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8|回复: 8

请教:学得好与修证境界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曾有人说,格鲁的特点是:学得越好,修得越好。

但,前几日听到几个非格鲁的case,很有意思。例如,有些人,在佛学院学习时,成绩并不那么出色,也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到闭关中心或实修时,修证境界很突出,远超之前在佛学院里的优秀尖子生。

我个人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有些人,闻思一般般,但能修证了得?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其次,如果说最低的“比较”门槛,是至少有基本的闻思(比如五部大论),形成基本靠谱的正知见的话,那么是否达到此基本门槛标准后,个人所修能达何境界,就得依赖各方因缘了?不过到底如何定义基本的门槛标准,这是否也是见仁见智?

修行当然不是只有一条路,一个方式。
不过格鲁的师长,总是会建议“你听他讲,看讲得如何”;而且格鲁特别强调闻思,重视“学问”。学问越大,越受尊敬。

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感恩!
发表于 2013-6-13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事格鲁也有啊,帕邦喀大师也只是三等格西而已,不是一等拉然巴格西,但是不妨碍其成为一代宗师,祈竹仁波切也不是一等拉然巴格西,但也具足教证二法的功德,证的功德,不一定与教法闻思成正比例吧。
恩师夏坝仁波切在色拉寺同班有一个同学,极其聪明,但是对考格西学位很不热衷,也是亲教师反复要求,甚至以断除师徒关系威胁,才去色拉寺考了一个格西学位,似乎也不是一等拉然巴格西,然后,在闭关修了十多年,据说证量也很高。这位格西我见过,丝毫不做作,笑起来极为爽朗,而且没有什么架子,亲切自然。
但是,闻思也是有底线的,至少,闻思所得应该足够用于所修,如果连修法所必备的基本闻思都没有,谈何修证?在这个底线以上,有的人喜欢禅修,有的人喜欢进一步闻思,发展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吧,所以,取得的结果也不一样。
最后,修证这种事,也可能跟宿世的根基、缘分、福报、师徒关系等有关,涉及很多因素,不全是闻思方面,以闻思方面决定修证程度,这看法本身似乎就有问题吧。
发表于 2013-6-1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二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碍故。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密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於修道中,數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此說大乘聖者修道,尚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修四無量,修菩提心,修無常苦,皆是數數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集學論云﹕「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恆修習,捨護淨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於一一中,皆作捨護淨長四事,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障碍成佛,棄捨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破除此執,於止觀時,茲當廣說。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闍黎云﹕「慧中如徧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碍,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如在修習,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時中所說,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令心潤澤,或令淨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諸白淨品,愛樂歡喜,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如是成已,隨所欲修若止若觀,於彼屬意無大劬勞,即能成辦。如是觀修,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如是亦如聖無著云﹕「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若時為欲淨除金銀,一切垢穢,於時時中,火燒水洗,柔輭隨順,現前堪能,成辦彼彼,妙莊嚴具。黠慧鍛師若彼弟子,隨所了知,順彼工巧以諸工具,隨所欲樂妙莊嚴相,皆能成辦。如是諸瑜伽師,若時令心,由不趣向貪等垢穢,而生厭離,即能不趣染污憂惱,若時令心,由於善品,愛樂趣向,即生歡喜。次瑜伽師,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加行修習,即於彼彼極能隨順,極能安住,無動無轉,如為成辦所思義故,皆能成辦。」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一所緣境勝三摩地,所有違緣要有二種,謂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無間,見三寶等功德之心,則其沈沒極易斷除,以彼對治,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擧其心,定量諸師,多宣說故。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擧極易斷除,以掉擧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於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況於法藏諸未學者,縱於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此亦雖應廣為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破於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发表于 2013-6-13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

大瑜伽師菩提寶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說僅於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須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學得眾多法已,更須別求修法軌者,是為錯謬。」雖經長時學眾多法,然於修軌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諸更須從餘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說義而成過失。此中聖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決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決擇時,所決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豈可聞思決擇此事,若修行時修行所餘。如是亦如修次第後編云﹕「復次聞及思慧之所通達,即是修慧之所應修,非應修餘,如示跑地,而應隨跑。」如是由此教授,能攝一切經論道之樞要,於從親近善知識法乃至止觀。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引導,故一切聖言皆現為教授。若不爾者,於非圓滿道體一分,離觀察慧雖盡壽修,諸大經論非但不現為真教授,且於彼等,見唯開闢博大外解,而謗捨之。現見諸大經論之中所詮諸義,多分皆須以觀察慧而正觀擇。此復修時若棄捨者,則於彼等何能發生定解,見為最勝教授。此等若非最勝教授,誰能獲得,較造此等尤為殊勝教授論師。如是若能將其深廣契經及釋現為教授,則其甚深續部及論,諸大教典,亦無少勞現為教授,則能發起執持彼等為勝教授所有定解,能盡遮遣妄執彼等非實教授,背棄正法諸邪分別罄無所餘。
发表于 2013-6-13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菩提道次第廣論 于 2013-6-13 14:17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一

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一 所依善知識之相,二 能依學者之相,三 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四 依止勝利,五 未依過患,六 攝彼等義。  今初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其中調伏者,謂尸羅學。別解脫云﹕「心馬常馳奔,恆勵終難制,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調所化銜。」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儱淚馬,根如淚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制伏之。學習尸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制令趣向,所應作品。寂靜者,如是於其妙行惡行,所有進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發起內寂靜住,所有定學。近寂靜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觀擇真義發起慧學。如是唯具調伏相續,三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言教富者,謂於三藏等,成就多聞。善知識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謂是須一,若講說時,能令發生無量知解,若行持時,於後聖教,能成何益,當時能有何種義利。」

  達實性者,是殊勝慧學,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為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发表于 2013-6-13 1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得好,跟表现得好,是两回事
发表于 2013-6-1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境界來時 如果沒正知見 往往把持不住 會執著..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3-6-13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以看看那洛巴大师的故事。
发表于 2013-6-13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foxen 于 2013-6-13 15:46 编辑
柯南 发表于 2013-6-13 15:09
這境界來時 如果沒正知見 往往把持不住 會執著..呵呵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也有很多麻烦,这很多问题都是一直伴随直至成佛,正知见是之前还是之后才有的?
另外世间有多少人有正知见那也是值得思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8:21 , Processed in 0.04452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