无人评谤, 也必将落个佛教整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势已去的哀叹,观今天下局势,正为此写照,所以批评的动机,内涵和它的时间意义之不同,在此案中实在是太大了,岂能笼统含混之?
所以从各个终极的角度看,单纯地去用这种说法,实在是无法安立的!一切都是观待的,需要具体地去分析!还是那句,只要学人出于公心,有理有力有节,这句话就不成立,否则因果就乱了
相反,那挥动此幅大旗的人,如果有意混淆它, 就是过度使用它, 凡是过度,不是无知, 就是别有怀抱把水搅浑-------以使自己金蝉脱壳, 这也是世间透查人心,攻占人心的战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