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x1978 于 2012-6-21 17:34 编辑
帕立仁波切對2008華人之開示
阿旺年札格西翻譯 釋法賢整理
‧釋尊宣說的正法,是適合所有眾生
導師釋迦佛是我們最尊重的,祂誕生到人間這個器世間,就是要探討: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痛苦?這種痛苦到底來自哪裡?若追根究柢,會發現是心──我們的內心所造成的。因此導師釋迦佛為了避免將來我們再墮入這種痛苦當中,為弟子宣說因的波羅密多乘(顯乘)和果的金剛乘(密乘)。
在當今這個世界裡,稱祂導師釋迦佛,其實祂不僅是我們佛教的導師,祂是所有人類的導師,而且祂講的正法並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而是屬於所有的眾生,每一個人都可以去修,只要靠自己力量,都可以修這個正法。 導師釋迦佛所講的正法,主要是講三士道:我們未來如何證得一切遍智這個果位。這個過程當中,祂主要講的是我們今生一定要好好的修,來世我們一定要獲得人身或者善趣的人天果位,利用此果位,更進一步的去修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到解脫;得了解脫以後,我們更進一步再去修的話,就能證得一切遍智。
‧釋尊所講的正法是透過基、道、果的次第來講
在講基(基本)的時候,祂所講的完全符合我們現有的情形來講。比如說一開始講四聖諦,四聖諦裡面第一個講的是苦諦。苦有沒有呢?確實是有苦。第二個講的是集諦,就是說苦並不是無因而來的,是透過集諦所成的。集諦是因,是有生的,必須要有對治的一天,才有斷除的一天,因而解決這個苦。這些都是實際有的。透過這種苦、集、滅、道,這一切都是過程、都是確實實有的。譬如說:知苦要斷集,修道要證滅,必須要透過修道的過程當中來證滅,在這一切過程當中都有,確實是有的。 其次是道的過程當中也是有的,透過剛才講的這種次第來修持,會證得不同的果、不同的道,最後會證得這個果。 果就是比如說如同導師釋迦佛,祂過去確實和我們現在一樣是個凡夫,但祂經過多劫多世不斷的修持,最後證得殊勝的果位。因此祂所講的完全是與我們實際相結合的。
‧四聖諦的本性以及所作
接著講解四聖諦,首先講它的本性,什麼叫做四聖諦?第二就是講它的所作,我們怎麼去理解四聖諦?就是透過它的所作去觀察。第一個就是知苦,我們一定要知道苦;第二個是知道苦的同時,必須要找到它的根源從哪兒來的,就是斷集;斷了集諦之後,因為我們都想要快樂,這種快樂就是要究竟的快樂,因此必須要知道苦。 苦有苦苦、壞苦,這兩種苦比較容易理解;另外,最主要我們要斷除的、對治的就是行苦。行苦指的就是我們現有這種由業和煩惱所組合的肉體,因為有這個肉體的當下,每一剎那我們都會在苦的當中、輪迴當中,沒有辦法得到快樂。因此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當中,在知苦斷集的同時,我們要證得滅諦。假如你證得滅諦的當下,你會得到無漏的快樂。 現在大家可能會擁有一點點的快樂,這種快樂稱為有漏的快樂,它會剎那剎那的改變。 我們想要的是無漏的快樂。無漏的快樂必須透過修道才能證得。修道就是透過對治所斷的方式,斷了之後,所證得的果就是滅諦。當你證得滅諦的當下,就完全對治了行苦,因此你獲得的這個果非常的圓滿,就是不會壞滅的那種快樂。
‧四聖諦所作的果
剛剛前面所講的,第一個講到四聖諦的本性,再來講到四聖諦的所作──它所要對治的方式,第三個講到四聖諦所作之後獲得的果。 譬如說,苦諦是我們要知道的,苦是要知道的──知苦,必須知苦:就是說當你有一天知道了這個苦、認識這個苦之後,從此你再也不需要花另外的時間去認識這個苦。 斷集,必須無需斷:你斷了集諦之後,從此再也不需要想另外的方法斷這個集諦。 同樣的,證滅,必須無需證:證得這個滅諦之後,你再也不需要去證這個滅諦,已經證得了,再也不會退轉了。 修道,必須無需修:你修了這個道之後,以後再也不用去修了,已經獲得這個果位了。這就是由它所得的果來講的。 ‧心經所說諸法無自性的道理 尊者說你們都已經學過《般若心經》,它裡面講無自性的道理。假如沒講無自性的道理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解脫離輪迴。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執著是輪迴的最根本,我們必須透過理解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道理,從這個道理下手,才有辦法跨出輪迴到彼岸。 為什麼講內外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呢?假如有辦法照佛教的方式去尋找到外在的這些東西,像這個身體、外在的物質等,我們去尋找,追根究柢去找,你終究會找不到我們所要看的那一面。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內心上的這種的心,不管是好的、壞的,一切都是假名安立的,在它的本來面目上都是沒有的、都是不成立的。假如在它本來面目上有的話,比如說貪、瞋、癡,以瞋心來講,瞋心假如是有自性的話,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有瞋心。 舉個例子,有一個人他有很強的瞋心,若另有兩個人看此人,一個阿羅漢,一個凡夫,他們看這個人的時候,凡夫會看到這個人確實有很重的瞋心,但是阿羅漢看的時候認為沒有,這個人沒有瞋心啊。為什麼?假如瞋心是有自性的話,每一個人看到的應該都是一樣,都不會改變的。這說明了所謂的瞋心也都是無自性的,不管是好的、壞的,這些都是無自性的。我們都懷疑在境的本身上面都有自性的話,就像剛剛講的,有人說這個人很好、非常好,另外一個人不喜歡這個人、很討厭這個人,假如有人對他產生慈心、悲心,像阿羅漢看每一個眾生都會生起慈心、悲心,但是我們凡夫看的時候,看不順眼,或者哪裡得罪我等等。假如說在境上本身有自性的話,每一個人看的都是一樣的,其實都有很多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的時候,看的都完全不一樣。這說明了這個法本身是無自性的。
‧用慈心、悲心對治瞋心
我們必須認識瞋心的種種過患,假如有一個人有非常強大的瞋心的話,不但會傷害到個人,也會傷害到對方。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惡名昭彰,這一切是從哪裡來的?都是由我們的瞋心所造成的。 因此當你發覺有一點瞋心生起的時候,必須要想辦法去對治,最好的方式是用慈心、悲心去對治。假如用慈心去觀待、觀照一切的時候,你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看,你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很圓滿的、很慈祥的等等。假如你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會看到不好的一面,所以希望我們在每一世每一天都不斷地培養慈心、悲心。 培養慈心、悲心的主要目的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假如想要獲得快樂,必須透過培養慈心、悲心的當下去爭取這種快樂。假如你沒有慈心、悲心的話,你會得不到這個快樂。通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有這樣的人:當初這個人並不是那麼的好,可是經由他後來不斷地培養慈心、悲心,後來他慢慢就變好了,大家都說這個人變了,這個人變得很好,在他周遭很多人都很樂意去幫忙他,很樂意和他接觸等等,很多這些實際的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得到。 我們必須透過慈心、悲心來觀照對方。為什麼要用慈心、悲心來觀照對方呢?因為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在生生世世有這麼多的因緣和合,今天才有這樣的機會再共聚一堂,因此大家都是有這樣的恩惠的。為了報答這種的恩惠,我們必須用慈心、悲心來對待我們周圍的一切。 因此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就是說我們想要獲得快樂,必須要從慈心、悲心去建立。同時我們能夠報答過去一切有情對我們的恩惠,也都是用慈心、悲心來串習的。 但是所謂的慈心、悲心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我們必須透過精進地不斷的培養、不斷的串習,才能培養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