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96|回复: 4

禅观转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0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2><CENTER>禅观转心 </CENTER></H2><CENTER>(嘉瓦仁波切讲于博德市那诺巴学院及丹佛市科罗拉多大学) </CENTER><P align=justify><BR>&nbsp;&nbsp;禅观是令心熟悉所观对象。至于如何熟悉,则有多种观法。一种是,令心生成某种识体,如观悲或观慧。在修此观时,你力求将心生成悲识与慧识----悲与慧并非你所观的对象,而是你想经由熟悉的过程自识转成之体。 <BR>&nbsp;&nbsp;不过,当你观无常或无我时,无常与无我即是心所要理解的对象,确为你之所观。另一种禅观是,你若观佛之善良品性,愿为己有,则这些品性即是希求的对象;此种禅观名希求观。此外还有一种禅观是,令修道次第出现于心,亦即心念证悟的各个次第;此名省思观。 <BR>&nbsp;&nbsp;禅观又可分为两类:分析的与稳定的。一般所说的止,是稳定的禅观,而所说的观,则是分析的禅观。至于所观,止与观所观的对象都可以是诸法终极实相或任何一种现象。通常,以推理追究诸法终极实相之观,最後所得是空;但在修观空之止时,修者一心专注已确定之空义,而不加以分析。因此,止观二者都观空。同样的,止观二者也都能观任何一种现象,全看心于对象起何作用了。 <BR>&nbsp;&nbsp;止主要是稳定的禅观,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所共有。在佛教中,小乘与大乘都修止,而在大乘中,显教与密教也都修止。我要简单的说明一下如何得止。 <BR>&nbsp;&nbsp;我们目前之心,全被外在事物所分散,是故无力。我们的思想,如四处奔流之水。但水若予以疏导,即能产生大力;我们之心,亦复如是。 <BR>&nbsp;&nbsp;如何疏导心?一般的真言乘中,特别是无上瑜伽真言中,列有多种方法,但我要先讲诸乘共同之法。若要令心定于某一所观对象,必须先认清所观对象。佛说了四种所观对象,即净化行为的对象、善巧的对象、净除烦恼的对象、以及普遍的对象。例如,拿净化行为的对象来说,无论我们从前最常生起的烦恼为何,其力今仍留在我们心中,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对治此烦恼力的观想对象。贪欲重者,应观丑相,义同四念处观中的观身。此处之『丑』,并不一定是指形象歪扭;血、肉、骨等所构成之身,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貌美色佳、质实而软,但在追究之下,你会发现它的本质是像骨一样的东西。我若戴著爱克斯光眼镜,就会看到满室都是骷髅,还有一具在讲台上演说。因此,观『丑』意即追究肉身之性。 <BR>&nbsp;&nbsp;瞠恨重者,应观爱心。无明重者,应观十二缘起。以我慢为主要烦恼者,应观四大之分划,因为所观既多,自会发觉己所不知者甚多,致能减轻我慢。为见所缚者,应观出息入息。这些都是净化行为所应观之对象。 <BR>&nbsp;&nbsp;如前所说,所观对象可能是空。而且,你甚至能以鲜花等为所观对象。还有一种是以你自心为所观对象。此外,佛教徒可以观想佛身,基督教徒可以观想耶稣或十字架。 <BR>&nbsp;&nbsp;不管所观为何,都不是眼观外物的观想,而是要令外物的影响对意识显现。此种影像,名为『心应』,是所观对象。 <BR>&nbsp;&nbsp;认清所观对象之後,如何将心定于所观呢?首先,你要听上师讲解所欲观之对象;然後,你要一再思之以求确定。例如,你如果要观想佛身,首先你必须藉闻其相,或观其图像或塑像,而知佛身的形态,再熟悉之,令能明现于心。 <BR>&nbsp;&nbsp;此时,观想佛身约口尺高,在你面前,高与 眉齐。所观佛身应清晰光明;这有助于避免为昏沉所乘。<BR>&nbsp;&nbsp;此外,还要对所观佛身作沉重想;这有助于避免掉举(兴奋)。你能把所观对象缩小多少,就能在收心、导心方面得到多少助益。你身体的姿势(见演讲录第十篇 )也很重要。 <BR>&nbsp;&nbsp;佛身重要部位的字母或光点( DROPS OF LIGHT),也可作为观想对象。如是观想时,所观对象一定要小,愈小愈好。一旦决定了所观对象之形态,即不可再更改其大小;在整个修止期间,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BR>&nbsp;&nbsp;首先,要让所观对象出现于心。然後,以念力持之,不令消失。 可作为发展内观的因素之一。 <BR>&nbsp;&nbsp;以念力持所观对象时,你的心必须具二特质:(一)不仅把所观对象看得很清楚,也把识看得很清楚;(二)一心专注所观对象。阻挠此二特质发展的是两个与之相反的因素,那就是昏沉与掉举。昏沉不能生明,掉举有碍专注。昏沉是心转松散,不够紧张,也就是心的紧张程度减弱了。造成昏沉的原因之一是怠惰,就像头上戴一顶帽子时那种沉重的感觉。对治之道是提高心情的紧张。 <BR>&nbsp;&nbsp;求悟的心情一紧,昏沉的危险减少,而掉举的危险增加。因贪欲而分心名为掉举;是故,虽任何事物皆可令人分心,但掉举专指为所贪恋的事物而分心 。对治掉举和任何一种分心之道,是必须降低求悟的心情,不要那麽紧张。 <BR>&nbsp;&nbsp;以念力持所观对象时,应常自内省,看看自心是否受到昏沉或掉举的影响。如果 内省时发现有 沉的危险,你必须提高求悟的心情;若有掉举的危险,则必须 略降求悟的心情。从经验中,可逐渐体会到何为心情适度的紧张。 <BR>&nbsp;&nbsp;为了提高求悟的心情,应想令你愉快之事;若要降低,则应回想令心清醒之事,如痛苦之类。初修此法时,最好是修行的次数多,每次修行的时间短,而且,由于初修 之人难以在忙碌、暄嚣的城市里起深禅观,所以须有与外界隔绝、极其宁静的修行之所。在不安宁的情况下,达到完全合格的止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BR>&nbsp;&nbsp;如是修时,你的心会愈来愈稳定,终抵于止。藉著一心专注所观对象之止力,心起柔顺。心柔顺故,身亦柔顺,致得柔顺身之乐。依柔顺身之乐,而生柔顺心之乐。当柔顺心之乐安住不动时,止即成就。在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中,此与身心之乐结合的止境,是入初禅前最基本的准备。 <BR>&nbsp;&nbsp;观也像止一样是在心起柔顺之乐时所成就的,但不是藉定力,而是藉洞察之慧的分析力。观分世间观与出世间观。世间观卑视粗鄙,崇尚安和;出世间观,概括的说,是四谛观。从大乘教义特有的观点来看,出世间观是观法(现象)无我。 <BR>&nbsp;&nbsp;为了能使更快生定,真言乘有以本尊瑜伽为中心的特殊方便。本尊瑜伽之道,是以发展定慧合一的特殊方便,令修行者能在成佛之路上更快速的前进。禅定与智慧是菩萨经藏所说之六波罗蜜中的最後两个。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无令心安住、清明之定,慧即无能精细入微的如实了知所观。因此,必须有定。修能证悟自性空之慧的理由是,即使有定,单靠定并不能损及以事物为自性有的邪见。定慧合一是必需的。 <BR>&nbsp;&nbsp;密集金刚系列的释疏密续『金刚龙』说,真言乘分事、行、瑜迦和无上瑜伽四个等级,其中较低的事、行和瑜伽三密续,是就有相瑜迦和无相瑜伽来讲修道的方式,此二种瑜伽是显密不二瑜伽。禅定成就于以自身为所观对象而明见自身为本尊身。如是观想自身为本尊神时,你确定其无自性,而令本尊身的显现与证悟此身终极之性的智慧合一。这种甚深证悟及同时显现本尊身,即是显密不二瑜伽。 <BR>&nbsp;&nbsp;在事密续中。于修有相瑜伽时,观想自己显现为本尊的修法分六个步骤。名为六本尊。第一是终极本尊,修此法时等观自身及本尊的自性空。第二是声音本尊,修此法是观想空中之本来面目显现为虚空中本尊所发咒音。 <BR>&nbsp;&nbsp;第三是字母本尊,修此法时咒音显现为环绕扁平月轮边缘的字母。第四是身本尊,修此法时月轮及字母转化为本尊身。 <BR>&nbsp;&nbsp;第五是印本尊,本尊身重要部位和手势的加持名『印』。接下来是置百色 OM字于本尊头顶,红色AH字于本尊咽喉,蓝色 HUM字于本尊心处,象徵殊胜的身、语、意,然後一心观此现已具足本尊诸相或资格的本尊身。这是最後一个步骤----相本尊。 <BR>&nbsp;&nbsp;在观想自己为本尊方面有些成就时,就用专注于火和专注于声的方法来提高发展禅定的效率。此後即修无相瑜伽,修那能于声音终止时令你解脱之禅定。这是修观自性空的出世间观。此时虽然还修本尊瑜伽,但重点在于确定一切现象的终极之性。 <BR>&nbsp;&nbsp;行密续所说的修道过程与事密续所说大致一样,但瑜伽密续的说法就略有不同了。瑜伽密续说,净化之基是身、语、意、行;净化之法是四印,能将此身、语、意、行转化为佛果位的殊胜身、语、意、行。在此修道过程当中,提高止之成就的方法是,观想鼻尖有一小手印,例如金刚,然後逐渐增加此小手印之数,令其先遍怖全身,继而遍布周围环境。到底观何手印,要依五佛传乘而定。五佛传乘的本尊手中都持有特殊标志,例如,大日如来手持法轮、阿?(门内简体众,电脑找不到此字)如来手持金刚。观想这样一个小手印,因所观者小,有助于修止,并因观其众多形相之聚散,而有助于禅修的熟练。<BR>&nbsp;&nbsp;无上瑜伽密续主要是依两个次第讲乐空不二。这两个次第是想像的、虚构的生起次第,及非想像、非虚构的圆满次第。无上瑜伽真言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都是将一般死亡、中阴及转生等境界纳入道中,令其转化为佛之三身----法身、报身及化身。 <BR>&nbsp;&nbsp;无上瑜伽真言里,有观想脉、气、明点之法。对脉的说明,分两方面,一是描述肉体之脉,另一是只为观想之用。後者旨在产生特定的观想效果,而不是以详实描述肉体之脉为目的。不过,所追求的效果、确能产生。 <BR>&nbsp;&nbsp;修行者观想诸脉中心的明点、光或字母。由于这些观想对象所处的特殊部位,以及由于灌顶和事先所作的『近似本尊境』观等之力,故仅用止来修那证悟自性空的殊胜观。而且,止与观也可能同时成就。 <BR>&nbsp;&nbsp;一心专注身体重要部位的字母或光,可作为力断妄见之法。妄见之所以要断,乃因识中从极粗到最细有很多层面,而无上瑜伽真言要将较细的层面转化为修道的慧识。通常,我们一死,较粗之识即停,而较细之识露出,终于最精细之识----死亡净光心---显现出来。凡夫在此阶段,犹如晕倒,一无所知。然而,瑜伽行者,当心所依之身尚未衰败时,能以禅定之力收起较粗之识,而完全清醒明确的感受较细之识。继藉力收较粗与较细层面之气(活力)与心,瑜伽行者显现出最精细层面之识,亦即净光心。用于修道上,此一层面之识特别有力及有速效。要想令心成熟 ,有能力修道的这些阶段,必须先修生起次第。 <BR>&nbsp;&nbsp;以上只是略说了;了解这些境界及其显密成就法,非常有用。 </P><p>[此帖子已被 天青琉璃 在 2006-3-20 14:12:25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6-7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发表于 2009-6-8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9-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观转心
(嘉瓦仁波切讲于博德市那诺巴学院及丹佛市科罗拉多大学)

  禅观是令心熟悉所观对象。至于如何熟悉,则有多种观法。一种是,令心生成某种识体,如观悲或观慧。在修此观时,你力求将心生成悲识与慧识----悲与慧并非你所观的对象,而是你想经由熟悉的过程自识转成之体。
  
不过,当你观无常或无我时,无常与无我即是心所要理解的对象,确为你之所观。另一种禅观是,你若观佛之善良品性,愿为己有,则这些品性即是希求的对象;此种禅观名希求观。此外还有一种禅观是,令修道次第出现于心,亦即心念证悟的各个次第;此名省思观。
  
禅观又可分为两类:分析的与稳定的。一般所说的止,是稳定的禅观,而所说的观,则是分析的禅观。至于所观,止与观所观的对象都可以是诸法终极实相或任何一种现象。通常,以推理追究诸法终极实相之观,最後所得是空;但在修观空之止时,修者一心专注已确定之空义,而不加以分析。因此,止观二者都观空。同样的,止观二者也都能观任何一种现象,全看心于对象起何作用了。
  
止主要是稳定的禅观,为佛教徒与非佛教徒所共有。在佛教中,小乘与大乘都修止,而在大乘中,显教与密教也都修止。我要简单的说明一下如何得止。
  
我们目前之心,全被外在事物所分散,是故无力。我们的思想,如四处奔流之水。但水若予以疏导,即能产生大力;我们之心,亦复如是。
  
如何疏导心?一般的真言乘中,特别是无上瑜伽真言中,列有多种方法,但我要先讲诸乘共同之法。若要令心定于某一所观对象,必须先认清所观对象。佛说了四种所观对象,即净化行为的对象、善巧的对象、净除烦恼的对象、以及普遍的对象。例如,拿净化行为的对象来说,无论我们从前最常生起的烦恼为何,其力今仍留在我们心中,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对治此烦恼力的观想对象。贪欲重者,应观丑相,义同四念处观中的观身。此处之『丑』,并不一定是指形象歪扭;血、肉、骨等所构成之身,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貌美色佳、质实而软,但在追究之下,你会发现它的本质是像骨一样的东西。我若戴著爱克斯光眼镜,就会看到满室都是骷髅,还有一具在讲台上演说。因此,观『丑』意即追究肉身之性。
  
瞠恨重者,应观爱心。无明重者,应观十二缘起。以我慢为主要烦恼者,应观四大之分划,因为所观既多,自会发觉己所不知者甚多,致能减轻我慢。为见所缚者,应观出息入息。这些都是净化行为所应观之对象。
  
如前所说,所观对象可能是空。而且,你甚至能以鲜花等为所观对象。还有一种是以你自心为所观对象。此外,佛教徒可以观想佛身,基督教徒可以观想耶稣或十字架。
  
不管所观为何,都不是眼观外物的观想,而是要令外物的影响对意识显现。此种影像,名为『心应』,是所观对象。
  
认清所观对象之後,如何将心定于所观呢?首先,你要听上师讲解所欲观之对象;然後,你要一再思之以求确定。例如,你如果要观想佛身,首先你必须藉闻其相,或观其图像或塑像,而知佛身的形态,再熟悉之,令能明现于心。
  
此时,观想佛身约口尺高,在你面前,高与 眉齐。所观佛身应清晰光明;这有助于避免为昏沉所乘。
  此外,还要对所观佛身作沉重想;这有助于避免掉举(兴奋)。你能把所观对象缩小多少,就能在收心、导心方面得到多少助益。你身体的姿势(见演讲录第十篇 )也很重要。
  

佛身重要部位的字母或光点( DROPS OF LIGHT),也可作为观想对象。如是观想时,所观对象一定要小,愈小愈好。一旦决定了所观对象之形态,即不可再更改其大小;在整个修止期间,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要让所观对象出现于心。然後,以念力持之,不令消失。 可作为发展内观的因素之一。
  
以念力持所观对象时,你的心必须具二特质:(一)不仅把所观对象看得很清楚,也把识看得很清楚;

(二)一心专注所观对象。阻挠此二特质发展的是两个与之相反的因素,那就是昏沉与掉举。昏沉不能生明,掉举有碍专注。昏沉是心转松散,不够紧张,也就是心的紧张程度减弱了。造成昏沉的原因之一是怠惰,就像头上戴一顶帽子时那种沉重的感觉。对治之道是提高心情的紧张。

求悟的心情一紧,昏沉的危险减少,而掉举的危险增加。因贪欲而分心名为掉举;是故,虽任何事物皆可令人分心,但掉举专指为所贪恋的事物而分心 。对治掉举和任何一种分心之道,是必须降低求悟的心情,不要那麽紧张。
  
以念力持所观对象时,应常自内省,看看自心是否受到昏沉或掉举的影响。如果 内省时发现有 沉的危险,你必须提高求悟的心情;若有掉举的危险,则必须 略降求悟的心情。从经验中,可逐渐体会到何为心情适度的紧张。
  
为了提高求悟的心情,应想令你愉快之事;若要降低,则应回想令心清醒之事,如痛苦之类。初修此法时,最好是修行的次数多,每次修行的时间短,而且,由于初修 之人难以在忙碌、暄嚣的城市里起深禅观,所以须有与外界隔绝、极其宁静的修行之所。在不安宁的情况下,达到完全合格的止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是修时,你的心会愈来愈稳定,终抵于止。藉著一心专注所观对象之止力,心起柔顺。心柔顺故,身亦柔顺,致得柔顺身之乐。依柔顺身之乐,而生柔顺心之乐。当柔顺心之乐安住不动时,止即成就。在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中,此与身心之乐结合的止境,是入初禅前最基本的准备。
  
观也像止一样是在心起柔顺之乐时所成就的,但不是藉定力,而是藉洞察之慧的分析力。观分世间观与出世间观。世间观卑视粗鄙,崇尚安和;出世间观,概括的说,是四谛观。从大乘教义特有的观点来看,出世间观是观法(现象)无我。
  
为了能使更快生定,真言乘有以本尊瑜伽为中心的特殊方便。本尊瑜伽之道,是以发展定慧合一的特殊方便,令修行者能在成佛之路上更快速的前进。禅定与智慧是菩萨经藏所说之六波罗蜜中的最後两个。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无令心安住、清明之定,慧即无能精细入微的如实了知所观。因此,必须有定。修能证悟自性空之慧的理由是,即使有定,单靠定并不能损及以事物为自性有的邪见。定慧合一是必需的。
  
密集金刚系列的释疏密续『金刚龙』说,真言乘分事、行、瑜迦和无上瑜伽四个等级,其中较低的事、行和瑜伽三密续,是就有相瑜迦和无相瑜伽来讲修道的方式,此二种瑜伽是显密不二瑜伽。禅定成就于以自身为所观对象而明见自身为本尊身。如是观想自身为本尊神时,你确定其无自性,而令本尊身的显现与证悟此身终极之性的智慧合一。这种甚深证悟及同时显现本尊身,即是显密不二瑜伽。
  

在事密续中。于修有相瑜伽时,观想自己显现为本尊的修法分六个步骤。名为六本尊。第一是终极本尊,修此法时等观自身及本尊的自性空。第二是声音本尊,修此法是观想空中之本来面目显现为虚空中本尊所发咒音。
  
第三是字母本尊,修此法时咒音显现为环绕扁平月轮边缘的字母。第四是身本尊,修此法时月轮及字母转化为本尊身。
  
第五是印本尊,本尊身重要部位和手势的加持名『印』。接下来是置百色 OM字于本尊头顶,红色AH字于本尊咽喉,蓝色 HUM字于本尊心处,象徵殊胜的身、语、意,然後一心观此现已具足本尊诸相或资格的本尊身。这是最後一个步骤----相本尊。
  
在观想自己为本尊方面有些成就时,就用专注于火和专注于声的方法来提高发展禅定的效率。此後即修无相瑜伽,修那能于声音终止时令你解脱之禅定。这是修观自性空的出世间观。此时虽然还修本尊瑜伽,但重点在于确定一切现象的终极之性。
  
行密续所说的修道过程与事密续所说大致一样,但瑜伽密续的说法就略有不同了。瑜伽密续说,净化之基是身、语、意、行;净化之法是四印,能将此身、语、意、行转化为佛果位的殊胜身、语、意、行。在此修道过程当中,提高止之成就的方法是,观想鼻尖有一小手印,例如金刚,然後逐渐增加此小手印之数,令其先遍怖全身,继而遍布周围环境。到底观何手印,要依五佛传乘而定。五佛传乘的本尊手中都持有特殊标志,例如,大日如来手持法轮、阿?(门内简体众,电脑找不到此字)如来手持金刚。观想这样一个小手印,因所观者小,有助于修止,并因观其众多形相之聚散,而有助于禅修的熟练。
  
无上瑜伽密续主要是依两个次第讲乐空不二。这两个次第是想像的、虚构的生起次第,及非想像、非虚构的圆满次第。无上瑜伽真言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都是将一般死亡、中阴及转生等境界纳入道中,令其转化为佛之三身----法身、报身及化身。
  
无上瑜伽真言里,有观想脉、气、明点之法。对脉的说明,分两方面,一是描述肉体之脉,另一是只为观想之用。後者旨在产生特定的观想效果,而不是以详实描述肉体之脉为目的。不过,所追求的效果、确能产生。
  
修行者观想诸脉中心的明点、光或字母。由于这些观想对象所处的特殊部位,以及由于灌顶和事先所作的『近似本尊境』观等之力,故仅用止来修那证悟自性空的殊胜观。而且,止与观也可能同时成就。
  
一心专注身体重要部位的字母或光,可作为力断妄见之法。妄见之所以要断,乃因识中从极粗到最细有很多层面,而无上瑜伽真言要将较细的层面转化为修道的慧识。通常,我们一死,较粗之识即停,而较细之识露出,终于最精细之识----死亡净光心---显现出来。凡夫在此阶段,犹如晕倒,一无所知。然而,瑜伽行者,当心所依之身尚未衰败时,能以禅定之力收起较粗之识,而完全清醒明确的感受较细之识。继藉力收较粗与较细层面之气(活力)与心,瑜伽行者显现出最精细层面之识,亦即净光心。用于修道上,此一层面之识特别有力及有速效。要想令心成熟 ,有能力修道的这些阶段,必须先修生起次第。
  
以上只是略说了;了解这些境界及其显密成就法,非常有用。
发表于 2011-9-2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lovelines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6:11 , Processed in 0.03180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