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师”已经出书了,真的让人沸腾啊,其实稍微动点脑经就可以成为大师,不必装活佛的。以下这位“大师”的著作还真的可以唬到很多人,幸好咱读的书比他还多,否则真的很容易就被吸引了,哎~这世道什么鸟都有啊。。。。
顺便说一句,这样的书,我现在的功力可以写十本。
感慨完毕,介绍一下这位“大师”的东东:
《佛法真实义——三乘菩提概说》 作者小传: 方竹平,1955年生于台湾北部农家。曾任教职二十余年,擅长书法。三十岁时立下“以天下众生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之悲愿,开始探究人生之意义。三十六岁时因书法之因缘,得遇郑简泽先生指引,努力深入探讨,于三十八岁时体悟到佛法真实义。隔年秋天开始弘法度生,先后在各地弘法,迄今十余年。 内容 简 介 究竟什么是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但是实际上,佛法不只是这些而已;佛法可以依其觉悟内涵之不同,分为三乘菩提——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 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可谓彼彼皆是;更有穷尽毕生精力用功修行,而毫无进展,于己遂生小根劣器想,不敢进求声闻乘的见道,对于大乘贤圣自觉圣智境界更是不敢奢望;只能私下怨叹自己慧根浅狭、福德未具、业障深重;对于如何进求佛道,真是一点把握都没有。 《佛法真实义——三乘菩提概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可帮助广大佛法修行者突破佛法修行上之瓶颈与困境,发心进求佛菩提道。 本书将以三乘菩提为主轴,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三乘法要和盘托出,建立佛法整体的全盘概念,能令有志学习佛法者知所依循。藉此,除了可以了知三乘菩提的全貌外,依之修学而可实证二乘解脱果,乃至能进修大乘佛菩提果。尤其是对于“佛菩提修证之枢纽——明心与见性”,着墨甚多,详述求悟般若前应建立之知见和注意事项,可供欲实际修证佛法之有缘佛子参考,不若诸方大师误以“佛教史的研究、佛教宗派的介绍、佛经翻译与编修、佛经真伪之考证、原始佛教之教理与教相”,乃至“教人慈济、布施、行善”之人间善法……为即是佛法者,使学人徒生意识枝节葛藤。当知此等种种教相,对于如何求证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乃至迈向成佛之道,并无直接关联,都属于外门修学佛法;其所作所为,于成佛之道实证上而言,皆属戏论而已。 本书所说乃成佛之法,而非阿罗汉法,故内容取材非仅四阿含诸经法义;谓四阿含所说解脱道法义能使人成阿罗汉,不能使人成佛;利根人若精进修学者,一生可以成办解脱道,故应只能名为阿罗汉法,不名佛法;唯有将此阿罗汉法摄入佛菩提道中,回归为成佛之法的一部分,方可名为佛法。是故此书法义之取材遍于三乘经典,不侧重于四阿含。 本书共分六篇,简述如下: 第一篇“总论”,概略叙述三乘菩提之意涵。 第二篇第一章“略说二乘菩提”,说明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之意涵,并详述四圣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真实义,使佛子对于观行五蕴之虚妄有确实的着力点。另外谈到十八界的运作、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五蕴空相及其苦患、五蕴空相之证入,乃至与二乘菩提相关却有所不同的六住位大乘见道前四加行之修证,都是佛子欲证生命实相之重要知见,希望能提供完整的资料,供大家参考;第二篇第二章“缘觉菩提之内涵”中,也对缘起法、顺观十二因缘、逆观十二因缘、缘起性空,有许多阐述,可令佛子对缘起法有深入的了解。第二篇最后谈到二乘菩提解脱果的证入,对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果证内涵有详细之说明,并叙明“解脱果之实际,是依如来藏之独存状态而说”,以证实“依如来藏方有解脱道”;如是证实已,能令声闻解脱道为诸断见外道所不能附丽。 第三篇“略说佛菩提”,略述佛菩提涵盖三乘菩提之道理,并将佛菩提之修证次第,依各种不同层面作分位介绍,以加深佛子从纵向及横向建立全面性佛菩提道之概念。并敬录《华严经》“十地品”中,十地菩萨殊胜的修证境界供有缘的佛子参考,以鼓励佛子发起“有为者,亦若是”之菩萨大愿,志求无上正等正觉。第三篇中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介绍“佛菩提修证之枢纽——明心与见性”,将如何能证悟之正确知见,及宗门与教门之关联作详尽而完整的阐述,佛子若能依之熏习修学,必能获得大利益,不仅能获得大乘与二乘的见道,还可发起广大心,说法度众、续佛慧命,乃至进求甚深佛菩提道之修证。 第四篇“三乘菩提之异同”,旨在厘清长久以来,佛子们对三乘菩提似是而非之观念,阐述三乘菩提有异有同之正理,三乘中同者乃同证解脱道,异者乃大乘独有之佛菩提道;在三乘解脱道的果证上,也是同中有异,二乘人是“证得解脱,不证涅槃”,大乘菩萨则是“证得解脱,也证涅槃”;其中的妙义,佛子们能从本书中得到详细的解答。第四篇中,也从多个层面,分析三乘圣人之证境与智慧差别所在,可以加深佛子对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证境与智慧差异的了解。另外,在此篇中也专章阐述“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别异”,以使大乘菩提与二乘菩提之差别,由无明的角度来解析,如此可以令佛子们有更清楚的理解。最后以“唯一佛乘,无二无别”作为总结,楷定“佛说有三乘菩提,是方便说,非究竟说”,将三乘汇归一乘,一乘即是“唯一佛乘”:离开自心如来藏,则无任何一法可得,况有三乘菩提可修可证?而二乘菩提也是依于自心如来——各人都已本自圆满的如来藏——才有解脱果可得可证,所以三乘菩提的根本即是如来藏。 第五篇“密宗应成派中观思想的误谬”,则是对于近数十年来影响佛教界至深的“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源头——密宗应成中观派——作相当程度的评介。由于密宗应成派中观思想主张不立一法,甚至三乘菩提之根本——如来藏——亦不许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连串不符“依如来藏方有解脱道”、“依如来藏方有佛菩提道”之世尊圣教的法义推论与教法建立。此篇的呈现,可使佛子有一将正法和邪法仔细比对之机会,将益发显示正法之殊胜和尊贵,众生亦能因此对正法与邪法之分际有更完整的了解。在深入思维比对后,就能渐渐具备拣择正法之能力,则不仅能建立起正确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观念,亦能于深心中明了邪法的本质,使今生乃至尽未来际生,永不堕邪见深渊,免受应成中观派邪法之荼毒。 第六篇“综论”,则是对本书所述三乘菩提之内涵作整体性之总结,阐释三乘佛法总摄于佛菩提,而佛菩提道的圆满则是佛地无垢识“常乐我净”的境界:诸佛的第八识已经永尽一切有漏习气种子随眠与无始无明的随眠,断尽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究竟清净,是故名之为佛。如是三乘菩提正理却为当代一般大师与学人多所误解,不知三乘菩提包括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而大乘菩提则涵盖了二乘菩提,亦即“佛菩提道涵盖解脱道”;不明正理者每多误会阿罗汉法即是究竟佛法,以为修学解脱道即是修学成佛之道。由于知见之错谬,导致久修佛法而无法实证之窘境。是故,读者于本书所述“阿罗汉法”与“佛法”之分际,宜再三思维熏习,厘清三乘菩提间的种种差异,若能于此三乘菩提的同异之处,有多层面的理解与体会,深心中就能建立起正确之佛道次第概念,并能依之修行,就能渐次迈向成佛之道。另外,笔者也对当代广大佛弟子无法修证佛菩提的原因,与修证佛菩提之首要——先断我见之方法——作详细之阐述,提出衷心的呼吁,吁请一切有缘的佛子皆能摒弃成见、邪见和谬见,努力求证大乘见道——明心与见性。 本书除可作为佛子自修,增益见地之外,亦可当作佛学院中“佛法概论”之辅助教材,以正确之三乘菩提正见,匡正应成派中观思想邪见,引导长时以来被误导之广大佛子,能脱离应成派中观兼具六识论、无因论、断灭论等邪法之毒害,建立三乘菩提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建立已,而后方有三乘菩提之可修、可证,方能实证三乘菩提真义。 本书之另二特色,一者是在每章、每节、每目之后,皆附有【问题讨论】,举示此章节中修学之重点及重要之观念,可供读者自我思维检讨之用,藉此思维检讨可以确实掌握其中的精要,也能厘清佛法修学上可能会忽略的许多盲点;此外,这些问题,也可作为教授者之教学参考大纲,供学生互相讨论,以增益佛法之见地。二者本书是依佛法而说者,属于大乘道的佛菩提妙法;不是依阿罗汉法而说者,故非纯属修学阿罗汉之法;然亦兼摄阿含之道,故亦能使人证得解脱果,成就阿罗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