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ergaron 于 2016-11-18 09:48 编辑
重要更正:个人先砍自己一刀,由于转发文章比较仓促,有法师指出该文对辛岛教授的理解是有一定误解的。具法师纠正,辛岛教授讲座的根本观点是,大乘佛教产生于健陀罗,并可能有“大乘非佛教”之意图。由于我个人没有仔细考证,仓促发文,对大家表示郑重的道歉。文章就不删了,放在这里,也请各位法师、师兄们审阅和纠正,谢谢!
以下为转帖:
2016
年10月28日,日本创价大学辛岛静志教授应邀来到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做了题为 “犍陀罗语与大乘佛教” 的讲座,受到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圣凯法师及佛研所办公室主任定明法师、监学法雨法师、能仁法师等热情接待。
【辛嶋静志是日本创价大学教授、瑞典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法兰西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客座研究员,精通汉语、英语、德语、巴利语、梵语、藏语、犍陀罗语等多种语言。在佛教学、印度学、佛教语言等方面成果丰硕。著作有《汉译〈法华经〉文本研究》《长阿含经原语之研究》《道行般若经校注》《中亚出土佛教写本·大英图书馆藏梵文残片》(德文)等。】
讲座从犍陀罗语本的《八千颂般若》残片与最早的汉译《道行般若经》的对比展开,通过一系列犍陀罗语与梵语和汉译的对比研究,推断出《道行般若经》的原典语言很可能是犍陀罗语。
顺此路径,通过语言对比研究,展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观世音”最早译为“窥音”、 “光世音”、 “现音声”、 “观自在”、 “观世自在” 最后是如何发展为 “观世音”的;思维菩萨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等。 辛嶋静志教授认为:早期佛典不是梵语,而是口头传诵;最初佛典不是文字版本,是口头传承;佛典是不断变迁的;缺乏以上三个视点,就会像今天的大多数学者以为最早写于11世纪至17世纪的梵语写本就是原典,而轻视对汉语佛典的研究与重视。
辛嶋静志教授通过对犍陀罗语与大乘佛教的研究发现,早期通过犍陀罗语翻译的汉译大乘经典更接近原典,从而肯定了早期汉译经典的地位和重要性。认为今天看到的最古梵语佛经写本也是几百年以来不断进行梵语化、不断进行错误的逆构词、添加、插入的结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试图正确理解早期大乘佛典、接近于原本的特征或追溯它们传播过程时,如果仅依赖现存的梵语写本,是不可能理解佛典的真相。
很多汉译佛典先于绝大多数现存的梵语写本,尤其是公元2世纪至6世纪之间的作品,这期间的汉译佛典多为完本,而且翻译年代确凿,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除此之外,在中亚和“大犍陀罗文化圈”出土的古老梵语残片和犍陀罗语残片、于阗语文献,藏语等,也可作提供大量线索来追溯佛教文献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尤其是近年不断发现的,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语大乘佛典,很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大乘佛教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