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7|回复: 3

如何理解并善用(持戒忏悔中的)内疚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2 1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15-3-22 12:32 编辑

儒家有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这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佛教里面也有说持戒与忏悔,这一来防止人们一度的烦恼冲动,铸成大错,在内心留下深刻的创伤,成为修行徳与智的主要心理障碍,二来从佛教的观点来说是因果不虚,所以要用持戒的方式避免自己造作恶业,同时以忏悔的方式使身心清净。


然而无论是儒家的知耻还是佛教中的忏悔,都在一定意义上含有内疚、自责和羞愧的成份,乍一想,所有人都会认为上述这些自疚感会阻止人们去做一些坏事、丑事、伤害众生的事。但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 是什么阻止你去杀生?是害怕有内疚感吗?还是因为感到众生平等,不应使一切有情受杀生之苦?是什么阻止你去偷窃?是害怕有内疚感吗?还是你感到做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是很重要的呢?是什么阻止你去欺骗你所爱的人呢?是害怕内疚感吗?还是你珍惜你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愿做任何损害这种关系的事呢?显而易见,内疚感可能会引起你对事情的重视,但是,是你的诚实感决定了你的行动。


所有人都可以意识到,是我们自己内在的道德感决定了我们采取行动还是抑制行动。然而当你所采取的行动在某些方面破坏了你自身的道德观念时,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坏人,而是意味着你暂时没有能力或缺乏其他方式去解决阻碍你的某个难题。当你处于这样一种境地时,你所需要的不是内疚和羞愧的感受,你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


内疚感的积极作用是抑制潜在的因素避免采取损害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但其消极的作用则是让内疚感主宰了自己,甚至给自己贴上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福报等等的负面标签,从而不能建设性地对当下严峻的现实做出反馈。内疚感还会让人总是回忆起以前的情形,从而往往导致无意义的自我谴责、自我批评和自尊感的下降。这种内疚感一旦养成了习惯,不但对于自己的身心有害,而且实际上还会阻止你去解决本应该面对的问题。


内疚感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利用它去抑制别人的行动和思想,这在宗教的传承中屡见不鲜,往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会被人冠以宗教的名义放大到要下地狱的状况,让人不寒而栗。遇到这种事情,其实根本不必内疚或恐惧,因为如果你会因此下地狱,那大概你认识的所有人都会下地狱,那还有啥担心的呢?但这种情景还是有必要让我们引起警觉,因为这种利用内疚感去向他人施加压力的习性,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对于孩子或被爱的人,有多少父母告诉过他们的孩子们他们“应该感到害臊”?又有多少位老师告诉过他们的学生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感到惭愧”?今天你仔细看一下夫妻或家庭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依然存在着大量羞辱性的消极操纵和压抑作用。许多时候,人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干什么,而背后的所谓良好动机则掩饰了他们以内疚感向他人施加压力的操纵方式。


当你善于利用内疚感的时候,内疚感只是一个清晰的警示,它会让你认识到某个与你内心道德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存在,然后让你警觉并做出反应,从而避开或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你不善利用内疚感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控制你自己或他人的手段,这会造成你自己或他人的阻碍和不快,并对要达到的目标不起任何作用。正确的办法应该是用真正起作用的、能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搞得更糟的方法来取代内疚感。如果能够直接地去研究问题所在,而不是带着给你造成负担的消极情感因素,你也许就能判断出问题的根源,从而能够找到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从内疚感中走出来,直面人生和问题原因的状态,往往会让你处于一种随机应变的思维模式中,让你能够更有效的找到有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树立起信心和自豪感!


文章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但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再以佛教徒的立场来解释如何善用持戒忏悔中的内疚感。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佛教中的持戒和忏悔也并不是让我们陷于内疚和自责。戒律从广义上来讲,包含了一切积极的正行,换句话说戒律并非仅仅是消极的禁止恶行,更是在劝说对于众生富有同情的善行。从狭义来说,戒律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的根本戒善,这不仅是禁止恶行,也是慈悲喜舍的流露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行为。佛为鞞纽多罗聚落长者说:「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淫盗等同。释尊称这是「自通之法」,即以己心而通他人之心的同情。所以身语根本戒的受持不犯,不但是他律的不可作,也是自律的觉得不应该作。这种不应该作在一般人看来仿佛会是内疚和自责的源头,做了不应该的事情当然要内疚和自责了。然而戒律的本意并不在此,并不是以四根本戒来限制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始终处于内疚和自责的境地,而是从思维四根本戒的过程中,朝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达成。持戒本身并不是被动地去禁止恶行,而是要通过思维慈悲喜舍而主动地禁止恶行,并趋向善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持戒不仅是在恶行上禁止更是在善心上用功!
那么忏悔呢?四力忏悔中的能破坏现行力是教导我们对于过去无始以来的所作不善业,多起追悔意念,这确实是一种内疚和自责的表征。然而虽然太多的论著有类似这样的经验描述,不过让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之所以会发起追悔,是因为反复修习感现异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并从中理解一切业,都是不决定的。换言之,一切业都有改善的可能性,所以只要能痛下决心,什么恶业都有化重为轻,或不定受的希望。所以这种内疚和自责是积极的警钟,其作用是让我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面对未来的希望;而绝不是给自己贴上一个不是好人或者业力深重的标签,然后在今世中消沉起来,把当下的时间全部用在不断地内疚和自责上,而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来生。况且,四力忏悔中还有能对治现行力的六依法(依甚深经、依解空性、依诵密咒 、依造形象、依于供养、依于名号) 、能遮止罪恶力的诚意防护以及依止皈依和菩提心。这些都不是让人陷入内疚和自责,反而是通过行动努力产生积极的改善与增益。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内疚和自责仅仅是一种感情的发生,我们要利用这些感情达到自己内心成长的目的,而不会因为这些感情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反而将阻碍我们改善的机会。内疚感会让你警觉到应该仔细检查一下你过去或将要采取的某些行为与你的价值观中的某些方面所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你来说是有用的。但是一旦提示你,你就需要利用其他办法来着手解决矛盾,这样你才可能采用一种建设性的、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个人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掌握并利用不同的感情能力。这或许是你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关于内疚感的利弊分析的文字,但我相信从此以后你可以做出更有效的选择,在审视过去或将来的问题中,在处理内疚感和找出解决办法方面将会前进一大步!
发表于 2015-3-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中的忏悔,在一定意义上含有内疚、自责和羞愧的成份

谁说的?
发表于 2015-3-23 1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义

。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 “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 、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 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 罪之目的。据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 奈耶卷十五之注谓,忏与悔具有不同之意 义,忏,是请求原谅(轻微);悔,是梵 语a^patti-pratides/ana(阿钵底钵喇底提 舍那)之译,即自申罪状(说罪)之义( 严重)。此外亦有异说,然概以义净之说 为正确。

何为忏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 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 是名为忏。

何为悔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 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 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百度百科
发表于 2015-3-23 1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月现 发表于 2015-3-23 16:27
词义

。忏,为梵语ks!ama(忏摩)之略译,乃 “忍”之义,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 、悔过之义,即追 ...

应该是含有自责惭愧之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3:03 , Processed in 0.03168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