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3|回复: 2

上能下海法师“解释一心不乱、如何修四谛等”的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於【一心不乱】有二个解释:

第1种一心不乱是於身心生起特殊的轻安,对於一所缘境不散乱。这是属於定,或是止。这种状况至少要达到初襌未到地定才有。

第2种是属於三摩地的一心不乱,即对於一所缘境能够专注。譬如当你做任何事情很专注时,是属於这裡的三摩地的一心不乱。因此,念佛法门所说的念佛时一心不乱,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属於「对於某一件事很专注不散乱」的这一种。

但是,从这裡引申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汉地佛门是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為主,这个法门本来是万修万人去,这「万人」都是信、愿、行具足,可是,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中却说:万修没有几人去!甚至台中莲社的李炳南老居士也说:在我这裡念佛往生净土,只有三、四人。这个道理何在呢?同样具足信愿,也在行持念佛,為什麼如此辛勤的念佛修持,终其一生,到最后却去不了?可见行持时,不仅仅只是念佛而已,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什麼心在念佛。我们虽然很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因為临终时非常的痛苦,在这痛苦的时候,能不能够一心不乱的念佛,还要看你当时的业力。為什麼呢?因為死亡的时候有善心死及恶心死。是善心死或是恶心死,这完全看这一世所造的善、恶业力。如果临终是恶业现起而恶心死的话,会令我们身心痛苦不堪,这时能不能仍然专注的念佛?这是我们必需考虑的。如果是善心死,当然死亡时所遭受的痛苦会比较轻微,也就比较有可能专注的念佛。你可以依平常生病时的情况来思惟一下:生病、痛苦的时候,还能够专注的念佛吗?以这样的譬喻来想一下,自己就应该可以感受到了。

在净土三经中的《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又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无量寿经》中佛告阿难:「其上辈者,捨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繒燃灯,散花烧香,以此迴向,愿生彼国。」;又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做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又,《菩萨地》中说:「诸菩萨种性,略摄有二种,即自性住种性及习所成种性。自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任六处差别,从无始由一而一展转传来,由法性所得。习所成种性者,谓由前串习善根所得。」。《声闻地》中又说:「由彼种子,未能生果,未习成果,故名為细。若已生果,已习成果,尔时种性,若种若果,摄而為一,俱说名粗。」,其他尚有如《宝性论》中所说的:「依二种种性,许得佛三身,由初而初身,由后而后二。」。《现观庄严论》说:佛讲经有了义、不了义经。不了义经可区分為:1、堪能认许為如实语之经;2、不堪认许為如实语之经。如《庄严经论》云:「1平等性2别义,再者3為别时,4彼有情意乐,应知四意趣。」。第二种别义意趣,如经云:「父母应逆杀,若诛王净二,随行及亲眷,彼人得清净。」别时意趣是,像意指当来之时当得往生净土,而说:若求愿往生即得立生净土之经。

由上面所举的经典的内涵,可以了解到《阿弥陀经》所说的是:一心不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佛说无量寿经》是说:发菩提心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由这二部经来看:如果你能够发菩提心,专注念佛,那当然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如此的原因是临终时,若能依菩提心,善业力一定很强,因此,那时你要专注的念佛,往生是没问题的。由菩提心的业力所摄,即使你不念而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一定会往生的。

我们也可以参考《略论释》上册p313中说到:「因知念死,於死后一切準备已齐,等於功成圆满。故上者死时心生欢喜,中者无苦无悔,以去则去耳,毫无所慊慊,下者亦无畏惧。昔隆多喇嘛入灭前,有云:「今晨我尚存,犹是龙钟叟,今夕我死后,乃為光明身。」隆多预知死期,且知示寂后,生北方天王天。吾人若能如彼,或生净土,或生兜率陀天,岂不远胜五浊恶世乎。有对於生净土事,谓无把握者,实则确有把握,只在出离心与大悲心,而此二心即根於念死,如依道次修行,即不愿生净土,亦必往生。」,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假若你有念死无常、出离心等的话,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什麼问题的。接下来他举了一位大德的故事,也就是伽克巴大师,他一生发愿,入地狱代有情受苦,临终见净土现前,强拂不去。谓侍者曰:「我心坚因何不能如愿?」,侍者问之。答曰:「我平昔发愿往地狱代眾生受苦,今乃现净土相,寧能敷我愿乎!」。依这公案,我们可以将上面所说的作思惟:到底要如何修会比较好?就可以生起决定了。
发表于 2007-10-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说发菩提心往生的观点不周遍,以无量寿经共有五种原译、四种汇集本,汇集本暂且不说,五种原译中有三种认为往生必须发菩提心,两种译本没有要求一定发菩提心。
可参阅拙文:往生净土必发菩提心辩
http://xiraojiacuo.tibetcul.com/7573.html
发表于 2007-10-3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2:52 , Processed in 0.0312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