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1|回复: 8

多识仁波切谈学因明有什么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在今天逻辑学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因明是不是还有优势?因明在教外还有什么前途,
就是说学因明有什么作用?

  多识活佛:我看了汉传佛教的因明著作,我的感觉是资料不全。就我们藏传佛教的因明学
来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翻译阶段,就是前弘期,八世纪到九世纪这个时候翻译了
佛教经典,谈不上什么研究,传播讲解仅限于原文。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解释。
第三个阶段就是到了宗喀巴时代,有了很新的东西,学术上各抒己见、互相讨论。第一个阶

段是翻译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发展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创新的阶段。宗喀巴以后,很多东
西既吸取了印度的,又发展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因明上的宗、因、喻,这个模式藏传
佛教已经没有了。我们用的是一种驳论的办法,非常简单的一种驳论的办法,现在普遍使用
,没有“喻”。对方提出一个观点,我不立自己的宗,就根据对方的观点来推论,来反驳对
方,就顺着对方的思路往下推,推来推去,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归谬法。藏传佛教从小

孩就开始学习把《俱舍》里名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辩。因明现在很多东西没有翻译过来,翻
译过来的话一定很有价值。我看到资料上说,美国非常重视这个,在外交的辩论上会用到藏
传因明的辩论方法。甚至有的人说这是诡辩,但是诡辩也是一种智慧。有一种说法,说因明

学到家了以后,存在的经过推理可以证明是不存在的,把不存在的东西证明是存在的,也就
是说把有的可以说成没有,没有的可以说成有,而且在理论上能成立,就像希腊的智者那样
,这样才可以说精通因明,不然的话不算。我们学因明的时间很长,一般要学六年。比如说
辩“人会不会死”,一般人说人怎会不死,但是从法相上说,人这个词有一个抽象的含义,
有一个具体的含义,从抽象的观点上来说,人是不会死的,人既然死了,怎么现在还有那么
多的人啊?这是一个观点。但是你说人不死吧,这又说不过去,作为整个的“人”不会死也
不会生,作为具体的“人”来说,有生也有死。这对锻炼人的辩才、智慧非常重要。再有在

辩论中,要求辩论者必须要背诵很多经文。藏传佛教有两大特点,一个是辩论,老师讲课的
时候,一开始就辩论。比如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有的说一个阿僧祇劫成佛,有的说多个阿
僧祇劫成佛,有的说一百个阿僧祇劫成佛,你认为哪一个观点对,理由是什么,你给我答。
自己要找根据,要思考,哪个经典是这样说的,哪个经典是那样说的。不是说像讲课这样去
学。我们藏传佛教有辩经院,讲课就从辩经开始。学生有权力和老师来辩,可以反驳老师的
观点,这不是坏事,允许这样做。辩了以后,老师再辩,这样对别人有很大启发。还有一个
,辩论当中有很多人听辩论,一个观点出来以后,一个人答辩,一个人主辩。这两个人辩的
时候,大家可以参与,就像下棋一样,大家都可以发言。这样有很多好处,逼着你看书学习
,因为人都有一点尊严,你辩不过别人的时候脸上难受,回去以后就要看书,非要把这个辩
明白不可。这种压力对年轻人学习有帮助。另一个是在辩经的过程中,经典一定要背熟,不

可能拿着书去辩。所以理论根据是什么,要一条一条背出来,把书上的页码都要背出来,不
然人家不相信,这究竟是你编造的还是哪里来的。从小培养背诵的习惯。我的老师的一个学
生,是拉卜楞寺背书的一名活佛,他背诵了六十四函经典,用汉文来算,一函大概有三十几
万字吧。还有把大藏经背下来的,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能背一百零三函的大藏经。宗喀巴
三个月讲了十七部经,全是背的。所以藏传佛教有两大特点,一个是背诵,一个是辩论。比
如学五部的学僧必须把五部背下来,这个背不会是说不过去的。进入辩经院学习以前就要背
诵经典,一个是《入中论》,一个是《现观庄严论》,必须要背诵,背诵合格才让你进辩经
院,不然进不去,有这个规定。还有一些五部论的注释、解释、推论非常多,比如说《俱舍
论》,有高高的很厚的两函。这些全部都要背诵,不背诵是通不过的,这是一种制度。


(多识活佛为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同学们解答问题之一)

[ 本帖最后由 清凉子 于 2007-10-21 04:13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2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此帖正是及时!
正想好好学习佛爷关于因明方面的资料!
发表于 2007-10-2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出因明于正理通达的作用,但我看出背书的作用。
发表于 2007-10-2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龍兄,不學點因明,不能算是學藏傳吧!很多論著也用到啊!
发表于 2007-10-2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0-22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眼拙,是一种体验的缺失。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发表于 2007-10-2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喀巴以后,很多东西既吸取了印度的,又发展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比如说因明上的宗、因、喻,这个模式藏传佛教已经没有了。我们用的是一种驳论的办法,非常简单的一种驳论的办法,现在普遍使用,没有“喻”。对方提出一个观点,我不立自己的宗,就根据对方的观点来推论,来反驳对方,就顺着对方的思路往下推,推来推去,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归谬法。
---------------------------------------------------------
受教!受教!
实在太好了,正跟tin兄学因明,感恩仁波切的教导,也无需担心自己不懂古奥的宗、因、喻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祖师的传承智慧来学,哈哈,应该对自己学好因明充满了信心!:victory:
发表于 2007-10-2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明的学习会使我们能更理性的认识佛教
发表于 2007-10-2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驳论法应该就是指的是自相矛盾的办法吧。真是千古一法。一法融所有法。
背那么多,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1:44 , Processed in 0.03272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