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出世,成等正觉,转妙法轮,皆因众生根机不同而现差别;此是世尊以一切智观察诸众生类,有种种相,种种性的缘故;亦以众生习业不同,于六道中此生彼没而受轮回,世尊见之,以其大悲心为转法轮之动力,广为有缘可度之众施妙法水。世尊虽为众生普施法水,只因对机说法,尚未运用众多法相数语;此非因佛无有能力善说法相诸数语,只因“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故对佛世诸利根者,只需略闻解脱法义,便能起修出世之大道的众生,无须广说繁杂法相数语。又佛在世时,弟子凡有不决,佛皆为决之,此亦无须繁说法相数语。
虽佛世时,因佛能力可决弟子之疑问故,是无存在佛未广说法相数语之过,然待佛陀入灭三百年后,佛教内部见解有所分歧,对于法义的理解各持己见,从而产生了部派佛教思相及其教义,在十八部或二十部派佛教中,诸大论师都为自家建立起不同的学说,而别于其他部派及其它宗教;因古印度是个多宗教并善于用逻辑立论的国家,所以任何一个教派,或一种思想要想立足和生存下去,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学说才行。
比如许有轮回的宗教家,必须要述说轮回之法是实是假,是常无常等等差别,许有轮回的其他宗教家大多把轮回的主体说成为神我、梵天、自在天、或主(上帝)、灵魂等;面临这个问题,主张六道轮回的佛教,或部派佛教诸师当然不能不作出自家的答案,但是诸大论师各持己见,而立出不同的观点,都给出了谁为回轮主体说的明确答案;例如:
说一切有部以 “蕴相续”的理论为回轮的主体,
说转部以“一味蕴”为轮回的主体,
化地部以“穷生死蕴”为轮回的主体,
正量部以“不失法”为轮回的主体,
上座部以“有分识”为轮回的主体,
大众部以“根本识”为轮回的主体,
经量部则以“细分心(意根)”为轮回的主体,
犊子部以 “不可说补特伽罗我”为轮回的主体,
大乘系中瑜伽行派以“阿赖耶识”为轮回的主体,后来有部分唯识学派则许“意识”为轮回的主体,
随瑜伽行派的中观师亦以“意识”为轮回的主体,
及应成中观师则许“名言的补特伽罗我”是轮回的主体。
以上诸家论师表述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自宗对谁是轮回的主体的一种述说或看法。
(宗澄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