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19|回复: 28

我用灵修逃避什么?!——那些关于灵修的当头棒喝(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0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用灵修逃避什么?!——那些关于灵修的当头棒喝


     最近,我无法压抑内心的焦虑,那种似一个黑洞打开的感觉,让人特别不舒服,人也变得尖锐而爱发脾气。与其说,我在走一条圣洁的修行人道路,不如说我是用这层漂亮的外衣掩饰内心的黑暗,逃避我自己的匮乏,希望把自己长久包装在一片光里,但是内在是黑色的。
     这种焦虑和匮乏,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走的路,我开始放慢脚步,因为我发现我似乎并不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拥有真正的快乐,而是带着很大的重负,我一再的强调自己的目标,不断的给自己施压,感受到大脑的强负荷,我希望达到那个我所期盼的状态,但是我发现我没有能力一步登天,同时也发现,在越接近目标的时候我退缩了,然后我陷入恐慌中,在这种恐慌中我迷失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执着对吗?我不知道我的修行是正确的吗?我将何去何从?
     我参加灵修会,依旧穿着修行者圣洁的外衣,带着匮乏而焦虑的内在参加见面会,可能在我内心深处,我还是期望答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坚持走的修道之路会让我陷入现在的迷茫和焦虑中。直到见面会的中场,一个中年女子的提问,像当头棒喝般,将我从迷茫中打醒了。她说,她觉得修行和行善是她的使命,她背着这样的使命一直在做行善的路,但是老公不支持,而且她开始厌恶做家务等等,她问老师怎么办?我突然发现我似乎也是这样的状态,好像带着一种很强的使命感,但是做的非常累,也开始厌恶一些事情,这时老师对她说:我看到的是一个用修行逃避生活的你。这句话一出口,我突然特别想哭,我感到它深深的触动了我,我发现我一直迷茫和痛苦的原因似乎渐渐浮出了水面,我是在用修行逃避生活。用修行逃避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人似乎都是在用修行逃避生活,那么普遍,却难以被发觉。某一天,小A跟我讲,他希望找一个不物质的女孩,甘于贫穷的女孩,我问怎么说。他说:因为我对物质没有要求,我希望她也是这样的。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是我感受到的语言背后的含义却是:我自己家境很差,没有办法娶得起老婆。他似乎是用修行要求的平淡心掩饰他内心的自卑感和没有女朋友的挫败感,因为她们都物质所以我不要,实则是我要不起。太多这样的人,用修行的借口,逃避生活中的问题。而我,竟然也是的。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都在修行的路上的小我中苦苦挣扎,我突然想起一次讲座上老师最后说:你觉得你走的路是靠近佛还是靠近魔,自己内心最清楚,当站在讲台上是为了服务大众还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小我,其实内心的声音是无法骗人的。因为快乐不快乐,自己最清楚。
     今天我将此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是因看到很多小我,当然包括我自己,也是走在小我的路上,看到很多掩饰而不愿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人,修行是为了更好的面对生活转换这种不如意的情绪,而不是用修行为借口逃避生活中的不如意。
(摘自网络)
发表于 2014-9-10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是一个用修行逃避生活的你。很多这样的情况!
发表于 2014-9-1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心理学,最好了解一些神经科学的新进展。

里面有些让心理学家瞠目结舌的结论。
发表于 2014-9-1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昨天刚刚朋友转发给的。
“在这个世界上,做穷人不光彩,我富过,也穷过,我每次都选择做富人,因为至少有钱的时候,我就算面临困难,我也也是坐在豪车后座,穿着 2000 美金的西装和 14000 美金的金表。如果有人觉得我肤浅,或是崇尚物质,那就去麦当劳找份工作吧,因为那才是你归属的地方。在你离开这间满是赢家的房间之前,我要你好好看看你身边的人,因为在一个不久的未来,当你开着破烂的普桑,停在红灯路口,那个人将开着全新的保时捷,停在你旁边,身边坐着大胸老婆,而你旁边的呢,三天没洗头穿着无袖衫的 恶心老母牛。车上还装满了减价超市买来的菜。这就是坐你旁边的人。所以听好了,你付不起账单了吗?拿起电话开始拨吧!你房东要把你扫地出门了吗?拿起电话开始拨吧!你女朋友觉得你是个没用的废物吗?拿起电话开始拨。我要让你们用钱来解决所有问题!你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拿起电话,说那些我教你们的话,我就能把你们变的比美国大多数 CEO 还富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4-9-10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luming 发表于 2014-9-10 17:09
有意思,昨天刚刚朋友转发给的。
“在这个世界上,做穷人不光彩,我富过,也穷过,我每次都选择做富人,因 ...

今生的贫富不是选择,而是被选择。不择手段的追逐财富,等着苦果来受。
发表于 2014-9-1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想逃避的话,哪里也逃避不了,心不清净的话到哪里都不清净,我以前因为家里和工作的事烦恼,去寺院住了一段,结果和尚也打架,你要是穷人一样有人瞧不起你,你修的不错照样有人嫉妒你,所以很多时候逃避是逃避不了的,修行是让心出离一切,只有修行到内心的强大,在哪里都一样。
发表于 2014-9-1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扎西拉姆多多的博客,我觉得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

《灵性的逃避》


    这是一篇让部分宗教人士不快的文章,认为是无信仰者对宗教的挑衅与刁难。

    作者布蘭特.寇特萊特博士是加州整合學院整合諮商心理系主任,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心理學學士,一九七六年於聯合學院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合法執業的心理師。值得注意的是:布蘭特最初是經由佛學、克里希那穆提的理論和哈達瑜伽進入超個人心理學的領域,同時具有精神分析、團體歷程和存在心理治療(著重於完形治療)的背景。他所提出的问题,恰恰是众多宗教狂热分子身上所存在却极力否认的。

   其实济群法师多年来也有类似的观察,所以济法师常说:“很多人带着一堆人生问题到宗教里面来寻求答案,然而却没有将佛法真正落实到心上,其结果就是,人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多了一堆佛法的问题,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

   大恩上师噶玛巴亦有开示:“論典,並不是口頭上辯論用的,而是要放在心上,讓它成為「降伏自心」的方法,哪怕只是一句話,只要它能幫助你調伏自心,就有利益”

   也许将这篇文章贴在这里,会引起一些宗教狂热分子的不快,但是我们要清晰地知道,那不快的,就是我们骄傲却一直在逃避的“自我”。

   愿我们都能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足够坦诚。






灵性的逃避

作者:Brant Cortright (整合心理学者)

    灵性除了为人性带来极大的好处,也可能在宗教组织中造成许多身心的痛苦。从佛洛伊德开始,心理学一直对宗教及其对心灵的破坏做出令人气馁的批评。这种批评虽然会打破许多人的宗教信仰,但最终其实非常有助于灵性,因为历史上许多宗教的破坏性都是以灵性掩饰心理扭曲的结果。以下讨论一些心理学所揭露最明显的宗教负面后果。

    大部分宗教向来反对性欲,现在已证明抑制性欲的痛苦后果会扩及性欲以外的部分,限制感受和温情的表达。天主教迫害「女巫」就是最明显的破坏实例,据估计,有数十万女性被压抑性欲的神父所折磨及杀害,只因为神父把自己的性欲投射到「女巫」身上,她们因为「性感迷人」而被控勾结魔鬼。西方社会到现在仍受到数世纪性压抑的牵连。

    大部分宗教一向反对身体,想以身体和世俗生活为代价来得到灵性的解放;贬抑身体和否定尘世的宗教已经面临肯定身体感官的生活和地球生态学的大量反弹。

    大部分宗教都反对感受,最多只是赞扬爱和慈悲,却试图贬抑所有其它的感受;我们现在知道,压抑愤怒和其它负面感受时,潜意识会以更具破坏力的方式表现这些感受。

    许多宗教反对理智,西方的黑暗时代是最明显的例子。大部份宗教甚至会反对灵性,宣扬独一的真理,压制其它形式的灵性。宗教虽然提供充满希望及乐观的世界观,高举爱和真理的理想,同时却伤害了心灵生活的每一个面向:理智、感受、身体,甚至灵性本身。

    这些文化和历史上的运动仍然对集体心灵有很大的影响,当这些现象以个别的方式在特殊的案主身上表现时,我们会从个人心理动力和灵修如何互相影响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所谓的「灵性逃避」(spiritual by- passing)。灵性逃避指的是以灵性观念掩饰逃避的防卫机制,近年来逐渐流行使用这个术语,有助于治疗师描述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这是维尔伍德 (John Welwood,1984) 率先使用的术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灵性逃避与灵性的物化及合理化作用有关,灵性的物化 (spiritual materialism) 是邱扬˙创巴采用的术语,指的是自我以灵性的外衣包装自己,但自我本身却一直没有改变;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是较传统的术语,指自我借着压抑冲动和感受来保护自己。灵性逃避会采用灵性的语言和概念「重新架构」个人的问题,以掩饰压抑和防卫,这是一种超个人的合理化作用。

    灵性逃避的特征虽然常常被形容得很有趣,甚至造成误导,但其实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以下举几个例子说明灵性逃避采用的各种形式:

灵性逃避的特征

一、「我不想表现自己的愤怒,因为我不想伤害别人。」

这句话是一位学习团体历程的学生所说的,他以高度灵性的术语「不害」(ahimsa)、「正语」(均为佛教术语) 来解释自己的逃避愤怒,也为自己逃避团体的密切互动找到借口。别人回馈说,他的愤怒其实会以嘲讽、冷漠、疏离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对此回馈大感惊讶,并表示愿意尝试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在潜意识中间接地表达。

二、「我不想挖掘过去,我想放下过去,往事已无法改变,我要活在当下。」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常有这种反应,把面对童年创伤的恐惧隐藏在受人赞赏的「活在当下」。经过多年的压抑,一个人很难看见自己的过往并没有真的过去,而是以未竟是事或「有缺憾的完形」(incomplete gestalt) 持续到现在。虽然往事确实无法改变,但我们与过往的「关系」,却可以在处理这些创伤的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改变。与第二点有关的是:



发表于 2014-9-1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我只想原谅某某人,继续往前走。」

    宽恕在灵性和心理上当然都是健康的,但努力或强迫宽恕,却没有真的处理痛苦、伤害、愤怒或哀伤,就好像把护创胶带贴在感染的伤口上,伤口仍然会化脓溃烂。

    处理过伤害和愤怒后,自然会产生原谅。如果强要原谅,就是以「放下」之名行否认之实。不论是儿时受虐、最近的争吵或任何情形,原谅都是处理之后的副产品,这种原谅是真诚的,是来自深层的反应,而不是埋藏真实感受的专制作法。

四、「我专注在灵性的道路后,越来越不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执着必须跟分裂和否认有所区别。经历许多内在工作之后,灵性上确实会逐渐产生不执着,但这个字眼经常被用来掩盖自己与真实需要之间的分裂,或是否认别人在自身情感生活里的重要性。治疗经常揭露破坏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就是退缩。灵性的理想是不执着于世界、超越人类关系的需要,这种理想对许多早年受到创伤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找到理由逃避亲密和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五、「我想对人心怀慈悲,献身于世上的慈悲行动。」

    关于内在发展的关注和外在的行动,在两者间的平衡是心理-灵性成长最细腻的面向。普世大爱和慈悲服务的阴影面就是相互依赖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很容易丧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当爱与慈悲服务的价值被用来否定自己的需求时,很容易产生怨恨和耗竭。

    太急于追求灵性功课,也可能产生灵性逃避。从超个人观点来看,整个人生确实具有意义和更大的目标,而追寻更大的意义也是值得赞赏的,但过于急切地把所有目标集中在灵性功课的探索,也可能成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法。真正的灵性功课不在远方,通常就在痛苦、黑暗及困惑之中,往往只有在回顾时才能认清这些功课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整个故事才有机会展现出来。

    还有一种较根深蒂固的灵性逃避方式,通常见于宗教的基本教义派人士。基本教义派可能是僵化的性格结构用僵化的信念来掩饰自己的一种方式,譬如心里学文献有许多纪录,谈到心理治疗减轻及处理防卫机制之后,如何使人的信仰从严厉、苛刻、旧约式上帝转变成接纳、关爱的上帝形象。随着治疗的进行,使人逐渐以较不压抑的方式追随灵性道路。

  刚刚改变信仰的人和最近体验到灵性开启的人,恐怕是最容易出现灵性逃避的实例。当人试图把新的灵性世界观放入生活时,甚至可以把他们的全心投入和灵性逃避视为一种发展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试图学习自己「应该」和想要成为甚么样的人,而不是了解自己的原貌。

灵性逃避的处理

  在灵性逃避中,我们会选择一种符合自身心理状态的灵性道路,利用灵性内容来达到心理目标,结果会助长神经质的冲突。由于灵性逃避和整个心理结构纠结在一起,所以很难视之为单一的要素。

  超个人取向的治疗师站在一个可以处理灵性逃避的特殊位置上,因为他们能同时掌握和肯定案主面临的两难困境。传统治疗师很容易贬抑或忽视容纳逃避的灵性架构,灵性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亲近及珍贵的经验,直接挑战或当面质疑其信仰会危害到治疗,拉远案主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导致案主认为治疗师暗指案主的信仰不好或有错,而不再相信治疗师能以同理心来了解案主的世界观。把案主的信仰或灵修归类为「灵性逃避」,很容易产生上述后果。

    相反地,敏锐谨慎地处理这个议题,能增加同理心的连结,使治疗师留在案主的世界中,温和地探索案主的经验是否发生了别的问题,有助于将「灵性上的教条」转变成面对生活的困境。例如,对于刚被诊断罹患癌症却试图保持正向态度的人,治疗师会先核对是否还有其它重要的感受不被承认,这时可以把问题定位在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保持正向态度,而不必计较感受被压抑还是被接受。

    大部分的时候,治疗师需要的只是看见灵性的逃避,然后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以间接的方式处理,当防卫减轻,案主在安全的治疗空间浮现深层的需求和感受时,灵性逃避就会随着整个心灵的转变而自动改变。

    自问以下的问题,必然会有益处:灵性信仰和灵修是否能扩大我们的世界、拓展我们的可能性、增加自我价值感、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与他人及大自然连结,并滋养我们?或是刚好相反,使我们的世界变小、减损自我感和价值感、限制我们与他人及世界的接触?当信仰使一个人的世界变小,就表示可能有灵性逃避的倾向。但也不能以过于僵化的规则来判断。

    重要的是,不要对纯粹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标淮照单全收,而超个人观点则能同时容纳心理学和灵性。灵性传统所谈的生命状态比心理学更为崇高,最终也更令人满足,所以有可能为了灵性成长暂时压缩自我活动,但不会造成长久的伤害,所有灵性传统都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欲望的追逐和满足,这些传统提醒我们,不论欲望的追逐多么符合心理健康,都不可能滋养我们的灵性。欲望的满足或压抑如果阻碍了微细的知觉,就不太可能有灵性经验。

    亲身实验,并在错误中学习

    上述考虑使整个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为从纯粹心理学的观点看来非常健康的情形,从灵性的观点却可能显得相当不健康,甚至是浪费生命。认是灵修对心灵可能会产生的潜在压抑和破坏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内在发展持续进行时,一般所谓「健康」的嗜好也可能有同样重大的、灵性上的伤害。如果满足情绪需求,会在灵性上付出代价的话,要怎么办呢?超个人观点不只注意灵性逃避的危险,也重视心理执着可能发生的危机,例如,有一段时间尽量减少社交接处、禁绝性生活,可能很有助于个人的内在发展。此外,还必须考虑上述做法在心理上也可能是健康的,比如使这个人对自己的内在资源有更好的感受,并强化自我价值感。

    在灵性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时,就是最理想的情形,但有时两者却有所冲突,比如灵性上获益,却在心理上付出代价,这时的问题就比较难评估了。如何知道潜在的灵性益处是否比心理代价更重要呢?没有外在的衡量标淮可以判断这种情形,因为在个人发展的某一点可能得到某个答案,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答案却可能完全相反。也许只能亲身实验,在错误中学习,才能得到分辨的智慧。

    此外,我们需要看见灵性逃避在任何人的生活中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我们对灵性生活的渴望都伴随着心理防卫机制。自我和神经质的「素质」会围绕在灵性信仰的周围(就像生活中的所有其它事物一样),由此产生我们的世界观,并利用灵性的理由来强化情感的状况。

    分辨某件事在心理上是健康还是压抑、对灵性成长有益或有害、二选一或两者皆是,都需要高度的自我觉察。灵性逃避的概念最有价值之处,可能就在了解灵性道路上的大多数人虽然看见了细微之处,却又不够微细。在灵性危机中,治疗师的同在是关键。这种人较易与身体脱节,而在灵性层面的骚乱经验中迷失。

摘自 超个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Psychotherapy and Spirit

作者:Brant Cortright

出版社:台湾心灵工坊


发表于 2014-9-1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们可以讨论下我贴出的文章的问题,:)
发表于 2014-9-10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消极的来看所谓的“灵性逃避”,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个人开始涉及灵性的目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是为了借助灵性来逃避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随后接触灵修,完事儿觉得:诶,这样行,挺爽。 那“灵性逃避”一下也没什么不好的。

再说,一个人怎么选择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来说是自己的事。 过度投入灵修,有的人认为这叫“灵性逃避”,有的人觉得我这是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的进行“灵性提升”...
不过只要人家当事人觉得爽,我觉得就很好啊——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又不妨碍其他人,别人说得着嘛?

所以说,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抱定一个初衷作为不变的追求最为重要。

如果你信教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者寻找其他哲学命题的答案,那你就贯彻到底;如果你信教是为了求长寿升官发财什么什么的,也不是什么不上台面的事,继续求呗。
就是别嘴里讲着解脱心里却想着神呐真主啊我到底该咋发财;别明明向神求着发财却看到别人说着什么度化众生自己也跟着人云亦云阿弥陀佛了。
——这才叫逃避,是骗自己呢。不光没意思,还怪恶心的。
发表于 2014-9-1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朋友就说我是因为现实生活不如意,才会转向佛法。如果事业、家庭都很成功,那也不会有心思和时间去学法。
细想想,竟无言以对。
发表于 2014-9-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必须要面对,总结现实生活出现的各类佛教徒的消极心态,归纳总结各类案例,然后寻找问题的症结,指导佛教徒用更加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和学佛。

否则,反面或者阴暗面长期干扰佛教正常的健康的发展,非常不好。世俗普遍认为佛教徒是逃世者,失败者,才会选择学佛,或者神经质的幻想者。搞得我们其实很被动。
发表于 2014-9-1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各种消极心态的人,时间长了,有些慢慢的也会意识到问题。路就是不断地在修正的路嘛。
我开始学佛时,就有“逃避生活”的因素,因为感觉自己很笨,什么都不如别人,很自卑。那么,总得有点儿什么来让我显得不一样吧!所以学佛,每天给别人讲各种奇异故事啦佛理啦,聊天时问“你确定你能活到明天么”等等问题……反正,就是神叨叨的。也听别人在背后议论过我神叨叨的。当时肯定没明着想,明着想的是我是佛教里的好同志,但心理就是一种我在这方面比你们知道的多看得远的心理。
后来学得多了点……总之慢慢就不那么神叨叨了(但是变二了TT)我得承认,有段时间我肯定让身边人对佛教起了很多糟糕的看法,对他们很抱歉。可是,要不是当初有这么种心理,如果我有非常优势,比如我是个音乐神童,学习天才什么的,那我很可能就接触不了佛法啊。
发表于 2014-9-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护 发表于 2014-9-10 16:46
学心理学,最好了解一些神经科学的新进展。

里面有些让心理学家瞠目结舌的结论。

有兴趣,有空的话请举例说说。
发表于 2014-9-1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cd 发表于 2014-9-10 19:46
曾经有朋友就说我是因为现实生活不如意,才会转向佛法。如果事业、家庭都很成功,那也不会有心思和时间去学 ...

你那朋友言之有理,佛教也是这么认为的——天人不适合修佛法,只有充满苦难的南瞻部洲才适合学佛。没有痛苦,焉能升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4:42 , Processed in 0.0503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