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00|回复: 9

归依正见 学佛必成 (一篇极好的帖子 转来共飨诸位师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归依正见 学佛必成
——陈智音

近读陈撄宁,见其仙学思想之概括为:『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前诸论点,我都认为相当高明中肯,每加一『好』赞之,但读至其后,见『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一句时,已念存疑,特别是最后『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一句,不禁一声呃叹。
中国人之发明仙学,实乃对世界人类文明之一大不朽贡献(至于真『仙学』者何也?非片言可概括,此暂不论)。从夏商周乃至唐宋元,仙学理论渐次明了。迨至明清近现,更直接吸收西方生理卫生科学,理论与实践更加明确,虽仍有偏执,但毕竟是有了可循可修的途径。
在仙学之发明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与中国文化思想史之脉络吻合的:儒释道合一。尽管仙学总有排佛乃至排儒的倾向,但不可不承认,若无佛教之介入,绝无中国之仙学发明。此又牵涉较多,暂置不论。

但吾人现在必须清醒的是:中国人对于释(佛教)的理解,其实是仅限于所谓中国化佛教=禅宗思想。简言之,以为佛教就是禅教,以为佛教就是『见性』。于是甚至说,佛教是重视修『性』,道教是重视修『命』,等等。本人于此,无意低估禅宗,完全是为了说明仙学对禅宗思想引进的同时,对佛法根深蒂固的无知。是的,无知。今天,仅想从一个关键点来略作分析。
仙学理论中,对儒释道三家合一思想作最明确阐述的,可以《性命圭旨》一书为代表。此书作为教材之重要性,今后还当再论,仅提一事,《西游记》一书的思想,完全是以《性命圭旨》为『宗旨』而写作!而西游记中,如来佛、唐三藏、孙悟空、观世音、十八罗汉,妖魔鬼怪等等,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儒释道混合思想的精彩呈现。
回归主题。陈撄宁先生说『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其实,『皈依』这个词的写法本身,已见中国人喜欢『玄妙』的端倪,根本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编造。有人(包括中国佛教界)说『皈』字是(白+反),反白=返白,就是回归清净!怎么样?听起来很令人神往,不是吗?打住。请问:若回归清净是这里的意思,那我看大家都学伊-斯兰教好了!穆-斯林就是崇尚清真,清真者,本来清净也。再次强调,本人于此绝无看低伊-斯兰教之义(千万别搞法国恐怖分子事件)。我只是想问:这佛法的根本,归依,与回归清净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当然,陈撄宁先生这里对归依的理解倒还『好些』,他是认为归依的意思就是去依靠某种神秘力量(比如神、上帝;以及一些人头脑中的『佛』),依靠『外力』,祈求神佛的保佑等等。因此,当然是不能去做的。的确,这样说绝对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可以依靠,可以遵循的?怎么去依靠和遵循?这里有大文章。因为种种原因,陈撄宁先生此生未能探究,吾深为先生叹也。
那么,读者必然会问:『归依』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此一问题,本人也思索多年,事实上乃专以此为修,立志必欲探至究竟。往往举大义容易,立根基艰难;外面可以说的堂而皇之,而独坐静思,一切能否建立?自己是否深信不疑?
我常对自己和他人强调:学佛学佛,乃是一个学习之过程。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之恩师杨公在世时更常强调,不可以少为足,要多闻多思(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方访求上师。然后,思考、思考、再思考。思考就是修行。想通了,你一定就会去做。
终有一日,如霍然见光,吾见归依真正含义。如乳入水,如光入暗。吾于该座之上,欣泪交流,身毛耸立。 后来,这样的体会,也还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渐渐感觉根基坚稳。今特与有兴趣之诸君分享。


首先,归依的梵文是sharaNa gamana;藏文是skyabs vgro。sharaNa(藏文skabs)就是这里翻译的『依』,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有『保护』、『防卫』或『一个安全的地方』的意思。在藏文中,这个字含有『可依靠』和『能救护』的双重含义。gamana(藏文vgro)就是『前往』的意思,梵文自己说归依的时候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sharaNam gacchami,意思就是『我去依靠』或『我前往安全之地』。因此,这里的『归』主要不是取『回归』的意思,而是『至』、『前往』、『趋于』、『趣』和『达到』那种意思。
这就很清楚了,『归依』乃是我们要前往一个安全的地方,或寻求『依靠』。
那么『归依』的对象,也就是值得依靠的是谁?安全的地方是什么?就非常重要。并且有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这个『依靠』必须是开放性的,他必须敞开、包容、接受一切人。他不能因为你是持不同政见者就拒绝你。因此,一切其他的政府、宗教、集团等等,都不是究竟的依靠。那什么是佛法所说的『依靠』呢?相信大家很少不知道的:佛法僧,对吧?可是,佛法却一再强调:真正的归依是『法』,简单地说,就是对真实性的认识。『法』才是真正的『依靠』或『解救』,『佛』是说『法』的大师或『救护者』(可依靠),『僧』是遵循此法、一同进步中给予支持的同道(可依靠)。 以治病为比喻,『法』是良药、『佛』是开药方的医生、『僧』是护理你的人。缺一不可。
然而,有了这样的认识,是否就是『归依』了呢?不是。还差两件极其极其重要的事,悬而未决。
(一)为什么你说的『法』是可依靠?是真救护?是有效的药方?(What and why?)
(二)归依这种行为是怎么样一种情况?(How and why?)
若要了解『法』为什么是真实的可依靠,必须完全证悟该法,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尚未证悟。这不是矛盾吗?是的,这是一个矛盾。但不是不可解。如同解题,未解之前,对于答案固然不明,但只要遵循正确的逻辑分析,就可以解开答案。同样,欲知『法』为何是真能救护,可以从先证明说法者的逻辑理路正确,先确定说法者是已经自我建立、自我支持,并且还有同情心(悲),并且有能力引导他人也到达自立的境界,他的这种悲心和能力还不能是很勉强或很费力。
(一)

如果有一个人,他自己已经从生死苦厄之中解脱,他的认识涵盖了所有可认知的境界,他起初发起对所有他人极大的慈悲,中间经过努力,成熟了帮助(引导)他人一切所需的品质(功德)。就像转动巨大的车轮,开始时极其艰辛,然而一旦运转,即以其余力,疾速旋转,毫不费力;并且,其摩擦力已减至零,彷佛于虚空之中旋转的飞轮,乃至有他人寻求帮助这一前提,即恒常运转(因此并非类似永动机)。他最后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引导他人,支持他们也达致生死的解脱,乃至正确认知一切所知境界。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归依的对象。
(二)

归依的行为呢? 比喻是你迷失在一片密林之中,你的生存(survival)取决于两件事:(1)前提是你不想死在这片密林里,有求生之欲望;或者,更令人信服的思路是,你不想被密林中的蚊虫叮咬直到被吸尽血液,在无助之中,又被毒蛇猛兽一片一片吞噬而痛苦地死掉。因此,恐惧的心情,厌恶的心情,是必须有的。假如你还没有意识到你误入一片可怕的密林,还以为这里是美丽的园林,那你的确可能不需要『归依』。(2)知道哪里是安全的方向、校准方向的工具和达到安全之地的体力。

佛经中对此的形容是:畏恶趣苦、欣三宝德。可是我觉得,对于现代人,这些恐怕全不起作用。不如设想,就象每天电视频道里播放的(真实的)『生存考验』一类节目。就是这样。
怎么知道安全的方向?经验。经验来自学习。学习始于传授和训练。前者必从他,后者必由自。
校准方向的工具就是指南针,其实它就是道的方向和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它就是你的『归依』。而道,则包括你的计划,和你对自己的体力,食物,时间等等实际情况的准确了解。你必须制定一个最佳、最短的路线,尽快脱离这片恐怖的密林。这就是真实的『归依』的心情、方针、原则。
因此,我很佩服一位很有成就的西方学佛人(Alex Berzin)对『归依』一词的英文翻译:set a safe direction = 确立安全的方向!
是的,『归依』并不是祈求某种外在神秘力量的拯救,而是决定自己的路往哪里走,应当追随谁?在哪里能够得到支持?谁能正确地影响我、引导我、支持我,消除痛苦,达到安全,达到快乐之地。
这才是『归依』的全部意义。
而这里极其重要的是:必须找到真实的『归依』,而这仍然必须经过一个学习与检验的过程!

【今天暂时写到这里】


发表于 2015-1-17 1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誓依佛为师,依灭谛为正修法,依圣僧伽为修助伴
发表于 2015-1-17 2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引导文中说:归依是一种誓愿。依貢唐活佛引导文说归依体性是知道三宝功徳、差别和自誓受及不言余归的智慧。我修归依,先忆念三宝功德等,然后念四句归依。包含了以上智慧及誓言。
发表于 2015-1-18 0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道次第心传录中"(一)皈依的起因,虽然会有多种,但在下士道的修法中主要有两条
  1、是对堕生恶道的恐惧心理;2、是坚信三宝的拯救能力.
  在这两条中,若缺其中任何一条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皈依心,因此为了消除魔障等暂时的利益皈依三宝,并非正确的皈依,但由于福田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产生相应的效应,也是不可否认的,如前所述,后面还将进一步阐明。从下士道皈依心的特殊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士道、上士道各有各自不同的皈依心生起之因。"
虽然祈求现时消除障碍等利益皈依三宝,不入下士归依类。那么依三宝不可思议功徳力,就不入归依三宝数?
发表于 2015-1-1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者。云何在家菩萨归依于佛。我要得成于佛身三十二相以自庄严。持此善根集三十二丈夫相。为集此故勤行精进。长者。是名在家菩萨归依于佛。长者。云何在家菩萨归依于法。长者。而是菩萨恭敬于法及说法者。为法欲法。乐法极乐。助法住法。持法护法。坚住于法。赞叹于法。住于法行。增法求法。以法为力。施法器仗。唯法为务。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当以正法等施一切人天阿修罗。长者。是名在家菩萨归依于法。
长者。云何在家菩萨归依于僧。长者。若是菩萨。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与凡夫。若见声闻乘。皆悉敬顺速起承迎。好语善音右绕彼人。应当如是思念。我等得无上正真道时。为成声闻功德利故而演说法。虽生恭敬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归依于僧。《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二郁伽长者会第十九
发表于 2015-1-19 1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归依』并不是祈求某种外在神秘力量的拯救,而是决定自己的路往哪里走,应当追随谁?在哪里能够得到支持?谁能正确地影响我、引导我、支持我,消除痛苦,达到安全,达到快乐之地。”按照这个解释,二十年前在师父前受三归依,确实只是确认了方向,不了解佛法僧的真实含义。道次第传承师长们特别重视“归依心”修行,这个“归依心”的内容好像远超确认方向的含义。
发表于 2015-1-19 14: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末学读过一篇南传的资料,《三皈依探源》,考据皈依的巴利文,结论也是类似的:

皈依,投靠三宝,走向一个目标:四谛。
发表于 2015-1-1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发表于 2015-1-19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三宝是常识,从初学到无学皆赖为根基,师兄哪里冒出来一个“极好”的倡议呢?

引用一篇大德的文字:
皈依三宝,不能离却住持三宝,但从皈依的心情说,应把握皈依三宝的深义。皈依本是一般宗教所共同的,佛法却自有独到处。三宝的根本是法,佛与僧是法的创觉者与奉行者,对于佛弟子是模范,是师友,是佛弟子景仰的对象。修学佛法,即为了要实现这样的正觉解脱。所以皈依佛与僧,是希贤希圣的憧憬,与皈依上帝、梵天不同,也与皈依神的使者不同。因为皈依佛与僧,不是想「因信得救」,只是想从善知识的教导中,增进自己的福德智慧,使自己依人生正道而向上,向解脱。论到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道德的规律,是佛弟子的理想界,也是能切实体现的境地,为佛弟子究竟的归宿。初学者皈依三宝,虽依赖外在的三宝,引导自己,安慰自己,但如到达真──法的体悟,做到了佛与僧那样的正觉,就会明白:法是遍一切而彻内彻外的缘起性,本无内外差别而无所不在的。皈依法,即是倾向于自己当下的本来如此。佛与僧,虽说是外在的,实在是自己理想的模范。所以皈依佛与僧,也即是倾向于自己理想的客观化。从皈依的对象说,法是真理,佛与僧是真理的体现者。但从皈依的心情说,只是敬慕于理想的自己,即悲智和谐而实现真理的自在者。所以觉者能自觉自证,三宝即从自己身心中实现,自己又成为后学者的皈依处了。

这恐怕才能够用“极好”来形容吧,从敬慕于理想的自己,到觉者能自觉自证,最后落实于三宝从自己身心中实现,这才是我看到的最为精辟的解说!最为理性的皈依解释!
发表于 2015-1-21 2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用"极好"来形容的,道次第心传录中的归依阐述真正是当之无愧的! 略引片段如下
 皈依法,分认识皈依法的重要性和对重要的皈依法如何进行修持两条。
  一、认识修皈依法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产生正确的皈依心,没有任何一种可进人佛门之法,也无法获得三戒的正量。因此,皈依法被视为进入佛教的关门和产生戒行的基础。除此而外,一个人能不能产生符合佛法的任何功德都要看有无三宝加持的效应,这加持效应的产生源于正确的皈依心,因此没有比修皈依心更重要和更殊胜的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5:22 , Processed in 0.0333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