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237|回复: 17

瑜伽菩萨戒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5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瑜伽菩萨戒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2-4-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本(仅供已受菩萨戒者参考))【此文待校对】

  郑颂英、徐恒志、倪维泉等编印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议目录                           

  一.   
  印行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序

  二.   
  瑜伽虚空藏菩萨戒诵戒仪式

  (初)前行,,,,,,,,,,,,,,,,,,,,,,,,,,,,,,,,,,,,,,,,,,,,,,1

  一.礼供,,,,,,,,,,,,,,,,,,,,,,,,,,,,,,,,,,,,,,,,,,,,,,,,1

  二.忏悔,,,,,,,,,,,,,,,,,,,,,,,,,,,,,,,,,,,,,,,,,,,,,,,,,1

  忏悔偈(三次),,,,,,,,,,,,,,,,,,,,,,,,,,,,,,,,,,,,,,,,,,,,1

  三十五佛忏悔文,,,,,,,,,,,,,,,,,,,,,,,,,,,,,,,,,,,,,,,,,,,2

  (中)诵戒,,,,,,,,,,,,,,,,,,,,,,,,,,,,,,,,,,,,,,,,,,,,,,,6

  初,皈依三宝,,,,,,,,,,,,,,,,,,,,,,,,,,,,,,,,,,,,,,,,,,,,,6

  二.策修,,,,,,,,,,,,,,,,,,,,,,,,,,,,,,,,,,,,,,,,,,,,,,,,,7

  三.作前方便,,,,,,,,,,,,,,,,,,,,,,,,,,,,,,,,,,,,,,,,,,,,,8

  四.诵戒序,,,,,,,,,,,,,,,,,,,,,,,,,,,,,,,,,,,,,,,,,,,,,,,8

  五.诘问,,,,,,,,,,,,,,,,,,,,,,,,,,,,,,,,,,,,,,,,,,,,,,,,,9

  六.正诵戒本,,,,,,,,,,,,,,,,,,,,,,,,,,,,,,,,,,,,,,,,,,,,,11

  (一)五戒偈,,,,,,,,,,,,,,,,,,,,,,,,,,,,,,,,,,,,,,,,,,,,,11

  (二)四根本修行要门,,,,,,,,,,,,,,,,,,,,,,,,,,,,,,,,,,,,11

  一.杀戒摄修,,,,,,,,,,,,,,,,,,,,,,,,,,,,,,,,,,,,,,,,,,,,12

  二.盗戒摄修,,,,,,,,,,,,,,,,,,,,,,,,,,,,,,,,,,,,,,,,,,,,13

  三.淫戒摄修,,,,,,,,,,,,,,,,,,,,,,,,,,,,,,,,,,,,,,,,,,,,14

  四.妄语戒摄修,,,,,,,,,,,,,,,,,,,,,,,,,,,,,,,,,,,,,,,,,,15


  (三)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18

  一.六重戒相,,,,,,,,,,,,,,,,,,,,,,,,,,,,,,,,,,,,,,,,,,,,,18

  二.二十八轻戒相,,,,,,,,,,,,,,,,,,,,,,,,,,,,,,,,,,,,,,,,,19

  (四)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23

  壹.序分,,,,,,,,,,,,,,,,,,,,,,,,,,,,,,,,,,,,,,,,,,,,,,,,,23

  贰.正宗分,,,,,,,,,,,,,,,,,,,,,,,,,,,,,,,,,,,,,,,,,,,,,,,23

  甲一。十八他胜罪 乙一,瑜伽师地论四他胜,,,,,,,,,,,,,,,,,23

  乙二,虚空藏菩萨经十四根本罪,,,,,,,,,,,,,,,,,,,,,,,,,,,,25

  乙三,四缠三品犯及舍戒复戒之相,,,,,,,,,,,,,,,,,,,,,,,,,,41

  甲二,四十六违犯罪,,,,,,,,,,,,,,,,,,,,,,,,,,,,,,,,,,,,,,43

  乙一,违犯善法障六度,,,,,,,,,,,,,,,,,,,,,,,,,,,,,,,,,,,,43

  丙一,障施有七,,,,,,,,,,,,,,,,,,,,,,,,,,,,,,,,,,,,,,,,,,43

  丙二,障戒有九,,,,,,,,,,,,,,,,,,,,,,,,,,,,,,,,,,,,,,,,,,48

  丙三,障忍有四,,,,,,,,,,,,,,,,,,,,,,,,,,,,,,,,,,,,,,,,,,59

  丙四,障精进三,,,,,,,,,,,,,,,,,,,,,,,,,,,,,,,,,,,,,,,,,,61

  丙五,障静虑三,,,,,,,,,,,,,,,,,,,,,,,,,,,,,,,,,,,,,,,,,,62

  丙六,障般若八,,,,,,,,,,,,,,,,,,,,,,,,,,,,,,,,,,,,,,,,,,63

  乙二,违犯饶益有情戒,,,,,,,,,,,,,,,,,,,,,,,,,,,,,,,,,,,,67

  叁,结分,,,,,,,,,,,,,,,,,,,,,,,,,,,,,,,,,,,,,,,,,,,,,,,,76

  (后)结赞回向,,,,,,,,,,,,,,,,,,,,,,,,,,,,,,,,,,,,,,,,,,77

  附录 梵纲经菩萨戒本,,,,,,,,,,,,,,,,,,,,,,,,,,,,,,,,,,,,,79

  印行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序

  汉译菩萨戒,如所周知,主要有四种:一曰梵纲菩萨戒,即梵纲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汉僧受三坛大戒中之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也。二曰优婆塞菩萨戒,即优婆塞戒经中佛说六重二十八轻,专为居士而制者。三曰瑜伽菩萨戒,即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品中,四重四十六轻,由弥勒菩萨据佛于经中随机散说之菩萨学处,综集而成三聚净戒,眉目清楚,条理井然。论中亦曰(菩萨于中应起尊重,极恭敬住,专精修学)四曰瑜伽虚空葬菩萨戒,由寂天菩萨将佛说虚空藏菩萨经中十四根本罪,加于瑜伽四重之后,而成十八重四十六轻,使根本罪更见详备。能海上师曰“空藏经所出罪,菩萨地中未宣说,菩萨地中诸违犯,诸经论中不全有,寂天菩萨揉经论,二宗义合最允当”此菩萨戒,于藏传佛教中最富盛名,宗喀巴大师所造《菩萨戒品释》即详释此本也,海公上师为便诵持将要义摄为《菩萨戒集诵》并加小注,极为精辟,已为后人学修此戒备足资粮。

  XX学法弟子近百人,庚午自学《戒定慧基本三学》中前三篇,除《菩提道次第科判》外,学完《律海十门》及《菩萨戒集颂》余于九月应邀赴沪讲经,为满学戒弟子求受之切愿,在宗大师圣诞为受瑜伽虚空藏菩萨戒,共八十余人,彼等每月试习诵戒,至今未辍。为便于如法诵持,郑颂英、徐恒志、倪维泉等居士,发心编印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及诵戒仪式,经反复修订,成此初稿。如有欠妥处,望海内外高僧大德赐予指正,无任感祷。

  慈氏菩萨曰“坚稳自行,随顺X然利他”海公上师曰“持声闻律舍劣心,摄善悲坏饶益行”故菩萨戒必须以律仪戒为基础。居士必先受持五戒,习练有素后方可受菩萨戒。而且据理应先受居士菩萨戒,再受瑜伽菩萨戒,以重次第。今已先守瑜伽戒者,宜应补受居士菩萨戒。至于樊纲菩萨戒,必须严持梵行,即能持净行五戒及出家众,方甚受行也。

  瑜伽菩萨戒中开性罪一节,南山律师云“地前不和”海公上师云“得证清净意乐法”即指得证三昧禅乐见道以上登地圣者,真为利他故,方容开许。故非地前菩萨之所能开,况初发心菩萨乎?特此一提,望勿错会。

  总之,菩萨戒为修行之南针,成佛之金绳,愿已受此戒者,精严修学,令无所犯,虽犯还净,如法布萨,未受此戒者,陆续发心,渐次增进,于国于教,皆是殊胜庄严。以此功德会向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正法久住,佛道共成。应诸居士之请为序如是。

  佛历二五三五年辛未宗大师圣诞后三日



  释清定序于成都市昭觉寺方丈室


  瑜伽虚空藏菩萨菩萨戒诵戒仪式

  (初)前行

  一.礼供

  一心顶礼上师本尊三宝护法(三拜)

  和合普礼(三拜)

  愿此香花云
  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

  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

  一心顶礼得戒和尚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羯磨师文殊师利菩萨

  一心顶礼教授师弥勒菩萨

  一心顶礼尊证师十方诸佛

  一心顶礼同行十方菩萨摩诃萨

  二.忏悔

  忏悔偈三次

  上师妙吉祥
  十方诸如来
  正法贤圣僧
  慈悲忆念我

  无始至今生
  由贪嗔无明
  起身口意业
  做十恶无间

  破三皈五戒
  别解脱戒等
  违菩萨律仪
  破密教誓句

  不孝轻慢师
  不敬梵行侣
  堕逸远三宝
  骂僧谤正法

  轻辱有德者
  危害有情类
  自作若教他
  或见闻随喜

  人天解脱障
  轮回诸苦因
  我今大惭愧
  一一皆忏悔

  随喜无边善
  回向遍有情
  我礼妙吉祥
  愿大悲哀悯


  三十五佛忏悔文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 正遍知 明行足善士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世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娑留那佛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丹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焰地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叫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四方僧物,若自取若叫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叫他做,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叫他作,见作随喜,所做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遍地下贱,及蔑?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受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搏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菩萨净戒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袛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过

  (众中当能诵者诵之,诵者升座白众云)

  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众,众差诵戒,恐有错误,愿同诵者,慈悲指示。

  菩萨戒众等谛听

  初、归敬三宝皈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真实镜

  照法尽无遗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唯此法为最

  势宇菩萨
  应当勤护持

  二、策修

  诸大德,春分四月日为一时。半月日已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半在。(俗法一岁四时,佛法一岁三时,除去秋时,今言春分四月者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名为春分。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名为夏分。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名为冬分。今先标春分,后二分应随时改之。腊月三十日问布萨,春分已过半月,故云半月日已过。正月十五布萨,应云一月日已过,乃至四月十五日布萨,应云四月日已过,夏冬二时准此改之。以今夜尤属今日,夜分以一夜未满,未满故云少一夜,故云余有一夜也,腊月三十日布萨,春分尚有三月三月半在,正月半布萨,当云三月日在,乃至四月半布萨,当云余有一夜在也。)

  老死将至,佛法欲减,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三、作前方便

  众集否?(若集应答)已集。和合否?(若和合应答)和合。众集和合,何所作为?(应答)说戒布萨。此中未受菩萨戒出否?(若无应答)此中无未受菩萨戒者。不来嘱授菩萨戒有几人?(不来嘱授,即缺席请假之意,若无应答)此中无不来嘱授菩萨。(若有)应如实答。

  四、诵戒序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佛灭度后,于末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如病者得疗,如囚犯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求精进,慎勿懈怠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涉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五、请问

  诸大德,今(黑、白)月十(四、五)日作布萨说菩萨戒,众当一心善听,有罪者发露,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诸大德清净,堪说菩萨戒。已说菩萨戒序竟。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正诵戒本

  (一)         
  五戒偈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阇梨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勤助作福等
  广开涅槃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

  (二)四根本修心要门

  一、杀戒摄修

  著财色名闻
  乖违起忿恼
  破坏无自他
  犹如不治火
  若嗔于此人

  欲令消灭尽
  使他人打杀
  舍弃思永离
  杀由贪嗔起
  护杀戒贪嗔

  一念嗔恚意
  百万障门启
  常修四无量
  证解真空理
  修行忍辱力

  骂打我不恨
  有过当应弥
  无过彼自罪
  思业因果报
  念无常空理

  骂訾惟有声
  分别由我识
  累心自善法
  不逞计他语
  病者被鬼惑

  良医应逐鬼
  不得怨病人
  被打应窃喜
  幸不夺我命
  令我生厌离

  免地狱沉沦
  于我有殊恩
  达多常打佛
  外道骂如来
  况我薄福人

  何能免人毁
  我今既出家
  身被法王服
  若以嗔报嗔
  打杀还打杀

  以嗔心杀害
  现前受大苦
  死后入泥犁
  为人短命等
  菩萨修忍辱

  割截都无恨
  小儿嗔乳母
  刹那地狱沦
  僧皆如来子
  摄以六合敬

  身和堪共住
  互礼拜问讯
  或服劳让道
  推坐而侍承
  分物不先美

  上下如法亲
  口和无诤言
  称德作赞叹
  施恶语不报
  有过辗转谏

  学问互相教
  犯罪互忏悔
  不作口四恶
  骂訾等离间
  意和同僧事

  谦卑心慈愍
  不固执己意
  不违逆众心
  戒和不杂冗
  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
  不持戒轻人
  见和理同解
  正真净不违
  善符合法印

  不堕邪见类
  利和如法分
  羯磨事不背
  僧利不回己
  六法已相亲

  二、盗戒摄修

  依诸教所云
  执掌三宝物
  罗汉须陀洹
  无则持净戒
  识因果业报

  畏后世惭愧  克我执知悔
  分物心等平
  若侵损僧物
  随爱憎取与

  不护惜浪用
  愚痴波罗夷
  望十方圣凡
  各各成盗罪
  胜五逆四重

  无法能除悔
  于他正士所
  闻法义修行
  转于异地方
  为利而宣说

  言我自会悟
  如是深妙理
  盗法大妄语(妄传法等)
  得财根本罪

  说法巧媚世
  讥笑以趁时
  不识诈言识
  若法谓非法
  非法说为法

  若律谓非律
  非律说为律
  或响馈请?
  奔趁无倦意
  多方邪命求

  得则皆盗罪
  财利大毒蛇
  钓蜜鹿角井
  受用图安享
  是众苦之门

  毁戒地狱苦
  悭贪恶鬼沦
  多求世轻鄙
  坏灭安乐因
  佛制四依住

  十二头陀行
  少欲知止足
  是不贪之因

  三、淫戒摄修

  佛语诸比丘  观淫欲鄙秽  粪器死猪肠  枯骨断肉想

  胜夜叉狱卒  饥狼毒蝎等  宁入热铁网  不堕爱河中

  言视毒箭伤  往来履锋刃  身手触斩砍  受物捧刀轮

  入家堕火宅  偕行迎风炬  同坐处深井  通书告死刑

  阎浮有毒树  触树见树形  齅香闻树声  听名见画影

  闻谈说拟议  悉中毒身死  不识无爱觉(得定共道共戒者)

  或习护命法(观不净等)

  持律好比丘  虽逢而无害  日六次观熟  遭敌保不败

  四、妄语戒摄修

  如来真实语
  各各不诳异
  离世间理想
  忖度虚构书

  是名为真语
  依戒定慧学
  此行堕染污
  此行得清净

  如言行不虚
  是名为实语
  现量第一义
  真谛十如等

  如来随自语
  是名为如语
  世尊见言见
  知闻言知闻

  现实有不虚
  是名不诳语
  教海广无边
  自语不相违

  四十九年说
  初中后一贯
  大哉十力尊
  无说说种种

  契机施悉檀
  三藏语一致
  是名不异语
  佛子应学佛

  五语心常念
  说必引义利
  慰问身安适
  顺缘吉祥愿

  逢兴盛庆祝
  赞施问戒定
  放逸者谏诲
  念无常精进

  于学修有疑
  抉择开正知
  邪倒恶见生
  方便使入正

  说制戒缘起
  犯戒引还净
  说法依法印
  圆满掳三支

  不作无稽语
  传语街巷论
  若初修行人
  说断障蓋等

  加行前方便
  若心已调柔
  说谛理相应
  愚者说更殷

  诈现奇特相(五邪命)出言故惊人
  笑哭年增减自表已功能

  令他说自忍
  谈相说吉凶
  巫医星命等
  选择说风水

  吟咏琴曲等
  高声现威相
  言王官势力
  灾祸恐怖事

  此处得利养
  而向彼处说
  称道谁施广
  议嫌某施微

  诸妄语邪命
  以求取名利
  现世为人轻
  死后地狱沦

  (三)  
  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

  一、   
  六重戒相

  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煨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丹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

  若是破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名二重)是人尚不能得煨法,(是名(是名三重)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四重)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丹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五重,是名六重)

  二、   
  二十八轻戒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

  (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二)耽乐饮酒。

  (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

  (四)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

  (五)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六)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

  (七)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

  (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

  (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十)疑水有虫,故便饮之。

  (十一)   
  险难之处,无伴独行。

  (十二)   
  独宿尼寺

  (十三)   
  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

  (十四)   
  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十五)   
  若畜猫狸

  (十六)   
  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

  (十七)   
  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盂锡杖。

  (十八)   
  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

  (十九)   
  为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

  (二十)   
  若于非处非时行欲。

  (二十一)        
  商估贩卖,不偷官税,盗弃去者。

  (二十二)        
  若犯国制。

  (二十三)        
  若得新?果菰菜茹,不先奉献三宝,先自受者。

  (二十四)        
  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自作者。

  (二十五)        
  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

  (二十六)        
  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

  (二十七)        
  若养?者

  (二十八)        
  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瞩所在,而舍去者。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四)瑜伽虚空藏菩萨戒本

  一、   
  序分

  若诸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应字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恒

  缆藏,及以菩萨摩恒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二、   
  正宗分

  甲一、十八他胜罪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

  乙二、瑜伽师地论四他胜

  丙一、赞己毁他(为贪利敬故)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一他胜处法。

  丙二、悭法财(性悭财法不修惠施)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丙三、不忍忏谢反打辱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岔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丙四、舍弃大乘持伪法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

  虚空藏经所出罪
  菩萨地中未宣说

  菩萨地中诸违犯
  诸经论中不全有

  寂天菩萨糅经论
  二宗义合最允当

  乙二、虚空藏菩萨经十四根本罪而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犯根本罪波罗夷耶?若有众生犯斯罪者,善根烧然,堕于恶趣,离安稳处,永失一切天人之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能令此等诸恶众生,还得具足人天福乐。

  而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若灌顶刹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习皆悉烧然,失安隱处,远人天乐,堕于恶趣。何等名为五根本罪?

  丙一、盗三宝物善男子,所谓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则名为犯初根本罪。

  丙二、谤三乘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毁谤正法,舍声闻乘、辟支佛乘,舍无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学。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丙三、夺衣返俗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若复有人,以如来故,剃除须发,身披法服,持戒悔戒,有戒无戒,脱其袈裟,逼令还俗,或加杖捶,或复紧缚,或截手足乃至断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恶,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丙四、五无间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为五?一者杀母,二者害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出佛身血。如是五无间罪,若犯一者,是则名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丙五、谤无业果诸邪见复次,善男子,灌顶刹利王领国土有自在力,谤无因果,不畏未来,造十恶业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恶。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灌顶刹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隱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处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灌顶刹利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畏,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丙六、破坏村等复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统理国土,依倚王力,破坏村邑城郭国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第一、三、四、五同灌顶刹利王第一、二、三、四)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则名为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隱处,失人天乐,堕于恶趣。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为此人故,起大慈悲,现生边地,随所应见,现种种形,或沙门像、婆罗门像、刹利长者居士等像,而为其说法一切种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诸陀罗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种种妙法而引导之。彼时大臣既闻法已,心生惭愧,极怀怖畏,向说法者发露忏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乐,般涅槃乐。

  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隱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

  丙七、妄说空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趣甚深大乘之法,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

  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隱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渐渐至深。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以种种形现生其土,而为说法,令生惭愧,于所犯罪,发露忏悔,不堕恶趣,增进善根,长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愿见,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

  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身、或刹利身婆罗门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教令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方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般若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合掌至心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为现身,以诸方便,令彼初发心菩萨发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萨深怀惊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坚住大乘,疾得满足六般若蜜,不久成就一切种智。

  丙八、退他菩提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能乐于大乘,亦不能行六般若蜜,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早发声闻辟支佛心,速尽生死入涅槃。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二根本重罪。

  丙九、谤别戒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何用受学波罗提木叉律仪,当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先所造身口意业诸不善行,当得清净,不受未来诸恶果报。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三根本重罪。

  丙十、毁谤声闻缘觉乘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汝当覆蔽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静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  。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与第四根本重罪。

  丙十一、嫉毁妄慢过人说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欺妄两舌,希求名称利养恭敬,赞大乘经,为他解说,与语人言,我是善解摩诃衍者。为贪利故,见他解说大乘经典得供养者,憎毁轻嫉而自贡高,虚诳妄语得过人法。作此行者,离安隐处,犯波罗夷。于大乘中犯最重根本罪 也。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宝洲,乘船入海,而于中路自坏其船,没溺而死,不自济命,岂能得宝。如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乘正信船,入于大乘深广法海,始得入海,自坏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痴初发心菩萨,以嫉妒故,虚诳妄语得过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于第五根本重罪。

  丙十二、贪利衒卖言自得复次,善男子,未来世中,初发心菩萨语在家出家初发心菩萨言,修多罗中甚深空义,及三昧诸陀罗尼忍辱之地种种庄严,是大明智诸菩萨等所可观行,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又能为他分别演说,我自了解,以慈悲故,为汝等说,汝等亦当随所说行,于深妙法,而得知见。彼初发心菩萨不作是言,我读诵思惟从他闻解,而言自得,皆是贪求利养因缘,而自衒卖,违负三世诸佛菩萨及众贤圣。犯于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乘,何由渐进到于大乘?善男子,譬如有人将导众人游行旷野,经过丛林,极大饥渴,见彼林中有诸美果而弃之,取于毒果,食已命终。善男子,彼人由尚不能自济,况复兼能度于余人?遇善知识,发大乘心,而贪利养,轻自衒卖,犯重根本罪,违复三世诸佛菩萨,为诸贤圣之所弃舍,堕于恶趣。是故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罗,不应亲近此恶菩萨,若亲近者,亦皆得罪,如上所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六根本重罪。

  丙十三恃力夺取善给臣(嗔嫌憎嫉善比丘、取其财物奉王臣)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丹陀罗行,谓刹利丹陀罗、婆罗门丹陀罗、大臣丹陀罗、大将军丹陀罗。毗舍丹陀罗、首陀罗丹陀罗。何等名为丹陀罗义?彼谓造作诸恶心业,此恶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放逸骄慢嗔嫌憎嫉余善比丘,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传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复如是。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七根本重罪。

  丙十四、退菩提等二五心复次,善男子,未来恶世,初发心菩萨造作诸杂丹陀罗行,谓刹利丹陀罗、婆罗门丹陀罗、大臣丹陀罗、大将军丹陀罗。毗舍丹陀罗、首陀罗丹陀罗。此恶比丘恃怙国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财宝,行于布施、轻戏毁辱诸善比丘、斗争恼乱、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舍正经律、颠倒义论、断学般若、离慈悲心、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志、令诸清静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

  善男子,彼善比丘坐禅诵经,皆是佛法出要正因,是上福田,又是忍辱三昧法器,能说妙法,成就众生,破无明黑暗,开世间眼,济拔众生烦恼业恶,若彼恼乱,故犯重罪。是善男子犯八根本重罪者,未能深入于佛正法,以功德智慧极微少故。善男子,是初发心菩萨犯此八根本罪已,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离安隱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堕于恶趣,轮回生死,离善知识。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现种种形示生其土,或现刹利形,或现婆罗门形,或现声闻形,或现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而为说法,令生惭愧,极大惊怖。又教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进修行六般若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疾得无上菩提。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合掌至心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为现身,以诸方便,令彼初发心菩萨发露忏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萨深怀惊怖,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坚住大乘,疾得满足六般若蜜,不久成就一切种智。

  他胜四种复十四
  同于根本波罗夷

  乙三、四缠三品犯之相,及舍戒复戒之相(于罪有犯更欲造,无惭愧心生爱乐,四缠具足上品犯,若但以罪为功德,或加前三之一二,如是名为中品犯,唯前三者下品缠,若犯上品即舍戒,若犯中下得恶作,舍戒现身堪更受,不同比丘别解脱)如是名为菩萨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及十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明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舍弃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转受余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为欲觉悟菩萨戒念,虽数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甲二、四十六违犯罪

  乙二、违犯善法障六度

  丙一、障施有七

  丁一、三业不敬于三宝(于三宝所不供养礼赞随念功德)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丙一、障施有七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丁一、三业不敬于三宝(于三宝所不供养礼赞随念功德)

  ,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呾缆藏、摩呾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是染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丁二、大欲无足数数贪(于利养恭敬贪着不舍)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于诸利养及以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丁三、不敬耆德(憍慢嫌恨,不敬不迎)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

  丁四、不好答(他来请问,憍慢嫌恨,不如理答)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非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遭病重;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丁五、延请不住(他来延请,憍慢嫌恨,不所受请)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閒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丁六、不受施(他来奉施,憍慢嫌恨,违拒不受)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丁七、如理求法不施法(他来求法,嫌恨嫉妒,不施其法)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长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丙二、障戒有九

  丁一于恶有情坏嗔恨(于恶有情嫌恨恚恼,弃舍不顾)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丁二、互他律仪不共学(别解脱戒为护他故所立遮罪,菩萨应与声闻共学,而不共学)若诸菩萨安

  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丁三、应不共学(别解脱戒为令声闻少事少业所立遮罪,菩萨不应共学而与共学)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丁四、开性罪菩萨安住净律仪,悲心慈意他胜己,得证清净意乐法,离世染污如粪秽,不愧诸佛现量知,善权利他开性罪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戌一、开杀生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閒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戌二、开不兴取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

  戌三、开非梵行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戌四、开妄语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戌五、开离间语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友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閒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戌六、开粗恶语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戌七、开绮语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伎、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丁五、邪命取财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丁六、(及)掉动(为掉所动,心不寂静,嬉戏腾耀)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高声嬉戏,諠哗纷聒,轻躁腾跃,望他欢笑,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妄念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切皆无违犯。

  丁七、不乐涅槃(妄谓菩萨不应祈乐涅槃,求断烦恼)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欣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丁八、不庇护(不防恶名,不雪流言)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丁九、于他烦恼不制止(姑息将护不作义利)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丙三、障忍有四

  丁一、以嗔报嗔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丁二、犯他不谢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丁三、不受悔(他来忏悔,怀嫌恨心,不受其谢)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丁四、怀恨他恶执不舍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丙四、障精进三

  丁一、摄徒(为贪供事,摄受徒众)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丁二、眠乐(耽眠卧乐,非时非量)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丁三、喜世论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说世事,虚弃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弃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无所违犯。
  丙五、障静虑三

  丁一、不问(嫌恨憍慢,不求师教)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丁二、盖障(于五盖等不知调治)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丁三、贪味禅(贪味静虑,见为功德)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丙六、障般若八

  丁一、轻声闻乘(妄谓菩萨不应修学声闻乘法)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丁二、废自乘(废弃大乘,学声闻乘)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丁三、勤修异道(未精佛教,勤修异道)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丁四、乐外道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宝玩,爱乐味着,非如辛药而习近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丁五、于大乘中生疑谤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丁六、自赞毁他(有爱恚心自赞毁他)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瞋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为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者倍复增长。
  丁七、不往听(闻说正法,憍慢嫌恨,而不往听)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义决择,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犯。
  丁八、依文舍意不敬法(不敬说法,妄加批评)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乙二。违犯饶益有情戒十二

  丙一、八事不助。道路往来正言说,事业加行财物护,和好乖离灭诤讼,吉会福业助彼成,一切能辨应伴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
  丙二、不看病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丙三、不济七苦盲聋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见作非理不正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忄*龍)戾,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丙五、恩者不报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丙六、不解愁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助伴。
  丙七、求财食等不给施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希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悕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无违犯。
  丙八、不以财法摄徒众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诫,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犯。
  丙九、不随他心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随其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爱虽彼所宜,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更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丙十、不赞扬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丙十一、不作擯责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呵责乃至驱摈,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喧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呵责乃至驱摈,皆无违犯。
  丙十二、不作神通等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着僻执,是恶外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
  叁、结分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摩怛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应违犯;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如是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

  (后)结赞回向瑜伽论主,内院慈尊,契经散说集能仁,菩萨戒敷陈,觉路金绳,普引出迷津某甲敬谢大众,众差诵戒,三业不动,戒文生涩,久坐延迟?令众生恼,望众慈悲,布施欢喜。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此诵戒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法王宗喀巴
  圣教日兴隆
  违缘俱消灭
  顺缘悉增长

  自他三世善  
  回向二资粮
  无垢亦无染

  法炬常明耀

  附录

  梵纲经菩萨戒本
  姚秦三藏法鸩摩罗什译
  而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於寂灭道埸,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纲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朗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庐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庐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庐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即开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庐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足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全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  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埤、八部鬼神、全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  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
  杀戒: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二
  杀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
  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
  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五
  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
  说四众过: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台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
  自赞毁他: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
  悭惜加毁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 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瞌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
  瞋心不受: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於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
  第十谤
  三宝戒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萨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竞,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
  不敬师友戒:
  君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者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而者,犯轻垢罪。
  第二
  饮酒戒
  百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子,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第三
  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第四
  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  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第五
  不教悔罪: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  五戒、十戒、毁禁、七逆、  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第六
  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亨法师,  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而者,犯轻垢罪。
  第七
  不往听法:
  若佛子,  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恣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恣问者,犯轻垢罪。
  第八
  心背大乘戒: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律者,犯轻垢罪。
  第九
  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第十
  畜杀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窝杀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
  第十一
  国使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与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十二
  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愿自作,况教人作。若故有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第十三
  谤毁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若佛子,  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
  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第十六
  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
  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人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  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後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後,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第十七
  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第十八
  无解作师戒:
  若佛予,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十九
  两舌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  而门进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
  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第二十一
  嗔打报仇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二
  娇慢不请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  以此娇慢,而不恣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  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恣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三
  娇慢: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戎,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
  不习学佛戒: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云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五
  不善知众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行法主,为僧坊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门诤,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门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六
  独受利养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须,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土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第二十七
  受别请戒: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而别受请,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轻垢罪。
  第二十八
  别请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九
  邪命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第三十一
  不行救赎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  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  及比丘比丘尼、  发心菩萨、  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
  损害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
  邪业觉观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门、军阵兵将劫贼等门,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挎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
  暂离菩提心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五
  不发愿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
  不发誓戒: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誓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玻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熟热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追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濡,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熟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刨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沸。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
  冒难游行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盒、洒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八
  乖尊卑次第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九
  不修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  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者梨亡灭之日、  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齐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湖人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枉械枷锁、击缚其身,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第四十
  拣择受戒戒
  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戎。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者梨、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  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
  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者梨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 正法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
  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三
  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
  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彀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
  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马牛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哼。”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
  说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  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
  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已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  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
  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蛊,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蛊。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  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而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竞。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合注云:微尘世界下、亦如是说四字。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种十方佛  
  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众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诸佛子  
  智者善思量
  计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  
  悉从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势宇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悉得成佛道
发表于 2012-4-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传菩萨戒本

释法音译

正文:

敬礼诸佛菩萨。

此中分四:菩萨戒未得令得的方便、得已守护不衰之理、衰微还净之理以及守护的利益。

首先,未得令得的方便,是先行敬礼诸佛菩萨,尽力广行供养。而后,于此作为一切福聚宝藏的菩萨戒,为一切众生义利故,应当受持。受戒处的上师则须住于菩萨戒、善巧菩萨法藏、具足守护弟子的能力――应对此一上师殷重祈请求受。

其次,得已守护不衰之理,应先如理依止善巧菩萨法藏俱彼论释的殊胜善士,了知诸菩萨学处的关要,尤其应知十八条根本堕及四十六条恶作等。

初者,为十八条根本堕,即:

第一条:若贪利敬承事而自赞、毁訾他具德者,是自赞、毁他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自赞及毁他二种根本堕。

第二条:于诸痛苦者、无依怙者,自身理应施与财法,若以悭吝故,不施与者,是不施财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不施财、法二种根本堕。

第三条:他人向自如理而行求恕原谅等忏谢,若不受悔,以嗔之身口予作伤害者,是不受忏悔而责打他人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责打及及不受忏谢二种根本堕。

第四条:若唱言:“此菩萨法藏非佛教说。”予以谤破,且自身爱乐相似法,向他宣说者,是毁谤大乘而说相似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毁谤大乘及说相似法二种根本堕。

第五条:业已供施三宝的物品,在自知不具拥有权利下,若为自,或自偷,或自盗,或教他偷,或教他盗,以诸方便获取者,是盗三宝物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盗取三宝各别之物三种根本堕。

第六条:若唱言:“此说全道的三乘法藏不是佛说。”予作毁谤者,是毁谤正法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毁谤三乘三藏三种根本堕。

第七条:若出家众,不论具戒不具戒,以伤害心夺其法衣、打缚捶(木十楚)、令系囚狱、逼令还俗等,是夺法衣等及逼令还俗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夺法衣等及逼令还俗二种根本堕。

第八条: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若行此五逆随一者,是行无间业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五无间业五种根本堕。

第九条:若唱言:“没有业果,没有前生后世等。”并予执取者,是执取邪见根本堕。

第十条:若摧毁村落、城市、城邑、国境随一者,是摧毁村落等根本堕。

此予区分,有摧毁村落等四种根本堕。

第十一条:若于非说空性法器,且已具圆满菩提发心的有情,以宣示空性故,令生怖畏而退失发心,并发起小乘心者,是于未修心者宣说空性根本堕。

第十二条:若对已具圆满发菩提心者,说:“你无力行持六波罗蜜多,无力成佛;若发起二乘心,即得解脱生死。”如是说故,令其退失圆满菩提发心者,是令舍圆满菩提根本堕。

第十三条:若对如理住于别解脱戒者,说:“清净持守别解脱戒何用?唯圆满菩提发心即得为大乘。”又说:“亦得遮止所有三门恶行。”由作是说,令其退舍别解脱戒者,是毁谤别解脱根本堕。

第十四条:若唱言:“任其修学二乘法,并无力无余断尽烦恼。”予作毁谤,亦即执取二乘证德不能解脱生死者,是执取有学乘无力断贪等根本堕。

若自正贪求利养恭敬而念诵、读颂、演说大乘法等,反说:“我实不观利养恭敬等,是真大乘人,他人则不如是。”别别赞毁而说者,是以偈颂因而毁他根本堕。

此一根本堕乃摄在第一条自赞毁他根本堕,故说不予另计。

第十五条:若自实未亲证空性,而对人宣示空性,说:“你如是修习,即得亲证空性,如我一般。”由作是说,对方解义者,是妄说上人法根本堕。

第十六条:国王与大臣等将三宝物,或僧物,或比丘遮制资具,擅施自己时,若取受者,是受施三宝物而取根本堕。

第十七条:若于等至奢摩他的异生修禅行者,以嗔心取彼诸受用资具转与念诵行者,是令舍奢摩他而将修禅行者资具转与念诵行者根本堕。

第十八条:若舍菩提心者,是舍菩提心根本堕。

此一根本堕与第九条执取邪见二条根本堕,其生起不须具缠,其余十六条根本堕,其上品缠则须具足四缠。

四缠是:自愿欲行彼恶行、无惭无愧、欢喜而行及不观为过患四种。

若具此后者,再加上前三者,是上品缠;若具此后者,再加上前三者之中的二种,或只一种,或单单是后者一种,是中品缠;若仅是前三者,则为下品缠。

虽已趣入彼十六条根本堕事,但若不具上品缠,则为中、下品缠所摄的堕罪,因此这些是彼诸根本堕所属的的恶作。

次者,为四十六条恶作,即:

第一条:若不行身礼、语赞、意信,三门不供三宝随一,逾越一日者,是三门不供三宝恶作。

第二条:若不为遮自多欲、不知足、贪著利敬承事等,是随行趣入贪心恶作。

第三条:对菩萨戒腊长者、具德者,应起承事礼敬,若不恭敬而行承事礼敬等,是不敬诸长者恶作。

第四条:他向自说诚实语,且心怀欢喜,若彼来问义,以嗔心,或懈怠故,不随顺答问者,是不答诸问恶作。

第五条:若于他人供诸衣、食等,以慢心,或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不赴宴请应供者,是我不赴宴请恶作。

第六条:若檀越供养金、银等财物,以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不取受者,是不取受金等恶作。

第七条:若于诸希求正法者,以恶心,或嗔心,或嫉妒,或懈怠故,不施法者,是于希求法者不施法恶作。

以上七条恶作,是摄善法戒的布施相违品。

第八条:于彼造无间业、或犯根本堕的坏戒者,以彼为理由,若以恶心,或嗔心,或懈怠故,舍弃而轻蔑者,是舍诸坏戒者恶作。

第九条:为护念他意故,应如声闻般修学诸戒学处,若不尔者,是不为生信而学诸学处恶作。

第十条:戒律所制:断法衣满十日等遮制堕罪等,对此菩萨并不须如声闻般修学,若如彼而学者,是少行众生义利恶作。

第十一条:如理修学菩萨学处的具足菩提心者,若得能成就殊胜利他,且正开许杀生等七种业行,若不趣入彼行者,是不具慈悲恶作。

第十二条: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方便研求、巧取豪夺、赠微薄厚,若自愿取行此五邪命随一。不依止彼等对治者,是自愿取行邪命恶作。

第十三条:若自随心所欲地戏笑、胡言、散乱,也欲令他人趣入戏笑等,是随心所欲而极好戏笑恶作。

第十四条:若唱言:“诸菩萨不应喜乐涅槃,应行彼反品,不应怖畏烦恼,心不须由此极作远离,当观须在三大阿僧祗劫中流转生死,成就菩提。”作是说者,是思唯自解脱生死恶作。

第十五条:若自所用语词,非坚非实,将生诸疑问诤难,且自有不雅恶名事,若不为遮除彼等者,是不断恶名恶作。

第十六条:在正见知以威猛方式治罚其身口恶行,彼即得有力还净,但若只为守护其心意,不予造作决定方便者,是虽具烦恼而不行改造恶作。

从舍弃坏戒者恶作到此九条恶作,是戒相违品。

第十七条:他于自作骂、嗔、行、损等四,若报复彼彼者,是离沙门四法恶作。

第十八条:对于自向他所作恶行,或于自作他已生疑念随一,若以恶心,或慢心,或懈怠故,不予如理解答申诉者,是舍诸嗔心者恶作。

第十九条:他虽向自行种种恶行,但彼已如法合理悔谢,若以恶心,或损心,或不欲接受故,不受悔谢者,是断彼发露忏悔恶作。

第二十条:若于他起嗔而坚执,不观此过失,自愿取行者,是随行趣入嗔心恶作。

以上四条恶作,是忍辱相违品。

第二十一条:若为求恭敬、承事、利养等、摄受眷属者,是为求利敬承事而摄众恶作。

第二十二条:若以懒惰及懈怠故,除中夜分外,余在日间、夜间初夜分、后夜分、若自愿取受睡乐、心散逸乐、卧床之乐等,不去除者,是不行去除懈怠等恶作。

第二十三条:若以贪染诸王臣、盗贼、妇女等散乱杂话,渡越时日者,是以贪依于无义之语恶作。

以上三条恶作,是精进相违品。

第二十四条:若心欲等至,但以恶心,或懈怠故,不向他闻三摩地教授者,是不往求三摩地之义恶作。

第二十五条:若自愿取行能障静虑的障蔽、掉悔二、嗔、睡暗二、贪、疑五盖随一,不予去除者,是不断静虑障蔽恶作。

第二十六条:若贪静虑乐,观味著为功德者,是于静虑之味观为功德恶作。

以上三条恶作,是静虑相违品。

第二十七条:若作是观:听闻、执取词义、修学声闻法藏等,固为小乘者所须,菩萨则不须此,并如是向他人宣说者,是谤声闻乘恶作。

第二十八条:若正勤学菩萨法藏,复予放舍,而勤学声闻法藏者,是正有自类而勤学彼类恶作。

第二十九条:若正勤学佛说,复放舍不行,而勤学外道俗典者,是不精勤而勤学外典恶作。

第三十条:以需要故,虽须勤学外道俗典,若初、中、后三期皆欢喜趣入彼者,是虽勤学而喜彼恶作。

第三十一条:若说菩萨法藏随一所诠不劣,或说能诠下劣,或说作者下劣,或说不得众生义利,说诸毁谤之词者,是谤大乘恶作。

第三十二条:若以慢心、或嗔心而自赞毁他者,是自赞毁他恶作。

第三十三条:若以慢心,或懈怠故,不往说法,及不往谘问论法者,是不为法而往恶作。

第三十四条:若于为自说法的有情不做大师想,不恭敬承事等,反予轻蔑,并唯善依词不依义者,是蔑彼及依词恶作。

凡此三十四条,是摄善法戒的六波罗密多相违品的恶作。

第三十五条:抉择事行、指引道途、教导语文、行无过业、守护受用、做和合事、喜事庆慰、令植福田――凡此八种事行随一,自应为作助伴时,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济助者,是不行需为济助恶作。

第三十六条:理应瞻视、服侍、敬奉病人时,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服侍、敬奉者,是断病人之服侍事行恶作。

第三十七条:对于盲者、聋者、残支者、道途疲劳、为五盖所苦、为损害心等分别心所苦、为他轻蔑毁訾所苦――凡此七种随一,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行去除诸苦方便者,是不行除苦恶作。

第三十八条:为今生来世义利而非理趣行的有情,若以嗔心,或懈怠故,不如其所宜,教令如理依止无垢品类者,是不依不放逸品类恶作。

第三十九条:对施惠于自者,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作报以利益者,是不以利报恩恶作。

第四十条:对已舍离亲眷及受用得诸忧苦的有情,若以生恶心,或懈怠故,不为解除彼忧苦者,是不除他忧苦恶作。

第四十一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给与来求食等乞者,是不给与求财者恶作。

第四十二条:摄众时,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与教诫,或不为彼具信婆罗门居士如理寻求资具者,是不行诸眷义利恶作。

第四十三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随顺他意者,是不趣行随顺他意恶作。

第四十四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赞叹他人功德,或于善说不赞善哉,是不赞功德恶作。

第四十五条:对于理应教令卑屈下心,治罚其身、予作驱摈诸类,若以烦恼,或懈怠故,不行彼彼诸行者,是不顺彼因缘予作折服恶作。

第四十六条:若自有种种神变与能力,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悉堪能予以厉伏等;若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不予震摄厉伏等,是不以神变震摄厉伏等恶作。

以上十二条恶作,是饶益有情戒的相违品。

此外,有违越愿心学处的恶作,即:堪以财法守护他人而不为、记恨他人的伤害,故分党类而起贪嗔、不依善士而舍闻思、受用衣食等时不具利他心摄持、以及一切善行不由菩提心摄持,此即说为恶作。

于他世中,也有不离菩提之因,即须断四黑法、依四白法。此诸理趣,即第一黑法;对上师与供养处等,正知而故欺妄语。彼对治是第一白法,即当于一切众生,纵然仅为戏笑故,也不正知而故说妄语。

第二黑法:于他行善,教令生悔。彼对治是第四白法,即于自能令彼成熟的众生,不安置于小乘,而教令执取圆满菩提。

第三黑法:嗔心向菩萨说轻蔑语。彼对治是第三白法,即当于一切众生作大师想,修清净观。

第四黑法:对一切众生,悉行不质直的矫诳。彼对治是第二白法,即对一切众生悉不矫诳,住于正直心思等。

应勤勇修学此诸学处。

再其次,衰微还净之理,若具上品缠根本堕,或已舍愿心,具邪见,则须重新受戒;中品缠诸恶作,须在三位补特伽罗以上之前忏悔;下品缠恶作及四十六条恶作等,应在一位补特伽罗之前悔过;其余恶作,若能于一位补特伽罗等前忏悔最为殊胜,设不如此,当观想胜解在诸佛菩萨前忏悔,即是在所依前忏悔。此外,应由皈依、发心、堕忏、总忏、金刚萨垛念修等门忏悔。当此忏悔前后际,须具足四力对治而忏。

而长净等在僧伽前的还净之理,即先行三拜,胡跪,合掌,念云:(共诵,正行布施羯摩):

[ 住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由如其教说的他胜罪事与恶作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无量过失,凡我已得者,今应行还净仪轨,祈请垂听!]

随后,胡跪,合掌,念云(共诵):

[ 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请慈悲存念我!

我菩萨名某甲(称自名),由如其教说的他胜罪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过失:以贪利敬承事而自赞毁他、悭吝不施痛苦者财法、他虽忏谢悉不听受,犹嗔责他人、毁谤大乘并说相似法、盗取三宝物、欲犯他胜罪……等十八条根本堕,及其所属中下品缠所摄的正行堕罪,以及已得彼等随顺的无量过失。

复次,由如其教说的恶作事而有的违犯菩萨戒过失:三门不供三宝、随入于贪心……等四十六条恶作所摄的正行堕罪,以及已得彼等随顺的无量过失。

此外,不六座忆念菩提心功德、不六座守护愿心、心舍众生、不勤积二资粮、不断四黑法及不依四白法、不勤学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不勤学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不由四摄法门勤行众生义利、为他行财法加行时应精进不精进、将施惠于他及受他伤害之相记放心上而区分党类、及以遍执心而起贪嗔舍的的弃舍心、不近依善知识、不如理闻思深广菩萨法藏、受用衣卧具房舍等时不以利他心而行、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不由菩提心摄持、不勤行成办他利乐等、及不勤行除苦加行等。

总言之,已得了违犯菩萨戒的无量过失,我菩萨名某甲(称自名),对此诸过失,今在住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诸菩萨僧前悉皆发露,悉不覆藏,至诚忏悔,从今以后亦必谨守防护!若发露忏悔者,我即得安乐;若不发露忏悔者,即不得安乐!]

如是,念诵三遍。

接着,由一堪为教授师等,问云:

[ 已见此诸过失否 ]

余众答云:

[ 已见!]

师又问云:

[ 而后善为防护否?]

余众答云:

[ 而后当如法如律竭力防护!]

如是,[ 已见、善护 ] 念诵三遍。

随后,师又问云:

[ 此是最胜还净方便否?]

余众答云:

[ 此是最胜还净方便!](此时亦由另一众向师如上述般问答三次)

最后,守护的利益,现前利益者,即:得蒙诸佛如子般愍念护佑、命终时具足无量善根,故无诸恶趣怖畏、又得作意后能值遇诸佛菩萨而心具最胜欢喜、来世则投生在与自见行相同的菩萨,可较彼为胜的善知识所在之处、由圆满戒波罗蜜多,获致无量福聚、而后自亦得具戒性之体……等,说有无边现前利益。究竟利益者,即能依此,悉遍圆满戒波罗蜜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发表于 2012-4-3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谢谢
发表于 2012-4-3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2-4-3 1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没受过这种戒的人可以看么?
发表于 2012-4-3 13: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嗔恨菩萨会造很大的业。而真正的菩萨不会说是菩萨 从外表也看不出来特别,这样的话为了保险真是不能乱对人生气。
发表于 2012-4-3 1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泰若宝 发表于 2012-4-3 13:15
好文!
没受过这种戒的人可以看么?

没受过也可以看。
发表于 2012-4-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苯者师兄
发表于 2012-4-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翻阅了一下《菩萨戒品》,顺便排版了一下。(包含 word/pdf 两种)
贴上来,供大家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2-4-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2-4-4 09:43
前段时间,翻阅了一下《菩萨戒品》,顺便排版了一下。(包含 word/pdf 两种)
贴上来,供大家参考。

谢谢师兄。
发表于 2012-4-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4-3 11:13
藏传菩萨戒本

释法音译

感恩师兄。随喜随喜。
发表于 2012-4-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2-4-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及时,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12-4-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清楚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20:29 , Processed in 0.0381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