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31|回复: 19

关于“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等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造化纯阳 于 2015-7-21 22:44 编辑

各位善知识吉祥。

有几个问题,请诸位知识开示一下。
1、在广论业果部分,讲到杀生业道,在解释杀生五相中“想”和“等起”之后,有一句“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请问,这里的“如是道理”,究竟指的是哪个道理?是“想”有四种,二错二不错的道理吗?还是“等起”差别中误杀不误杀的道理?
2、在“不予取”那里,解释意乐,原文是“意樂分三,想與煩惱俱如前說”。这里面“烦恼俱如前说”较容易理解,即是贪嗔痴三毒随一;那么“想俱如前说”是怎么个意思呢?是说想也如杀生业道的想一样,有两种错想和两种不错想吗?还是一种错想、一种不错想?如果是也有两种错想、两种不错想,或一种错不错想,这个具体究竟是怎么样个错不错法呢?(把他所摄物认为是自己所摄,把他所摄物认为是他人所摄,把自所摄物认为是他人所摄,把自所摄物认为是自己所摄?是这样吗?)
3、“粗恶语”和“离间语”的想是什么?原文中未详细说,仅说“意樂中想、煩惱如前”、“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这个“如前”,不知道要前到哪个位置,是前到“妄语”的想还是“身三”的想?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14#中,“错想的两两交会未犯欲邪行根本”。建议注明是据《摄分》。因为毕竟宗大师后面紧跟着又说根据《毗奈耶》“说想错不错皆同”。因为宗大师在这里没有抉择,所以把两个结论背后的依据一起标注出来,比较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8-3 20:59
你好,请再看一下广论,十黑业道一开始讲杀生就先引了《摄分》的五项,宗大師不违其意趣而以四项来解释,其 ...

龙腾四海大德吉祥。

弟子又重新审视了您的类推,发现您的类推和18#《瑜伽师地论》原文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十分赞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辨五相中,明言“想者有四,谓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

另外,弟子感觉讨论的过程就像金矿石不断祛除砂石留下纯金的过程,而且佛法是科学、是经得起反复质疑推敲的,弟子在向您请教的过程中绝对没有过故意“抬杠”的想法,纯粹是对于自己不理解之处提问。也许是回复中一些“反问”句使用得不太合适,以后我会注意。但请您相信,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发帖子的,不会存在明知故问的情况。过程中不如法之处,还望您多包涵。感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搜到了《摄抉择分》的原文,在这里贴一下。

庚二.广差别

辛一.辨五相

  复次若广建立十恶业道自性差别。复由五相何等为五。一事。二想。三欲乐。四烦恼。五方便究竟。事者。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数或非有情数随其所应十恶业道依之而转。想者有四。谓于彼非彼想。非于彼彼想。于彼彼想。非于彼非彼想。欲乐者。或有倒想或无倒想乐所作欲。烦恼者。或贪或瞋或痴。或贪瞋或贪痴或瞋痴。或贪瞋痴一切皆具。方便究竟者。即于所欲作业随起方便。或于尔时或于后时而得究竟。

辛二.释十业

  由此五相于杀生乃至邪见诸业道中。随其所应当广建立圆满自性十种差别。杀生业道以有情数众生为事。若能害者于众生所。作众生想起害生欲。此想即名于彼众生名不真倒想。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当害生。如是名为杀生欲乐。此能害者或贪所蔽。或瞋所蔽。或痴所蔽。或二所蔽。或三所蔽。而起作心。是名烦恼。彼由欲乐及染污心。或自或他发起方便加害众生。若害无间彼便侕终。即此方便当于尔时说名成。就究竟业道。若于后时彼方舍命。由此方便彼命终时。乃名成就究竟业道。不业取业道事者。谓他所摄物。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劫盗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起方便移离本处。欲邪行业道事者。谓女所不应行。设所应行非支非处非时非量。若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想者。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行之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两两交会妄语业道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想者。谓于见等或翻彼想欲乐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烦恼者。谓贪瞋痴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论者领解。离间语业道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想者。谓俱于彼若合若离随起一想。欲乐者。谓乐彼乖离若不和合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所破领解。恶语业道事者。谓诸有情能为违损。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言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呵骂彼。绮语业道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乐说之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才发言。贪欲业道事者。谓属他财产。想者。谓于彼彼想。欲乐者。谓即如是爱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使究竟者。谓于彼事定期属己。瞋恚业道事之与想。如☆恶语说。欲乐者。谓损害等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损害等期心决定。邪见业道事者。谓实有义。想者。谓于有非有想。欲乐者。即如是爱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诽谤决定。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3 2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8-3 21:13 编辑

你好,请再看一下广论,十黑业道一开始讲杀生就先引了《摄分》的五项,宗大師不违其意趣而以四项来解释,其中「想」也是依照攝分,並搭配瑜伽師地論的解釋,接下来的十黑业道的四項都是以摄分为主軸,有时會补充馬鳴論師、俱舍、毘奈耶的说法,但在「究竟」這一項都是以《攝分》為主作解釋就很明顯了。簡單地說,從開場到收尾,都是以攝分為主。

其實廣論裡列舉了許多不同的說法,而宗大師本身以何宗為主,這跟你原本的核心問題並無關,所以即使你不認同以攝分為主也無大礙,因為你的核心問題是「十黑業道如何對應想有四種?」,別人對此類推的回答你不滿意這也沒關係,不然請你自己試著回答看看能否類推,如果你沒有更合理的類推,又何來說別人的類推不合理,假使你認為問題出在根本無法類推,那等於你不認同宗大師說的「如其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自己想不通就說人錯,這不妥吧。簡單地說,請你分享一下你的類推細項,別老抬槓。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造化纯阳 于 2015-8-3 19:11 编辑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8-3 02:01
你当然可以提一堆问题,但你显然没明白我在#9楼写的「总体对应,别别细分」的原则、以及所举的三个例子。
...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在这里,宗大师把《摄分》、《毗奈耶》和《俱舍释》中,对于“错想”够不够成业道的观点,分别介绍了一下。但并未作出抉择。没有像后面讨论前三是否构成绮语那样,作出抉择。

注:前三个语三是否构成绮语,宗大师是这样抉择的:“前三語過,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另外,宗大师所引《俱舍释》里面,还有一个“他妻做余妻想”的问题,那您前面的错想不错想就不该仅有四个了,把“余妻”考虑进去应该是五个。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8-3 02:01
你当然可以提一堆问题,但你显然没明白我在#9楼写的「总体对应,别别细分」的原则、以及所举的三个例子。
...

龙腾四海大德吉祥。

另外一贴中的回复,是我对您的道歉回复。由于在这一帖中已经问过相同的问题,我就不在那一帖中再回复了。

因为看了您那一帖回复中对我的提醒,我悔悟应该及时回帖才比较礼貌,所以就在此帖回复了。

您对我提问的回答,弟子研究一下,再给您回复。感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3 0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8-3 02:35 编辑

你当然可以提一堆问题,但你显然没明白我在#9楼写的「总体对应,别别细分」的原则、以及所举的三个例子。

回应#10楼,是我类推的,没看过之前有其他人类推到这么细,不论类推细项相同或不同。
回应#11楼,欲邪行的根本罪需无错想,是以摄分作为自宗,要在后面补充毘奈耶与俱舍的说法不同,并无妨。
回应#12楼,瞋恚心的想如粗恶语是指大致类似,并非一字不改复制贴上,从粗恶语的想亦如前、但却非一字不改,便可瞭知。
回应#13楼,犯根本罪需四项圆满,其中想需无错想,究竟指诽谤决定,两码子事不冲突。否则你说犯根本罪要由究竟(诽谤决定)来判断,此说亦成有缺失,因为错想的诽谤决定未犯邪见根本,如同错想的彼尔时死未犯杀生根本、错想的移离本处未犯不与取根本、错想的两两交会未犯欲邪行根本。

你在另一帖才刚说#7.8.9楼资讯量大、头晕来不及消化,在这帖却又马上否定质疑,何必前后不一这么沖动呢?请多想想吧,头晕的话慢慢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7-27 12:24
意三的对应法如下:

贪欲的想有四种,谓如于属他财产作属他财产想及属我财产想,于属我财产作属我财产想 ...

邪见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有因果作用者作有因果作用想及无因果作用想,于无因果作用者作无因果作用想及有因果作用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天授无前后世异熟等,若起加行误想祠授无前后世异熟等,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谁悉当无前后世异熟等,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另外,这里犯不犯根本罪应该由“诽谤决定”来判断,您在这里用错不错判断似乎讲不出道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7-27 12:24
意三的对应法如下:

贪欲的想有四种,谓如于属他财产作属他财产想及属我财产想,于属我财产作属我财产想 ...

瞋恚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恚恼作恚恼想及爱乐想,于爱乐作爱乐想及恚恼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恚恼天授,若起加行误想恚恼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谁悉当恚恼,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粗恶语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恶语作恶语想及爱语想,于爱语作爱语想及恶语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呵骂天授,若起加行误呵骂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呵骂,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另外,上面两段也难自圆其说,因为广论说到“嗔恚”的时候,乃说:“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那就是说嗔恚的想和粗恶语的想是一样的,但明显您所写的嗔恚的想(恚恼、爱乐)和粗恶语的想(粗语、可爱语)不大一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7-27 01:43
身三的对应法如下:

杀生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 ...

欲邪行的想有四种,谓如于他妻作他妻想及自妻想,于自妻作自妻想及他妻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邪淫天授妻,若起加行误邪淫祠授妻,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妻悉当邪淫,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上面这段,您说“念云惟邪淫天授妻,若起加行误邪淫祠授妻,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这里的推理,跟后面的说法不一致,故弟子不敢认同。后面如是说:“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这里面,摄分中须无错想才犯根本,然戒经中无论想错想不错都一样犯根本罪,俱舍释中也有二家计,未下定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自己回帖,以免沉下去。请诸位善知识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3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善知识的,试着回答一下:
十种业道,都会涉及想、等起、烦恼。所以“如是道理”,就是指十种业道都会涉及想、等起、烦恼。
想,白话解释应该是指对于“对境”的认知。杀人有对境,妄语也有对境,“想”是关于造业的有情,如何看待对境;有看对和看错等不同的情况,比如想杀张三,结果把路上的李四误认为张三而给杀了,这是有错“想”。另外,父母、尊长是恩德田,但是子女弟子没有这个概念,那么关于如何看待父母、尊长等,也有不同的“想”。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邱阳洛耶 发表于 2015-7-23 12:17
不是善知识的,试着回答一下:
十种业道,都会涉及想、等起、烦恼。所以“如是道理”,就是指十种业道都会 ...

感恩回复。

您对于“如是道理”的理解,与我是全新的解释,末学先思维一下、不评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6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下【略论】:
于意乐三中,想者有四,谓如于有情作有情想,及非有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有情想,及有情想。
想之一三不乱,二四者错乱也。
于彼发起有差别者,如欲唯杀天授而起加行,若误杀祠授者,则不成根本正罪。盖于彼中须想不乱。
若于加行时,有念任谁亦杀之总发起者,则无须错乱与不错之别矣。
以此理趣,于余九中,如应当知。

想,对于 对、错 二境,分别有对错 2种想,共4种想。那么2种是正确的,2种是错误的想。
意乐又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行动时,念着“不管如何,都干”,那么不论怎么想都成大罪,其他的就是想对的那种罪大,其他的轻。

这个对其他九个业,类比起来,容易了解。
对离间、粗恶语,它的“同前”,主要是妄语。
虽然有人通过杀生中,想的解说,也能了解,但是最近的还是妄语。妄语所对的事,有两个,一个是说的内容,一个听者。所以想就多了想说的内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liangar 发表于 2015-7-26 00:24
我看了下【略论】:
想,对于 对、错 二境,分别有对错 2种想,共4种想。那么2种是正确的,2种是错误的想。 ...

倾向于想分错及不错想,后面几支未明说,但感觉有这个意思。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0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7-27 01:57 编辑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指的是:『十业道的「想」皆可分二,错想与无错想,这里专指无错想,而无错想又有二,这里专指会构成根本罪的无错想。另外「想」也可根据等起分为二,针对特定对象与任意对象,前者须为无错想才犯根本罪,后者不需无错想。』十业道里相对应的是,上下双引号里的这整段内容。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指的仍是「想」的分类,是「想」根据等起差别所做的分类,而非「等起」本身的分类。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所指并不包含「等起」与「烦恼」,因为等起在十业道都有分别定义清楚,而烦恼都是三毒随一,只有「想」于余九没有完整交代,是必须靠类推的。

十黑业道的等起分别为:
乐杀害、虽未许令离彼欲、乐欲行诸不净行、覆藏想乐说之欲、和顺有情乐乖离欲及不和有情乐不合欲、乐粗言欲、乐宣说无属乱语、欲令属我、乐打等欲、乐诽谤欲。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01: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7-27 02:41 编辑

身三的对应法如下:

杀生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不与取的想有四种,谓如于他所摄物作他所摄物想及自所摄物想,于自所摄物作自所摄物想及他所摄物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偷盗天授所摄物,若起加行误偷盗祠授所摄物,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所摄物悉当偷盗,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欲邪行的想有四种,谓如于他妻作他妻想及自妻想,于自妻作自妻想及他妻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邪淫天授妻,若起加行误邪淫祠授妻,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妻悉当邪淫,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语四的对应法如下:

妄语的想有四种,谓如于见作见想及不见想,于不见作不见想及见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欺骗天授,若起加行误欺骗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欺骗,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离间语的想有四种,谓如于和顺有情作和顺有情想及不和有情想,于不和有情作不和有情想及和顺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离间天授及其友,若起加行误离间祠授及其友,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及其友悉当离间,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粗恶语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恶语作恶语想及爱语想,于爱语作爱语想及恶语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呵骂天授,若起加行误呵骂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呵骂,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绮语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无义语作无义语想及有义语想,于有义语作有义语想及无义语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惟对天授讲绮语,若起加行误对祠授讲绮语,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讲绮语,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7 1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5-7-27 13:17 编辑

意三的对应法如下:

贪欲的想有四种,谓如于属他财产作属他财产想及属我财产想,于属我财产作属我财产想及属他财产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欲令属天授财产成我财产,若起加行误想欲令属祠授财产成我财产,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欲令任属谁财产悉当成属我财产,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瞋恚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恚恼作恚恼想及爱乐想,于爱乐作爱乐想及恚恼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恚恼天授,若起加行误想恚恼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谁悉当恚恼,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邪见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有因果作用者作有因果作用想及无因果作用想,于无因果作用者作无因果作用想及有因果作用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天授无前后世异熟等,若起加行误想祠授无前后世异熟等,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谁悉当无前后世异熟等,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十业道的想,除了上述总体大致对应之外,别别有些细部差异,举例如下:

有关欲邪行的想,如问「于自妻作自妻想虽是无错想,然若有人于自妻做自己想、于非支作产门想、于非处作良处想、于非时作吉时想,此是否为错想?由此想所起加行犯不犯根本?」则答「是错想,故不犯根本。」又问「若尔,则欲邪行的想可分为4×4×4×4=256种耶?」答是。再问「然则此与杀生的想有四种无法对应耶?」则答「总体对应,别别细分,故无过失。」

有关妄语的想,如问:尔云「于见作见想及不见想,于不见作不见想及见想」,然广论云「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此作何解?
则答:前者指总相分类,后者专指其中会犯根本之别相,故无过失。譬如前者谓天授见蛇时作见蛇想及不见蛇想,或天授不见蛇(但见草绳)时作不见蛇想及见蛇想。后者广论谓天授于见蛇作见蛇想时,却对祠授云不见蛇,或天授于不见蛇(但见草绳)作不见蛇想时,却对祠授云见蛇。

有关邪见的想,如问:尔云「于有因果作用者作有因果作用想及无因果作用想,于无因果作用者作无因果作用想及有因果作用想」,然广论云「于所谤义作谛实想」,此作何解?
则答:前者指总相分类,后者专指其中会犯根本之别相,故无过失。譬如前者谓于天授有前后世作有前后世想及无前后世想,于草木无前后世做无前后世想及有前后世想。后者广论谓于天授有前后世作无前后世想而成所谤义,且将天授无前后世此所谤义作谛实想。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5-7-27 01:43
身三的对应法如下:

杀生的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 ...

龙腾四海大德,吉祥如意。

在您的解释中,杀生以下九个业道,每个想都有四种,两种错想、两种不错想。未知这是您从哪里看来的,抑或是自己推出来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26 14:14 , Processed in 0.03885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