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40|回复: 8

请教各位师傅关于业力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9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基本理解:业无作者,无受者,但因果相续。众生的生死轮回,无所谓不变之灵魂,而是业之迁流。</P><P>不知我这个基本理解对否?</P><P>疑问如下:</P><P>1 密宗的中阴身 和 灵魂说有何不同? 它和业力是什么关系?</P><P>2 业怎样保存?延续?化成具体的果报?</P><P>3 中阴身也好 结生识或其他也好只是解释了受胎选择的果报, 也并不能解释随后而来的&nbsp;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果报)。怎样用业力解释人们完全不同的机遇?</P><P>4 业力为何永远能够作为一个整体造成生死之流转,为什么业力不能自己分解消散?这是否不合我们所见的世间常理?</P><P>5 善业和恶业能否互相抵消?阿罗汉,菩萨,佛他们是所有的业力都没有了/还是他们的业力无法再感果报?</P><P>6 业力的善恶 谁来判断 以什么为标准? 如果一个人好心办了坏事,它有没有造业?一个人完全相信自己所作是善的,他是造善还是造恶?有些行为对有些人是善对有些人是恶,怎样确定其善恶?</P><P>7 为什么说 虚无主义 断灭思想是错误的?传统的说法是 有因果报应,所以断灭论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用因果报应之说,怎么能反对断灭论?至少有情之外的物质世界不需要这些来解释。</P><P>8 从终极意义上说: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磐 这同虚无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P><P>问题太多了。请大家发菩提心,解释任何一个问题都好, 解决我心中的疑惑。&nbsp;请赐教。</P><P>我感到业力学说是佛法很薄弱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好好解决这个问题。</P>
发表于 2004-11-2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业果深细难知,能够完全通达的只有佛陀,作为一般的三宝弟子,没有能力去真实观察到业力的流转,在这个问题上只能相信圣言量。</P><P>下面略答如下,供参考:</P><P><STRONG>基本理解:业无作者,无受者,但因果相续。众生的生死轮回,无所谓不变之灵魂,而是业之迁流。</STRONG></P><P>从世俗谛的层面说,有作者受者,作者也是受者,经中说:「纵经百千劫,&nbsp; 所作业不亡,&nbsp; 因缘会遇时,&nbsp; 果报还自受」,生死轮回,是业力的相续之流。</P><P><STRONG>1 密宗的中阴身 和 灵魂说有何不同? 它和业力是什么关系?</STRONG></P><P>中阴身不是密宗才说的,显宗里面也常谈到,佛教主张一切有情生死轮回,而生死只是五阴相续,前身死后,后身未生,两身中间所受五阴叫作‘中阴’。他不是在五阴外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所以他和世俗常说的所谓【离蕴独有】的灵魂不同。中阴身也不能逃脱业力。</P><P><STRONG>2 业怎样保存?延续?化成具体的果报?</STRONG></P><P>业如果依照中观应成的看法,是不用保存的,至于这个变化微细的唯圣者方知,凡夫可以从粗浅的地方看出一点,比如《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遭遇。</P><P><STRONG>3 中阴身也好 结生识或其他也好只是解释了受胎选择的果报, 也并不能解释随后而来的&nbsp; 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果报)。怎样用业力解释人们完全不同的机遇?</STRONG></P><P>业果是时刻相续的,不是只在入胎时有效,众生造的业有共业和不共业,每个人的遭遇都可以由此得知。</P><P><STRONG>4 业力为何永远能够作为一个整体造成生死之流转,为什么业力不能自己分解消散?这是否不合我们所见的世间常理?</STRONG></P><P>业力的根本是无明,十二因缘是不断相续的,因为我们的无明没有去除,所以必然有爱、取等支,生死流传不止,一旦断除无明,即可解脱。</P><P><STRONG>5 善业和恶业能否互相抵消?阿罗汉,菩萨,佛他们是所有的业力都没有了/还是他们的业力无法再感果报?</STRONG></P><P>善业和恶业如果形成对治的关系可以抵消,否则是各受各的,圣者的业力是善业,是不可思议的,并不是没有业力,如果圣者所作不能感果,如何教化众生?</P><P><STRONG>6 业力的善恶 谁来判断 以什么为标准? 如果一个人好心办了坏事,它有没有造业?一个人完全相信自己所作是善的,他是造善还是造恶?有些行为对有些人是善对有些人是恶,怎样确定其善恶?</STRONG></P><P>业力的善恶以是否参杂贪嗔痴三毒判断,如俱舍论十六卷云:诸善业道、所有加行、根本、后起、皆从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所起。以善三位、皆是善心所等起故。善心必与三种善根共相应故。好心也会办坏事,也是恶业,如佛经说以尘扬罗汉身以为吉祥,最后全城人感果被尘所埋。</P><P>多识仁波切语录选摘</P><P>37、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BR>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BR>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BR>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拔弄是非待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BR>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别人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BR></P><P><STRONG>7 为什么说 虚无主义 断灭思想是错误的?传统的说法是 有因果报应,所以断灭论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用因果报应之说,怎么能反对断灭论?至少有情之外的物质世界不需要这些来解释。</STRONG></P><P>有情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断灭的,是恒常相续的,现代人对此都予承认,但是对于后世的存在只能依照圣者所证判别,如以比量判别,则恐怕你不一定会信服,藏传佛教传统的比量判别方式多识仁波切的介绍如下:</P><P>100、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BR>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学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现介绍《因明逻辑》论证生命转世的方法。<BR>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的续流”,如河流、电流,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是前一杀那意识的同质果。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因果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因果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因果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不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BR>  二、续流先前因。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如识别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BR>  三、习性规则。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BR>  四、前世回忆。“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的正确性,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BR><BR><STRONG>8 从终极意义上说: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磐 这同虚无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STRONG></P><P>【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是佛法中十分高深的证悟境界,唯识和中观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不能望文生义以为两者完全等同。</P><P>最后,说几句题外话,你这些问题,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有阐述,何必在此追问大家呢,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一下道次第,也许比自以为是的判断什么【我感到业力学说是佛法很薄弱的地方】要好的多。</P><P>言直,见谅!</P>
发表于 2004-11-3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仁波切的开示说的好透彻。顶礼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P>区长:谢谢您的指点。</P><P>我的疑问有所减少,但还是有疑问。</P><P>1 中阴身如果在肉体死亡之后还能够在一定时间独立存在,而且有迁移运动的过程,那跟[灵魂】恐怕是很相似的吧?不同点只是它承载着业力。</P><P>2 这点完全接受您的意见。</P><P>3 如果所有外部的机遇也是因为业报,那岂不是同宿命论相似。佛法中很少/没有?提到偶然性的问题。可是偶然性在现实的感觉中是无处不在的。这里顺便再请教一个问题:佛法中的因缘是否包含了必然和偶然?按我的理解:讲无常、空、无自性时好像主要是在说偶然,而在讲解脱时好像主要是说必然。如果佛法中承认偶然性,不知能够给它多大的位置?佛陀批判外道的无因无缘的说法,批判的不知道是完全的无因论、还是批判的偶然论?</P><P>6 关于善恶的解说我还是不能很好理解。我的意思是:善恶、好坏.....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有赖于参照的体系,而这个参照的体系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也是相对性的。多识仁波切的判断标准,也是用一套标准建立的,那么其最初的标准又是什么根据呢?这样成了循环论证。当然就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他所说的已经是很完美了。</P><P>7 如果对于圣言量来说是信和不信的问题,我当然是愿意相信。但多识仁波切的比量推断无法说服我,因为他的前提:『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是突如其来的。问题本身就是这个前提,如果物质和精神是独立的,那还有什么疑问的必要?</P><P>我这里没有争辩的意思,相信您能感觉到。谢谢您的提醒,广论在我的重点学习计划之中。</P><P>如果有时间,希望继续指点。</P>
发表于 2004-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1、密宗的中阴身和灵魂说有何不同?它和业力是什么关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首先要辨析“中阴身”与“灵魂”定义之异同。<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一般所说“中阴身”,是五蕴身的一种形态,具足五阴(色、受、想、行、识)结构;既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切众生之身形,也可偏指众生在六道之间轮回时,处于两道之间(中间过程)时的形态。<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灵魂,是中国古代习惯性的概念,一般指人死后的精神。比较精确定义的是道家,通常指凡夫境界的生命中,除去物质成分以外的精神部分;灵魂既作用于生前,也延续到死后;如果某灵魂剥蚀干净其中的虚妄成分,而成纯阳状态,则升华为天仙微妙道体。<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业力,指生命、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相续之力。中阴身一直随着业力作用而变化。凡夫境界的灵魂,其构成与五阴是比较一致的,当然也随着五阴的业力而变化。仙人的纯阳之身,也许是对于五阴有所超越的“本妙觉心”之类,是能够变化的源泉(先天之道),而非变化后的现象(后天);当然,这种说法也是相对的,是有待验证的。<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2、业怎样保存?延续?化成具体的果报?<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唯识学用不同的“识”,来界定“业”的作用层次、形态。如来藏理论设定一个诸法作用的本源、本体,来解释因果妙用。中观应成派则断然否定一切本体论色彩的说法,强调诸法无自性,刹那变异不思议,了不可得,要求人们时刻消磨执着,不停留于任何境界、不执着任何一法。<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从实际来说(实事求是),人们由于认识到一定的现象,才构建一定的解释、理论。各人所见证的事实,当下如是;随后的理论,未必如实。因此,各人首要之事,是精心体察当下一念相应之真实;圣贤教法,也只是参考。<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也许因果寄存、变化之道过于精微,是超越常人意识思量能力的,需要实证到一定的程度(转识成智),才能有所默契。<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从世俗经验来看,可以、也应当努力探索、推论一定的因果现象,但不可过于执着、以为必然。<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3、中阴身也好,结生识或其他也好,只是解释了受胎选择的果报,并不能解释随后而来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果报)。怎样用业力解释人们完全不同的机遇?<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现在一般地解释人们的世俗遭遇,都是经验主义的归纳与条分缕析,如共业、别业之说,旧业、新业之说,必然(定业)、偶然(不定业)之说。<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其实众生之间差别极大。越是业障重的众生,越没有更新、变化的机遇,对于他们,生活更有宿命的色彩;越没有执着的圣者,越有自在变化之力,对于他们,生活永远是清新机动的。<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4、业力为何永远能够作为一个整体造成生死之流转,为什么业力不能自己分解消散?这是否不合我们所见的世间常理?<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业力是整体的,还是有聚有散的,这都是相对区分;绝对的情形是不存在的(或不可思议的)。佛法往往择其一而言(假言论而立教),是为了对治世间偏见。<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5、善业和恶业能否互相抵消?阿罗汉,菩萨,佛他们是所有的业力都没有了,还是他们的业力无法再感果报?<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善、恶既是相对概念,界定于此相对范围内的信息,只有相对意义,当然可以说是互相抵消的,就象欠债还钱,因缘了结。但是,由于诸法的变迁不可复原,绝对的抵消是不可能的。<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诸位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任何生命(个体)所见证的真实、境界,不是绝对的。相对来说,发生具体作用的圣者,一定处于一定的因果链中,其业力、果报绝非没有,而是相对自在地作用着。只是圣者境界,凡夫莫测,故说不可思议。<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6、业力的善恶谁来判断,以什么为标准? 如果一个人好心办了坏事,它有没有造业?一个人完全相信自己所作是善的,他是造善还是造恶?有些行为对有些人是善,对有些人是恶,怎样确定其善恶?<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业力的善恶,一定是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社会、境界,相对而言的,标准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一个最初的标准。法尔如是,存在就是被感知,当有感知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了“分别”。<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也许,从众生心地的真如本性来说,凡是符合或趋向于真实之道的,则善;反之,则恶。<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个人发心与社会效果之善恶,也是不同层次(社会层次、个人层次)的区分,不能混淆。从社会效果来说,是共业上的善、恶;从个人造作来说,是发心(动机)与智慧、能力是否匹配的善、恶(不如说优、劣);从个人之间来说,善、恶作为必然是相对的(如为救亲人而杀敌人),各以其发心、具体显现之作为,而承担因果责任。<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7、为什么说虚无主义、断灭思想是错误的?传统的说法是有因果报应,所以断灭论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用因果报应之说,怎么能反对断灭论?至少有情之外的物质世界不需要这些来解释。<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因果作用之说,对于有认识能力、有造作能力的生命,才有意义。人一直活动下去,需要一定的变化之道(应变规则)。断灭论本身,既可以视为一种比较极端的应变规则,也可以说是无视规则,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适用。<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所谓对错,是相对于他人,或者相对于自身的不同时期。从佛法修证来说,断灭论者失去了探索生活真相的心愿、动力,不利于深入世间法、分别诸法相。<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8、从终极意义上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这同虚无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区别究竟在哪里?<o:p></o: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是一种人生(生命)境界,是人对于有、无两个极端之间的圆融把握。<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世俗的虚无主义或唯物主义,基本上就代表了有、无两个极端的视点。<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世界,即分野,必然建立(建构、假设成立)在相反的坐标参数上。人所把握的境界越有相对差异,其世界就越广大。喜欢把握复杂的世界,还是简单化的世界,是个人的价值意愿。天生万物,各有特性,本来如此啊。<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物质与精神,本来也是基于人们现实生活的素材,作出一分为二的分类。先不要说这个分类里的某一种终究如何(在我们还没有探索到究竟真实以前,需要圣贤的教导来指导生活),更现实的应当是:我们是如何知觉这一切的?如果我们的知觉错误,则建立于错误信息上的一切分类,都谬以千里了。<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o:p>个人见解,仅供参考。</o:p></SPAN></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小白杨。赞美的话就不多说,下面只说疑问。</P><P>1 中阴身若还是一个[五蕴]的组合,它同佛陀说的[识缘名色],&nbsp; 好象不一样的吧?</P><P>2 善恶的概念是相对的,是约定俗成的,感觉上应该是这样。问题在于这样就很难确定业力,也就确立不了因果报应。</P><P>3 现在【当下】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到了。好象佛陀本来的说法是【.......如实知】。</P><P>4【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不知能否这样<FONT face=楷体_GB2312>理解</FONT>:愚痴无明,妄计我/我所,于是有烦恼/生死,烦恼/生死自性本空,故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P><P>&nbsp;</P>
发表于 2004-12-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P>1、五蕴的架构,是大乘的说法,主要以唯识学发挥比较细致;十二因缘,是小乘、中乘的说法,与五蕴的层次大异其趣,不可不辨。五蕴之识蕴(识阴),大略有点相当于十二因缘之“无明”,而非“行”之后的“识”;识蕴之上的行阴、想阴,才有点相当于十二因缘之“行”、“识”。由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其实不好比较,混在一起反容易引起误会。</P><P>2、事物性质(及其反映在概念上)虽然是相对的,但不等于不确定或不可知。所谓确不确定、是否可知,也是相对成立的,不能苛求(诸行无常故)。所以,对于因果、业力,仍然要认真研究,只是不可轻信一时之结论,要精益求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而已。</P><P>3、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是觉悟者描述其感受的一种说法。对于觉悟者,不必说烦恼、生死自性本空;说空,是针对有执着的众生而言,是对治之语。觉悟者已经对治过了,对治好了,不必对治了。可能对于觉悟者而言,一切如是、如是,一体同归,一览无遗,故强调诸法之间的圆融关系,而以“即”字来表达。若望文生义,“即”字是有无限解释的;大体亦如天台“六即佛”之演绎。</P>
发表于 2004-12-3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小白杨?!胡扯!<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26.gif">是全面的胡扯!什么“五蕴的架构”,“善恶的抵消”,“中阴的广义”……不懂就别瞎说!</P><P><IMG src="http://www.gelu.org/bbs/images/Emotions/10.gif"></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小白羊吃的多而杂 。可能有点消化不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15:32 , Processed in 0.03386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