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3|回复: 13

今天上心理课,看到Ellis 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及相应的分析,觉得值得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llis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至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并分别对其不合理性做了分析(Ellis, 1967, 1973), 现分述如下:

(1)不合理信念: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不合理信念: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对应的分析: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不合理信念: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对应的分析: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不合理信念: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应的分析:正如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一样,生活和事业上也不会样样顺心, 遭受一些挫折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 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困扰, 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合理信念: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 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对应的分析: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的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6)不合理信念:面对现实中的因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对应的分析: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就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7)不合理信念: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应的分析: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8)不合理信念:人必须依赖别人, 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生活得好些。

对应的分析: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9)不合理信念: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对应的分析: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10)不合理信念: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对应的分析: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11)不合理信念: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对应的分析: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某种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发表于 2014-3-26 0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感觉很有几分南传佛法的风味
发表于 2014-3-2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南二世 发表于 2014-3-26 05:09
阿弥陀佛。
感觉很有几分南传佛法的风味

这些都是反佛教的!
发表于 2014-3-26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合理信念: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按个人看法回:依师就是要获得老师的喜爱和赞许。孝敬父母就是要尽量让父母的心平静。

(2)不合理信念: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对应的分析: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回:佛教就是要全能,比如精通十明。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追求遍知。

(3)不合理信念: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对应的分析: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回:在佛教上,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多重标准。如果谁定了新标准,那么他可能超过佛了。

(4)不合理信念: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应的分析:正如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一样,生活和事业上也不会样样顺心, 遭受一些挫折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 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困扰, 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回:所有人都是要离苦得乐,这已经是共识。知道世间的可怕才可能出离。

(5)不合理信念: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 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对应的分析: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的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回:业是无法改变的,您认为呢?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螳臂当车呢?

(6)不合理信念:面对现实中的因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对应的分析: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就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回:逃离三界是佛教的一致目标,是吗?

(7)不合理信念: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应的分析: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回:佛教的念死无常就是这样,心理学的所谓“被害压迫症”。风和日丽,美好人生想什么死无常呢?

(8)不合理信念:人必须依赖别人, 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生活得好些。

对应的分析: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回:依师就是要强过自己的,皈依就是依赖比自己强大的人。不是吗?

(9)不合理信念: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对应的分析: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回:听闻多则思维多,所以,人的经历决定现在和未来是事实。在没有新的经历前,对事件的看法根本无法改变。

(10)不合理信念: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对应的分析: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回:佛教不是提倡爱他胜过爱自己吗?什么是过分投入他人?

(11)不合理信念: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发表于 2014-3-2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楼主师兄,我知道呢,如果要把脑袋清空或者基本清空去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如果,带着很多的旧有的知识去学习新领域的知识的时候,特别是还喜欢运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的时候,可能新领域的知识会有一些被漏掉。
考级的书上的很多知识是片面的。我上周遇到一个考完级一年多的一位女士,她跟我谈这个不合理情绪疗法,跟我谈ABC,后来,我很直率的表达我的想法,给她推荐了Ellis的原著,跟她说最好全面了解。
我个人的看法是,Ellis和佛教的结合点不是这几种不合理信念,这仅仅是表象的东西,重点是他对认知过程致病的研究,这个过程也许是和佛教连接更紧密地地方。
楼主师兄可以留个邮箱给我,我把电子书发给师兄。
发表于 2014-3-2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牛队的Ellis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掌 发表于 2014-3-26 08:55
(1)不合理信念: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这个 ...

真是莫名其妙的回复。。。


(1)不合理信念: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按个人看法回:依师就是要获得老师的喜爱和赞许。孝敬父母就是要尽量让父母的心平静。

驳:这里有谁说不应该得到老师喜爱和父母心平静了吗?你要反对没问题,但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没看清楚人家说的是什么,这就犯了相符极成的过,文中明明说清楚,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不可能获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这难道不是实际情况吗?佛陀还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反对他,你能做的比佛陀还好么?

(2)不合理信念: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对应的分析: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回:佛教就是要全能,比如精通十明。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追求遍知。

驳:哪怕是佛,也没办法在人生中每个环节和方面都有所成就,他老人家出家了,就无法继承王位,无法成为国王治理国家,这在某些人眼里看来就不够完美啦(可以参见上一条),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观的取向,都有自己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什么事都做的十全十美,这实在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常识了,佛教追求十明,可是没成佛之前也做不到,追求更不等于能做到,您明明在歪曲理解和狡辩啦。

(3)不合理信念: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对应的分析: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回:在佛教上,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多重标准。如果谁定了新标准,那么他可能超过佛了。

驳: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样一件事,由于发心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可能就会有截然相反的善恶的评价,为了说明这点,戒律中特地有诸多开缘,而且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因为某人一时过失,就视为坏人,这也是佛教常识,佛陀的三乘戒律中就有说还净之法,比丘戒除了四波罗夷之外,做的错事,违反的戒律,都可以还净,世界不是绝对黑白分明的,而是五彩缤纷的。

(4)不合理信念: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应的分析:正如人不可能永远成功一样,生活和事业上也不会样样顺心, 遭受一些挫折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 就会导致情绪上的困扰, 反而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回:所有人都是要离苦得乐,这已经是共识。知道世间的可怕才可能出离。

驳:不知道你在反对什么,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所以才会想脱离苦难,获得快乐,如果人事事都称心如意,那还要离苦得乐么?


(5)不合理信念: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 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对应的分析: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的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回:业是无法改变的,您认为呢?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螳臂当车呢?

驳:你的字写错了,是螳臂挡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愉快的事并非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有时往往是我们自身的恐惧情绪等不合理情绪,放大了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导致我们的痛苦发生,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认知结构,以合理的方式去恰当的认知外在因素,就可以避免这种困扰继续下去。业是可以改变的,这点也很清楚,佛从来没说过业无法改变,当我们改变了因或者缘,果就随之改变,业力运行的法则即是如此。如果业完全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还做什么呢?等着业力来临就好了,根本不必学佛嘛。


(6)不合理信念:面对现实中的因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对应的分析: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就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回:逃离三界是佛教的一致目标,是吗?

驳:出离三界,也要正确的面对因此带来的问题,而不是埋头沙堆做鸵鸟状就可以脱离三界,想解脱,有很多问题要面对和处理,不是逃避就可以达成目标的,这分析的不是很正确吗?


(7)不合理信念: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应的分析: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回:佛教的念死无常就是这样,心理学的所谓“被害压迫症”。风和日丽,美好人生想什么死无常呢?

驳:佛教的念死无常,不是光念就完事啦,而是要想到死时只有三宝堪为救护,因此要努力修学佛法嘛,如果光念死无常而不去修学,那是没用的。再者,这句话明明是说不要过分忧虑和杞人忧天,而不是说不要做任何准备,这么正常的话,您能解读成和念死无常相违背,不知您的理解力哪里出了问题。再者,心理学上有被害妄想症,也有压迫症(强迫症),可是任何一本心理学教材,都没有所谓被害压迫症这种东西了,不知道您说心理学上所谓被害压迫症,是从啥地方看到的?出自哪本书呢?还是仅仅是您自己编造臆想出来的,如果仅仅是编造臆想出来的,我想您大概是思维分裂了,大概需要去看医院精神科


(8)不合理信念:人必须依赖别人, 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生活得好些。

对应的分析: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回:依师就是要强过自己的,皈依就是依赖比自己强大的人。不是吗?

驳:依赖和依止是一样吗?我们看任何一本书,都有说依止上师,但是没有书说要依赖上师,上师指点你学习佛法,是要你自己努力,而不是你依赖上师,什么事都要上师来替你决定吧。皈依指的是三宝堪为救护,希望依靠三宝的力量得到救度,而不是依赖三宝的力量,依赖,在辞典上解释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俗称成瘾。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的依赖性。依赖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你觉得这个词适合用在三宝或者上师方面吗?


(9)不合理信念: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对应的分析: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回:听闻多则思维多,所以,人的经历决定现在和未来是事实。在没有新的经历前,对事件的看法根本无法改变。

驳:你私自加了一条,在没有新的经历前,这句话是原文没有的,原文是说,曾经发生过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事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如果生下来失明,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件事视为一件好事,就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发挥出自己别的长处,例如听力会很好,可以作曲等等。不一定要新的经历,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反省,转逆缘为道用,把遇到的困难视为一种可能的机会,从而改变心态,这样看法同样会发生改变。


(10)不合理信念: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对应的分析: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回:佛教不是提倡爱他胜过爱自己吗?什么是过分投入他人?

驳:对应分析明明说的很清楚,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并不等于过分投入,也不等于要忽视自己的问题。至少要自己心理正常,有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帮到别人,佛教不光讲慈悲,还讲有智慧,如果你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强调要爱他胜自,最后你自身肯定会出问题,而且,你也没有能力帮到别人了。

(11)不合理信念: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感觉十八掌完全是为了驳斥而驳斥,根本没看懂人家要表达的是什么,想当然的去理解,这种回应,拿出去给心理学界的学人看,大概人家肯定以为回的人心理异常。付之一笑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吉 发表于 2014-3-26 11:27
其实,楼主师兄,我知道呢,如果要把脑袋清空或者基本清空去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请查看私信——消息
发表于 2014-3-2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3-26 17:10
真是莫名其妙的回复。。。

感觉十八掌完全是为了驳斥而驳斥,根本没看懂人家要表达的是什么,想当然的去理解,这种回应,拿出去给心理学界的学人看,大概人家肯定以为回的人心理异常。付之一笑而已。

回:或者我是为了驳斥而驳斥。心理学界也可以肯定我的心理异常。
虽然我没读过心理学,但是,大家还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你觉得我莫名其妙,我也觉得自己懂的少,反正供论坛娱乐吧!付之一笑很好。
发表于 2014-3-26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喜欢理论, 有人喜欢实践。
有人喜欢立论, 有人喜欢争辩。
有人喜欢刻舟, 有人喜欢求剑。
有人好为人师, 有人好学不倦。
有人理路清晰, 有人固执己见。
凡世现实种种, 全是这些观念。
然而未明之前, 却要端正知见。
它山之玉可引, 凡事多可为鉴。
我等绝非圣贤, 何必卖弄观点。
论坛虽然自由, 一笑也是徒然。
是故如我粗顽, 应该多研经典。

发表于 2014-3-2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4-3-27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开始辩论了?
发表于 2014-3-2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宽通 发表于 2014-3-27 16:36
什么时候开始辩论了?

既然有人围观, 我就继续娱乐大众。
发表于 2014-3-28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3-26 17:10
真是莫名其妙的回复。。。

真是莫名其妙的回复。。。
回:你认为心理学符合佛教?所以发贴。我认为不符合佛教,所以回帖。

(1)不合理信念: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对应的分析: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像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需要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按个人看法回:依师就是要获得老师的喜爱和赞许。孝敬父母就是要尽量让父母的心平静。

驳:这里有谁说不应该得到老师喜爱和父母心平静了吗?你要反对没问题,但为了反对而反对,甚至没看清楚人家说的是什么,这就犯了相符极成的过,文中明明说清楚,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不可能获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这难道不是实际情况吗?佛陀还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反对他,你能做的比佛陀还好么?
回:佛陀曾经说:他对儿子罗睺罗和提婆达多无别,而治好提婆达多的病。那么佛陀的内心是不是已经获得所有人的赞许。

(2)不合理信念: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对应的分析: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回:佛教就是要全能,比如精通十明。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追求遍知。

驳:哪怕是佛,也没办法在人生中每个环节和方面都有所成就,他老人家出家了,就无法继承王位,无法成为国王治理国家,这在某些人眼里看来就不够完美啦(可以参见上一条),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观的取向,都有自己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什么事都做的十全十美,这实在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常识了,佛教追求十明,可是没成佛之前也做不到,追求更不等于能做到,您明明在歪曲理解和狡辩啦。

回:某些人认为佛不够完美无所谓,佛教内部是承认佛断一切过,圆满一切功德。如果说成佛是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那么大乘就是在自欺欺人了!

(3)不合理信念: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对应的分析: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回:在佛教上,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没有多重标准。如果谁定了新标准,那么他可能超过佛了。

驳:善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样一件事,由于发心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可能就会有截然相反的善恶的评价,为了说明这点,戒律中特地有诸多开缘,而且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因为某人一时过失,就视为坏人,这也是佛教常识,佛陀的三乘戒律中就有说还净之法,比丘戒除了四波罗夷之外,做的错事,违反的戒律,都可以还净,世界不是绝对黑白分明的,而是五彩缤纷的。

回:如果没有错,就不会犯戒,就没必要还净。另外,佛教所指的“苦大恶有情”为何物?屠夫也说:他在“超度众生”。


(5)不合理信念: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 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对应的分析: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的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等因素的作用,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回:业是无法改变的,您认为呢?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螳臂当车呢?

驳:你的字写错了,是螳臂挡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愉快的事并非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有时往往是我们自身的恐惧情绪等不合理情绪,放大了外在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导致我们的痛苦发生,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认知结构,以合理的方式去恰当的认知外在因素,就可以避免这种困扰继续下去。业是可以改变的,这点也很清楚,佛从来没说过业无法改变,当我们改变了因或者缘,果就随之改变,业力运行的法则即是如此。如果业完全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还做什么呢?等着业力来临就好了,根本不必学佛嘛。

回:许。业如果可以改变,就没有三恶道。不管你想或不想,它们都真实存在,谁愿意呆在那些地方!


(7)不合理信念:人们要随时随地对危险和可怕的事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应的分析: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回:佛教的念死无常就是这样,心理学的所谓“被害压迫症”。风和日丽,美好人生想什么死无常呢?

驳:佛教的念死无常,不是光念就完事啦,而是要想到死时只有三宝堪为救护,因此要努力修学佛法嘛,如果光念死无常而不去修学,那是没用的。再者,这句话明明是说不要过分忧虑和杞人忧天,而不是说不要做任何准备,这么正常的话,您能解读成和念死无常相违背,不知您的理解力哪里出了问题。再者,心理学上有被害妄想症,也有压迫症(强迫症),可是任何一本心理学教材,都没有所谓被害压迫症这种东西了,不知道您说心理学上所谓被害压迫症,是从啥地方看到的?出自哪本书呢?还是仅仅是您自己编造臆想出来的,如果仅仅是编造臆想出来的,我想您大概是思维分裂了,大概需要去看医院精神科

回:1.念死无常不是会
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吗?这不会成为心理学界的焦虑症吗?2.如果用词不当也要去精神科,我认为心理学家们会忙坏了!

(8)不合理信念:人必须依赖别人, 特别是那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 只有这样, 才能生活得好些。

对应的分析: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性,导致依赖性更大,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回:依师就是要强过自己的,皈依就是依赖比自己强大的人。不是吗?

驳:依赖和依止是一样吗?我们看任何一本书,都有说依止上师,但是没有书说要依赖上师,上师指点你学习佛法,是要你自己努力,而不是你依赖上师,什么事都要上师来替你决定吧。皈依指的是三宝堪为救护,希望依靠三宝的力量得到救度,而不是依赖三宝的力量,依赖,在辞典上解释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俗称成瘾。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的依赖性。依赖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上的缺陷,只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你觉得这个词适合用在三宝或者上师方面吗?

回:依靠也好,依赖也好。您文中的“自我独立性”指什么。


(9)不合理信念: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对应的分析: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回:听闻多则思维多,所以,人的经历决定现在和未来是事实。在没有新的经历前,对事件的看法根本无法改变。

驳:你私自加了一条,在没有新的经历前,这句话是原文没有的,原文是说,曾经发生过的事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这些事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如果生下来失明,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件事视为一件好事,就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发挥出自己别的长处,例如听力会很好,可以作曲等等。不一定要新的经历,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反省,转逆缘为道用,把遇到的困难视为一种可能的机会,从而改变心态,这样看法同样会发生改变。

回:在没有新的经历前,我们还是无法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您的理论没成立因。


(10)不合理信念: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对应的分析:关心他人、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回:佛教不是提倡爱他胜过爱自己吗?什么是过分投入他人?

驳:对应分析明明说的很清楚,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并不等于过分投入,也不等于要忽视自己的问题。至少要自己心理正常,有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帮到别人,佛教不光讲慈悲,还讲有智慧,如果你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强调要爱他胜自,最后你自身肯定会出问题,而且,你也没有能力帮到别人了。

回:上善512时曾经讲过的故事,森林着火了,有只鸟用翅膀沾水救火。这是不是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谁把肉给邻居吃了,弄得自己痛了一夜,这是不是自身出问题了!

(11)不合理信念: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回:请举例说明。没事例的因是不能成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21:33 , Processed in 0.03893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