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54|回复: 14

求宗大师广解的事师五十颂文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谁有宗喀巴大师广解的事师五十颂电子版,请传一个给我,配合听受和修学事师五十颂用
发表于 2012-3-1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藏寺祈竹活佛【事师五十颂】释义开示
http://www.gelu.org/bbs/forum.ph ... =%CE%E5%CA%AE%CB%CC

宗大师《事师五十颂释》(白话文版)PDF格式
http://www.gelu.org/bbs/forum.ph ... =%CE%E5%CA%AE%CB%CC
发表于 2012-3-1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资料提供。海公有宗大师事师五十颂广解,就是不太容易看懂。索达吉法师所译之广解易懂,但有大量的宁玛密续引证,不知道是不是宗大师原著。主要想得到格鲁译师的新译广解,便于学修引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玉绿江 于 2012-3-11 09:17 编辑

丹吉喇嘛讲的上师五十颂说作者是跋维谛瓦,其余作者说是圣者马鸣,一直不知二者是否同一人。现看到丹增卓津法师的《上师五十颂显义》,估计是同一人,请大家说说看。
1、丹增卓津:《事师五十颂》约在公元第一世纪问世, 作者是与贵霜王朝(Kusan)迦腻色迦王(Kaniska)同时的印度大班智达马鸣菩萨(Asvaghosa)【又名拔毘提婆Bhavideva(是不是丹吉仁波切所说的跋维谛瓦?)。藏名拔毘拉Bhavi lha】。
2、大正藏据鸠摩罗什译师所译之《马鸣菩萨传》记载,大士原为黠慧外道,狂热于外道而对佛法多有损害。后与大师胁尊者辩论,妄言:“现汝所说,吾尽当破”。胁尊者即言:“当令天下泰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马鸣默然不知所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既而深入佛法,大力护教,被尊为功德日。
3、丹吉仁波切在《侍师五十颂略释》中讲:本法的作者,是印度最有名的跋维谛瓦大阿阇黎。他出生于“坚德拉”大王族,后来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咕噜若达利和嘛尼巴哈大师,而成大班智达。可是他没有得到受国王礼拜的最高巴智拉(国师的地位),所以他离开那烂陀寺,去参访各地名刹,与各大班智达辩论佛法。
后来,跋维谛瓦到了孟嘎拉,离此不远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坚德拉果墨尊者制造的度母像,叫做岛度母。跋维谛瓦就坐船去供养度母,当跋维谛瓦大师的船,到达海中的时候,遇到了住地岛上的人。住地岛,另有一名叫做“西瓦森墓”。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是一种怪人。他们看见跋维谛瓦的时候,感觉到很奇怪,就抓住跋维谛瓦,把他带回住地岛上去。班智达跋维谛瓦,就在这个岛上坐禅度日。可是,这个岛上没有佛法,跋维谛瓦的心里很难过。他想回印度去度众生,但是他怎么想也想不出逃离此岛的办法来。于是,跋维谛瓦就日夜祈祷,祈求救度佛母来帮助他。
有一天,度母在跋维谛瓦的梦中指示说:“你想去那哪一个地方,你的头就朝那哪个方向睡觉。”跋维谛瓦就按照度母的指示去睡觉,醒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躺在印度海边的地上了。跋维谛瓦就到那烂陀寺去。到了那烂陀寺,发现以前长辈的班智达,都已经圆寂(逝世)了。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小沙弥,都变成大班智达了。跋维谛瓦看到这个情形,叹气说:“啊!我救度众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对抓他到“住地岛”去的那些怪人很生气,怨恨这些怪人害他失去度众生的机会。于是,跋维谛瓦就用胜乐金刚的“地震咒轮”法,来消灭住地岛的怪人,把住地岛沉没海中。
其后某天,度母在他的梦中说:“唉!你生为大乘佛子,就算不救度众生,也不应该杀这么多众生。现地你破了慈悲众生的戒,犯了扰害众生的罪,必须全力忏悔。”跋维谛瓦受到度母的指点后,感到很后悔。他决心要到中国的五台山,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做忏悔和消业的修持。正准备要去朝礼五台山的时候,他又梦见度母说:“就算你到了五台山,也消不了你的罪业。你就为初入金刚乘的人,造作事师法以及根堕和许多根本经论的解释,来指导未来的佛子,使一切众生能够快速地成就!”
于是,班智达跋维谛瓦为了使后世佛子舍弃对上师的不敬恶行,如理恭敬承事上师,遂造《事师五十颂》。为不破五方佛戒而作根堕法,……以及许多经典的解释。这位阿阇黎,大家称他为“跋维谛瓦”,中文意译为“三尊”。因为他以本尊胜乐金刚成就大手印,依本尊度母消外障,依本尊不动金刚消内障,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三尊阿阇黎”。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泰若宝 发表于 2012-3-10 12:25
大藏寺祈竹活佛【事师五十颂】释义开示
http://www.gelu.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67&h ...

感谢资料提供。海公有宗大师事师五十颂广解,就是不太容易看懂。索达吉法师所译之广解易懂,但有大量的宁玛密续引证,不知道是不是宗大师原著。主要想得到格鲁译师的新译广解,便于学修引用。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道友们找到的事师五十颂的讲解,做了一个汇集笔记辅参

本帖最后由 吴玉绿江 于 2012-3-14 10:46 编辑

传统上,佛法分为般若波罗蜜多乘和金刚乘。要修学金刚乘,必须先得到灌顶授权。而在传授续部灌顶之前,必须先开示事师法,所依据的一般是《事师五十颂》。
《上师五十颂显义》:《事师五十颂》约在公元第一世纪问世, 作者是与贵霜王朝(Kusan)迦腻色迦王(Kaniska)同时的印度大班智达马鸣菩萨(Asvaghosa)【又名拔毘提婆Bhavideva(有译作跋维谛瓦)。藏名拔毘拉Bhavi lha】。据鸠摩罗什译师所译之《马鸣菩萨传》记载,大士原为黠慧外道,狂热于外道而对佛法多有损害。后与大师胁尊者辩论,妄言:“现汝所说,吾尽当破”。胁尊者即言:“当令天下泰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马鸣默然不知所对,即堕负处,伏为弟子,剃除须发。既而深入佛法,大力护教,被尊为功德日。
《侍师五十颂略释》:本法的作者,是印度最有名的跋维谛瓦大阿阇黎。他出生于“坚德拉”大王族,后来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咕噜若达利和嘛尼巴哈大师,而成大班智达。可是他没有得到受国王礼拜的最高巴智拉(国师的地位),所以他离开那烂陀寺,去参访各地名刹,与各大班智达讨论佛法。
后来,跋维谛瓦到了孟嘎拉,离此不远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坚德拉果墨尊者制造的度母像,叫做岛度母。跋维谛瓦就坐船去供养度母,当跋维谛瓦大师的船,到达海中的时候,遇到了住地岛上的人。住地岛,另有一名叫做“西瓦森墓”。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是一种怪人。他们看见跋维谛瓦的时候,感觉到很奇怪,就抓住跋维谛瓦,把他带回住地岛上去。班智达跋维谛瓦,就在这个岛上坐禅度日。可是,这个岛上没有佛法,跋维谛瓦的心里很难过。他想回印度去度众生,但是他怎么想也想不出逃离此岛的办法来。于是,跋维谛瓦就日夜祈祷,祈求救度佛母来帮助他。
有一天,度母在跋维谛瓦的梦中指示说:“你想去哪一个地方,你的头就朝哪个方向睡觉。”跋维谛瓦就按照度母的指示去睡觉,醒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躺在印度海边的地上了。跋维谛瓦就到那烂陀寺去。到了那烂陀寺,发现以前长辈的班智达,都已经圆寂(逝世)了。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小沙弥,都变成大班智达了。跋维谛瓦看到这个情形,叹气说:“啊!我救度众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对抓他到“住地岛”去的那些怪人很生气,怨恨这些怪人害他失去度众生的机会。于是,跋维谛瓦就用胜乐金刚的“地震咒轮”法,来消灭住地岛的怪人,把住地岛沉没海中。
其后某天,度母在他的梦中说:“唉!你生为大乘佛子,就算不救度众生,也不应该杀这么多众生。现在你破了慈悲众生的戒,犯了扰害众生的罪,必须全力忏悔。”跋维谛瓦受到度母的指点后,感到很后悔。他决心要到中国的五台山,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做忏悔和消业的修持。正准备要去朝礼五台山的时候,他又梦见度母说:“就算你到了五台山,也消不了你的罪业。你就为初入金刚乘的人,造作事师法以及根堕和许多根本经论的解释,来指导未来的佛子,使一切众生能够快速地成就!”
于是,班智达跋维谛瓦为了使后世佛子舍弃对上师的不敬恶行,如理恭敬承事上师,遂造《事师五十颂》。为不破五方佛戒而作根堕法,……以及许多经典的解释。这位阿阇黎,大家称他为“跋维谛瓦”,中文意译为“三尊”。因为他依本尊胜乐金刚成就大手印,依本尊度母消外障,依本尊不动金刚消内障,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三尊阿阇黎”。
        
藏文版的事师五十颂,书首是梵文:格热班札写嘎!意思就是《事师五十颂》!是印度的仁钦桑波译师和大堪布贝玛噶惹毘玛由梵译藏。汉文大正藏论集部中有宋朝日称法师的译本《事师法五十颂》,本次所用颂文是汉地入藏比丘能海喇嘛由藏译汉。

资持塔青喇嘛:论首标梵文以显本论出自于印度,然后是书首礼敬。般若波罗蜜多乘根据律、经、论的不同,敬礼的对象也有异,一看书首礼敬即知其所示方面。金刚乘则是礼敬上师,可去除造论违缘,成就顺缘,复令易于圆满。金刚乘礼吉祥上师者,此吉祥非是扎西德勒之意,是证得智慧与大乐无别。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初义)分二:乙一、顶礼;乙二、立宗。
乙一、顶礼
第一个偈颂前两句:“大德金刚萨埵住得成就因 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所谓的大德金刚萨埵,指的是依般若而成就智慧的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持的意思。

《上师五十颂显义》:”金刚萨埵”,藏名”多杰森巴”,其密义亦可从其名义得知。”多杰”指永不毁坏的金刚,此处是指空乐不二的金刚妙智。”森巴”意即”勇识”,亦即尽断烦恼、无明及其习气,并具足欲尽一切方便救护有情之大勇猛心者。法身智慧即是金刚,由法身中出生的色身是萨埵。

“大德金刚萨埵住得成就因” ,什么是成就的金刚萨埵的因,也就是成就佛果的因呢?就是对善知识的恭敬事奉,所谓“无上恩师莲下如法敬事行”。
当然要深入的说呢,成佛的因是缘着三士道,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然后依金刚乘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来成就佛果。这些修行的法要,都来自于上师的教诲。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上师是我们成佛的根本。

《掌中解脱》:第七天——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中云: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学会的职业,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学时犹需依靠师傅的教授,更何况是能实利益今生来世这一远大目标的成佛之道?我们想要了解此中的情况,岂有不依靠善知识之理﹗
有些人以为只要自己看看经书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师。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识。譬如,在我们准备动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须先请教某位向导,这位向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充任的,他应该曾经去过那里,有这种经验的人方可引导我们;同样的,为我们开示菩提道的善知识,也必须能为我们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随便依止而碰上恶友的话,那将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识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称之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有种说法是,在出世间的修行中,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闻思——自己广学博闻,然后摈弃心中的怀疑和犹豫,逐步趣入究竟智慧而获得佛果,我们称之为“班智达”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种,就是像“乞丐”一样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真正的、能够使自己产生信心,并且已经获得了觉悟的圣者,依靠这个圣者的教言而修行,以此获得证悟。就像乞丐一样,给你一点儿,你就吃一点儿,吃一顿饱一顿。我们在上师跟前听法也是如此,听到了一个法之后专一地去修行,因为依止和修行的缘故,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第二种“乞丐”的修行方法是比较普遍的。因为不论是时代的缘故、环境的缘故,还是智慧的缘故,我们很难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即便是学了,也有很多需要我们抉择的地方。比如说,许多佛法的法义方面,有了义的法、不了义的法,我们必须得按照佛经去分辨,这是了义的吗?那是不了义的吗?要通达这些,对于凡夫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那么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真正获得了成就的圣者,依止他而修学。这里包含着如何依止上师,如何观察上师。通过观察才会对他产生确认,通过确认才能进行依止。依止了上师,就能直接把上师的功德和自己的心完全结合到一起去。

经论上说:“没有上师,连佛的名号都听不到。”

诸佛的恩德就像太阳,而上师就好像把日光聚焦的聚光镜,能把诸佛的妙行摄集,引入弟子的心相续,策发弟子趣修正道。上师荷担一切诸佛事业,令我们能入道门,修行成佛。
不论般若波罗蜜多乘还是金刚乘,对导师的赞叹是不胜枚举的。般若波罗蜜多乘经典中,《华严经》、《法华经》法师品、《涅盘经》皆有赞善知识及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诸多论述,《大乘大集十轮经》更有“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的明示。《大般若》卷三百九十八常啼菩萨品中,有常啼菩萨不惜身命,不顾珍财,不徇名誉,不希恭敬,寻访并如理依止法涌菩萨摩诃萨,以此如法事师的资粮,迅速证得无量成就的记载。论藏中《大智度论》云:菩萨应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诸功德,皆从般若得;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是故视师如佛想。”《明度论》云:舍利弗白佛言:”若有信是法者、不疑者,其人从何来生?求道以来,几时乃得解中义教?”佛言:”从他方佛剎来生,已问其义,闻即恭敬,视师如佛,念曰:『吾已见佛矣。』”律藏中也有视师如佛的指示,《沙弥律仪要略》事师篇中: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在家律要广集》云:持律之人(指传戒师)。是人补佛处也。生至重心者。谓视师如佛也。
《上师五十颂显义》:金刚乘更加重视事师如佛,举个简单的例子。学富五车、广通五明的大班智达那若巴,曾经是印度那烂陀寺中守持北门的大班智达,佛教的小乘和所有的外道来找大乘辩论的时候,基本上是由那若巴来摧伏的,那若巴的学识、智慧、威仪、禅定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如此,某天一个空行母拿着金刚乘的本续(金刚乘的经典)让他看,他没看明白。但是他说:“所有的文字我都是了解的。”空行母就说:“好个那若巴,我本来有心点化你,可你如此傲慢。因此,我不会告诉你谁能真正饶益你。”那若巴马上生起惭愧心,祈求道:“请指示我这样的善知识在哪里!”空行母说:“在这个世间,能懂得此本续的人,只有我哥哥。”那若巴问:“那你哥哥是谁呢?”“我哥哥就是帝洛巴。”说完,空行母就像一阵风一样地消失了。于是那若巴因为惭愧心的缘故,他把自己的班智达印挂在房顶上,趁着夜黑的时候拿着三衣和钵就跑掉了。
那若巴到处去找,到处向人打听有没有一个叫“帝洛巴”的成就者。在十二年中,他四处去寻求,找遍了全印度。终于,在一个地方遇到一个人,问他知不知道一个叫“大成就者帝洛巴”的,那人笑了笑说:“大成就者帝洛巴没有听说过,这儿倒有一个乞丐疯子帝洛巴在那里,你去看吧。”
那若巴去到那里,见到有一个乞丐正躺在垃圾堆里,吃着鱼,和狗呆在一起,然后抠鼻子、抓虱子,还把虱子扔到嘴里吃,特别的肮脏污秽,看上去他是特别下贱的那种人。可是那若巴看到他的时候,心中就生起了他比一切诸佛降生都更稀有的信心,于是他以一个比丘、大班智达的身相,一步一顶礼地磕着大头来到帝洛巴面前,向他顶礼说:“善知识,请摄受我!”帝洛巴说:“你是疯子?你为什么不好好做比丘,向我这个乞丐顶礼做什么?” 那若巴说:“善知识,我知道你是精通法义的一个圣者,请教授我如何在此生当中成就圆满菩提。”帝洛巴说:“我本来就是个乞丐,一个叫花子,人们把我当疯子看,结果你这个僧人比我还疯。”然后,他就跑了,那若巴一直在他后面紧追不舍。
帝洛巴来到一座山上的时候(据说这座山有九层楼那么高),就站那儿不走了,那若巴毕恭毕敬地侍立在旁边。帝洛巴说:“如果有人想依止我学习一生成佛的法要,他除非有这样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供养给上师,从这里跳下去。”那若巴一看四处并无旁人,这话当然是对自己说的了,就毫不犹豫跳了下去。那若巴身体好像已经摔碎了一样,疼得要命。帝洛巴问他:“你疼吗?”他说:“唉呀,痛死了。”帝洛巴用手在他身上抚摩了一下,他的身体就恢复如初。
就这样,帝洛巴让那若巴大死了十二次,半死不活了十二次,总共合起来经历了二十四次苦行,二十四次苦行据说是在二十四年中完成的。就这样一直折磨他,到最后一次苦行,帝洛巴使他苏醒之后,把他领到了恒河边上,用手指着天空说:“善男子,请看虚空。”当那若巴抬头看虚空的时候,帝洛巴摇了摇头说:“孩子呀,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便说出了直指智心的言教:“譬如以手指虚空,然于虚空无所见。”使那若巴恍然顿悟。
因为经历了这样多的苦行,却没有对上师产生一点邪见的缘故,那若巴在自相续中,如实如量地生起与帝洛巴一样的证德、功德,从此成为一个成就的自在的瑜伽士。在玛尔巴传记中,大家可以看到,那若巴圆寂了六个月之后,玛尔巴带了很多黄金到尼泊尔去寻找他,依然在一个尸林中见到了他。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总的科判分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如何去依止善知识,第二是讲依止善知识之后,以何法来修心。以何法来修心呢?指的是以三士道来修心,这是本论的大部分内容。而依止善知识部分,页数虽然比较少,但是这两部分一样重要。总之,要成佛呢,必须要修学三士道,而修学三士道呢,首先从依止善知识而来。
  乙二、立宗:
第一个偈颂的最后两行,就是“依多无垢相续彼之诸言教 于此所说总摄恭谨具善听”,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在大藏经里非常的多,马鸣菩萨把这些方法全部总摄在一起,造了本论,希望真心修行的人要注意听闻和修学。

甲二(论义)分三:乙一、依师之方式;乙二、确立依止的时间;乙三、如何堪为法器。
乙一(依师之方式):丙一、总说依止之方式;丙二、特殊开许;丙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丙一(总说依止之方式):丁一、略说依师之方式;丁二、广说依师之方式。
丁一之戊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戊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
戊一、恭敬上师之合理性:
第二个偈颂是:“住十方世界 彼一切如来 于得灌顶师 三时咸敬礼”。十方世界里面,一切诸佛菩萨,每天的早、中、晚三时,时时都在供养礼拜各金刚阿阇黎。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修胜义续》中云:“具功德之菩萨摧轮回,自身显示梵天世间界,彼即具德上师非他者。无量佛陀亦恒供养之,十方佛陀菩萨恒礼之。”
《吉祥密集续第十七品》中云:“善男子,简言之,十方世界中所有佛及菩萨于三时中莅临于金刚阿阇黎前,供养后各回佛刹,以金刚语赞道:吾等诸佛之父,吾等诸佛之母……吾等诸佛之师。”《时轮金刚大疏》、《大幻化网第十品》中也如是说。月称论师、则乐玉、辛底巴、无垢藏等许多成就者,于此亦如是释。
《大乘宝要义论》云:佛言,阿难汝应当知,我之弟子大目楗连及舍利子犹如(我之)手足,而诸菩萨其犹我心。阿难,若有菩萨,御大宝车,以五欲功德作神通游戏,而无有人为其驾御。如来尔时,为彼菩萨,力御其车,以进前道。在一切诸佛大悲的化身观音菩萨的头顶,恒时安坐着其上师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十方诸佛菩萨时时都在礼拜供养金刚上师,何况我们呢?我们是个凡夫,更应该要礼拜供养我们的金刚上师。
  
所谓灌顶师有三种,第一个就是,于灌顶成熟相续中能作因相之灌顶;第二个是能作解脱道之灌顶;第三个是解脱果之灌顶。这些上师也可以称为阿阇黎,特别是能成熟我们空乐无别之智慧,被称为金刚阿阇黎。

《上师五十颂显义》:灌顶一般分为根、道、果三种。“根灌顶”是成熟相续。“道灌顶”是修习成佛正行道轨。“果灌顶”是证得真实解脱自在佛果。凡是已得菩提或欲得菩提者皆是从续部上师处获得这些无上灌顶。

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传授给我们佛法的上师,我们应当在早上三次,晚上三次,以虔诚的心来对他顶礼。佛远离了一切的罪障,圆满了一切的功德。我们要成办佛果,离不开上师的教导,所以我们要恭敬的礼敬上师。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念师传法的恩德,而对上师三时礼敬。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己一、总说应敬方式;己二、特殊应敬方式。
己一、总说应敬方式
第三个偈颂是:“应三时信诚 合掌以曼茶 花等供事师 接足头顶礼”。这是说在意乐方面我们要把上师观想成佛,在行为方面,我们就不能以空手的去供养顶礼上师,所以我们是依着早晚三次,以合掌为礼、供献曼陀罗、花等等,要具备信心去恭敬去承事上师。也就是我们每日早上三次,晚上三次的礼拜外,还要以曼茶和花来供养上师,这样才是如理地行持上师瑜伽。
己二、特殊应敬方式
  第四个偈颂是:“师居家戒晚 避世诸疑谤 设经像于前 心礼执金刚”。这个偈颂主要是说,弟子跟上师的差别。比如说,假如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或者说自己是一个比丘,上师是沙弥。或者说自己是一位比丘,受戒已经很久的,戒腊很高,而上师是一个刚刚受戒的比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礼敬上师的时候,就要把佛像¬¬¬,还有经典,放在上师前面,这样来顶礼上师,心里观想是在礼拜与金刚持无二无别的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某些不明事理的人,诽谤佛法。因为出家人礼敬在家人原本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为了避免世间的诽谤,所以必须要这样做以规避讥嫌。假如没有这些所谓的外人在的情况下,就比如说,只有上师跟弟子在的情况下呢,没有他人,弟子可以礼拜,即使上师是在家人,也应该说要顶礼的。

佛经上通常都说,末法时代会有白衣上坐、比丘下坐的情况,这是末法的标志。因此有的人见到你作为一个比丘,而礼敬在家的上师,或你作为一个老比丘而礼敬新出家的比丘,就会有产生“你们这些僧人为什么礼拜一些在家人呢?”或者说“你们是不是长幼无序?”诸如此类的怀疑和诽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常人的怀疑和诽谤,应在上师的面前放置经函或佛像,这显得像在礼拜经书、佛像一样。
《上师五十颂显义》:古时那烂陀寺,月官与月称两位大论师经常进行辩论。月官是一位在家人,月称则是出家比丘。一次,月称邀请月官前往他的寺院,月称令寺中的僧众列队迎接,身为白衣的月官提出异议,理由是这种做法会令当地的民众难以接受。但月称告诉月官不必担忧,因为他把一尊文殊师利像供于高广宝座之上,再由队伍中的一名僧人手捧此座,在月官前方引路,令在旁的民众以为这是尊敬诸佛大智化身文殊菩萨的仪式,便不会对僧众产生不良的想法。

第五个偈颂:“若坐当起迎 敬承事所作 于师凡所为 除礼拜非能”。在第四个偈颂,提到有人的时候不应该做的事情,而第五个偈颂是说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说弟子是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呢,弟子还是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当上师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同时还要恭敬,除礼拜外,尽力地完成上师吩咐的事。“除礼拜非能”是指下劣的事情,所谓的下劣事情呢,就是说好比是去帮他洗脚,这样的一些事情。有人在的时候呢,不能做。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对此的论述:上师未来之前敷设座垫,上师到达之时起立迎接,全力以赴协助上师办事,供养财物等承侍都是受持上位戒律的弟子应该做的。《胜乐上释》中云:“上师虽是在家身份或沙弥,然而(比丘弟子)供养座垫等承侍需做,顶礼、洗脚等承侍不需为。”佛在续部中说:所谓不顶礼上师是指讲经说法以外的时间,在传法时应在师前陈设经书等而作顶礼。《无垢光释》中也对这两部论中的说法进行了阐述,并且《胜乐上释》中也宣说了对于新受戒的比丘金刚持上师,同样应当作礼拜等一切恭敬之事。
声闻部对此是这样辩论的:你们大乘的经典中说出家僧人对某些在家人作礼,本来戒律中说顶礼的对境是本师和那些戒腊高于自己的僧侣,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大乘并非是佛语。《燃智续》在驳斥此种观点时旁征博引了许多讲述出家人顶礼在家菩萨的佛经。所以说,在通常情况下比丘对在家金刚持上师顶礼并非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任何时候都毫不忌讳地这么做,则会引起某些人的非议,这样一来,对佛教之根本的戒律必然会造成危害,为了避免这一点,而说不要直接对在家上师礼拜。在不产生任何诽谤的某些场合中,持戒的出家人仍然需要对在家上师顶礼。此外,《无垢光释》中说:如果有比丘金刚持在的时候,不能对在家金刚持上师承事。其密意是为了使人们对戒律尤为恭敬,进而令佛法长久住世。

戊三(观察恭敬对境与所依)分二:己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己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
己一、师徒需要互相观察之原因:
接下来是第六个偈颂:“师及弟子等 先应同行处 彼此互观察 否皆越法罪”,这个部分提到说,上师与弟子要互相观察。在弟子和上师没有互相观察对方之前,不要轻易的求法和传法。比如说,一位弟子,他不去观察这个上师是否是具量的情况下,而去接受听闻他的佛法,然后听闻法之后,去依止这位上师。当他依止了这位上师之后呢,才发现他依止的这位上师有很多过失。看到上师有很多的缺点,对上师起了不恭敬的心,这样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同样的,上师也要去观察弟子是不是法器,才可以将法传给弟子。互相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本颂中的勇士是指传授金刚乘教言的上师以及听受的弟子。上师在传授金刚乘教法之前,首先要慎重观察弟子是否堪为法器。同样,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需要详细观察上师是否具足法相。通过如是观察而抉择是否应当结为师徒关系。如果未经过此种观察,而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则上师会因为对非法器泄露密法而失毁誓言,弟子也由于不能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而破誓言。正是鉴于上师弟子二者同样都会有破誓言的可能性,所以相互观察了解才是有必要的。在观察时,上师如果发现弟子不能堪为法器,则不可传讲密法。《金刚鬘讲续》中云:“犹如狮子乳,不应置土器,大瑜伽续部,切莫传非器。”见到未经观察而随意灌顶的严重过患后,彼续中又云:“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己二(观察后当取舍之理)分二:庚一、所舍上师之法相;庚二、应依上师之法相。
庚一、所舍上师之法相
第七个偈颂:“弟子以慧择 忿恚不具悲 贪傲无防护 谄曲等非有”。这个偈颂主要是说具德上师的德相,有哪些德相呢?这里就分了七个部分。第一个是说,上师欠缺悲心。第二个部分,上师的嗔心非常非常的重。第三点提到是说,他有害众生的心。第四呢,傲慢心很重。第五呢,贪心很重。第六呢,不防护根门。第七,谄曲。所谓有谄曲,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功德,或者没有智慧呢,他不说他不懂,而是装出很懂,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是一般我们说的不懂装懂的情况。具足这七种过失,我们不应该依止这个人当作是我们的上师。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的上师,我们不应该依止的,应该远离他们,要远离的对象是有这七种特征的。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能依止哪些上师呢?即从悲心到谄曲之间的所有过患样样具全的上师。无有悲心是指不愿意救度苦难深重有情的无有悲心者,不能堪任密乘的善知识。忿是指嗔心十分强烈。恚指的是言行举止喜欢损害他众或者怀恨在心。慠指贡高我慢,傲气十足。贪执是指爱财如命,死抓不放。不护根门即三门松懈,不守诸学处。谄曲是爱炫耀,指自己稍有功德便向他人夸耀显示,以便求得利养。
《金刚空行次第•第三十二品》中云:“嗔恨具谄诳,语言极粗暴,满足己功德,勿依此上师。”

当然,这是指还未依止上师之前,我们去观察上师的时候,主要去看的方面。假如说,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但并没有在依止前好好的观察,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的上师,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舍弃这样的一个上师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就是说,你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而你发现他有这七种过患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舍弃这个上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目前的阶段来讲,我们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依止善知识的部分,那里有一段提到“所观不定”,就是我们所观到的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说,因为我们自身的烦恼所看的一切东西呢,是错误的,是幻化的。所以说,我们看到上师的缺点呢,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净化,所以看到上师的缺点。应该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庚二、应依上师之法相:
接下来是第八跟第九个偈颂:“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 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应该依止的上师所具有的功德。刚才我们提到应当远离的上师的特征。而现在是说上师具足第八个和第九个偈颂所描述的十六种相,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他为上师。这里第八颂提到说“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第一句:住调伏具慧。这里就分了身语意的功德。“住”是指身,调伏是指语,具慧是指意,善知识要具足这三个功德。第二句:忍直不掉诳。忍分三种忍,就是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善知识应具的第四个功德。“直”就是对众生要有正直心。“不掉诳”,指的是第六不求名利,第七无诳,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智慧,却为了利养说自己有。无谄诳就是善知识不应具此过失。第八:悉传咒加行。就是对密咒种种的修法,上师能够解说的,乃至成就佛智的,他都能够解说的。第四句:悲心善论议。指的是第九有大悲心,发心救脱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第十善论议,是指内明部分,就是善于讲说。以上就是显宗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广论》中说般若波罗蜜多乘善知识德相是“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1)调伏——由增上戒学善自调伏;(2)寂静——由增上定学成就奢摩他;(3)近寂静——由增上慧学净治一切烦恼垢障;(4)德增上——教证功德胜于弟子。(5)具精勤——勇猛精勤,利他说法;(6)教富饶——于三藏多闻博知;(7)善达实性——由现证或教理通达真实空性;(8)善巧说——能善巧演说法义;(9)悲体——具大悲心;(10)离厌——不问根器是利抑钝,辛勤引导弟子,不嫌劳苦。】
《大乘经庄严论》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住是指身体威仪严谨慎重。调伏指性情平和,语言温文尔雅。具慧到无谄诳之间是指护持意根。根嘎酿波尊者在《大幻化网释》中云:“具慧即是妙慧高。”安忍即是堪忍被害、苦行、深法。正直是指以清净心善待关爱一切众生。谄诳是指诸如贪图名利而引发的贪心痴心任何一种皆包括在内,对自己的此等过患,想方设法予以掩盖隐瞒,本来没有功德却装出一副具足功德的模样。无谄诳即无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了知密咒续部事,根嘎酿波尊者在《大幻化网释》中特别着重地讲解了“了知密咒续部事”是指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密咒与妙药遣除魔障。巴瓦巴札在《金刚空行续•第三十二品》中解释“了知密咒续部事”时说道:“所谓的密咒是指八句等;续部指所有的妙药;事即是功用之义;了知则为了如指掌。”也就是说,上师对于依靠密咒、圣物各自的作用而息灭魔障等事均应通达无碍。
具悲心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慈爱怜悯之心十分强烈。关于“通论典”(善论议),《金刚帷幕续》中云:“通达一切诸学问。”这里主要讲的是通晓内明中的三藏等经论之义。

接下来是第九个偈颂,说的是金刚乘阿阇黎,也就是一般所谓上师所要具备的德相。“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是说金刚乘具德上师应掌握的内外十真如。包括了修朵玛、仪轨、誓言、传灌顶等。因为是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很复杂的,弟子不需要太多的去了解。因此衲就不去详细解释了。再接下来提到,“善巧曼茶业”,就是说,上师能够做种种曼茶业的各种方便善巧。“解秘密加行”,对于手印等等,所作的次第要善巧的要知道,要成就。“诸根皆调静”,主要是说以正知正念的密护六根门。
事实上完全具备这些德相的上师,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要等到找到这样一位上师后才去,求受灌顶和请法,可能没等找到,我们已经先死了。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依止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具足以下的五个条件:第一,这位上师应该具有大悲心。第二,他对大乘的佛法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心。第三,对大乘的不共法,要很善巧的总的了解。第四,他要可以善巧的以次第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菩提之道。无论这个众生的根器利钝,他都能很善巧地引导。第五,就是说他应该说守护根门,身语意三方面都要守护。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具有智慧的弟子所应依止的上师要具备的此等条件,若归纳而言,则可摄为悲心强烈、于大乘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对共不共乘的经论无所不知、十分精通引导有缘众生的道次第、三门防护恶行、诸根调顺五种。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二(广说依师之方式)分二:戊一、杜绝不恭敬;戊二、恭敬之方式。
戊一(杜绝不恭敬)分四:己一、杜绝轻蔑诽谤;己二、杜绝扰乱师心;己三、来世之果报;己四、彼等之摄义。   
己一之庚一、总说谤师过患
接下来第十个偈颂,是说假如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个上师,而我们退失了信心,或者说我们去诽谤这个上师,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轻毁、轻视、诽谤上师。“于是依怙尊 弟子若轻毁 如轻毁诸佛 长得受重苦”。我们依止了这位上师,然后我们又去诽谤他,对他不敬,所造成的的种种过失,譬如广论里面引的这样的偈颂,诽谤自己的上师呢,就如诽谤诸佛的罪过。而这个罪过呢,是要受种种的痛苦,在多劫中要承受地狱的痛苦,还有我们所有的善根都会被毁掉。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如何轻蔑上师才会受此报应呢?故意进行诋毁诽谤之人必将感受苦果。那么,何人对上师蔑视呢?当然是已经成为对方弟子之人。轻视诽谤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吉祥胜续大疏》中云:“何者亦不应于令入瑜伽坛城之上师前口出不逊说:‘你是破戒之人、你懈怠度日、你是笨蛋'。”正如这其中所言,以说“破戒者”等方式来谩骂侮辱上师。所谓的令入坛城者,其密意是指所有的上师,因为在传讲续部及窍诀之前要先令弟子趋入坛城,所以并非单单指授予灌顶的阿阇黎。应当清楚的是,所有的这些过患是就轻蔑诋毁总的金刚上师而言的。如果对境是自己的金刚上师,无论如何,都必须杜绝不恭敬的态度。诚如现德巴大师在《四百五十坛城仪轨释》中所说:“所谓不应诽谤是指,即便见到上师破戒等过失,也不应当不恭敬。”所谓的轻侮一切佛,已说明了轻蔑上师而恒时遭受痛苦的原因,其理与供养金刚上师则等同供养一切佛陀相同。

庚二、别说谤师过患
接下来就是第十一个跟第十二个偈颂:“由谤阿阇黎 热病诸传染 灾星瘟毒等 命终大黑暗 死王火毒蛇 水飞行盗等 夜叉倒引类 于地狱受生”。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以不恭敬心来诽谤上师所造恶业的过患,或者说会得到的果报。如果我们诽谤上师,我们将会得种种的传染病,比如说去年世界不晓得是哪个地方有这种种的瘟疫之类,降灾、还有被毒等等,还会招受火、毒蛇之类的伤害,甚至还有水难,飞禽或盗贼的这些苦难。到最后说,假如我们是故意去诽谤,那我们可能就会堕入地狱里面去受报、受苦。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前四句偈颂按照恰罗匝瓦的译文“诽谤上师大愚者,患传染病诸害病,中邪瘟疫与毒物,依此外缘而死去。”比较通俗易懂。
诽谤上师之人所要感受的果报有现世报应与后世报应两种。第一颂与“遭受恶王及毒蛇”至“妖魔鬼怪众所杀”说的是现世的报应。堕入无间狱是指后世的报应。
其中传染病是指除了瘟疫以外,其它无法忍受的传染性疾病。危害指的是除了下文中的众生之作害以外,其余凶残动物的损害。病是指除了传染病及瘟疫之外的其它疾患。如《金刚帷幕续第八品》中云:“具有谄诳恶行者,若依利养邪命活,罹患肺血麻风病,死后堕入地狱等。”中邪是指中了天魔、龙魔等。瘟疫指的是那些甚至一天也不能存活的不治之症。毒即是合成毒等。对于弥天大罪的过患懵然不懂而诽谤上师的极为愚蠢之人依靠这些能致人于死地的外缘而丧命。此外,也可能遭受恶王的惩罚、被毒蛇所害,以及被食肉空行、土匪盗贼、凶神恶煞所杀,或者惨遭火烧、水淹之非时横死,并且死后也将堕入地狱之中。关于此等内容,《吉祥胜续第一品》中云:“倘若何者恶诽谤,等同诸佛之上师,彼人已谤诸佛故,恒时遭受诸痛苦。受瘟疫毒合成毒,一切空行所损害,凶神恶煞众所宰,最终堕落无间狱。”

 己二、杜绝扰乱师心
第十三个偈颂:“以此任如何 勿使师生恼 愚昧行相违 报生大地狱”。这个主要是说,心意方面的去扰乱上师所犯的一些罪业。就是无论任何事情,有意或无意使上师发生心恼乱不安,他就会得到种种的痛苦,就可能会掉入八热地狱或八寒地狱(查广论),受种种的痛苦。我们不恭敬上师,我们去轻毁,去轻视或者毁谤上师,所得到的过患就是如此。

《上师五十颂显义》:建立师徒关系会有极大危险,假如他是一位曾经为行者传授灌顶、开示密续或教导行者绘画曼陀罗的密续上师,由于他会把自己功德隐藏,不爱炫耀自矜,反而对自己的缺点直言不讳。所以,行者倘若不能认识这是一种谦虚及方便的至善表现,便会寻师过失或生起轻视之心,从而犯下严重的错误。我们是透过与上师建立真正的师徒关系而迈向成佛之道,假如我们刻意破坏这种关系,就是自讨苦吃,为自己招感可畏大苦。依止上师能令我们趣向圆满菩提,违悖上师却是令我们堕落的大罪,对此必须三思。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自己的一切所为任何时候也不能搅扰金刚阿阇黎的心、令其心生厌烦。假设有些愚昧无知的弟子扰乱了上师的心,则将于地狱中被煮、被焚。由于此种业力十分强大,因而确定无疑要感受果报。《般若八千颂大疏》中说:即使是定业(这里指的是除了依靠上师所造罪业以外的其余恶业),依靠四种对治力也可得清净。关于这一点,《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阐述,诸位可以翻阅了知。此偈是从《月密明点续》中摘录的。

  己三、后世之果报:
第十四偈:“无间苦相应,何故住狱中,由作谤师等。”接十三偈,生到金刚地狱中,受种种极烈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毁谤上师,违背依止法。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前文中所提到的堕入无间狱的地狱,经续中说是无间地狱等,其中等字包括极热地狱等十分可怖、痛苦剧烈的地狱,所有诽谤上师的人住在那里于漫长岁月中感受痛苦。这是归纳《金刚藏庄严续第十四品》与《大幻化网第一品》而宣说的。诽谤上师者,所有的护法神不予以庇护,《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恶劣残暴大愚者,纵然去往四方处,一切智者不护佑,因其造下恶业罪,被利矛等兵刃杀。”《密集续第五品》中亦云:“纵是造无间,此等弥天罪,然入金刚乘,亦能得成就。存心谤上师,修亦不成就。”而且此续的注释《明灯论》中说:即使是造了杀父亲、杀母亲、杀罗汉、恶心害佛身以及舍弃正法死后立即堕入地狱的五无间罪以及本颂中等字所包括的近五无间罪和四根本罪的人,但依靠上师的恩德而得受圆满次第深法修持也可成佛。然而,最初恭敬依止承侍上师,通过闻思了达了诸法的深义,之后反以不屑一顾的口吻说:现在这个人还有什么用呢?以此侮辱上师,对于存心诽谤上师的此类人,甚至与之共处、以财物受用取悦的人,即便修行也不得成就,更何况说其本人呢?”此论中已明显地指出了诽谤上师的罪业比舍法与无间罪还严重。因此,续部中三番五次地强调说:此等恶行是掠夺一切悉地、令受恶趣可怖的痛苦之根源。对此,我们务必要特别谨慎。
平日里,我们要遵循总的因果规律而奉行,尤其是对于经续中所说的轻侮诋毁上师及扰乱上师心的深重罪业之报应的意义应当深深思维,从而对诽谤上师、扰乱师心的过患产生毛骨耸然的畏惧感,以及对由因生果的道理获得稳固的定解。如果这两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警惕这些恶行的谨慎也就成了空言虚语。对于轻蔑上师等罪过满不在乎,并将守护戒律抛置一旁,虽然口口声声地说修道,也只能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值得提醒的是,我们必须要以护持所承诺的誓言与戒律为基础而修道。《金刚藏第十四品》中云:“何人诽谤阿阇黎,彼纵舍弃愦闹眠,千劫之中勤修持,诸续殊胜之修法,亦成修行地狱因。”《胜乐根本续第一品》中亦云:“精进入定修行者,应当恒时护誓言,失毁誓言虽得受,坛城灌顶不成就。”

以上都是不正确的事师法引生的恶果,十五偈后的几偈,讲如法依止的利益及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己四、彼等之摄义:
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十五偈:“师宏宣正法,于一切殷勤,金刚大智慧,至善无谄曲,任何无谤非。”就是对宏扬正法的上师,所有的一切都要用智慧观察,如理依止,不要妄诽。

《上师五十颂显义》:那么,什么样的弟子是所应摄受的呢?如《大幻化网第一品》中云:“喜爱善法与修行,恒时恭敬上师尊,平时勤供诸本尊,若具此德即弟子。”关于应舍的弟子,如云:“无有悲心怀嗔恨。”作为上师应该明白,具有此等过患以及与前述的功德相反之过患的人不能摄受为弟子。身为弟子,应当竭力断除过患、具备功德。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恶心恶语诽谤上师的过患极其严重,因此所有的弟子应当尽心尽力争取做到何时何地永远不诽谤智慧超群、广大贤善功德含而不露的金刚上师。这是以大慈大悲心谆谆教诲总的弟子,尤其是一门心思地勤求方方面面的最深法门而不晓依止善知识方式的诸位学人。不仅个人不能诽谤自己的金刚上师,即使是其他人诽谤时鼎力相助,如前所说,也会成为自己成就的一大障碍。因此,随时随地均要断除诽谤上师。《大幻化网第一品》中云:“诽谤金刚阿阇黎,甚至梦中亦勿见,何人诽谤上师尊,遭受一切邪魔擒,作诸恶劣残暴事,智者应当恒远离。”

戊二(恭敬之方式):己一、供养供品;己二、视为佛陀;己三、依教奉行;己四、如何对待上师之物品及眷属;己五、临时的一切行为;己六、身语承侍之差别;己七、断除我慢;己八、不能自作主张。
己一之庚一(供养供品)分四:辛一、为清净不恭敬之过而供养;辛二、供养所拥有之一切;辛三、如是而为之合理性;辛四、守护三誓言之方式。
辛一、为清净不恭敬之过而供养:
第十六个偈颂:“于师具恭敬 随行喜舍等 病等非人难 无发生能成”,我们应该以我们所有的一切受用的财物恭敬的供养上师,并且要随喜其他弟子同样的善行。这样做的果报是:我们不会遭到病痛还有非人所害。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假如曾经肆无忌惮地轻辱过上师,则以万分恭敬之心供养美味神馐,并且将自己最合心意的供品敬献上师。如是而行,前面所说的瘟疫等一切损害不会再度出现。《吉祥胜续大疏》以及《四百五十坛城仪轨释》中对于轻毁上师的恢复方法都有论述。

辛二、供养所拥有之一切:
  第十七个偈颂:“自誓阿阇黎 不吝妻子等 自身命常依 财物趣向审”,这个部分是说,我们一切很难舍的东西,都要舍得给上师,我们依止的根本上师跟本尊是无二无别的。比如说你所修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刚,你的上师跟大威德金刚是无二无别,自性上是无二无别。假如你的本尊是瑜伽母,就要观你的上师为瑜伽母,跟瑜伽母是无二无别的。这所谓你的自誓阿阇黎,是指你发誓生生世世要一直依止的上师。我们一般上讲说,阿阇黎,老师可以很多位。但这里所讲的是传授你发愿终生修持的本尊的那位上师,对于这位阿阇黎,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儿子、妻子等等,甚至自己的生命供养这位上师的,至于用财物来供养那就更不用说了。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自之誓言上师,有些人说是赐予自己誓言的上师,有些人说是守护自己誓言的对境上师,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此处依照《吉祥胜续大疏》中所说:“所谓恒时守护自之誓言,自己之殊胜本尊身语意之金刚即自己之誓言。”辛底巴大师也说是指自己的本尊瑜伽,看作与自己殊胜本尊的身语意无二无别的上师就是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为了令上师欢喜,甚至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子以及自己的生命也毫不吝惜地供养,更何况说受用、财产那些无常的身外之物呢?
《桑巴札第二观察续一品》中云:“自之妻子女,仆人及姐妹,顶礼而供养,自之诸财物,智者献上师,今后我甘愿,供您作仆人,如是而呈白。”

辛三、如是而为之合理性: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种种难舍的供养呢,原因如第十八个偈颂所言“由无量亿劫 如佛难遭遇 于斯时幸逢  应具大精进”。就是说因为我们在百千万劫难遇到这样的一位上师,一定要以最大的精进具慧的去做这个供养。在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供养这样的一个对象。我们如果不以具慧跟大精进去依止去供养这位上师的话,很难成办我们的成就。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无数俱胝劫之中 亦难证得佛陀果 于诸具足精进者 上师即生亦赐予”。无数俱胝劫中亦难获得的正等正觉果位,金刚乘的上师在即生中就能赐予,因此,有必要令上师心生欢喜。如是圆满正等觉果位赐予何人呢?赐予那些勇猛精进、极有毅力的殊胜有缘众生。懈怠懒散者未能成就菩提,完全是弟子自身的过患所致。“亦赐予”中的“亦”是说,既然佛果都能赐予,那么于此生中给予所有共同的悉地更是不言而喻了。

辛四、守护三誓言之方式:
  第十九个偈颂:“常护三昧耶 常供养如来 亦常供于师 如供诸佛等”,在我们死之前和我们死的时候,要坚定的守护自己的本尊三昧耶戒。我们也要恒常的以供养如来的方式去供养上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上师,在前面的偈颂里提到说,上师自性跟佛的自性是无二无别的。
  第二十和二十一个偈颂:“以此无尽欲 略微悦意等 或最上诸珍 奉献无上师 如诸佛纳受 即此恒纳受 所成福资粮 转殊胜悉地”,这是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只要有任何自己所悦意的东西直至非常珍贵的东西,不论是多还是少,我们都要去供养上师。上师慈悲纳受,就相等于诸佛慈悲纳受,这样就成办我们广大的菩提资粮。第二十个偈颂,就是如果我们以求成就佛果的话,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别珍爱的物品之间尽己所有均供养上师。上师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也应当欣然纳受。第二十一偈颂,是说上师纳受的话呢,就如同诸佛纳受,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殊胜的胜利。为什么说到,“所成福资粮 转殊胜悉地”呢。主要是资粮田的关系,我们的上师,是最殊胜的一个资粮田,那我们供养上师的时候,相等于说是供养诸佛,所以可以把所供养的福资粮呢,可以成办最胜利的一个悉地。

《上师五十颂显义》:供养一切诸佛总集的上师最极重要。这种供养是象征行者完全献身于求证佛果。假如我们因自利悭吝而不愿舍弃自珍之物,仅以己所不欲之物作供,那又何必奢言献身利益一切有情,这只是笑话罢了。我们必须断除一切贪执,为求正觉而把所有一切供养上师。献曼达便是像徵把自己的身、语、意及整体世间作供,以期达成这个目标。
即使我们身无长物,像至尊密勒日巴般一贫如洗也不打紧,因为最重要的是具有为求成佛愿以一切所有上供上师,下施有情之心念。尽管我们不异用尽一切资财来积聚福德,但是,如教实行才是最殊胜的供养。
供养上师并不是要令上师变得富有。另一方面,为人师者必须视所得一切供养如粪土。供养的真义是透过彻底的奉献而成就自利及究竟的利他。由这种修持所积聚的广大福行,即能成就佛果色身。假如我们能够通达自身、上师与供物皆无自性,三轮体空,便是同时积集能成就佛果法身的智慧资粮。所以殊胜佛果成就是从供养上师所生。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自己的殊胜本尊之身语意的瑜伽修法即是誓言,对此应当恒时守护。所谓的恒时,辛底巴大师解释为安住于无尽的善法与所护持的戒律中,如如不动。为了圆满资粮,应当恒时于金刚萨埵等一切善逝前供养遍布虚空界琳琅满目的内外供品。同样,也要敬献上师。因为上师是与诸佛相同的福田。“亦供”中的亦字是说凡供养诸如来的供品同样也要供养上师。概括而言,以如前所说的曼茶、内外所有供品以及一切财物,恒常供养上师。《金刚藏第四品》中亦云:“具慧金刚之弟子,倘若欲求诸安乐,当以信解心供养。若心中想未供养,或已承诺未供养,则定投生饿鬼界,以及地狱毁自己。”无尽果位是指获得如虚空般无有穷尽的法身果位。诚心希求此果位的弟子从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别珍爱的物品之间尽己所有均供养上师。上师为了断除弟子的贪爱之心也应当欣然纳受。《桑布札第二观察一品》中云:“尽己所有喜爱物,以无贪求之净心,悉皆供养上师尊,上师亦具大悲心,为遣弟子之贪执,以利彼心而接纳。”
如是而行之功德:恒时供养上师等同恒时供养一切佛陀,圆满福德资粮,通过不断积累资粮,尚可迅速获得正等觉果位的殊胜悉地,至于其它的成就更不必说了。当然,修行者所希求获得的成就,从无因以及不符之因中不可能产生,而必须依赖于相同之因。所谓的相同之因即是多积资粮,而资粮也只有依止上师才能轻而易举地圆满。所以说,金刚上师是积累资粮的殊胜福田。《五次第论加持品》中云:“舍弃一切供养后,唯一供养上师尊,令彼生喜将获得,遍知殊胜之智慧。供养至高无上者,上师金刚萨埵尊,彼者有何未积福?有何未修之苦行?”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己二(视为佛陀)分二:庚一、视为佛陀;庚二、于师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庚一、视为佛陀:
第二十二个偈颂:“学者具悲舍 戒忍功德备 观自阿阇黎 金刚持无异”,这个偈颂是主要是说,我们应该视师如佛。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圣者想:“我有很大的福份能够听闻佛陀的教法,但是以后这些众生又怎么办呢?”当他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佛陀以神通了解到这个问题,就给他一个回答。佛对圣者说:“你不用担心,以后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根器是比较下劣,没有福份亲闻佛陀说法,但是我将现身以一个凡夫的相来引导这些众生”。所以在这一点来看,我们要把我们的老师,观成是释迦佛。这位圣者听了佛陀的回答之后,他心里面也生起了一个怀疑:“佛现凡夫相的情况下,那么凡夫肯定是有缺失,还有是种种不好的行为,凡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很难让人相信说,他是一位佛陀降世”。佛陀就回答说:“不用担心,因为只要能利益众生,佛就显现凡夫相,把正确的清净的佛法讲出来”。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上师、本尊与密续所说的报身佛金刚持,皆是同一体性,犹如一位演员改头换面,穿上不同服装,扮演不同的角色。同理,假如我们依止多位上师的话,便要把他们视作佛陀的示现,他们仅是外相有别。因此,所有合格的弟子应当将上师视为金刚持。合格的弟子即具足下述功德的弟子:具备大乘根本的慈悲心;无有自私自利的执著而将身体、受用以及一切善根回向诸有情,即具慷慨博施的美德;守护自己曾受过的一切清规戒律,纤尘不染;对于众生的邪行以及苦行无有厌烦感,能忍辱负重。
弟子将上师视为佛陀的道理在诸多续部中均有宣说,《密集续第十七品》中说:“于赐予一切出有坏、善逝之身语意金刚秘密之密集灌顶的阿阇黎,一切如来与一切菩萨如是观待,善男子,一切善逝与所有菩萨亦当视其为菩提心金刚。何以故?上师与菩提心无二无别。”这里是以密集金刚灌顶为例,实则其它续部的灌顶也包括在内,上师方面只是提到了灌顶上师,实际已包括了其他的金刚上师。菩提心金刚是金刚持的异名。则乐瓦尊者所造的《密集续释》中云:“所谓二者无有别,意为菩提心金刚之法身中出现报身并示现化身相,于肉眼无法见到之时,显现彼之身体而净除他众之业障等。”诸如在当今时代人们无法直接现见佛陀,诸佛就示现为金刚上师的身相而普利无边有情。辛底巴大师在《密集续注释》中说:将上师视为佛陀的目的即是为了使弟子对上师与金刚持生起同样的信心,使自身本为金刚持的佛慢坚定不移以及无勤积累资粮从而速得成就。金刚持为了饶益普天下的众生而化现为平凡的身相即显示上师相。《金刚帷幕续第十五品》中云:“所谓金刚萨埵者,示现金刚上师相,念利一切诸众生,现为平凡之身相。”
应当将上师看作五部佛,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制止审视过患的心理,如果经常从具有何等的功德方面来观察上师,便可成为自己圆满成就之因;倘若总是从微不足道的过失着眼而观察,那无疑会成为成就的一大障碍。《金刚藏庄严续第十四品》中云:“恒时敬师之弟子,如此观待上师尊,上师等同一切佛,彼者恒为金刚持,善逝如来宝生佛,彼尊智慧广如海,如摩尼珠施珍宝,受持彼之诸功德,一切过患皆不思,若取功德获悉地,察过失毁悉地因。”《大幻化网》中也有相同的说明。经常如此思维上师的功德,便能有效地制止审察过患的心念。如果出现观察过患的妄念,则应当忏前戒后。心里反反复复地忆念上师显而易见的功德,这是对上师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
将上师的身体观为具有殊胜功德之自性,《金刚空行续第三十二品》中云:“诸佛自性身,肢体菩萨尊,汗毛阿罗汉,顶上五部佛,座垫世间众,光夜叉密等,功德自性身,瑜伽者恒观。”《四垫续之第一密垫品》中也有与之相同的论述。诸佛指的是金刚持,将上师的身体观为金刚持,双目与所有肢体观为地藏王等菩萨,周身的汗毛观为十万俱胝阿罗汉之自性。《四垫续》中云:“顶饰五部佛。”此续的所有注疏中都是这样解释的。因此所谓的五部佛是顶饰之义。巴瓦巴札尊者在《四垫续释》中如是注释:“梵天、大梵天等世间众生为座垫。夜叉即是人们共称的夜叉,密是指寻香鬼,等字包括其它的妖魔鬼怪等。”而意西札巴在《四垫续注释》中解释说:“上师之秘密种姓即是罗刹之自性。”但从续部中文字表面来看,似乎是说将上师身体的光芒观为密罗刹等之自性。这是续部中所说的一种特殊的上师瑜伽修法(一般的修法中无有此种观修)。

庚二、于师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假如我们对上师不恭敬,就会使我们造下很大的罪过。假如说,我们对上师恭敬,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的。所以就是在第二十三个偈颂说,“勿蹈于师影 履座等乘骑 若较其过失 罪衍如塔毁”,对上师的所有的一切财物和物品,我们要视它为上师的一个部分。
在这里用毁塔作比喻,以恶心出佛身血的话,是五无间罪的其中一个。毁塔等于间接的以恶心出佛身血,也就是间接造了五无间罪的罪过。我们不恭敬上师的用具,就相当于毁塔的那个罪过。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经中说毁坏佛塔属于近无间罪,践踏上师的身影罪业与之相同。因惧怕这般严重的罪业尚且不可跨越上师的身影,更何况鞋子等其它的用具呢?关于跨越上师影子与毁坏佛塔罪业相同这一点,《大幻化网第一品》中云:“不跨上师之身影,经说等同毁佛塔。”《金刚藏庄严续》、《金刚空行续》以及《四垫续》中也有宣说。关于践踏上师身影等的过患,《金刚帷幕续第八品》中云:“上师伞与影,履垫与枕头,大愚者若跨,彼堕剑叶狱。”《金刚空行续第三十二品》亦云:“上师卧具垫,履伞衣装等,一切所用物,身影皆勿跨。轻侮亦不应,倘若如此为,诸时受痛苦,失义离福德。”
在万不得已非跨不可的特殊情况下,按照《戒根本论卧具事》中所说:“为三宝而清扫涂墁,可边诵经堂偈子边跨越佛殿、佛像、佛塔与中柱之影。”依此理可以类推,一边诵咒一边可跨越上师身影等。密宗关于这么做无有过失的道理,将写在《戒说论》中。
《上师五十颂略释》:如果是地点或时间的关系,非过不可时,可用“金刚力法”来把上师的影子浮上空,由下进过。没有学过此法的弟子,如果不小心踏到上师的影子时,可念“金刚萨埵心咒”,以减少罪业。

己三、依教奉行:
在二十四跟二十五个偈颂:“若师有教命 欢喜具慧闻 若不能事类  彼意善启呈 悉地从师获 及得人天乐 不越师教命 彼一切殷勤”,这两个偈颂主要是说,对于上师所吩咐的事,应当悉心尽力依教奉行。弟子没有办法做得到时,弟子可以很恭敬地去请教上师说,自己的办不了的情况是如何。假如说上师让我们做的事情违反戒律,就比如说杀生,我们可以不用去做,但不能对上师起不恭敬的心。
因为我们所有的功德都来自于上师,我们有这样的功德呢,可以得到殊胜的果报。在这一世可以得到安乐,乃至可以得到决定胜,就是成佛的悉地。因此,我们应该以身语意,常常的去殷勤的修持这个部分。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智慧广大的弟子,对于上师所吩咐的事,应当悉心尽力依教奉行,以极为欢欣喜悦的心情去做。
若想:那么,是不是上师所吩咐的一切事都要成办呢?不一定,虽然上师所吩咐的事是合理合法的,但若自己实在无能为力,则将不能做的理由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向上师说明,这么一来,虽然未办也无有过失。假设上师所吩咐的是非理非法之事,如前将事情的缘由向上师讲清楚,则不必去做。嘉花札巴在《吉祥密续总仪轨精华庄严品》中云:“吩咐不善业,陈述而放下。”《戒律根本论》中云:“若说非法当制止。”《宝云经》中亦云:“于善法随从而行,于不善法不随而行。”如果上师强迫弟子做违背戒律等等不如法之事,虽说不去执行,但无论如何绝对不能以此为缘由而对上师生邪见,以及信口开河指责上师的过失。相反,对于上师所吩咐的如理如法之一切事,均不能违越。应当尽已所能、全力以赴地去成办。因为共同、殊胜二悉地、人天善趣以及所需求的安乐等一切的一切均是由依止上师而得。而上师的言教是加持弟子的主要入门手段。因此,作为弟子,万万不要违背上师的言教。后面这一偈颂是选自《月密明点续》。关于违背教言的过患,《金刚帷幕续第八品》中云:“尔时得受胜灌顶,弟子若违师言教,此世之中亦受苦,后世之中堕地狱。”
二种悉地依靠上师而得,《金刚帷幕续第十五品》中云:“众生导师阿阇黎,一切佛陀皆赞叹,彼为吾等之父母,心中如是作思维。如此而行何以故?一切善逝佛宣说,金刚心与正等觉,金刚法与威严尊,马头明王之悉地,依靠上师不难得。眼药成就与神行,宝剑成就及土行,丸药成就与飞游,隐身以及金丹术,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师喜速获得。是故上师之面前,一切善逝降临礼。”

   己四、如何对待上师之物品与眷属:
在第二十六个偈颂:“护师物如命 师喜者若师 执事如亲等 修行者常思”,这个部分是说,我们对上师拥有的物品和上师的眷属,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在偈颂的第一句说,对上师的那些物品,我们要善加保护尤如自己的生命。第二句是说有些在家上师是有妻子、儿子的,师喜是指上师的妻儿。对于上师的妻儿呢,我们也应视作上师去恭敬供事。第三句呢,执事如亲等,就是上师的佣人和侍者,我们应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
在传统上面,一个弟子应该怎样的去恭敬上师的妻子?在师母去挤牛奶的时候,自己就当作是她们的坐椅,让师母坐在他们的背上去挤牛奶。例如仲敦巴大士未于阿底峡尊者座下修学之前,曾于康区承事赛尊喇嘛。他在日间要背着上师的儿子,双手编织毛线,两脚揉皮革,晚上还要照料牲畜,但仍然满怀喜悦地完成所有工作。密勒日巴,在奉侍马尔巴上师的妻子的时候,视他的师母为马尔巴上师一样去侍奉。
  己五(平时之一切行为)分三:庚一、禁止非理之行为;庚二、如法的依止行为;庚三、应止之非理威仪。庚一(禁止非理之行为):辛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辛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辛一、上师能见近处之威仪
在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以及第三十个偈颂的前两句,“坐仰倚放足 覆头前行等 手叉腰弄舞 师前皆不应 师起应速兴 咸皆具仪行 于恒常所作 皆善巧告成 若弃涕唾等 于座伸其足 绕行诤戏语 师处皆勿为 指作声弄舞 歌唱作乐等”,这是说,在上师所见的地方应持的威仪。在上师面前,我们不能坐在高高的座垫上,跟上师一起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在上师前面走,一定要走在上师的后面。假如说,有戴头的那些女性戴头冠之类装饰的东西呢,弄上去的头发,全部要把头发放下来。我们不能在上师前面手叉腰,上师起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坐着或躺着,上师坐着,我们不应躺着。吐唾液、鼻涕等,敷设座垫时伸着脚以及大声地辩论,在上师面前都不允许做。唱歌跳舞等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金刚藏庄严续》中亦云:“跳舞贪爱语,(师)闻处切莫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上师能闻近处之威仪
在第三十个偈颂的最后两句,就是不应该让上师听到到的不悦意的事情。这个偈颂是“言谈多长冗 近师处勿为”,就是在上师的前面,不应该高声谈笑,很高声的说话等。
在上师的面前,应当不能做不恭敬或无礼貌的事。譬如说:不可以在上师的面前高坐,没有特别的原因,不能坐在上师的面前,又不能包头或戴帽子等。上师坐在地下的时候,弟子不能坐在椅子上。不能在上师的面前,两手叉腰,或双手交臂于胸前,摇身而行。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这里已用几个宣说了在上师所见的地方应持的威仪。在上师面前,不能大模大样地坐在高高的座垫上。行走时,自己不应大摇大摆地走在上师的前面。《金刚藏庄严续》中云:“前行与伸足,正规不应为。”在上师前,也禁止头上系带围巾。《金刚藏庄严续第十四品》中云:“头缠围巾持刃杖,上师之前不应为。”“双足放于座垫上”。双手也不能叉在腰间,是指在上师前禁止双手放于腰间肘部朝外。“师起应速兴 咸皆具仪行”这两句,恰罗匝瓦译为“上师端坐站起时,切莫睡卧与安坐。”也就是说,上师站起来的时候,自己不能坐着或躺着,上师安坐时,自己不应躺着。恒时应当精通侍奉上师的事宜,作事手脚轻柔。吐唾液等中的“等”字包括吐痰、擤鼻涕等,敷设座垫时伸脚相互轻拍,以及语言尖锐地辩论,这些在上师面前都不允许做。双手揉搓、轻歌曼舞、弹奏乐器除了在会供等时间做,平时不能在上师面前做。
《上师五十颂显义》:上述所说的一切不如法行为皆应禁止,但并非由于这些行为会令上师不悦,诸佛决不会被粗恶的行为所影响,而是因为我们要求证圆满果位的话,便应该极尽恭敬,所以不可粗鄙放恣,自以为是。
文中所说的规矩,决非不人道的约束。由于你们在听法时盘腿而坐,便会感到不适,所以现在才会允许大家提高膝盖,改换坐姿。但假如随意以足底朝向上师,便表现出你的态度十分无礼鲁莽。听法可不像观看体育赛事,听法是为了追随上师达成正觉,而不是追求娱乐,所以必须恭敬有加,随时留心上师的需要,务令上师舒适惬意。

庚二、如法的依止行为
在第三十一个偈颂:“身若起或坐 悉皆具恭敬 夜行水险道 须禀白导行”,这是说在上师起来的时候呢,我们要起身。上师坐下来的时候呢,我们就要去顶礼上师,要这样的恭敬的承事上师。
从座垫上起立以及坐着时举止都应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在夜晚、过河以及行于十分恐怖的途中时,得到上师开许后方可走在前面。这是前面所说的不应前行的一种特殊开许。《金刚藏庄严续》中云:“夜晚与过河,处于险地时,请求师开许,先行无过失。”
庚三、应止之非理威仪:  
第三十二个偈颂:“不于师见处 身现疲劳相 倚靠柱壁等 屈伸诸支节”,这个是说弟子不应该在师前面现出疲惫相,不应该靠着墙壁、柱子之类的,伸手弄指。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在上师面前,具有智慧的弟子应当杜绝身体扭来扭去、背靠柱子或墙壁等处以及抻拉指节的举动。《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按摩关节与伸足。”本颂中是指禁止抻拉、按摩关节之义。有些论典中说:“不应拉直指关节。”此种说法更为恰当。
《上师五十颂显义》:上述所说的一切不如法行为皆应禁止,但并非由于这些行为会令上师不悦,诸佛决不会被粗恶的行为所影响,而是因为我们要求证圆满果位的话,便应该对这种成就极尽恭敬,所以行为不可粗鄙广放肆,自以为是。
文中所说的规矩,决不是违反自然的不人道约束。由于你们在听法时盘腿而坐,便会感到不适,所以现在才会允许大家提高膝盖,改换坐姿。但假如随意以足底朝向上师,便表现出你的态度十分无礼鲁莽。听法可不像观看体育赛事,听法是为了追随师达成正觉,而不是追求娱乐,所以必须恭敬有加,随时留心上师的需要,务令上师舒适惬意。

己六(宣说身语承侍之差别)分二:庚一、身体承侍之礼;庚二、语言承侍之礼。
庚一、身体承侍之礼
在第三十三个偈颂:“剃按摩诸事 澡身或濯足 应先后敬礼 如性安乐多”,替上师洗脚、洗身体、按摩的时候,我们在承事之前,要顶礼上师三拜,然后就是要请示上师。我们服侍了上师之后,同样要顶礼三拜上师,之后可以随意去做自己的事。
庚二、语言承侍之礼  
在第三十四个偈颂,是属于在口方面承事上师的部分,偈颂是“又复于师名 设有询及者 以恭敬师故 答词应差别”,在语承事这部分,需要提到上师的名字的时候,我们也是应该以恭敬的方式来称上师的名字,比如说,在上师的名字后面加上敬词“仁波切”。或者在前面,我们要加一些也是恭敬词,就比如圣者、至尊、尊者。不能说单单说上师的名字,要在前面后面加一些敬语。

《上师五十颂显义》:克主杰初次前来拜见大士时,适逢宗喀巴大士在后来兴建色拉寺所在地的关房,为少数弟子传法。于是克主杰便向附近的一名尼师打听宗喀巴大士的下落,但这位尼师一语不发,待她漱口燃香之后才这样回覆克主杰:”我的大悲至尊方丈宗喀巴大士现正住锡在那里。”
假如在书写或称呼师名的时候,仅采用上师本人的法号,便是一种非常鲁莽傲慢的行为。须知道,上师不是我们儿时的玩伴,而是引领我们达至觉悟的佛陀。恰罗匝瓦的译文是:“略说彼名非可取,名尾加上尊者称,为令他众恭敬故,言说尊称之敬语。”

己七(断除我慢)分三:庚一、依教奉行时应除我慢;庚二、恭听佛法等时应除我慢;庚三、平时威仪中应除我慢。
庚一、依教奉行时应除我慢
第三十五个偈颂,是说上师给的教诫,我们要断除我慢,至心奉行。偈颂是“若求师教示 如教作所诠 合掌勿自用 当听师所明”。我们在向上师请示任何事情的时候应该合掌,并且要很恭敬的去听。
第三十六个偈颂:“若笑若咳等 应以手遮口 命作若完竟 宜细语复陈”。是说假如我们正在请示上师,自己要笑和咳的时候,应该用手遮口。

《上师五十颂显义》:切莫为了一些无聊琐事而浪费上师的时间。在顶礼上师三遍后,便要直接禀明来访的目的。提问的方式应要简洁直接,态度必须恭敬谦虚。在上师授予教诫或嘱托我们办事的时候,必须自问能否不负上师所托,假如不能从命,应向上师致歉,道出缘由,请求上师谅解,切莫不了了之,因为轻弃、违背师命的后果十分严重。倘能从命,则须表示依教奉行,并应不时向上师禀报事情的进展,事情办妥后,必须向上师小心回复。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首先,要在上师前诚心诚意地请求说:“有什么事需要我做的,请上师尽管吩咐。”在上师吩咐说“做这件事那件事”的过程中,自己要双手合掌、心不外散全神贯注地谛听。待上师吩咐完毕,应当恭敬地说:“谨遵师命。”当上师所吩咐之事已圆满完成时,要以极为温和的语气向上师汇报说:“这件事是如何如何办的”以便让上师了解事情的经过。在恭听吩咐以及其它时候,咳嗽、忍俊不禁,还有“等”字所包括的打哈欠等时为了避免威仪不庄严,应当用手捂口。按恰罗匝瓦的译文“上师吩咐时,迅速言说遵命也”来理解,虽然在现今的某些地方有这种传统,但感觉前面的译文更为适宜。《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是故上师之面前,当如新媳般羞涩,咳嗽发笑吐痰等,应当以手捂住口,温文尔雅而言说。”又云:“无论奉行任何事,抑或恭听佛法时,为能牢记而合掌,一直不松站起时,背莫朝师能见处。”离开时,背部不能朝向上师能看见的地方。

庚二、恭听佛法等时应断除我慢:
  在第三十七个偈颂:“被调于调伏 如理而守护 长跪合十指 乐闻白三称”。我们在请法时,要谦虚恭敬,衣着整齐,长跪合掌,做三次的祈请。

《上师五十颂显义》:上师未受祈请而说法是不如法,上师说法是为了利益弟子,而非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必须如法祈请。但是不可强迫上师传授远超自身现状的高妙法门,当我们的根器慧力成熟时,上师自有定夺。所以,不可妄自尊大,指示上师行事。
听法并非社交活动,听法的唯一目标便是要学习成佛利他的方法,所以不要刻意打扮得像孔雀一般,在人前面卖弄自己的美貌财富。还要懂得照顾旁人的社会习俗,衣着必须整洁朴素,大方得体,不应奇装异服,令别人尴尬不安。应于上师座前,正襟危坐,听闻正法。

 庚三、平时威仪中应除我慢:
在第三十八个跟第三十九个偈颂: “若行诸承事 我慢心勿行 惭畏而防护 具仪若新人 诸威猛所作 师座前不应 别余此相类 弃舍常自忖”。第三十八个偈颂是说,我们的一切承事,都要断除傲心。要很欢喜,很开心的去承办,并心怀惭愧,小心翼翼,防护过失,就像刚刚过门的新娘。
第三十九个偈颂说,承事上师的时候,不要象是在玩游戏。

《上师五十颂显义》:承事上师时应要成熟稳重,不论进行任何承事或献供,皆是为了积集成佛的福德。不应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而作承事供养,须知傲慢高峰不留功德之水,所以承事上师时切勿自恃有功,不可一世。上师是佛,无需我们施以援手,反而,我们却极为需要上师的救助,因此,上师才让我们从事微小的任务,给予我们积聚福德的殊胜因缘。所以,应忆念上师给予我们事师胜缘的大恩。
此外,不应以阿谀谄媚的态度对待上师,以为这样便能博得上师的欢心,须知上师与佛陀无异,平等慈爱一切有情,绝对不会认同你的无聊举动。

己八(不能自作主张)分四:庚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庚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庚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庚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庚一、饶益他众时请求开许
在第四十个偈颂: “圣住作曼茶 护摩说法徒 城聚同师居 实作应前呈”。 这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去请示上师,不应自作主张。圣住俗称开光,作曼茶是灌顶,护摩是火供,说法是为弟子宣说佛法。我们在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不应该做这些事情。如果是确实需要做的话,也应该请示上师才可以做。

《上师五十颂显义》:假如上师居于远方,应致函请求上师允许摄受弟子或传法。切勿以大师而自居,自作主张,心须谨遵师教。特于上师面前,必须时常保持谦虚有礼的态度,必须禁止弟子对己恭敬承事。为表恭敬,必须把自己所得的供养全数呈献上师,上师会象征性地纳受一少部份然后把赐还其馀。虽然上师不会贪著我们的供养,但我们仍必须处处以上师为先。
惹琼巴尊者某次与他的上师至尊密勒日巴同住于一市镇,惹琼巴素以法相庄严著称,所以,当地的施主闻风涌至,争相拜谒供养。惹琼巴念自身尚能得获如此丰厚的供养,那上师的供养必定远胜于己。于是惹琼巴前往其师住处并对至尊密勒日巴说:“我们应把今日所得的供养与诸弟子共同受用。”但密勒日巴却说他仅获得一点干肉、青稞及酥油。当惹琼巴知道自己所得的供养竟然多于上师,便感到十分尴尬,于是便向上师辞行,希望尽快离开这个市镇。惹琼巴请求密勒日巴准许他前往拉萨朝礼著名的觉窝佛像(即供奉于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但密勒日巴尊者说:“若能视师即是佛,朝礼佛像有何益?”
于是惹琼巴再请问至尊密勒日巴:“弟子可否朝礼西藏最古老的桑耶寺?”。但密勒日巴却说:“若能观照自心性,朝礼寺院有何益?”。
最后惹琼巴请问至尊密勒日巴:“弟子可否朝礼密勒日巴的上师玛尔巴译师所居住的圣地洛札?”。但密勒日巴仍说:“若能如师所教修,朝礼圣地有何益?”
至尊密勒日巴教导惹琼巴不必多此一举,仅须闭关修习,增长证量。惹琼巴正是知道弟子所受的敬事供养不应多于他的上师,所以便作出这样的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庚二、所得供养敬献上师
在第四十一个偈颂:“施衬诸所得 悉以奉其师 若返赐给者 乐别作随应”。这是说上师允许我们去成办前述事业,可能我们会得到一些酬劳,一些供养。这些供养呢,我们应该全部拿去供养上师。假如上师返赐,我们也要马上欢喜接受,做领受殊胜加持想。
庚三、于上师前不允许他人对自己承侍
  在第四十二个偈颂:“以同师作徒 师前受弟子 承事等所作 及礼拜不应”,上师的弟子,我们不能把他们收作是自己的弟子。在上师的前面,你的弟子要顶礼你时,你应该要拒绝,不可以让弟子在上师面前向你顶礼。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上师的弟子不能摄受为自己的弟子,在上师面前,也不能为自己的弟子传法示道。鄂•意荡多吉解释说:“对于不能摄受上师的弟子为自己的徒弟这一点,有些大智者说若对自己供养承侍而降低对上师的供养承侍,则不可摄受上师的弟子”。然而,依照诸论典:“所谓的不摄上师之弟子,指的是在上师前,不能将上师的弟子摄为自己的徒弟”。上师在场时,如果自己的徒弟对自己供养衣物等、从座上起立以及作礼等,则应当制止他们说:“不要这样做。”

庚四、身体威仪毕恭毕敬
  在第四十三个偈颂,就是“若以物呈师 师或有所授 应两手捧持 具慧谨所为”。作为一名具慧弟子,无论供养上师任何物品,应当首先恭敬礼拜,再用双手呈献。上师赐给自己物品时,也要顶礼,双手承接。按照恰罗匝瓦的译文“具有智慧之弟子,顶礼双手敬献受。”《桑布札续》中云:“无论施何物,顶礼而接受。”明确地宣说了接受上师所赐要作礼。
  在第四十四个偈颂:“自学修精进 不忘念转成 法友行业非 爱语相规正”。这个偈颂主要是说,要以正知正念精勤修持,弟子应该要时时专心观想上师,白天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中,行走中观想上师在右肩,夜间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中,随时随地不忘上师。
对于我们同师的法友,就是师兄弟,在所行有错,不如法时,我们应如法善巧地提醒。
丙二、特殊开许
  第四十五个偈颂,主要是说在承事上师的时候,如果弟子有特别的情况不能承事上师的,这时应心怀恭敬而不承事,这样就不为过失。这个偈颂是:“设病命所作 既敬谨随行 纵诸遮止事 善心过不成”。就是说,弟子生病时,上师吩咐的一些事情,以及顶礼上师,承事上师之类,因为生病做不到,弟子可以不必强做。

《上师五十颂显义》:假如上师在弟子生病时前来探望,病者便不必起立顶礼。在呈上某些东西时,假如弟子身体过度虚弱,无力提举手臂,这时即使上师要弯下身子接受亦可。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则非是于师不敬。恰罗匝瓦翻译为:“患病以后事上师,顶礼请示得开许,虽行一切所遮事,具善心者无堕罪。”《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患病以及被迫者,为利他众有大义,宣说无生具必要,获得能力与开许,依教奉行遇违缘,此等无罪当了知。”
但是,有一些事情却是绝无开许的余地。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自我吹嘘,贡高我慢,轻蔑不敬,扰乱上师的心意。

丙三、依止方式之摄义:
第四十六个偈颂:“总根本需要 一切令师喜 断诸不喜悦 如是务殷勤”。我们依止善知识时,令上师欢喜的一切事情我们都应该去做,令上师不欢喜的一切事情我们都不应该做。这个该做和不应做的事,我们要殷勤的去修习。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承事,让上师生起欢喜心呢?主要是第四十七个偈颂:“悉地成由师 是持金刚说 一切悉了知 全依师悦乐”。就是说,因为我们所成办的一切悉地,所成办的所有的功德,都来自于上师,这是金刚持所说的。

《金刚藏庄严续》中云:“是故一切诸方便,金刚持师最殊胜,随顺上师令生喜,上师欢喜诸佛喜。”
《上师五十颂显义》:令上师欢喜是成就佛果的修持,因此令师欢喜的发心应是利他菩提心,所以不应为世间意乐所杂染,像博取父亲的认同一般,希望获得上师的称赞。倘为上师呵斥,即应反观自己的感受,假如我们并非故意轻蔑上师,令师恼乱,更没有反唇相讥,辱骂上师,这样便不会染犯违逆上师的罪行。否则便会因此而感到自悲内疚,认为自己已遭上师舍弃,变得意志消沉,灰心绝望。
玛尔巴译师屡次责打至尊密勒日巴,理由并不是玛尔巴特别讨厌密勒日巴,而是出于慈悲,因为玛尔巴译师深知必须采用猛厉的善巧方便才能奏功,所以,假如上师以十分严厉的态度对待我们,便要知道这是调伏自心,令得成佛的方便。试问佛陀怎会对我们生起嗔恚之心?

甲二之乙二、确立依止的时间:
第四十八个偈颂:“弟子清净心 归依于三宝 事师随契入 讽诵作供施”。这个偈颂是说,我们决定依止上师,内心生起皈依之心后,随师所喜,应该去听说、诵持和成办、实行的事情。比如说,事师五十颂,我们应该去背诵它,去思维里面的意思,了解之后我们如法如理的去行持。

什么样的弟子堪受依止法?1、真实皈依于三宝者。2、有清净的愿行菩提心。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什么时候传授依止法?按照仲莫大师的观点,在预备灌顶阶段传授皈依、发心,到了第二天,在正式灌顶之前先传讲《事师五十颂》。但是玛玖译师根据那诺巴的观点说:先修共同道后,尚未结成师徒关系之前传讲此《事师五十颂》。此种说法更为恰当。依靠此论引导弟子的次第符合《摄行论》的意义,是至关重要。关于此等内容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已宣说过。
若有人说:在尚未灌顶之前传讲《事师五十颂》不合理,因为有泄密的过失。答曰:并没有泄密的过失,因为此部论典中金刚乘的不共名词术语非常少,个别的说法也只是略过而不明显。又如,弟子在最初祈求灌顶时,如果资具没有准备齐全的话,上师为了守护弟子而让他们念修某些本尊,这是在灌顶之前进行的,如此做法不是泄露秘密。同样的道理,并非随随便便地传给所有的人,而只是为那些修过共同道并想入金刚乘的佛教徒讲授事师五十颂,并不算是泄密。
灌顶前弟子可观修某些本尊这一点,《金刚空行续第四十六品》中云:“令弟子于足掌上,观想如弓之风轮,脐间观想智火焰,彼之光芒燃心间,火焰遍布而增上。榜字变为丑陋相,罪业由经鼻孔出,尔后观想忿怒尊,彼将一切均食掉。”又云:“观想所修本尊相,当令所护弟子观。”其中并非是不为弟子讲说而上师自己如是观想的意思。《金刚鬘续坛城仪轨》中云:“甘露旋咒亦为念诵而赐予弟子。”《十真如》中也说,所诵之咒语亦赐予弟子。因此,上面所指的是上师与弟子均观修之义。

甲二之乙三、如何堪为法器
  第四十九个偈颂,是说与器如何相应。偈颂是:“正法器作成 乃施密乘教 根本戒十四 讽诵令受行”。这个偈颂主要是说,我们要以共同道次第去学习,依着上师的教言如理修学。这里提到“乃施密乘教 ”,弟子具量具器的情况下,上师可以为弟子传授金刚乘,密续四部的内容。密咒是秘密修行的部分,对于这些没有具量的弟子不能传这些法。所以弟子成办了密法之后,如受了灌顶,就应该好好的受持密乘的根本戒。

1、什么是法器?
《上师五十颂显义》:弟子若能具足清净利他意乐,谦卑无私,无有骄慢,远离粗恶。上师应先教授弟子由皈依佛、法、僧三宝,令取人生的心要大义,断除众苦烦恼。然后,再由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等三主要道渐次引导弟子。在此皈依发心的坚固基础上,传授依止上师的广详教授。
为令弟子不忘失承事上师的修法扼要,故撰造此颂以便弟子念诵,上师由这些密法前行调教弟子,令弟子转成合宜法器之后,才能如法为弟子传授灌顶。然后应为弟子开示续部戒律,明了根本十四戒,弟子必须舍命守护,绝不违越所得誓戒。世尊金刚持曾说若能清净守护誓句,纵未修习深密生圆二次第,亦能于十六生中,圆满福德资粮,尽断诸障,成就正觉佛果。
2、怎样才能成就法器?
《宗喀巴大师广解事师五十颂》:通过传授密咒等,《诸誓言仪轨集》中云:“后依赐予密咒语。”所谓的密是指依靠保密而得以成就,并不是非法器的对境。咒语,梵文为曼札拉,其中曼是意识之义,札拉是救护之义,咒语即是救护意识的意思。《密集续第十八品》中云:“一切根与诸对境,以此缘生一切意,所谓之意称为曼,札者即是能救义。”救护意识虽然有许多方法,但此处需要以灌顶来救护意识。因此,是以赐予灌顶的方式令弟子堪为法器的。
从何处护意呢?按照辛底巴大师所说,从恶趣、三有痛苦与小乘中救护意识。
堪为法器后,首先要做什么呢?首先要做的即是不失毁灌顶时所得受的誓言与戒律,这一点十分关键。如果失去戒律,那么就会断绝获得悉地的根本,修道以及讲闻续部等即如无基建楼。所以,接受灌顶以后,需要立即守护戒。上师宣讲金刚乘戒的所有学处后,弟子必须一清二楚,因为在尚未灌顶之前不允许完整地听闻金刚乘戒的学处。虽然金刚乘戒有许多,根本的有十四条,应当经常读诵这些戒条,铭记于心,尽可能做到不染堕罪。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典。”因为《虚空藏经》(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中宣说了所有的菩萨戒的根本堕罪,所以,受了菩萨戒之人首先需要阅读此经。同样,诚心想学修无上金刚乘的人得受灌顶后,不先了解十四条根本戒等的守护界限,不作护持,只是表面上说修道、讲闻续部,这与法理背道而驰。

甲三、末义:
第五十偈:“如是师及弟 无咎利乐生 积集无边善 速成佛度人”。这里提到作者马鸣菩萨有这样的愿心,依着这个事师法修学,可以迅速成就佛法,度化一切众生。这个是属于马鸣菩萨发愿的部分,我们应该依马鸣菩萨所发的这个愿,愿为一切众生迅速证得成就的佛果。
为利随学师弟子 造此无有过垢论 以吾所积无边善 愿诸众生速成佛
这是造论者的回向,也申述了造论的期望和目的。
《事师五十颂》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论典呢?是能令如前所说的那些舍弃我行我素而随顺上师的弟子现前和长远都能获利,没有邪说、赘述过患的一部论典。
宗大师教导说,闻法是为了修持,修持是为了生起如量的地、道,成就佛果。所以我们从听闻到成佛,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精进行持。
我们为什么要视师如佛?因为视师如佛,我们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如果视上师为菩萨,我们就只能得到菩萨的加持。如果我们把上师当作是和我们同等的凡夫,我们是没有办法得到任何加持的。
最后,我们要发愿:大家受持了事师五十颂,愿一切众生能够跟我们一样迅速地生起菩提心,正法长久住世,吾等生生世世不缺善知识。
把事师五十颂法讲完之后,习惯上是把全颂从头到尾念一次,这个主要是一个缘起,也是我们在身心里面生起法的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3:50 , Processed in 0.03619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