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上善兄的帖子:
祈请上师加持
另外常见师兄们说祈请上师加持。只是一直不太明白怎样才叫祈请上师加持?是指念上师驻世祈请文,修兜率天上师相应法吗?不是这样的。祈请上师加持并不一定是一个仪轨,就这样心里祈求也是,但兜率天上师相应法或很多别的法,如上师会供(lama chopa)、贤士颈严等也都包含了祈请上师加持的元素在内。尤其您修道次第,都是要用到如贤士颈严等六加行法本的嘛!这里面都有祈请上师加持的元素在内。
上师驻世祈请文也有很多种。祈竹活佛的驻世祈请文就有包含祈请上师加持的元素在内,所以其中一版本(他有两种驻世祈请文)就叫“加持速入”,也就是这意思。别的师父的驻世祈请文,很多也有包含祈请上师加持的元素在内的。
看有的著作里引密续言“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又“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肢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对此不太理解。感觉好像作其他修行远不如祈请上师,那是否就不需要作其他修行了呢?为什么?
祈请上师的确很重要而且有效,但这并非说不需要作其他修行了,而是说做别的其他修行时,如果离开了祈请上师,就很难成就。譬如说本尊法,如不视师父为本尊(本尊为师父),就很难有大成。
回应网上求法
家师有很多导修放在网上,主要是在他在别的地方传了法后,他说这些也可以让没传承的人看、修,所以放到网上。是这样的情况而已。不是在网上传法!也不是认同网上传法!
最近这些帖,我觉的是求法。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呢?
如果你们是想求一个文殊法,应该找一位好师父求。没有的话,可以见活佛自己求。在网上留言叫我转达,不是很恰当的方式。
世俗上,你向熟人求点小事,尚要亲身带点水果去说一遍、求一求。向一位从没见面、你对他也未经观察的活佛求成佛的法,在论坛上叫对方的弟子传达一下怎么会算恰当呢?在无间道II 里面,王秋生说“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也说一句“求法,不应该是这样的。传法,不应该是这样的。”求法、传法等事,可不是网上问答呀!要说亲身求法难,对,是难。可这是必须的。不单求法人要付出、认真、慎重,传法人也是。有正在坐牢的前黑社会老大和杀人犯要想学诵嘛尼,师父到了香港时,行程密密麻麻的,还是去了来回2小时、混在几百个也是去探望牢中朋友、老大的江湖小混混(他们都长的很恐怖的,不是像蛊惑仔电影里郑伊建那类模样的。郑伊建那类的美男黑社会形象,是我们香港人拍电影骗内地而已。真的黑社会分子,长的都不怎么样!)里面排队站了3小时,也就是为了见求法人一面,传那一句咒,半分钟的事。
Virtual 的求法人、Virtual的求法过程、Virtual的传法过程,大概只能出Virtual 的成就吧?!没别意思,就想说说这而已。
病态‘密乘弟子’的几大类
有很多人自以为是弟子,其实不是,他们真实的身份(不自觉)是:
1。活佛的fans club 会员
不怎学法修法,但盲目迷上师,整天要腻着师父,常会争风吃醋。法会时,他们也不好好听,跑来跑去拍照。常会炫耀自己收集的师父精选照片册。这种女的较多。
2。施主
虽可能自以为是弟子,但实际上如施主关系,师父们对这些是客客气气的。他们有时还会不自觉间说话像是师父的老板或恩人。这种男的多。
3。朋友
师父们人好,他们在比自觉间就把师父只当朋友了,而不再像师徒了,还以为这样很正常。
4。西藏迷
身上挂10条念珠(每天还是不同的10 条!天天更换的!不同的珠配当天心情、衣服等等),在家喝酥油茶吃摩摩,想吐(其实根本不喜欢吃!)但还假装很喜欢,穿的汉不汉、藏不藏的,家搞的象座庙(有必要吗?!),开口闭口是‘扎西德勒’(其实也不懂藏语)。法,倒没见他们怎样修。
5。好奇者
不是真学的,就是好奇而已。
6。自命不凡者
总会以为自己很特别,自己的小孩全都是灵童,师父说的话他们会不自觉间歪曲,以为师父说他很特别。人疯时,总会听到自己想听到的话的(不论对方说什么)。这种大陆特多。
7。连谊会会员
他们来佛教中心学,是为了有一班朋友常聚会交际,为的是被人认同和社交生活,并不真想学。这种海外特多,我去好几次看到气氛就如‘海外华人联谊会’似的,变的没人真的在学佛。
8。讨便宜者
没病没事永不来,来时一定是问事,把师父当江湖相士。
9。收集法如收集邮票者
来就是求法,平时当师父是陌生人。给了他们也不修的,
10。收债人
总认为师父欠了他什么似的,不给他所要的就是“不慈悲”,也不懂感恩,要什么就逼师父给。利用了师父们的善良。
这样的心态,一进入了,自己也不自觉的,很难回头,往往跟了多年还没什么进步。偏偏汉人内很多这类人,我们看大家都如此,也以为很正常,不知错。 不要以为他们是‘坏人’啊!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修的很好。他们也不想的,很多时是气氛和圈子影响他们变这样的。
我以前很看不起这些人,后来,师父有次说“你怎知道你前生不是当了很多辈这种人,才得到今天的因缘呢?”,我很惭愧,后来对他们都很好了。看来,就连我们自以为没这些病态的人,也会有另一类的“我是已开窍者’的心态而不自知,这也不妙!
敬师若佛 敬师若父
《香港佛教》杂志1986年左右
在佛教之不同派系、法门之修行当中,都强烈流露出“依止明师”之重要性。在历代宗师史传里我们都可读到佛门泰斗们的游方参学、依仗明师的过程,尤在禅宗及天台大师传记中更为详尽。在西藏弘传之宗派中,更要求行者首先了悟“敬师事师”之必要性及正确态度,方能开始修学。在宗喀巴祖师著作“菩提道次第论”中,事师及以正确态度依师而持学更被视为一切修持法门中最重要的一门,同时为一切法门及成就之根本;另有马鸣祖师所著之“事师五十颂”,在同一见解上更阐述详尽;故此可见,敬持上师在西藏弘传之派系里,实同时为修持之入门基础,修持之本体及成就证悟之根源。
目前的世界上,“个人主义”普及为人所信纳,此趋势在西方及西化国家尤为显著;一向有强烈的“尊师重道”传统的亚洲地区也续渐因西化之步伐而受这种思想所影响,导致一向靠亲密之师徒相传的技学普遍地被“整顿改革”成“更有效率、更符合现代步伐”、有“统一体系”的“课堂式”教育体系中之一门课程。无可否认,新式教学的确有其可取之优点,包括效率之增长及保证、教学内容之整体系统性及在某种程度上能令对毕业者之资格核定上有公认之统一准则可循;但传统之师生授受方式是否就无其价值呢? 传统之师生授受方式是否单单为“已落伍的旧社会阶级观念”,从此倍受唾弃?还是仍具重要性,甚至为必要的呢?对于一向重视师从传系之佛教而言,在普遍之教学课堂化之潮流中,应何去何从?在佛徒个人层面上,亦应正视自己现循之修学方式属哪一种、是否足够或可靠等种种问题。 笔者希望在以下章目中,能令我辈察视传统授受学问之教育方式所具的优点及必要性,与单独依靠集体课堂讲学之教育方式之不足。
观察东方(及过去的西方)传统的学习体系,我们可见不论在医、武、文哲、形上宗教及音乐艺术方面,都有一种传承的观念在内。不论习医、学武、访道、参儒、琴棋书画及较“草根阶层”之技学如耕、厨、唱戏甚至行乞,无不各有其祖师、规仪及传系,学者皆必依师而敬而学、重视其独有传统(包括普遍被现代小说、电影等贬为“拘泥不化”之种种帮规祖训)。传统的学者必须追随明师门下、侍候左右。为师的必加以考察及磨练,至对弟子之信心、耐性及根器都被认定或被提升至适合程度时方会正式地传授。但在这个侍候及考验过程中,为师的往往间接地教授不少重要的基础训练,甚至诀要;弟子往往单在此段时期中获益不浅。在这种关系中,金钱并不为师者所希罕,为师者可能付出的多于弟子所付出。此种关系一旦建立,则终生维持不断,并非止于徒众之肄业,师待徒如子,徒事师若父,故有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传统之师徒关系并不限于授受学问,而扩展至分享、真诚、感恩及互相依赖之层面,是一种理性及感情并容之亲人关系。传统之授受技学的核心在于弟子之从侍候及与师共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被锻炼成大器。真正之成就来自师者之引领弟子长期于生活里实验所学之技能。
这里所述之师徒关系模式并不局限在传统佛教范围内,在印度的婆罗门教义上、中国的儒学、道学内,武学、医学、方术、文哲乐艺、东洋之茶道、剑道、花道,甚至西方古代之神学及玄学及亚洲绝大部分的江湖伎俩,无不单靠依此模式传授;很多更认为只有这套方法为准确无误的。可悲地,在西方几乎早完全没有这种观念的延续了;而在日渐西化的东方,亦正迎头赶上潮流,实施现代化之教育方式及否定传统教育之适用性。
大部分受现代(西方文化及个人主义)思想所教育影响的人都误以为知识只是资料之单纯累积,而此资料之授受方法则倍受忽视。世俗上,欲求学的人付出一笔金钱,以得一份速成之学识;整个授受过程是机械性、理性及买卖性的。授者得钱、受者得技,此种知识上之授与受,等同买卖。在课余(在买卖过程进行以外的时间)师生等同陌路,在生活上、思想上及体验上都互无干系。在现代教学方式中,“学者”(不同于“徒弟”)只需付出金钱,“授者”(不同于“师父”)即有责任于固定地点、固定时限内以固定之方式把知识传授(或可称为“传售”吧?!);这种关系不涉及感情、恩情、共同体验及生活;学成以后交易则告完毕,互不相欠也互不相干,从头至尾师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这种教学体系无可否认地可以在固定期限内传授一种学问之粗概,尤其在一些纯机械性之技学方面;但却忽视了一个异常重要之学习因素——一种学问之精粹往往非限于知识之积累,而在于生活中之实际体验;故此,在一些超越纯机械层面的技学之授受上,这种方式明显地欠缺了某种因素。明显可见,今天大部分具悠久传统之学问一代不如一代,例如武学、文哲学、艺术与宗教学问等等。现今之教学方式核心为“学”与“术”之本体,而忽视了“传”与“承”的重要。传统上,师徒关系是教学内容之一环;在现代教学体系内,师生关系只为教学的过程,而单只学术本身才是学习的全部内容。得出的成果:医者缺医德、武者缺武德、文哲学者欠其应有而固有之气量,艺术渐渐只剩粗枝而欠神韵,宗教方面则越来越少见一代宗师出现了。
此种机械性的学术交易体系,实非现代独有,也不一定涉及金钱。在汉地,很久以前已有“书斋”之存在,但这始终只是辅助教学方式或无可选择之情形下所采纳的学习方式,并非被推崇之教学体系。在今天的社会,授者不一定为了金钱而出售技学,但其课堂讲学式及集体教学之特式仍然存在,所以现代教学方式之不足之处仍可以具足。 佛教传统教育方式
依西藏宗喀巴祖师所著“菩提道次第论”中所述,一位具德明师应具足十项资历条件: (一)戒行清严 (二)禅行精湛 (三)智行具足 (四)佛学了悟高于弟子 (五)尽心力育扶弟子而不求名利供养 (六)精通三藏佛学 (七)证得真如之道 (八)说法演示清楚 (九)力行实修不辍 (十)具大悲心救渡有情不生倦厌 由此可见,在佛教传统中“尊师”,并非一种盲目之“偶像崇拜”行为或“阶级主义”;一位行者在未依止一位上师(“上师”一词非狭指西藏之法师)前,必须依前述之“明师十资”,求学观察至确定一位长者之师资及其的确可令自己进步时,方决定依止。 一位“明师”。在密乘之修持中尤为重要;因上师即佛、法、僧三宝之总持及人间化相:上师之意念与佛心相合,体验如来功德体性,故为佛宝;上师之语宣示妙法,使令弘传,为佛法之弘扬代表,故为法宝;上师为力行佛法者,并具教中历代之传承及为有德量之师范圣者,又大多为具足戒之比丘长老,故为僧宝。故上师合佛、法、僧于一体。没有上师住世,众生无缘得戒(虽经中有示自受戒之方便,一般而言仍须有僧中长老传戒方为如法),如何持戒断恶?佛法故为胜妙,如无长老阐示弘传,何以依法修善?(虽有佛经可以因循。,但于精微之处自行推鼓臆测,在个人层面上可导致错邪知见,颠倒邪生,在佛教大体层面上,集体性之无师自学则有可能导致污染传承,佛法变质;故传承明师之开示阐释,对佛经之了悟是必须的。) 一旦接受了一为具德明师为根本依止,必须生大信念,若观藏传佛教之皈依偈文:“……由今至悟道时,皈依一切具德上师……”即可明瞭依止之程度。偈中非曰“由今至形寿尽”而言“由今至悟道时”,清楚明示所谓依止明师,非止一生皈敬,而为多生多世之不退皈命。虽云藏传佛教在三皈之上另有“皈依上师”(共四皈依)而汉图无此传统,但藏土佛子之敬师程度仍足以作我们之借镜,以明敬师之道及其对修佛之必要性。 要找一位能具十资之明师固然不易,但欲成为一位合格之弟子则更难,必须毫无保留地开启心灵,接受上师之任何之传授方式(未必与想象中之适当方式相符),决心历“见闻、思研、力修”之三步序(未必如想象中之易行)。故此弟子不单须努力磨练,还要完全信任上师,坚持皈命不退。事实上,上师是否完美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师徒关系之维持——修行之一个基础法门。即使上师在某情况下未必表现如弟子之想象及期望,或似过分苛求,但作为弟子必须紧记侍随参学此历程中,自我提升改进为宗旨,而非上师正式的授予有多少。一位上师之责任并非是去令弟子心境愉快满意,而是令弟子进步。故此,无情地以种种方便去揭露弟子之缺点有时是必须的。若因上师之严苛而退缩转投他师,始终也一样会遇到同一情形的;而在修持上言,此弟子根本在停滞不前。真正之学习通常在弟子不察的情况下进行。由于弟子为学习的一方,必须完全处心,除却成见地甘心接受上师任何之开示内容及上师所认为适当之开示方式;到能虚心接受上师对己之严苛时,真正的学习方为开始。有祖师曾言:“上师明瞭弟子之内心往往更甚于弟子本身”。一时弟子未必能察知明师所开示之内文,甚至不知上师正在有所开示,至后方知上师之苦心及远见。此点可见于西藏一代宗师密勒日巴之史传中:大师依止明师后,十二年里受尽了表面上为挑剔留难及上师之揶揄苛求种种,但经过此十二年之非人能承之磨练,大师却在首次正式受法时即生证悟。 由于佛法异于俗世中之技学(可以单靠脑子领解思忆),而为真妙智慧(必须配合以心体悟),故佛法中之精妙之处不易在讲堂中授受,必须由私人性及非纯理性之体验上摄受领悟。在密法中,大部分之开示都须师徒应机而传,不可能集体传授。在汉土的禅宗、天台各宗各派亦同一情况,真正之“授”与“受”常在师徒之间共同起居生活中进行;上师之行、住、坐、卧以至举手投足都可能在默默开示一些不宜(或不易)以讲学方式传授的体验。西藏有一个小故事:某弟子多年来每天都求师授以无上心法,上师每每答允,多年后弟子以为上师故意不传以心法,质问上师,上师答曰:“我多年来不断以坐、站、睡、食等等事业授尔心诀,何时不在开示心法?你却天天跑了去讲经堂等我升座,从无时间来看我开示!” 一点结语 佛法之延续不变,不单只是把一套理论交给下一代,令其脑海中有此理论之记忆,而在于令下一代成为一个完美之佛子,与历代祖师之体悟同等同量,毫无偏差。上师如同版刻,弟子则于敬师之同时,被净化为白纸,能被印成与上师一般。上师亦可被譬为一道桥梁,把弟子与佛陀连接起来,上至本师释迦牟尼及诸佛,中为历代祖师,下至弟子与日后弟子之弟子各未来辈直接联为活生生之直系传承,无间断、无错漏及无变质。弟子、上师、诸祖师以至诸佛必须溶合为同一体性,传承方可算为清净地延续下去。故此,这种整体性之传继不能单靠讲堂中进行,必须依赖历代师徒双方之不留付出,整个学程方为完全,方可称为“清净传承”。在另一方面,敬侍上师并非为佛法授受中弟子所付出的一项代价,敬侍上师本身就是修持佛法的一部分。讲堂式的教育系统固然有可取之处及一定的辅助学习作用,但我辈必须重视师徒关系对修持佛法之必要性,重视此传统没落之严重性,在参学于佛学班、讲座、研经班、佛学院之同时,亦不忽视从师而侍而学的必须性。 补充:笔者参学佛教藏传派系,故所引之论述主要为藏传宗师所述,但希望拙作仍可普遍地并适当地述出佛教之教学系统。藏土佛子之见地及态度只作为一个例证,并非用作一个汉地佛子之模范。但事实上,汉土之佛子在过去世纪中,敬师之程度亦绝不亚于藏土佛子。有误解藏传佛教为个人崇拜者,因藏土佛子除三宝皈依外另有“上师皈依”,事实上,上师并非狭指一位西藏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令众生凭他们,经过他们可以连接到三宝,故皈依上师并非高于三宝之皈依,而根本就是皈依三宝;在汉土虽无将此概念具体化,但在古代对大德长老之皈敬程度也相若。
本贴由rong于2002年12月24日16:10:32在乐趣园〖朗忍论坛〗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