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3-1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4-2-28 13:16
如来是示现,这点经文有证,五百马则很可能就是真实因果,因为最后他们成了辟支佛。哪怕是示现,示现也不违 ...
很高興與您交流,在這段過程中,雖不能同意您全數觀點,但也藉此修正了我些許觀點,獲益良多,在此聊表謝意.
個人觀點,為何說是"示現"?正是因為他在符合某項因果法則的同時,卻違背了另一項因果法則.
所以才要解釋為"示現",好用來說明那不是真的違背因果法則,而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故意如此展現的.
以食馬麥的公案為例,
在佛陀符合"若昔日說別人只配食馬麥,則感得今日自己也要食馬麥"這一項因果法則的同時,
卻違背了"若斷証功德已經圓滿,則不會再感得惡業果報"這一項因果法則,
所以才要解釋為"示現",說明佛陀雖然看似成佛後卻還會感得惡果,但並不代表佛陀不圓滿,因為祂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故意如此展現的.
以提婆達多的公案為例,
在祂符合"若昔日出佛身血,則感得今日下地獄",這一項因果法則的同時,
卻違背了"若是具菩提心的菩薩,則不會造五無間罪"這一項因果法則,
所以才要解釋為"示現",說明提婆達多雖然看似發菩提心後卻還會造五無間罪,但並不代表祂不是菩薩,因為祂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故意如此展現的.
再回來看看五百小馬,怎麼就能確定祂們是真的墮落,不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故意如此"示現"呢?
或許您會說:"五百小馬這點有經文為証,因为最后他们成了辟支佛",
但別忘了,十大弟子與500弟子這些証得羅漢果的,其實本質都是大乘菩薩啊.
而且其實佛陀觀待因緣說法,有時候只開示一半,在<賢愚因緣經>與<百業經>裡可以看到,
有些公案佛陀把前面好幾世的因緣交代的很完整,有些公案佛陀則只開示了一半.
以提婆達多的公案為例,很多人只看了部分的經文就認為祂是真的惡性難改屢屢加害佛陀,但本地風光並非如此.
綜上所述,這些看似例外的"示現",並不會衝擊我們對因果法則的信心,例如懷疑"為何要那麼辛苦發菩提心與成佛?還不是會感惡果與下地獄?沒保障啊"
反之,會更加相信因果法則,因為下至凡夫.上至佛陀,只要造了甚麼因,就一定會得甚麼果,無一例外,所以更加強化了我們斷惡修善的動力,
而當我們發現,佛陀在遭遇九惱時內心並無任何煩惱,提婆達多身處地獄時仍在享受禪定的快樂,就更能相信具備菩提心的利益.
現實生活中也有例可循,福智團體的日常老和尚在晚年病危時,一邊喘氣顫抖,一邊斷斷續續地道出這段話:
「找不到像我這樣快樂的人了,不是說我沒有病,我病得苦哈哈的,像現在這樣子,唉呀! 但心裡愉悅的心情,兩碼子事。」
由此更能讓我們親眼看到"色身苦痛的果報,是可以和內心煩惱的狀態分開的",
並且體會"心理的深度,決定生命的高度",因而增強了成佛的信心.
總之,既然可以"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那也可以"內秘菩薩行,外現凡夫相",
所以推理到最後,還是可以得到"除了我以外,其他眾生都是金剛持的示現"這個結論,
因為即使眾生祂們的行為是在造惡業,並不妨礙祂們本質是佛菩薩的事實,
那都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故意如此展現給我看的,告訴我們不要像祂們所示現的一樣重蹈覆轍.
所以才說要"觀功念恩",不要"觀過念怨",
這裡並不是說"不要看別人的過失"或者"是非不分",而是說:
看到別人的過失,如果心生怨念,對他產生排斥與反感,那麼自己是在造惡業,
看到別人的過失,如果引以為戒,感恩他示現的功德,那麼自己是在造善業.
如果以福智團體為例,
現今接班的小金雖有種種看似不如理的行為,但並不妨礙我們可以把她視為佛菩薩,
反之,在我們把小金視為佛菩薩的同時,並不代表就要認同她種種不如理的行為,因為只要是錯誤就該杜絕,
簡單地說,可以把她看成像提婆達多菩薩一樣那種"負面的示現",非常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