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53|回复: 28

萨迦法王开示:大灌顶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30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灌頂的重要性

薩迦法王開示

地點:新加坡薩迦寺 編譯:文殊季刊編譯小組整理

出自薩迦文殊季刊2010年冬季刊-NO.7
http://www.hhtwcenter.org/magazine/index.htm

(北溟按语:萨迦法王这篇开示貌似在内地的网站、博客上很少见到,但末学认为这绝对是一篇相当精彩、重要的开示。文中阐释了三种灌顶的不同、简要阐释了密续分类原理和特点,对于初学者是相当重要的指导。顶礼萨迦法王!祈愿仁波切身寿坚固,弘法利生事业广大!)

我非常高興能在此和這麼多佛友們分享珍貴的佛法。我們的中心在此已有數十年之久,有許多上師已給過許多灌頂與教授,所以有許多人已經非常了解佛法的修持。我認為他們的修行道路已然展開,並且已進步到某種程度了,我非常高興看到如此的發展。

今天要討論的佛法是關於:為何必須先接受大灌頂才能參加隨許的小灌頂? 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解釋的。事實上,只用一個答案來回答,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要以一般性的解釋做開端:佛陀具足無量智慧、慈悲與力量,並且善巧地教授了無數的法教。佛陀成就諸多偉大的事業, 有身的事業、語的事業和意的事業。其中最重要的,要屬語的事業,即轉法輪。由於法輪的流轉,我們才能逐漸在道上前進。

佛陀成就偉大的證悟並將証悟法門教導我們。經由法輪的轉動,弟子們依教實修,才可以向目標前進。佛陀不僅示現神通度眾並且教授佛法。他說:「這是對的」和「那是錯誤的」,我們非但不應跟隨錯誤的法,更須依循正法。唯有根據正法我們才能在修道上前進,最終達

到解脫和證悟。

佛陀的無數教法,概而言之為八萬四千法門,但這個數目並非教法之總數。八萬四千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弟子所聽到過法教數目,故佛陀的教授總數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的目的是為利益有情眾生,而眾生就如虛空無止境,佛陀的教法亦然。無量的法教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來分類,例如用時間的先後來分類或以主題來分類等等。最常用的分類是依二種種性的弟子:小乘種性和大乘種性。所以,我們今日有小乘和大乘二種主要的傳承。小乘主要是著重個人的涅槃解脫;大乘則不以個人解脫為目的,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之解脫。所以一般而言,我們有大乘及小乘,而大乘中又含有金剛乘。其中又有許多不同名稱,例如:經乘、般若乘、因乘和果乘,他們都是一樣的。爾後又有勝乘、密乘或咒乘,這些都和金剛乘一樣的。經 乘被稱為因乘,因為因和果是非常不一樣,而且因和果之間有極大的距離。金剛乘被稱之為果乘,因為行者從一開始就是以果位來修持,所以比較容易得到成就,故被稱為果乘。

當有佛值世時,稱為明劫,而無佛值世則稱為暗劫,而我們現今將有千佛值世故稱為賢劫。雖然共計千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有始初佛、第二佛、第三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佛。雖然共計有千佛,但只有釋迦牟尼佛傳授金剛乘的教法給予一般大眾,並無其他諸佛傳授金剛乘的教法。據說在許多劫前,千佛皆聚集一堂,祂們一齊祈請和發願,之後他們皆出生為宇宙之王的一千位王子。他們的精神導師是一位婆羅門,婆羅門將他們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並與珍寶等放在一個寶瓶內,然後再一一從寶瓶中取出,以此授記祂們各自何時得以成等正覺,何人將第一位成佛、第二位成佛等等。沒有其他王子願意在減劫中成佛,因為那時的眾生染污極重,極難調伏,所以並無任何王子發願在減劫中成佛,他們都希望在黃金時間中成佛。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有著特別的慈悲,他有一個特別的法輪和與眾不同的願力,當他所有的兄弟都不希望在減劫中成佛時,只有他希望在減劫中成佛,他非常堅定、勇敢而慈悲地祈請。雖然在減劫中眾生的染污業重,他祈請世人的染污可以被利用,雖然那是障礙,但卻可以轉為修道上的助緣。自從他如此勇敢的決定後,他是唯一傳授金剛乘的法門。

這是因為一個人去到一個最貧窮的國度,他身上應該帶著最多的財富。因此,唯有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一般人才能領受到金剛乘的法教

然而,在其他教授中提及,例如文殊真實名經,所有過去的佛傳授金剛乘教法,而且所有未來的佛也將教授金剛乘教法,現在佛也同樣教導金剛乘教法。所以這與一般大多數的密續教法所說,並無他佛傳授金剛乘教法有異。當薩迦五祖八思巴被提及這個問題時,他的答案是,這其中並無矛盾。因為所有的佛皆把金剛乘的教法傳授給上根的弟子,並沒有把這些教法傳授給一般人。所以真實名經的觀點是指上根者。因此事實上,我們現在十分難得可以聽聞金剛乘的教授並能依之實修。

欲入金剛乘的修道絕對必須接受灌頂。如果不是經由真正具格上師領受灌頂,即使一個人知道如何觀修和持咒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反而還得面臨非常嚴重的果報。所以灌頂是非常必要的。在實際解釋之前,先說明三種灌頂,“旺千”是大的灌頂;“今拉” 是加持灌頂;然後是 “解囊” 是隨許的灌頂,所需時間較短

“旺千”或稱為大灌頂,一般約需二天的時間,是最重要的灌頂,因為經由大灌頂而成熟弟子的心續。成熟的意思,例如一個水果成熟了,那麼就可以吃這個水果。假如水果未熟,那就不能拿來吃。同樣的,假如一個人想要修持金剛乘道,應該要先令他成熟,淨化他的身語意,故需要接受灌頂,而且不能只是個短短的灌頂,必須要二天的時間;大多數是二天,但有些並非二天,當然這些並不太尋常。

如果是個大灌頂,這表示第一天是前行,主要是預備的儀式如投擲齒木用來顯示此人將可得到何種成就或果位,並且也經由金剛繩來保護此人,藉由觀察當晚所得之夢兆,預知此人當得何種成就。所以這是一種測驗,經由這些測驗,假如你得到吉祥的夢兆,表示第二天堪受灌頂。正行灌頂,一般分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是“進入壇城”,藉由投擲花朵來觀察此人與金剛乘道中五部佛之那一部本尊有緣等等,之後是接受正行灌頂。

有緣領受一個大灌頂是極為重要的,比如喜金剛灌頂,分為因灌頂與道灌頂。因灌頂很重要,經由其灌頂引導你進入金剛乘道,得以起修觀想、持咒和禪修,否則不允許做這些修持。因此接受一個大灌頂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個需要做許多的前行準備工作。就像一個人要在荒野中開墾,首先須做許多準備工作:需要犁田、挖土、除草和耕地等等⋯為了開墾一塊地成為良田,用來種植穀物,需要先做完善的準備工作。接受灌頂,就像把荒野開墾成良田一樣。

接下來,解釋“今拉”加持灌頂,例如金剛瑜珈母是種加持灌頂就是一種“今拉”加持灌頂。未經領受喜金剛等大灌頂就絕對不能參加金剛瑜珈母加持灌頂。因為加持灌頂表示一個人的心續已經成熟,堪入金剛乘道了。加持灌頂就是加強與幫助開啟他的俱生智,就像協助種子早日成熟。

如果你領受一個加持灌頂,必然表示已曾經領受過一個大灌頂才行。加持灌頂是加強你已有的東西,對於一個從未接受過大灌頂的人就不應該引薦他領受加持灌頂。就像改善現有的農田,無須花太多工夫,只要做一些改進就可以使這塊地更臻良善;已經領受過大灌頂的人,可以在大灌頂之後領受加持灌頂,藉此改進已有的,如同將種子播植於肥沃之地,種子將更快成長。為了要長得快,你需要接受加持灌頂。所以“今拉”是絕對必要的,之後就可以參加“解囊”,意思是隨許。一般而言,“解囊”是較短的灌頂

金剛乘密續,一般來說分為四部瑜珈。在此我要強調,金剛乘教法較繁多,所以不同的成就者依據不同密續傳承而有不同分類,例如:六部瑜珈、四部瑜珈或三部等等。在我們的傳承中是分為四部瑜珈,主要是事部、行部、瑜珈密部,和無上瑜珈密部

事部瑜珈是非常基礎的一種瑜珈。事是指事業、行動、身體舉止。所以這是非常基本的修持,是針對初階的人,不能專注于內在禪修的人。主要的修行方式是注重於外在的形式,例如:“紐涅”八關齋戒觀音法門,這是屬於事部。

行部瑜珈,是為中根者,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禪修並重,是針對中等根器之人。繼之,瑜珈密部,是針對較上根之人的修行方法,是著重在內在禪修。

無上瑜珈密部,是為了根器非常敏銳的人。修行重點是指標對所有好與壞等的一切狀況,皆可以導入並轉為道用。無上瑜珈密部是最高層的禪修方式,“無上” 的意思是無有其上,是故這是最頂尖的了。

以上這四部瑜珈各有其不同修持方式,不同本尊和不同的灌頂,故有其各自不同形式,例如:事部為一種非常基礎的瑜珈,針對初階者。所以嚴格來說,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與經乘非常相似。

在經乘中說眾生皆具如來本性,但未成佛。為了要成佛,我們需要積聚很多功德和智慧等等,爾後方能得到證悟。

在事部瑜珈,佛與眾生是非常不同的,故而在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不能觀想自己為佛或本尊。在事部的修持中,自己是維持一介凡夫身,而本尊降臨在己前面,對其恭敬、讚頌後持咒,是取悅本尊,令本尊歡喜,然後向彼祈求賜己成就。這種方式如同本尊是你的老闆、統治者、國王或王后,為了達成願望,你必須令統治者歡喜,然後才能達成願望,獲得成就。

在行部中,你迎請本尊到前方。本尊有二種,即三昧耶尊和智慧尊。三昧耶尊是本尊的外相,而智慧尊是其智慧相。換言之,即外在身相和內在精神。所以行者為本尊的外相,但非智慧相。而智慧本尊是在己之前方;自己雖為本尊身形,但好像是身上戴著本尊面具一般,而真正本尊是站在自己的前方。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個統治者與一個百姓,而像是處於相等的層次了。所以我們就好像是由一個朋友那邊獲得成就,你自己和你的朋友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

瑜珈部又再高深一些,把你自己觀成本尊身形,同時召請智慧本尊融入自己。然而這樣的融合並不完全合一,你必須將之綑綁在一起,如同二塊木板需要用釘子使他們二者合起來,所以在此有不同手印。在修持儀軌時以不同手印使三昧耶尊和智慧尊合而為一,儀軌最後圓滿時,再將它們分開來,把智慧尊送返其淨土,自己仍維持本尊身相,這就是瑜珈部。

無上瑜珈部中,觀自己為本尊相,然後迎請智慧本尊,融入自己,就如同水融入水一般。故而,本尊身形的三昧耶尊和智慧尊融合在一起,而且完全不可分離,自己即是本尊。

所以說,四部瑜珈個別的儀軌和修持方式非常不同,灌頂也是各不相同,所有四部都各有其灌頂和隨許。一般來說,接受灌頂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的。最好是一個人可以接受不同部的不同本尊灌頂。就譬如一個人要接受事部的隨許,那麼他應該先接受事部的灌頂,例如:三怙主灌頂;其它行部與瑜珈部等也是這樣的情形,無上瑜珈部亦然。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例如:簡單的隨許或“利得”,意思與某種“傳咒”相似,一般是行部的本尊。“利”的意思是咒語或明咒,“得”則是給予的意思。這是非常簡單的隨許,而他們絕對不需要先領受大灌頂。所以根據我們的傳承,必須先領受一個大灌頂,以便參加其他的灌頂。如果想參加其他灌頂,而未先領受大灌頂就不正確了。然而,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解釋,而且不同的傳承也有不同的傳授方法,所以這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可以確定的是加持灌頂必須先接受大灌頂。而下部瑜珈中主要是指行部的有些“利得”或簡單的“解囊”(隨許灌頂)就不需要先領受大灌頂。然而,如前所說,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解釋。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為四個主要傳承,例如格魯派也主張為了如法接受“解囊”,必須先
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解囊”,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 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所以這是一種把“解囊”傳授予每個人的方式。

其他傳承如寧瑪派和噶舉派比較方便。根據他們的觀點,有些“解囊”較繁瑣,甚至可以取代大灌頂,所以可以傳給所有人。在我們傳承中,有些簡單的“利得”或簡單的“解囊”是絕對不需要先接受過大灌頂的。然而,就如我已經說明過的“今拉”,尤其是像無上瑜珈部等較高階的“解囊”共有四部灌頂,就確實需要先領受大灌頂了。因為簡單的“解囊”,像是短短的灌頂是不能取代一個大灌頂。大灌頂是為了令你的心續成熟,這不是一個小小的“解囊”可以取代的。

所以這就是我要解釋的,例如我們在此所做的觀音大手印,慈悲和大手印合一的觀音菩薩修法是個高階的法門。要修持這法門之前,絕對需要先受過高階大灌頂,之後才可以接受這個隨許灌頂,繼之而實修。

在許多教授中提及,一個人不論學佛與否,當然均在個人的意願,沒有人可以強迫你來學佛的。然而,如果你是個學佛的人,那你就得到好處了。如果你不要修它,再也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承擔這個果報。如果一個人要修持佛法,最好是依循適當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小乘、大乘或是金剛乘。不管個人所遵循的是哪一個傳承,就應該依其規則與傳統去修持。一個小乘的追隨者就應該遵照小乘的方式;一個大乘的行者,就應該一開始就將慈悲與方便的修持合一。一個金剛乘的修道人,就必須依據金剛乘道,首先應該要領受一個大灌頂,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它可以令我們的心續成熟具格起修金剛乘道,“身”具格觀想本尊的形相,“語”具格持誦咒語;“意”具格禪修自性俱生智慧。如此一來,他就具格在修道上 前進了。如果一個人領受了無上瑜珈的大灌頂,例如:喜金剛,那麼他的心續已成熟了,就絕對可以領受下部瑜珈灌頂了。所以一般而言,對所有密乘的行者來說,領受一個主要大灌頂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那些已在修持或想要接受高階“解囊”的人,就絕對必須接受大灌頂。假如你接受了大灌頂,就比較安全,是較為恰當的修道。再說,我們可以隨之領受許多較基礎的密續本尊的“解囊”和“利得”,因為那些過程並沒有完整的觀想。

一般傳統的大乘佛教並沒有像自生本尊等的修持。一般來說,是像我們請佛加持、憶念佛的功德,尋求佛的加冕與加持。但我們尚未成佛,故而不觀想自己與佛一樣。所以就像這樣子,在下部密續中有些可以傳授“利得”,但是大部分的“解囊”尤其是上部“解囊”(事實上,有四灌頂的“解囊”只在上部密續中才存在),絕對需要領受過大灌頂。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接受過大灌頂很難,而且誰堪受大灌頂也很難下定論;給予灌頂的上師必須具有許多功德和條件,即使他們已受過大灌頂也修持了,但是他們是否堪傳授與灌頂卻又是另一件事了。就弟子而言,即使身在灌頂現場,但不表示他們已領受灌頂了。要領受灌頂,須具備正確的發心,了解其意義,其所淨基,能淨基以及清淨的方法。當一個人完全了解這些意義,那麼他是可以接受正行灌頂了。即使一個人已參加過許多次主要灌頂,如果他不了解其中的意義,也不具備正確的發心與清楚的了知其中意義,那麼他是否實際有領受到這個灌頂,又是另一件事了。金剛乘十分重視“虔誠的信心”,例如以我自己來說,我有些灌頂是在非常年輕時就領受了,所以,當時有許多不懂的地方。對我而言,再次領受所有灌頂很困難。所以我認為,即使當時我年紀很輕而且不了解灌頂,但如果我記得當年領受的時間和地點,那麼我就認為我已領受過這些灌頂了。然而,也有些灌頂當時真的年紀太小了,已全然不記得。所以我會認為我是接受其加持,但不認為我全然領受這個灌頂。所以我會試著再次接受這些灌頂。有了早年受過的加持,加上有了些許的了解 (我不能說我有全然的了解)再次領受這些灌頂,我認為我就接受到了灌頂。要給予灌頂並不容易,尤其是金剛乘道上的行者,必須從一開始到最終都盡力而為。然而,沒有人可以從頭就能做到完美。但一路走來,我們逐漸改進,減少過患,增長功德,如是在修道上嘗試著前進,至此我們結束這一部分的講題。
发表于 2012-6-30 1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吉祥萨迦派历代祖师!
发表于 2012-6-3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受益.谢谢.
发表于 2012-6-3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何必須先接受大灌頂才能參加隨許的小灌頂?


一家之言?或者被诸宗所承许?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鬃狮子 发表于 2012-6-30 12:30
為何必須先接受大灌頂才能參加隨許的小灌頂?

至少格鲁派也是接受一个无上瑜伽部的大灌顶之后才给予金刚瑜伽母灌顶的。
同萨迦派的传统一样,那洛空行母属于加持灌顶(今拉),需要在大灌顶(旺千)之后才能传。
发表于 2012-6-3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溟 发表于 2012-6-30 12:36
至少格鲁派也是接受一个无上瑜伽部的大灌顶之后才给予金刚瑜伽母灌顶的。
同萨迦派的传统一样,那洛空行 ...

人家说的是必须参加大灌顶后才给随许的小灌顶。

按照这话,是一切随许的小灌顶都需要在大灌顶之后受
我问的是这个,有知道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鬃狮子 发表于 2012-6-30 14:29
人家说的是必须参加大灌顶后才给随许的小灌顶。

按照这话,是一切随许的小灌顶都需要在大灌顶之后受

不同传承有所不同。这篇开示的后半部有,请仔细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鬃狮子 发表于 2012-6-30 14:29
人家说的是必须参加大灌顶后才给随许的小灌顶。

按照这话,是一切随许的小灌顶都需要在大灌顶之后受

这篇开示说的是最严格的情况,应该先接受大灌顶,然后再接受今拉和解囊。
然而萨迦法王在开示末尾也说道不同传承多少有些不同。有些解囊是直接授予弟子的。

我可以確定的是加持灌頂必須先接受大灌頂。而下部瑜珈中主要是指行部的有些“利得”或簡單的“解囊”(隨許灌頂)就不需要先領受大灌頂。然而,如前所說,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解釋。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為四個主要傳承,例如格魯派也主張為了如法接受“解囊”,必須先
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解囊”,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 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所以這是一種把“解囊”傳授予每個人的方式
发表于 2012-6-3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鬃狮子 发表于 2012-6-30 14:29
人家说的是必须参加大灌顶后才给随许的小灌顶。

按照这话,是一切随许的小灌顶都需要在大灌顶之后受

你可以未受大灌前參加随许,得到的会是加持. 但如受过大灌后参加随许,得到的是灌顶.
发表于 2012-6-3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了,感恩!
发表于 2012-6-3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历代传承祖师大德   希望多一些这样帖子   随喜以上师兄功德
发表于 2012-6-3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2-6-30 15:28
你可以未受大灌前參加随许,得到的会是加持. 但如受过大灌后参加随许,得到的是灌顶.

这样也不一定,还需要有自身的条件,法王也说了的,正确的发心等等
发表于 2012-6-30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吉祥萨迦派历代祖师!我去萨迦寺求法也是先问了大灌顶的事的。萨迦的一个堪布说起码有个时轮吧。
发表于 2012-6-30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鬃狮子 发表于 2012-6-30 22:38
这样也不一定,还需要有自身的条件,法王也说了的,正确的发心等等

我回你的是格鲁自宗的观点, 同不同意问你上师
. 你究竟在問格鲁的观点还是分析法王讲解下我们认为的萨迦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01:20 , Processed in 0.03703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