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36|回复: 16

从南传菩萨道论证大乘是佛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罕一听闻的南传菩萨道》
当今世界的佛教,从传播地域的分布和经典使用语言上,可以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在一般人的观念上认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传着「大乘佛教」,注重菩萨道思想;而南传佛教却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阿拉汉(arahanta,阿罗汉)、趣般涅盘为目标,属于解脱道,也即所谓的「小乘佛教」。
  其实,在南传巴利语三藏圣典当中,也保存着丰富的有关菩萨道思想和实践的经典。1956年,缅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长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当时首相伍努(U Nu)的多次恳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编纂了六集八册的巨著《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两册即专门解释了如何修习菩萨道[1]。于此,笔者就想对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介绍:
  一、南传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南传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该经共分为22集,收录了547个佛本生故事。
2、《佛种姓经》(Buddhavaüsa),又可译为《佛史》。共分为二十八品,主要内容讲述了包括佛陀在内的二十八位过去诸佛。
3、《所行藏经》(Cariyàpiñaka),分为三品,用偈颂体裁讲述了佛陀过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个本生故事。
据《佛种姓经》中记载,佛陀在成道后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国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罗卫城),住在尼拘律陀园。佛陀为了降伏因出身高贵而骄傲自大的释迦皇族,特地显现了双神变。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经过后,带着五百位常随阿拉汉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讲述其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巴拉密的故事,于是佛陀讲述了其从燃灯佛时代的苏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维山达拉王时代漫长时间中修行菩萨道的《佛种姓经》。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即源出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复归于婴儿 于 2016-9-12 08:35 编辑

二、十巴拉密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一位行菩萨道的菩萨必须实践十种巴拉密[2],也即导向成佛的十种方法。它们依次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
巴拉密是与大悲心和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大悲心(Mahà Karuõà)是视一切众生如亲生儿子的深切怜悯,这种大悲心强大到足以使菩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方法善巧智(upàya kosalla¤àõa)是把布施、持戒等十种善行转变为菩提资粮的智慧,也即只视成为全自觉者[3](Sammàsambuddha)为唯一目标。所有的巴拉密皆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此两种基本条件的布施、持戒等,才能被称为巴拉密。其中:
1、布施(dàn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愿意舍弃所拥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体或生命来帮助他人的善思。

2、持戒(sãl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的身善行和语善行。

3、出离(nekkhamma)巴拉密是在明了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之后所生起的舍弃欲界之心。

4、智慧(pa¤¤à)巴拉密是毫无错误地透视诸法之共相与特相的心所

5、精进(vãriya)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与心的努力。

6、忍耐(khanti)巴拉密是忍受他人对己所犯之错的忍耐力。

7、真实(sacca)巴拉密是只说诚实不欺的真实语言。

8、决意(adhiññhàna)巴拉密是对利益众生之善行毫不动摇的决心。

9、慈(mettà)巴拉密是为众生之福利与快乐所做的祝愿与奉献。

10、舍(upekkhà)巴拉密是对所有好与恶之法舍弃爱与恨,采取平等和无分别的态度。

总之,一切巴拉密都拥有利益众生的特相,协助众生或不犹豫地修习巴拉密的作用,现起为希望他人获得幸福或愿证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三、巴拉密的基本条件

诸巴拉密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至上愿(abhinãhàra),即发愿成为全自觉者。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记成为菩萨时,他必须具备八个条件,即:

⑴、他必须是人;
⑵、他必须是男性;
⑶、修行圆满至可在那世证悟阿拉汉果;
⑷、遇见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须出家成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业因与果报的沙门;
⑹、他必须成就四禅八定与五神通等圣德;
⑺、增上行,有能够完全地奉献自己的生命给佛陀的极强诚意;
⑻、拥有不畏任何艰难去成就佛果的极强善欲。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所发的至上愿才能生效。在至上愿生起之后,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记为「菩萨」

(bodhisatta)。在至上愿生起那一刻开始,菩萨即进入「大菩提乘行道」(Mahà-bodhiyàna-pañipatti),他肯定将在未来成就无上全自觉者,决不退转。此后,菩萨可以不需要导师的帮助而单凭自己的能力引发正确地实践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择智」(pàramã-paricaya¤àõa),而此智是他未来证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跟至上愿相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条件。通过此二法,菩萨得以持续不断地为众生谋求福利和快乐,完全没有顾虑到自身的利益,也不会对极为艰难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萨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条件:

⑴、勇猛(ussàha),这是修习巴拉密、舍离与善行的精进力。
⑵、上智(ummanya),即方法善巧智。
⑶、决意(avatthàna),是对修菩萨道不可动摇的决心。
⑷、利益行(hitacariya),即培养慈悲心。

因为此四个因素有利于成就全自觉,故名为四佛地。

4、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àsaya)。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它影响人之个性的形成。内心气质可分为两种,即善与恶。善的内心气质有十六种,即:倾向于出离、隐居、无贪、无瞋、无痴、解脱及十种巴拉密。

5、省察智(paccavekkaõa-¤àõa)。省察不修布施等十巴拉密的坏处与修布施等十种巴拉密的好处。

6、十五种行(carana)、五种神通(abhi¤¤à)及它们的组成部分。

十五种行是持戒、以正念摄受六根门、于食知足、昼夜精进、信、念、惭、愧、勤学、精进、慧、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五神通即神变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随念通(宿命通)。

[1]
此两册已由敬法比丘翻译为中文,书名为《南传菩萨道》。

[2]
巴拉密:巴利语paramã,
古音译作波罗蜜。

[3]
诸义注中说:「完全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全自觉者』。」
北传佛教依梵语samyak-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作正等觉者,正遍知。
四、圆满巴拉密的时间
南传佛教把菩萨分为三类,即:

1、慧者菩萨
(pa¤¤àdhika),又称为敏知者菩萨,他们慧强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弟子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2、信者菩萨
(saddhàdhika),又称为广演知者菩萨,他们慧中信强。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3、精进者菩萨
(vãriyadhika),又称为所引导者菩萨,他们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记那一世证悟声闻菩提的话,他有足够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三类菩萨圆满巴拉密的时间有所不同。慧者菩萨圆满巴拉密的时间需要四阿僧祇(asaïkheyya,不可数,无数)劫与十万大劫;信者菩萨需要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精进者菩萨需要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以上时间是从被授记为菩萨之后算起。

犹如稻种必须经过固定的时间才能开花、结穗与成熟。同样,每一类菩萨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内修习巴拉密,巴拉密才能达到圆满,才能成就佛果。每一类菩萨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证得佛果,因为他的智慧还未成熟,成佛的条件也就不能具足。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复归于婴儿 于 2016-9-12 08:37 编辑

由此可见,南传佛教也有大乘菩萨道的修法。但是南传佛教由于主要是声闻乘,对于菩萨道不太重视,所以对其的描述和修行波罗蜜的方法非常简略,远远没有北传佛教详实丰富。比如南传菩萨道讲了要修“智慧波罗蜜”,但是智慧波罗蜜怎么修,南传却没有具体的方法,这是很不正常的而北传佛教里的《般若经》正好与此缺陷相吻合;南传菩萨道讲了要修习持戒波罗蜜(这个戒跟普通沙门的戒律不同),但是南传里面却没有菩萨戒,北传佛教的菩萨戒正好能填补这个不足。这就是大乘佛经并不是凭空伪造的一个例证。因为肯定有过去世得到佛陀授记,现在还在世间行菩萨道的修行者,他们一定会请问佛陀有关十波罗蜜的具体修法,那么这些就是大乘佛经,这些菩萨们也就是大乘佛经的请问发起人。
     由此可见,某些人所谓的“菩萨是看护佛塔的人群演变出来的,大乘佛经是龙树等论师捏造的”说法有多么荒谬。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录《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譬  喻  经
    归依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第一  佛陀品

                一  佛陀之譬喻

    一  佛说诸譬喻 1,净意且谛听,三十婆罗密,法王数难知。
    二  诸佛正菩提,僧随世导师,合十示归命,礼拜头触地。
    三  佛国不知数,见宝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运作。
    四  彼处白银地,吾于建楼阁,几重宝层阶,高耸入苍穹。
    五  柱色映造法,无从估其值,门楣黄金造,门伞美装饰。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一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二

    六  琉璃第一层,辉似无垢云,池中多水草,满地铺黄金。
    七  珊瑚如其色,何色映真红,胭脂色光辉,映照遍四方。
    八  门庭善规划,大窗高尖塔,四栏楯罗网,香华鬘清爽 2。
    九  美仑楼阁具,七宝所装饰,青黄复赤白,亦有漆黑色。
  2 一○  莲花映耀色,兽鸟现光辉,诸宿之星群,日月饰虚空。
    一一  黄金罗网覆,结黄金铃铎,随风起鸣响,黄金华鬘爽。
    一二  楼阁有绿窗,红赤与黄色,幢柱结华鬘,纷纭诸色彩 3。
    一三  白银所造板,红玉摩尼造,猫睛石所成,种种数百多。
    一四  敷诸色美床,柔展迦尸衣,钦婆罗黄麻4 5,织锦支那丝6,
          绵织与毛织,胜色诸外衣 7,一切种种覆,致意吾设敷。
    一五  阶上此彼处,贵宝饰尖屋,摩尼辉炬火,支撑确树立。
    一六  柱楹闪光辉,美哉黄金门,阎浮檀金色,坚材白银造。
    一七  连锁几多分,扉闩著色彩,左右多福瓶,莲花插青红。
    一八  一切往昔佛,率诸僧弟子,世间真导师,形以色所造。
    一九  佛率众弟子,圣者入其门,黄金座椅上,圣者坐一群。
    二○  此世现住佛,无上世几多,往昔有几人,上升于彼处。
    二一  自存无能胜,几百辟支佛,往昔彼等在,伴吾于彼处。
    二二  天上或人间,众多有劫树8,一切衣弃舍9,吾今披三衣。
    二三  种种美味物,饮食善调理,摩尼造耀辉,盛吾钵行施。
    二四  吾捧天上衣,彼等披净衣,更有甜砂糖,油蜜与糖浆,
          美食心欢悦,彼等圣者群。
  3 二五  居蜜如狮子,彼等入宝屋,高贵座褥上,暂为狮子卧。
    二六  彼等从座起,正知跏跌坐,摄佛一切食,浸入定愉悦。
    二七  或为示诸法,或享神足乐,或达神通境,耽于神通中,
          其数几百千,复有弄姿者。
    二八  诸佛问诸佛,执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二九  弟子问诸佛,诸佛问弟子,彼等互起问,相互作问答。
    三○  诸佛辟支佛,弟子与侍者,如斯耽愉悦,彼等乐楼阁。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三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四

    三一 黄金白银网,诸网相结造,真珠网围绕,宝伞头上罩。
    三二  有布遮阳光,黄金五彩星,散花色彩美,一切掩头顶。
    三三  花束散其上,香束复辉映,衣束亦分撒,复以宝束饰。
    三四  撒花美艳丽,更以良香薰,捺香五指印10,黄金覆其上。
    三五  四方有莲池,红莲青莲覆,莲花粉纷飞,现出黄金姿。
    三六  一切树花开,沿边绕楼阁,诸花自散敷,芳香注落上。
    三七  彼处孔雀舞,天鹅演圣歌,迦陵频迦鸟,处处鸟群歌。
    三八  天鼓响四方,到处琵琶音,吹奏诸天乐,尽萦各楼阁。
  4 三九  佛土或铁围,所居其上方,各具大光辉,宝成无裂罅。
    四○  建立黄金台,灯明树辉煌,其数上万炬,依次皆并立。
    四一  歌娘与彩女,舞踊天女群,种种舞台现,萦绕诸楼阁。
    四二  须弥山顶上,山颠见树梢,幢幡吾所树,五种彩色美。
    四三  天龙乾闼婆,诸神悉并临,合掌示归依,环绕诸楼阁。
    四四  不问何善业,吾皆应所行,上升于三天,身口意皆善。
    四五  有想或无想,一切诸有情,吾所积福果,皆可获分享。
    四六  吾实为彼等,寻致与福果,彼等未留意,神至使得知。
    四七  此世诸有情,因食故有生,美味由吾意,得获一切食。
    四八  吾意行布施,吾意持净信,一切觉独觉,供养胜弟子。
    四九  依吾心所愿,修行诸善业,舍弃此人身,吾上往三天。
    五○  天上与人界,吾知此二界,吾意所望果,他界吾不知。
    五一  吾为神上首,吾为治世主,完具端美姿,智慧亦无双。
    五二  种种佳美食,珍宝亦不鲜,种种胜妙衣,由空现吾前。
    五三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天食即现前。
    五四  地山或空际,乃至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宝现吾前。
  5 五五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香即现前。
    五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乘舆现吾前。
    五七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华鬘现吾前。
    五八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庄严具现前。

        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五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六

    五九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童女来吾前。
    六○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糖蜜现吾前。
    六一  地山与空际,或复水森处,吾掌一伸展,诸食现吾前。
    六二  漂泊无财者,行人来乞者,澄得正觉者,吾行胜布施。
    六三  岩山大震撼,轰动诸深山,此世吾成佛,神界普欢喜。
    六四  此世有十方,运行无限际,无论何方位,佛国不知数。
    六五  吾辉映光明,二道光运转,彼处与其间,光焰大辉映。
    六六  如此多世界,一切众见吾,一切心欢乐,一切皆从吾。
    六七  更发优美音,吾打不死鼓,彼处与其间,诸言倾耳闻。
    六八  法云以降雨,人皆成无漏,彼处虽劣者,亦达预流果。
    六九  布施应施物11,满行戒无余,出离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6 七○  质问贤者事,行无上精进,得忍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一  真谛行加持,满谛波罗蜜,得慈波罗蜜,到达无上悟。
    七二  得不得乐苦,尊敬与不敬,到处皆平等,到达无上悟。
    七三  见怠惰怀怖,见精进得安,勉励行精进,此为诸佛教。
    七四  见诤论怀怖,见不诤得安,亲和共和合,此为诸佛教。
    七五  见懈怠怀怖,见不懈得安,励修八正道,此为诸佛教。
    七六 多佛及罗汉,遍集咸来聚,对此佛罗汉,礼敬应归命。
    七七  诸佛不思议,佛法越思议,具有净信者,果更不思议。
        ──如是世尊自己不断修佛之行、为说诸佛之譬喻及诸法门。

    注 1  暹罗本中在此之前有tristubh调之三偈,此与辟支佛之譬喻情形相同、为佛应阿难之问
          (在此就一切知之诸佛者,如何……问)所说。又在此一偈之前半,暹罗本中有:“过去
          诸佛前,吾希得佛位”,以下相同。
       2  读为ganhavela(暹罗本)
       3  读为samcitta(暹罗本)
       4  钦婆罗(kambala)毛织衣之一种。
       5  黄麻(dnkula)、以此种植物之纤维所织成之柔软之衣。

        譬喻经  第一  佛陀品                                   七
    --------------------------------------------------------------------------
        小部经典四(譬喻经)                                     八

       6  支那(c1na)指支那产之衣(c1namsuka)。
       7  原语Pandu 橙色。
       8  神树与任何欲求之物。此处指所谓衣树。与欲求之衣。
       9  原语解为samahitva。
      10  香之五指印(gandha-Pancangulika)开浸香油之掌捺印、印成掌形之一种善缘起之手
          印。
      11  以下为十波罗蜜、即;布施、戒、出离、智慧、精进、忍、真谛、加持、慈、舍。
发表于 2016-9-1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乘对大乘非佛说的主要争议在:佛没有讲法无我,只说了补特伽罗无我。对于大乘佛教也采用所谓:斋戒、沐浴、念诵等与婆罗门吠陀相似的作法,也不以为然。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9-12 09:32
声闻乘对大乘非佛说的主要争议在:佛没有讲法无我,只说了补特伽罗无我。对于大乘佛教也采用所谓:斋戒、沐 ...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果,轮回,六道,涅槃,四禅八定,帝释天,梵王,阿罗汉,梵行,这些南传佛教里的概念和词语哪一点不是婆罗门教早就有的?
发表于 2016-9-13 2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树、无著,直到寂天菩萨,将“大乘非佛说”已经批完了。南传或许有菩萨法,但主要还是北传。
发表于 2016-9-13 2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说因果,世间人也研究因果,但和佛说的因果,还是有天壤之别:佛法的因果能度人,外道不能。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6-9-13 23:52
大家都说因果,世间人也研究因果,但和佛说的因果,还是有天壤之别:佛法的因果能度人,外道不能。

外道的法也能度人。梵行婆罗门可以往生到色界诸天甚至无色界天,怎能说外道的法不能度人呢?只不过不能将人度出轮回。
发表于 2016-9-14 1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归于婴儿 发表于 2016-9-14 09:46
外道的法也能度人。梵行婆罗门可以往生到色界诸天甚至无色界天,怎能说外道的法不能度人呢?只不过不能将 ...

未必不能出轮回
当然按照佛教的角度,外道是不能出轮回,但是客观来讲,“轮回”不是佛教的原创,亦不是佛教所独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9-14 10:40
未必不能出轮回
当然按照佛教的角度,外道是不能出轮回,但是客观来讲,“轮回”不是佛教的原创,亦不是 ...

我亦有此赶脚。《博伽梵歌》在修证上非常类似佛教的小乘,不知道是原创的,还是他们借鉴自佛教的。
发表于 2016-9-1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9-14 10:40
未必不能出轮回
当然按照佛教的角度,外道是不能出轮回,但是客观来讲,“轮回”不是佛教的原创,亦不是 ...

如果修外道法也能出轮回。那么佛就不会显现出世了。外道法里有所谓的出轮回的修法,但如蒸沙饭永劫不成。只是有此名词但无实质的可能。但因为他们能苦行等,所以可以往生到天道。甚至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但还是在轮回里。
你要是看大般涅槃经就明白了,外道法中始终有个我,哪怕是极为细微,也存在一个我。就算是博伽梵歌里。也有个我。有个我就不能脱离轮回。
发表于 2016-9-1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扎西达吉 发表于 2016-9-14 13:46
如果修外道法也能出轮回。那么佛就不会显现出世了。外道法里有所谓的出轮回的修法,但如蒸沙饭永劫不成。 ...

“有个我就不能脱离轮回。”

——不好意思,这是佛教自己对轮回的定义
发表于 2016-9-1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z 于 2016-9-14 23:35 编辑
复归于婴儿 发表于 2016-9-14 12:14
我亦有此赶脚。《博伽梵歌》在修证上非常类似佛教的小乘,不知道是原创的,还是他们借鉴自佛教的。

这就很难说了
其实佛教很多东西都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也不止是佛教,应该说印度所有宗教都是这样
婆罗门教非常古老,对印度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很多宗教都在印度兴盛过,但却从未有一个宗教可以取代婆罗门教的主体位置
其他宗教争破头也只能当个老二

不过雅利安人是侵略者,他们入侵印度,传播自己的文明——吠陀文明,产生婆罗门教
因果,业力,轮回等等许多东西都是雅利安人创造的



发表于 2016-9-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講論證,那就先就事論事講講論證,從邏輯上缺一個“大乘”,和這個大乘就是北傳大乘,之間是連接不起來的。
至於佛國那段經文,似乎是在說時-空無限,而不是世界是多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4:15 , Processed in 0.0357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