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58|回复: 93

如来藏是无为法,但为何能令有情生起求解脱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性论大疏》:

所谓“及涅槃证得”者,彼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则不厌苦,不欲、不求、不愿涅槃。”如经广说。
若无种性,则不生厌离生死、希求解脱之心,如前已释。
彼等之生起乃种性之用。
摄上述诸义,独一真如由解说之门分三:
由清净所缘因位分而言为种性;
由能遍及自性分而言为真如;
由果分而言为法身弥布。

《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

  若谓:虽然如来藏是心之法性真如,然而《宝性论》之解释中,“于彼依具垢之真如而言,‘一切有情皆是所谓具如来藏者,’”彼义云何?
  答:如云:“有情蕴内安住佛智慧,彼即自性无二无垢,对于佛陀种性安立果,而谓一切有情如来藏。”以彼遍于一切有情者,亦于彼曰:“何以故?博伽梵意为一切有情一样有可以清净者,而说:‘虽然无始但有后际,自性清净及恒常之有法,无始从外障覆不能见,即是就如金色被覆障。’”
  彼种性之业亦于《宝性论》曰:“若无佛种性,于苦不厌烦,对于涅槃者,不起欲愿求。轮回及涅槃,见苦乐罪德,因为是有种,若无种非有。”
  其余,大部分的智者,所谓的“三种性,以及有断灭种性者,”许为不了义,而“一切唯具佛种性者”许为了义。


求问,如果如来藏是无为法,是心之法性真如,为何经中说,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如果如来藏堪能令众生生起厌离生死求取涅槃之心,按理该是有为法才对。
发表于 2012-6-9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 发表于 2012-6-8 23:09
  某些派别喜欢说,所谓【如来藏】乃是比显宗更高的密法,言下之意,【中观】并不是究竟了义,他们所谓 ...

不要大话说什么格鲁派,你能代表格鲁派的观点?“在格鲁派看来”,你对格鲁派的观点还没有这样的资格。

谁跟你说过别派说有,胜义有和外道沆瀣一气。你这个口业不可思议啊。你敢说夏巴活佛当众宣传如来藏是外道?
说什么大乐之心不超缘起性空,你见到了大乐之心?怎么缘起的?
不要看了一些书,就傲慢到敢下这种定义了。说个老实话,你依葫芦画瓢一说就知道你还在意识境界
揣测呢。
什么空和有的观点,都还是在你的所观的,当然是不了义的,等你超越了能所,才能谈中观,
中观不是你的意识境界。从这个意义而言,说空说有都不了义,当然我不会说不了义的宗派为外道,

这样的说法有点宗派慢。建议回去问问自己的上师密法吧。本人的格鲁上师极其尊重他宗,严令弟子
承许各宗派观点均为究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笨者之帚 发表于 2012-6-8 11:23
如来藏和种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众生有如来藏,这是属于本性住种姓吧,然后要因苦谛发道心,修习六度四摄, ...

  就我近段时期学习的体会而言,我觉得,【如来藏】有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如来藏,和中观宗的【本性住种姓】是同义词(当然,也有说分位不同,详见《宝性论大疏》),那是空性。
  而广义的【如来藏】,有时也指【习所成种姓】。

  在中观宗中,【本性住种姓】是空性(无为法),【习所成种姓】(也叫【能增种姓】)是有为法。前者在成佛时转成自性法身,后者在成佛时转成有为身。两者之间不存在先后递进转化的关系。这是和唯识宗截然不同的。【习所成种姓】(能增种姓)的例子,《总义》中说:【是能增种姓之知存在,菩萨相续中证空性之慧及菩萨相续中之大悲心即是故。此应成立,《宝性论释》云“由闻正法之缘所建立之无漏心种子,即习所成种姓。非唯如此,菩萨大悲等应知亦是习所成种姓”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各家看法不同。
要是放大到各个教派,你这个问题是大哉问。

格鲁之外的教派,有些不同的解释。
宁玛的龙钦然江,在其《法界宝藏论自释(教传宝藏库)》一书之中,将如来藏定义为永恒的不变实相。而轮回只是错乱的显现。

他的这一点与觉囊的他空见是相同的,例如多罗那他的他空见著作,也是认为如来藏是究竟实有的不变智慧。
萨迦他空见大师释迦秋登则认为如来藏是刹那变化的,国外对此有学术专书。

如果展开讲,那么基于自空、他空的见解不同,可能导致的争论会比较厉害。

代表的调和派,是蒋贡康楚,他在《知识宝藏》里有专门的调和论。目前,噶举主要持此见地。

观音爸爸的《慈悲与智见》里的观点,其实是将旧译派观点与新译派的密续观点结合而谈的,这不是他的创举,而是受第三世多智钦的全集里观点的影响。其实还是以新译观点为主的。
而且,第三世多智钦的观点曾经在宁玛内部惹出过争议。

如果仅仅从格鲁内部看,礼进师的观点是标准答案。就够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y2 发表于 2020-11-3 15:10
"以空为所观及以慧识为能观,不是密续独有的特色,而是类似中观自续派的以空为真谛及以证空之识为契合真谛 ...

这段我在24年前就见过,而且网络上最早的版本,就是我动手打字输入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礼进等师兄都讲得很清楚了

个人以为,经中说:“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中的如来藏做广做分别的话,依《宝性论大疏》开头讲如来藏分为胜义世俗二种层面来讲。就此 若依胜义层面的如来藏,那是有情心相续中的法性,此是无为法,若虽是无为法,依此说“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亦无有过。然此中如来藏是众生生起求解脱心等的“建立因性”非“生因性”。这和中观中的“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和维摩诘经中的“依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意思类同,只是广略不同。
若依世俗层面的如来藏,那是“有情心上所有堪生出世间法能力之分”是有为法,此对“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可以是“生因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护 发表于 2012-6-8 11:47
如来藏不能用显宗解释的观点,大概来自噶举等派吧。
这个据chodrak译师讲:
是源自对于宝性论名称的误解 ...

  某些派别喜欢说,所谓【如来藏】乃是比显宗更高的密法,言下之意,【中观】并不是究竟了义,他们所谓的【如来藏】比中观还要更究竟了义。此种观点,在格鲁派看来,纯粹是胡说八道。显密二者,在见解方面没有任何不同,皆是中观应成。其区别唯在于【有境】方面,即显宗未开示以大乐之心观空,而密宗(尤其是无上瑜伽)开示了以大乐之心观空。然而,即便是这个大乐之心本身,也超不出应成派缘起性空的范畴。
  而所谓【如来藏】,在格鲁派看来,与【空性】实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如来藏】是从【有】的角度去表诠空性,强调了空性之于断烦恼、证菩提等的重要意义。但这个【有】,仍然是世俗有。某些派别非常喜欢说【如来藏】是【有】,但东说西说,如来藏就变成【胜义有】了。这纯粹是主动和外道沆瀣一气。《中论》云:【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此之谓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想说:无为法无作用吗?
发表于 2012-6-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6-5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为法与无为法不都是法吗?
发表于 2012-6-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是无为法,是心之法性真如】与【经中说,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两者并不矛盾。后者不能说明如来藏是有为法。

  【心之法性真如】就是空性。所谓【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及涅槃之心】,实际也就是说:【因为众生的心是空的,所以烦恼可断,涅槃可证。】其理由是:由于心是空的,因此现象缘起的心可以转变,因此心中既有的烦恼随眠可以断,心中未生的菩提功德可以生。

  其教证,见《中论》第二十四品: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以及《中论》第二十五品: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虽然说【由于众生有如来藏(或说:众生心是空),众生才能断障成佛】,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来藏】是【求解脱之心】的【生因】或【近取因】。所以不能说【如来藏有情生起求解脱之心】,只能说【如来藏是有情生起求解脱之心的增上缘】。无为法也可以作为有为法生起的【增上缘】,这是四宗所共许的。
发表于 2012-6-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鼓浪石 于 2012-6-5 19:10 编辑

因无造作,故可依清净之缘起而令众生解脱。而众生希求解脱,则是去苦得乐之诉求使然。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 发表于 2012-6-5 18:47
  【如来藏是无为法,是心之法性真如】与【经中说,由此如来藏故,众生能于轮回中,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 ...

这个解释的角度非常好,我也看过中论相关偈颂,但是没把偈颂和我问的能联系起来。看来是我有误解之前相关经文的含义,以为经文的含义是【生因】的关系,与【厌离生死求取解脱】的这个意愿,是【能生、所生】的关系,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误解。
我会进一步思考,多谢多谢!
发表于 2012-6-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下阿蒙 于 2012-6-5 20:17 编辑

如来藏是方便说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护 发表于 2012-6-5 14:49
你是想说:无为法无作用吗?

如果说能做【生因】或者【近取因】,那肯定就不是无为法了,所以我才会发问嘛。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2-6-5 20:17
如来藏是方便说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宝性论大疏导读(仁钦曲扎):

嘉曹杰在【宝性论大疏】中依据宗喀巴思想,认为佛经中讲如何判定一部经是“了义”或“不了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据【无尽慧经】,以“说一切法自相空者即了义,以补特伽罗、蕴等字句说者即不了义”;一是依据【解深密经】,以“凡说无自相一分者与有自相一分者即不了义,凡明辨自相有无之界限而说者即了义”。龙猛的中观学依据【无尽慧经】,故以【解深密经】为“不了义”。无着的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而以【解深密经】为“了义”[【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一。]。
嘉曹杰从“中观应成派见”的立场出发,认为以【如来藏经】为代表的“如来藏” 说经是了义教,因为这些佛经的思想是“一切法自相空”:

嘉曹杰在【宝性论大疏】中也同时指出,【楞伽经】中的“如来藏”说则是“不了义”,理由是,该经已明确说明:佛所说的这种“如来藏”其实意指“空性”,用意是为了逐渐引导害怕佛教“无我”论或信仰非佛教“我”论的人逐渐接受 “无我”的思想。而【如来藏经】等并非这种“如来藏”说的代表,因为如【宝性论】中所说,【如来藏经】等的“如来藏”说,其用意如上节介绍,是为了“断五过失”、“生起五法”,性质与【楞伽经】中的“如来藏”说完全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浪石 发表于 2012-6-5 19:09
因无造作,故可依清净之缘起而令众生解脱。而众生希求解脱,则是去苦得乐之诉求使然。

厌离生死的直接【生因】应是苦谛,觉察苦苦、坏苦、行苦为性,故生起厌离生死求取解脱的出离心来。
发表于 2012-6-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6-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qqczyyhh 发表于 2012-6-6 10:30
书中的话这么说,俱舍,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这个果叫离系果。

雪歌仁波切的讲解:

「果有为离系  无为无因果」
  万法中,何者是果?何者不是果?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果,因为一切有为法都由因而生。果有为离系,意指「果,分为有为法的果与离系果二种。有为法是果,离系果也是果。」(注:离系,即离开烦恼。)离系果,属无为法。除了离系果以外的一切无为法,都不是果,因为它们没有因,此即无为无因果。无为,意指除了离系果以外的无为法,无因果,意思是「没有因,所以不是果。」
发表于 2012-6-6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如来藏是无为法,有说凡夫死亡的进入中阴前光明心现起的刹那也是无法为,但是非择灭无为,不过很快由于习气惯性,继续逆位生起粗身粗心。

我私意以为如来藏用显宗解释比较难以理解。
发表于 2012-6-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护 发表于 2012-6-5 14:49
你是想说:无为法无作用吗?

有为法的定义:因缘聚合而成的法。反义词无为法:非因缘聚合而成的法。
见摄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4:22 , Processed in 0.04725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