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0.5分,24分)
1、唯识学的根本论典是:[ ],实际开创者是:[ ]。
2、心所法有三层含义:[ ]、[ ]、[ ]。
3、“想”的定义是:“于境[ ]为性,施设种种[ ]为业”。
4、“善”的定义是:“随顺[ ],于此世他世顺益于[ ]者。”
5、障碍精进的三种心理因素是:[ ]、[ ]、[ ]。
6、惭是对[ ]而言,愧是对[ ]而言,惭与愧的共同点是[ ]心。
7、“三善根”是:[ ]、[ ]、[ ]。
8、[ ]受、想、思三个心所分别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 ]、[ ]、[ ]。
9、独头意识有三种,即:[ ]、[ ]、[ ]。
10、写出“烦恼”的四个不同名称:[ ]、[ ]、[ ]、[ ]。
11、写出由根本烦恼“嗔”而生起的四个随烦恼:[ ]、[ ]、[ ]、[ ]。
12、贪爱的四大特性是:[ ]、[ ]、[ ]、[ ]。
13、嗔心的危害性很大,要对治嗔,一是修[ ]观,二是修[ ]行。
14、恒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四大烦恼是:[ ]、[ ]、
、[ ]。
15、“转识成智”是指:转前五识为[ ]、转第六意识为[ ]、转第七末那识为[ ]、转第八阿赖耶识为[ ]。
16、色法有二义,即:[ ]、[ ]。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4分)
1、前五识的共同特点是:
A 俱依色根
B 俱缘现在
C 俱为现量
D 俱有间断
2、关于第六意识的表述,正确是:
A 意识只有计度分别,没有自性分别和随念分别
B 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作用
C 意识“思心所”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D 意识的活动范围很广,五十一个心所法全都与之相应。
3、以下善心所中,属于止观成就的心所是:
A 信 B 不害
C 轻安 D 行舍
4、下列随烦恼心所中,属于障碍止观的心所是:
A 昏沉 B 掉举
C 失念 D 散乱
5、烦恼生起之因有:
A 随眠 B 境界
C 恶友 D 串习
6、关于心不相应行法,表述正确的是:
A 不与心、心所法、色法相应
B 不与无为法相应
C 于心、心所法、色法之分位假立
D 非因缘所生
7、关于无为法,表述正确的是:
A 无为法无造作、无生灭、非因缘所生
B 无为法是一味、平等、无差别的
C 无为法要通过有为法来认识和显示
D 无为法有自性
① 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② 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③ 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答: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若以种种方便,仅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利者,应知此即是下士。以背弃三有安乐、遮止恶业为体性,唯一寻求自己涅槃寂静之补特伽罗,名中士夫。以了达自身痛苦,而急欲遣除其他众生一切痛苦者,即为胜士夫。”
3.区分:
①一般下士和殊胜下士;[205]
答:一般下士,即唯以现世安乐为重之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以后世增上生之圆满为重,以此动机真实趣入成办增上生之修行,此即殊胜下士之体相。
②唯下士和共下士[206];
答:殊胜下士之体相。其可分二:一类是以下士道为究竟者,名唯下士;另一类是以下士道为前行者,名共下士。
③唯中士和共中士;[208]
答:即前者是以中士道为究竟,即以小乘解脱为究竟,故名“唯中士”;后者以中士道为前行,即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之前行,故名“共中士”。
④ 共中士和上士;[209]
答:以中士道为前行,即以修习四谛等,作为趣入上士道之前行,故名“共中士”。 上士:由大悲自在而转,为遣除有情一切痛苦,希求佛果而修习六度与生圆次第等故。
⑤ 下士和中士。[205.2]
答:下士:即不以现世为重,唯一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修集能往生善趣之因故。中士:中士夫,即发起厌患一切三有之出离心,为求自利而希求超出三有之解脱,由此趣入解脱方便之道。
4.释词:非律仪非非律仪。[211]
答:“非律仪”即非内道以出离心所摄之别解脱律仪;“非非律仪”即非不律仪。故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之净戒律仪,乃为一种防护十不善业之律仪,如善愿戒与怖畏戒。
5.解释颂词:
① 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214]
答:马鸣菩萨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中云:“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行淫之梵行,于此四根本上舍弃一切所执之布施,此等即成办善趣身及受用圆满之正因。上士道亦应取下士之善趣行与中士之寂静行,以其为上士殊胜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之故。”
② 遍观生死苦,断苦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214]
答:《修世俗菩提心论》:周遍观察一切生死轮回的总苦与别苦,为断诸苦而修习真实之道,以此断除生死之因——业与烦恼,此即成办寂静涅槃之修行。
③ 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214]
答:上士道亦应取下士之善趣行与中士之寂静行,以其为上士殊胜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之故。”
12.为什么对于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当宁舍命如理护持?[232]
答:若被根本罪染污,虽可重受,然相续已毁坏,难以产生功德,故当励力防护,莫令根本罪染污。又应励力防护诸支分罪,莫使有染,设若受到染污,亦应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因三昧耶与诸律仪乃道之根本故。
13.解释颂词含义:
① 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234]
答:《摄修大乘道方便论》又云:“如囚犯若有从牢狱逃脱之时机,其余食住等事无法等之,当迅速从牢狱中逃离。如是,若有能度脱此生死大海之时机,其余名利等事亦无法等之,当速疾出离三有火宅。”
② 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235]
答:《定资粮品》亦云:“善修共下中士道已,应坚固悲心引生之菩提心,不耽著三有异熟安乐,舍弃以悭吝所摄持之布施等六度。圆满信心、多闻等七圣财,敬上师如佛陀,具足亲近意乐与加行,具有上师传授之律仪,且昼夜六时精进修习。”
14.若说:“既然中下法类都是上士的前行,直接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另外安立共中士道次和共下士道次的名称没有任何必要。”对此,请如理回答。[237]
答:第一种必要,是为摧伏增上我慢。“增上慢”即尚未生起共中下士之心,便自许我是大士。第二种必要,即为广大饶益上中下三种根机。以三士道引导三士夫,下士不会空无所成,中上士可奠定基础,而成三根普摄之广大饶益。因此宣说圆满之三士道次第,非无必要。因所化根机具三种差别,为广大饶益三种所化,即须宣说圆满三士道次第,且对上根者亦无迂缓之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