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37|回复: 29

转 【重磅观察】禅和智开:《法华经》为何不能改动?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teinway洛桑 于 2016-7-17 17:28 编辑

转 【重磅观察】禅和智开:《法华经》为何不能改动?

持续半月的“法华义辩”,随着7月8日索达吉堪布在新浪微博及智悲佛网上发布公开忏悔后而落下帷幕。


这场义辩,汉传佛教四众弟子始终都在有理有节、真诚严肃的论辩中,坚定地表达着一个最根本的立场: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妙法莲华经》不能改动。


至此,仍有必要及时地对义辩所系的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有线索、有层次、纯粹、深入的回顾总结,这样才能够准确到位地去理解这场义辩对于维护正法和佛教有序健康发展所具备的重大意义,以及诸位法师甘愿冒着种种不解的指责,仍据理力争、坚守门庭、维护汉藏佛教共同信仰基础的一片深心。


改动后的《妙法莲华经》不宜于称为“罗什译本”


引发这次义辩的直接原因是,索达吉堪布依据藏译《法华经》的结构,并辅以汉译《添品法华经》的内容,对汉传佛教所公认的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妙法莲华经》进行结构上的直接改动和正文内容上的直接增加,并且在改动原译后,堪布只在序言中做简要说明,而未在正文做出任何标记,并且依然在封面等重要标识性位置依然署名“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


这一经索达吉堪布会改后的本子,既非鸠摩罗什大师原译,也非藏译,准确来说,只是一个杂糅了不同语系译本后的“索达吉堪布会改本”。


从始至终,能成为“鸠摩罗什译本”的只有一个,这一早已定型的版本是不能改动的。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一旦进行了改动,便不再合适称为“罗什译本”,否则就会出现冒乱法本、淆乱法统的过患。汉传佛教四众在论辩中始终围绕和反复强调的正是这一简单事实。


后贤如未谙斯诣,往往将经容易看


事实上,索达吉堪布在谈及会集本时已经把妄改佛经的过患说得十分明白:


“在我们藏地,对佛经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古代的很多译师是了不起的大德,他们的译文很可能有殊胜的密意,所以后人不应该随便更改……对于不同版本的差异之处,我们也只是打一个记号,此外所有的原文都完完整整保留着……如果一个人没有度化众生的特殊密意,看到这里有点“问题”,就认为这个版本不对,看到那里有点“问题”,就觉得那个版本不对,然后就要动手修改佛经,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有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天天用分别念观察来观察去,做各种添枝加叶的工作,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以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只要稍微觉得佛经不符合自己的心,就想动手改一改。……不懂经论意义和价值的人确实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不懂经论意义和价值的人确实什么话都说得出来”——这不由让人想起义净三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那首诚挚的偈颂: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诣,往往将经容易看。


汉传佛教的经典,是西域梵僧和历朝汉地法师历经千辛万苦传来和求回的。在漫长的经典传译过程中,多少人梯山航海,多少人饱经颠沛,多少人埋骨异乡,多少人穷经皓首,才换来了今天可见的汉译藏经。对此,后人怎能不生起深深的景仰和无上的敬意,反而以小心轻心慢心相待呢?


无论汉藏佛教,佛经的传译都充满着艰辛与不易。无论以何种语言,古德所译的都是佛陀无上的言教。任何语系佛教的佛弟子都应该有此天然的同感,从而以基本的、平等的恭敬来对待任何语系的佛经。


记得索达吉堪布在第二次回应汉地僧俗时,举刘宋年间慧严法师率众改《大涅槃经》为南本的公案,以“前人已行”为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许。但是堪布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僧传中也同时记载,慧严法师改订后的《南本涅槃经》稍事流行,法师便夜梦一人厉声警诫:“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慧严法师醒后,当下召集诸僧,收回流通的经本。但即便是这样即时的挽回,《南本涅槃经》依然流传到了今天。


又唐朝大业年间,有道士暗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事发后,遭人上奏,最终于城门外被戮。


故清凉澄观大师当年著《华严疏》时,对经文有疑,但因无底本核对,只是谨慎地在经尾作注,而非直接添入或删减。又圭峰密禅师在著《圆觉疏钞》时认为敬重“一切众生皆证圆觉”之“证”字当改为“具”,因为不见底本,虽然只是在疏中注解,未改经文,但此举依然遭到后来泐潭真净禅师的痛斥:“若一切众生皆具圆觉而不证者,畜生永作畜生,饿鬼永作饿鬼。尽十方世界,都卢是个无孔铁锤,更无一人发真归元,凡夫亦不须求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已具圆觉,亦不须求证故。”


历史的警策告诉我们,大乘经意,万非臆想可得,妄改佛经,因果昭昭。往往不测圣意,便依俗想,虽合人情,却违胜解。祖师如履薄冰,也是为此。三千年来,无论是佛陀的教言,还是祖师的训诫,都在警醒和提示后人,讲经说法,翻译传抄,必当慎之又慎,否则,若成“水潦鹤”之徒,乃是成就灭法因缘。


支娄迦谶法师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佛言:我持是经,以累(嘱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


《佛说当来变经》中,佛陀告诫诸比丘,“自读文字不识句逗,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乃能令法毁灭。


《佛说法灭尽经》中,佛陀教诫: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 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演禅师云:今诸方不务守先圣法度,好恶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后辈当何取法?


紫柏尊者云:佛语犹疑而不信,妄改圣经,则其所悟可知已。


恕中无愠禅师云:为其不知立言之难,妄以浅见改易先辈语,大似以水潦鹤易诸佛机也。


对于汉传佛教而言,罗什大师译《妙法莲华经》所代表的不只是译本的一种,而是依此建立起来的属于汉传佛教所特有的修行法统。所以,早已定型并广为受持的译本,哪怕动一个字,也是关乎众生慧命与信仰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又有谁能承担这样的因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einway洛桑 于 2016-7-17 17:28 编辑

不同版本的差异不足以成为改动罗什大师译本的依据


那么,具体到鸠摩罗什大师所译《法华经》上,妄自增减改订有何不当之处?让我们先回到经本本身。


第一,其他底本和译本的存在,不足以成为改动罗什大师译本的依据。


罗什大师所译《法华经》品目与其他汉译本、以及后来人们见到的梵文本有明显差异,这在汉传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范围内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前人对经本所做的研习历来是非常谨慎的:第一,若比较不同,则从历史、义理和修行的各个角度综合分析形成不同版本差别的原因;第二,分析后另行记录,但一定尊重译本的原貌以及相关联的义学和修行的传承,而不会随意地改动其内容。


具体来说,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法华经》梵本有四十多种,被归类为三个体系,藏译《法华经》的底本也包含其中。而历史上汉译的《法华经》有六种,保存到今天的译本有三种,但这三种译本的底本并不都是来自梵本。这一点,闍那崛多、笈多二位译师在《添品法华经序》中已经指出:


“考验二译(《正法华经》与《妙法莲华经》),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梵文本),什似龟兹之文。余捡经藏,备见二本,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


今天,罗什大师所依龟兹本《法华经》显然已不能见到,故根据梵本以及由梵本系统译出的汉藏译本来参校罗什译本,所具备的只能是参考价值,而其他版本不能单方面成为检验评判的标准。


第二,从品目结构来看,罗什译本有其形成的客观历史和结构安排上的特别用意,并不是单纯的漏译和随意的组合。


众所周知,《嘱累品》与《提婆达多品》的品次是诸译本间最大的不同。罗什大师译本将《嘱累品》放在《如来神力品》之后,而它本皆置于经末。吉藏法师在《法华义疏》里谈到了罗什大师的用义:


“今明罗什善解秦言,妙得经旨,安《嘱累品》在《神力品》后必有深致。所以然者,若《嘱累品》在经末者,则至说经竟,始令分身各还本国。若尔,至说经竟犹是净土。妙音来时,何事被诫“于此国土勿生下劣想”耶?


又下方大士既普礼分身,东土上人不应独接足多宝;观音奉珠,又不应但为二分。以此推之,知《嘱累品》不在经末。


安《神力品》后者,大明“一乘”凡有二种:一、诸佛所乘;二、菩萨所乘。故《十二门论》云:“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为大。”又“观音、弥勒诸大士等之所乘故,故名为大”。自从经初至《神力品》明诸佛所乘之法,分身诸佛为开寿量故来。远寿既彰,各归本国,则土还复秽,此一章义讫,所以付属。从《药王品》竟,《普贤劝发品》明菩萨之所乘因果,两乘既圆,众便散席。为此因缘,故安《嘱累品》在《药王品》前。又《嘱累》一品既明付属,《药王》等品即是受命弘经,以此推之,不应在经后也。”


荆溪湛然法师在《法华文句记》也指出译者“所见各别,若令尽同,此不可也”:


“(难者)云:众本相违者,准《正法华》及以隋朝崛多三藏《添品法华》中,此品并皆在于经末。救曰:《正》《妙》二本译人既异,所见各别,若令尽同,此不可也。言《添品》者,准南山《内典录》云:‘崛多擅移《嘱累》着后’,崛多既其擅改,法护未可为凭,《正》本既其居先,《添品》不名擅改,南山既斥《添品》,义当二本俱非。何者?罗什生虽龟兹,遍游五竺,岂独不见梵本《法华》?久居长安,岂不曾见法护所译?而再译不用者,当知法护非堪指南;若堪指南,何不文义咸依《正》本?若嫌后译文义浇薄,则隋朝所译弥薄于前,今依什译理可准凭。故叡公云:‘梵音错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正之以字义,不可译者即而书之。’岂什公与四子顿尔无识,辄移一品安置经中?若不测旨归,应仰之而已,何得以凡见斗尺量度大海虚空耶?”


罗什大师版《法华经》中的《提婆达多品》,据说是后来补入的,并且其他译本中没有单独列成一品。但是,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引《宝唱经目》,说明后来的补入是与罗什大师原译暗合的:


“《宝唱经目》云:‘《法华》凡四译,两存、两没。昙摩罗剎,此言法护,西晋长安译,名正法华。法护仍敷演,安、汰所承者是也。鸠摩罗什,此翻童寿,是龟兹国人,以伪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堂寺译此《妙法莲华》,命僧叡讲之,叡开为九辙,当时二十八品,长安宫人请此品淹留在内,江东所传止得二十七品。梁有满法师,讲经一百遍,于长沙郡烧身,仍以此品安《持品》之前,彼自私安未闻天下。陈有南岳禅师,次此品在《宝塔》之后,晚以《正法华》勘之,甚相应。今四渎混和,见长安旧本,故知二师深得经意。’”


仅由以上两点可知,罗什大师译本的特别之处并不是无由的错谬,即便它本之间有着再高的呼应度,也不能成为否定乃至直接改动罗什大师译本的理由。


鸠摩罗什大师贡献卓越,不可轻慢


罗什大师所译《法华经》不能改动,更出于对译者鸠摩罗什大师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鸠摩罗什大师是天竺国人,出生于龟兹。他年轻时出家,精通大小乘法,学贯内外之道,名震西域,远播汉地。后来,受后秦主姚兴迎请,入关来到长安,以国师身份主持逍遥园、西明阁等译场,领八百多僧众,共同传译。大师见汉地佛法传习未久,经论尚未齐备。加之音声有乖谬,根机有利钝,见地有高下,旧译经论参差不齐,学人臆解法义之事在所难免。大师深知佛法玄旨幽赜,契悟者少,为令佛陀微言大义为汉人所知,便止息造论之心,将生命光阴的最后十多年全部投注于大乘经典的翻译和中观法要的弘传中。


大师领众共译出包括《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在内的经典35部,294卷。每出新译,皆畅显幽致,义皆圆通,故万里云集,大众咸仰。


唐代道宣律师在终南山修行时,曾向为他送饭的天人询问:为何世间人都喜欢读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经典?天人告知:鸠摩罗什大师是过去七佛译经师,他生生世世都发愿:只要有佛出世,就要来翻译经典。


大师每译一经,必随讲其义。弟子僧众随堂听受,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未有不习大乘之人。师徒共相提携,鞠躬尽瘁,日夜精勤,翻译经典,授受正理,发明深旨。不仅将经典文义,更将般若法统传承下来。其门下有名德才俊三千余人,著名者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大师不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经的翘楚,更是开中原大乘先河,张汉地般若法眼的巨擘。如僧肇大师所赞叹:“自公形应秦川,若烛龙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羲和之出扶桑。”


被称为“七佛译经师”的鸠摩罗什大师,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唐代僧详法师撰《法华经传》云:“相传云,什师是文殊化形。昔灵山为发起,今日译经(翻译《法华经》时),若执笔时,从笔放光。光中或时现文殊形,或现佛身,四王加护,于中多闻随身。”


大师圆寂前与众僧告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09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佛心法之明证!


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译经师,后世的佛弟子无论是何身份、有何成就,理应赞叹顶礼。不仅赞叹顶礼,更应当于种种细行中贯彻此敬畏之心,比如无论受持读诵研习,都应对其译本恭敬有加。即便依它本有异议,也不适合在其译本上做直接改订。这一点,《添品妙法莲华经》的译者就做得如理如法,今世之人何不以此为范,以避僭越之过。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steinway洛桑 发表于 2016-7-17 17:22
鸠摩罗什大师贡献卓越,不可轻慢
罗什大师所译《法华经》不能改动,更出于对译者鸠摩罗什大师应有的尊 ...



什译《法华》影响非常地位崇高,不宜改动


佛经以文字、书籍形式来承载法义,但一定不是单纯的典籍文献。一部佛经的影响,往往是伴随着它在一代代众生中的流通、传播和受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流传到今天的佛经,它的生命力依然是鲜活的,它是佛陀与正法的象征,是译师观照时节因缘而为一地众生施设的殊胜方便,而不是分析解剖台上的“客体对象”。


鸠摩罗什大师的卓越成就,不仅见于大师的修行与证量、所译经典的数量与质量,更因为大师所译经典承载着般若法统,并被汉地广为接受,从而深刻影响了整个汉传佛教。这一部《妙法莲华经》,正是此中典范。


熟悉汉传佛教史的人都知道,自鸠摩罗什大师重译《法华》后,此经就广泛流传开来,南北朝时研习读诵者甚广。此后,又因会三归一的圆顿教旨,成为天台立宗之本。


先有北齐慧思禅师,久诵《法华》,修一心三观,证法华三昧,开法华禅门,六根清净,育人无算。“南北禅宗,罕不承绪。”后有智顗大师初到大苏山,依思师指示,依《法华经》修文字有相行,“如教研心”二七日,证法华三昧前方便,发初旋陀罗尼,得慧思禅师勘验认证,史称“大苏妙悟”。


智顗禅师初至金陵,弘法八年,名振江左。入山隐修九年,德能醇厚。再入金陵弘法,雷音一震,无不归服,“法王”之誉,名至实归。揭明《法华》义蕴,讲说三种止观,广设观心方便,旨在证入三昧。位阶五品,独步千古,更有“东土释迦”之高誉。


此《妙法莲华经》,不仅是台宗之宗依经典,更是全体汉传佛教四众弟子心目中“成佛的法华”。无论是何宗派,无论持何法门,汉地佛弟子都要读诵《法华经》,都了解《法华经》回小向大、会三归一的殊胜旨归。至于读诵《法华》千部、舌根不坏者亦大有人在,诵经感应瑞相者更是杂沓纷纷。独此译本,虽与今日梵藏诸本不同,然其重要性与梵本毫无二致。


佛弟子以随许世俗故,应当尊重历史。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妙法莲华经》福泽世世代代的汉传佛弟子,直接影响到汉传佛教宗派的开立,对汉传佛教而言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即便有再丰富的理由,罗什译《法华》已然包含着更多层面的内涵,已然成为一种典范与象征,这样一部经典是不适合随意改订的。


保持译本原貌,是对汉传佛教最大的尊重


有人说,《法华经》不是哪一位译师的,而是佛陀宣说的;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妙法莲华经》不是汉传佛教独有的,任何语系的佛弟子都有权学习和受持。此话没错,但却偷换了问题的概念,混淆了问题的层次,罔顾了历史的事实。


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传佛教、各宗的教理法统也是这个道理。如汉地法师们在文章中所言:“于立教量而言,都是传承佛陀的正法,都从清净大觉遍智流出,一味如蜜,中边皆甜。但从立宗量来讲,各有传承,各有所宗观点,可以讨论,但不能混淆。”“虽同出佛陀同根同源,但教法施设的方便不同,依教而修的止观次第也不一样,虽然破无明证法身后见地功德无别,但在接引方便上各具特色。”


因此,坚持罗什译本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否定佛陀教法对于所有众生的普遍意义,而恰恰是在具体的缘起中维护佛陀教法的纯正性;坚持罗什译本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否定各传语系佛弟子参学的权利,而恰恰是在保持原译中真正保障现世与后世众生能够受持最纯正的译本。


汉地法师们在法义上据理力争,正是因为深明任何语系佛经译本从翻译到定型,从弘传到受持,其中包含着各个层面的复杂因缘。更何况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译本,远远不只是一种书面的形态,它的受持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丰富的佛教修行史,所以,佛弟子须以“圣言量”为尊,但并不意味着,有了尊重“圣言量”的意愿,就有了可以用含混笼统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一步佛典的权利。


作为一位有着广泛影响与广大信众的大德,相信堪布一定比任何人都深明这个道理。但是很遗憾,为什么堪布在面对汉传佛教的经典时,就采用了两种标准?就如此随意呢?我们从未质疑堪布藏传佛教的修持,但是有着藏传佛教的传承,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具有汉传佛教修行的阅历。即便堪布很熟悉藏译经典,也不代表着真能领会汉译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堪布的一言一行,是不是更应该表达出参学者的谦逊与谨慎,而不是随意与轻慢呢?


我们赞叹索达吉堪布的慈悲发心,但是人情和法义是应该分清的事。堪布依据藏文本直接在罗什大师译本上改动,并且在没有天台宗修学传承的前提下对冒用鸠摩罗什大师之名的会改本进行“传讲”。而课前所念的传承,既非罗什大师译本,也非这一会改本,而是纯粹的藏译《法华经》。可以说从改写到念传承,一直到后来的讲经理路和逻辑,都是在藏传佛教框架内展开的。即便是涉及和借鉴的汉传佛教的元素、历史、知识和汉文化的内容,可以说都是辅助于藏传传承核心的。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传讲藏译本、非要穿着汉传经典的外衣呢?


汉传佛教以大乘八宗为自豪,但从来不认为八宗及相关宗依经论是汉传佛教的私产,我们欢迎各语系佛教的修行人都来参学。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八宗及其宗依经论不应该被独自拥为藏有,而要彻底接受藏传逻辑的法化。


藏传佛教有“自他相换”的修行,汉地众生自古以“将心比心”为体贴。诚请堪布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假使有汉地僧俗,依照汉地传统与经典直接修改藏文经典和仪轨,作为藏传佛教的僧人,堪布将会是何种心情?那时候,相信堪布一定不会再拿着“南本涅槃经”的例子来说“前人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来改吧”。既然这是不被容许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无视汉传佛教的传统,无视汉地译师的智慧和译业规则,无视汉传佛教历代祖师的智慧抉择的做法,乃至还要在这“无视”中去“复兴八宗”的不明智的做法?甚至,这样的做法也并不符合一般学术的惯例,连基本的伦理常识、版本上的道义观念都有所违背。


同为北传大乘佛教的一支,汉传佛教有着悠久历史,度化了无数有缘众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宗教信仰乃至文化走向。汉传佛教有着佛教本身与历史文化层面上的双重意义,是不能够也无法被忽略的存在。汉传佛教应该被尊重,值得被尊重,而反应在一部具体的经典上,就是全面地尊重此译本的历史、形态,把它的原貌完好无易地保护并且传承下去。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相处,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总结过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同是佛陀教化下的汉藏两大语系佛教,虽然有着生存土壤、文化背景的差异,但究其本质都是佛教,传承的都是佛陀的教导,修行的都是佛陀开示的佛法。严格来说,二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而相比于“天下大同”这一汉文化古老而质朴的理想,大乘佛法的修持人更是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想与现证。站在心性本来面目、法界圆融的基础上,汉藏佛教究竟是不二的。


正因为如此,两传佛教才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珍视。因为,我们的佛教已经不再如历史盛貌,整体佛教都需要复兴,哪一传都需要努力,哪一传都有责任呵护彼此,成就彼此,而不是自赞毁他,一家独大。


以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妙法莲华经》为代表的大乘宗依经典,可以说是汉传佛教发展到今天历史仅存的珍贵果实之一。历次对佛教的冲击,使得汉传佛教本身的力量已经脆弱,因此,关乎信仰根本的核心典籍以及八大宗派的核心架构,最需要得到的是全面的珍视与完整的保护,而不是轻易地调整与解构。


参与法华义辩的汉地僧俗,所进行的所有无诤之辩,都是为了正法,为了维护佛教共同的利益。并以此论辩的古老形式,诚挚恳请索达吉堪布对于目前汉传佛教各宗善加爱重。


同时,也请广大信众相信,依多年的饱参饱学与大德风范,索达吉堪布一定会从大局着眼,从佛教整体的巩固基础与发展信众的角度来考虑,保留已有的重要成果,而把弘法利生的重心调整到发展未有的信众空间上来,以避免对于传统成果的直接冲击,也避免使故有宗派情感的信众产生抵触。


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汉藏佛教共同发展的理想之途。由此,这两朵佛陀座下双美的莲花,才可以在未来继续盛开庄严,远播芬芳。




发表于 2016-7-1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水堂主 于 2016-7-17 17:42 编辑

差不多了,不想看了。
发表于 2016-7-1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本《金刚经》也是被改动多处后的本子,尤其是“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乃依魏译增入者,从五代至今,一直如是,且仍然署名鸠摩罗什,此又何说?
发表于 2016-7-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真的,这次汉地法师也就大义上面占住了脚。实际辩论水平,真的想宜将剩勇追穷寇貌似是不太行的。
发表于 2016-7-1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曲红尘笑东风 发表于 2016-7-17 19:26
说真的,这次汉地法师也就大义上面占住了脚。实际辩论水平,真的想宜将剩勇追穷寇貌似是不太行的。

对方只是很潇洒说句:“那好既然你们不高兴那就用旧译本”,哪有穷寇的样子
发表于 2016-7-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宗 发表于 2016-7-17 19:59
对方只是很潇洒说句:“那好既然你们不高兴那就用旧译本”,哪有穷寇的样子

实际这次有业内人士说是佛协大佬出面协调的。没政府压力,索堪布还不一定输。
发表于 2016-7-1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7-17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曲红尘笑东风 发表于 2016-7-17 20:05
实际这次有业内人士说是佛协大佬出面协调的。没政府压力,索堪布还不一定输。

本来就没输,索方有顾忌不能反击罢了,所以索性下架用回原译本了事
所以我说这次事件有手尾,双方都有人不服气
发表于 2016-7-1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貌似里面汉人已全部撤退了,前天有人在qq群请教,安居中的法师们,没来的及做法,就被迫离寺,是否破安居。已驱僧,拆寺估计势在必行。这不是第一次,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争论伊始,就预见今日之果了。
发表于 2016-7-1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秃鹫 发表于 2016-7-17 20:19
呵呵,貌似里面汉人已全部撤退了,前天有人在qq群请教,安居中的法师们,没来的及做法,就被迫离寺,是否破 ...

驱赶是早有安排的,和改经无关吧。
发表于 2016-7-1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秃鹫 发表于 2016-7-17 20:19
呵呵,貌似里面汉人已全部撤退了,前天有人在qq群请教,安居中的法师们,没来的及做法,就被迫离寺,是否破 ...

月初就听闻了有汉僧撤出,原因不明。
州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口谕传达,把各自的居住的家属人员(多以年老出家女性为主)劝退返乡,否则和工资过不去。
它那漫山遍野,是树大招风。
发表于 2016-7-1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秃鹫 于 2016-7-17 20:34 编辑

是的,不是第一次,估计以后也还会有,一般他那动,周边其他宗派情况一样。前天应该比较彻底。有闻风而动的,有坚持观察的。都是老油子,见怪不怪的。
发表于 2016-7-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遍地区也不一定。不要树大招风,不要搞强出头大家不给面子的事,就井水不犯河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7:22 , Processed in 0.04406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