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乙三、释同别二种三宝 分二 丙一、同体三宝 —颂 颂 佛即是法法即僧 名义有三性不异 三宝常住同真际 亦第一义亦法身 解上文一颂半说明自性三宝,人人皆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众生的佛性、因被烦恼我执之所障蔽,所以不曾起大作用,若能断除烦恼我执,积极启发自性三宝的自性功德,则凡夫就能因本具佛性的尽量显露而很快圆成佛果。佛教徒一进佛门,必先归依外缘三宝,即为断除烦恼我执,启发自性三宝的入手方便。不但是入手方便,而且亦为修行学佛,贯彻始终的胜妙资粮。这层道理如能认识清楚,透彻了解,对於学修佛法,是有非常重大的帮助。 今此一颂则是解释同体三宝。同体三宝,亦称一体三宝,谓三宝皆以平等法性为体,就本体言。三宝是一体的。所以颂文前二句说,佛即是法法即僧,名义有三性不异。由於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法五蕴所成之佛,无不从法生故,所以佛即是法。由於法法无不从佛之心海流出故,所以法即是佛,由於僧众奉佛为师,修佛之法,受到佛法气分的熏习故,所以僧即佛法,佛法即僧。由於平等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平等一味故,所以三宝同体,清净本然,更无疑义。所以三宝的名义虽有三个,而实皆以平等法性为体,是从同一根源所发展出来的形相作用,故名同体三宝。 后二句颂云。三宝常住同真际,亦第一义亦法身。谓三宝的体性——平等法性——常住於世,不生不灭;就时间言,竖穷三际,前际无始,后际无终;就空间言,横遍十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恒常不变、无有形相而遍满法界的平等法性,亦名真如,亦名贵际,亦名第一义谛,亦名法身,亦名涅槃妙心,亦名如来藏性,名异体同,故曰三宝常住同真际,亦第一义亦法身。 科 丙二、别相三宝 二颂 颂 於一佛宝中 有诸身等别 於一大藏中 教理行果分 依佛教修行 三贤及十地 四果四向等 菩萨声闻僧 解上文同体三宝一颂是就随缘不变的体性而言,今此别相三宝二颂是就不变随缘的相用而言。三宝的体性,虽随缘不变,平等一味,而三宝的相用则随缘显现,而有各各不同的差别。就相用言、不但佛宝的相用不同於法宝的相用,法宝的相用不同於僧宝的相用,即同一佛宝,亦有法身、报身、应化身等差别;同一法宝,亦有诠教(教化)、诠理(谛理)、诠行(行持)。诠果(证果)等差别,同一僧宝,亦有贤僧(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圣僧(初地乃至十地十圣位)、四果四向声闻僧、缘觉僧、独觉僧、菩萨僧等众多差别;故颂云,於一佛宝中,有诸身等别,於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依佛教修行。三贤及十地,四果四向等,菩萨声闻僧。 要之,同体三宝是理体,别相三宝是事相,名虽有三,性唯一体,体虽是一,用开为三,无非为众生广设得度因缘,使能普遍受到佛法的利益。 以上略释同体三宝与别相三宝。同别二种宝竟。 科 乙四、依诸乘分别三宝 分四 丙一、大乘三宝 分三 丁一、大乘佛宝 —颂 颂 自觉觉他觉行满 具足三身五智身 菩提大悲以庄严 是名大乘之佛宝 解这一科依诸乘分别三宝,不是说三宝有大小高下的差别,而是由於学修的人,根器有大小、利钝、智愚等不同,所谓法无高下,人有胜劣,大者见大,小者见小,见仁见智,随类各别,所以说依诸乘(即不同根器的人)分别三宝,而非三宝本身真有大小高下的差别。 今此一颂是依大乘人所见到的佛宝功德。由於大乘人根器大故,所以他所见到的佛宝功德亦大。颂云,自觉觉他觉行满,具足三身五智身,菩提大悲以庄严,是名大乘之佛宝。今依颂文解释名诠如下。 佛的字义即谓觉了、觉悟义,复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重深意。自觉谓觉了自性三宝,本来清净,本来空寂,在清净空寂的体性上,本无烦恼,亦无生死,所以自觉也就是觉悟自性本空、清净无生的理体。觉他谓以此自觉的理体,教化众生,使众生亦皆觉悟自性,珍重己灵,发心断修,转凡成圣,因而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觉行圆满谓自觉行与觉他行悉皆圆证圆度,无欠无余,故曰觉行圆满。 佛具三身谓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佛清净本然的理体,无有形相,周遍沙界。报身是佛的智慧德相,自利利他,教化地上菩萨。应化身是佛随类应现,藉以教化凡愚的妙用。复次。三身各具复数,为便陈述,列表如次: | | | | | | | | 无边相好,由无量善根之所引生,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唯属自利,不为他现。 | | 由昔所修利他功德因缘所成,为十地菩萨现通说法。 ——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 | | | | |
五智谓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大圆镜智谓诸佛真智照於法界事理,如理如量,离爱离憎,如大圆镜,现象色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法待喻明,故名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谓诸佛智慧观一切有情,悉皆平等,见他受苦,无异自己受苦,大慈悲心由是生起。又真如理性,名为平等,智缘此理,名平等智。又凡夫执我,自他不平,今我执亡,自他平等,故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谓诸佛五眼圆明,妙观成就,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如实了知,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故称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谓诸佛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现身口意三轮功德,成办诸佛拔苦与乐的本愿所应作事,故名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谓融会贯通上述四智(初二智以根本智观一切法体性空,一切法无我;次二智以后得智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相用不空。)空有不二的智慧。如空的体陆不碍如幻的缘生,如幻的缘生正显如空的体性,由是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无住生心,炽然度生。综合四智的体用,故名法界体性智。 诸佛五智是由五蕴所转成的,谓转色蕴而成大圆镜智,转受蕴而成平等性智,转想蕴而成妙观察智,转行蕴而成成所作智,转识蕴而成法界体性智。又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因地即转,余之三智,果上方圆。转识成智的行相,大略如是。 大乘佛宝是以菩提大悲为庄严的。菩提即是智慧。菩提复具胜义菩提与俗谛菩提二种意义。胜义菩提即深般若,深般若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与空有相即的理体,亦即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二智是。俗谛菩提即广般若,广般若观一切法缘生非无,自他平等,因而生起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心,亦即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三智是。法界体性智则是融通深广二般若,深广不二智,亦即无上佛智。佛法内容,深广无边,然可以慈悲智慧,统摄无遗。如《华严经》说,一切佛法依慈悲,一切慈悲依方便,一切方便依於智,智依於慧,慧无依。由於慧体空寂,空故无依,故知空慧无须依他,然可为他之所依,如为智依、禹方便依、为慈悲依,故知空慧即甚深难测的真如理体。大乘佛宝以菩提大悲为庄严,即是以深广般若为庄严,以慈悲智慧为庄严,可说是一切庄严中的无上庄严了。是名大乘之佛宝,是结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