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0|回复: 2

转世十二因缘通俗解说----转贴多识仁波切新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存在都离不开因缘。一切事物在因缘组合中生成,在因缘中走向衰老,直至灭亡。没有一样事物能够脱离生灭因缘。因此,在事物的三性原理中对因缘形成之性质,称作“依他性”。依他的“他”指因缘。
就是说,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依靠因缘形成的,没有不依赖因缘的独立自性和自由自为之物。想要改变某种事物,就要改变某种事物的因缘。因此,各种事物,各种存在都是相有性空之物。
“相”指因缘所现诸现象,“性”指不依赖因缘的独立自性。任何事物都没有自生自灭的独立自性。因此是万法性空。万法的“法”是存在之意。佛教哲学中“法”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空”只是否定事物的自性,并不否定事物本身。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懂佛教哲学的人,佛教讲空,就以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怎么会主张因缘规律呢?
《阿毗达摩摄论》中说因具三性:
不变性。就是说因具有自然不变的特性,有其因,便会生其果,不
为神和人的主观意识所能改变。这一条排除了上帝造物的可能性;
无常性。“常”是永恒不变之意。“无常”是,非永恒,处在刹
那变化中的事物。就是说,作为因必须是有为法,无为常法不能作因;
具有特殊能量性。就是说,虽然具有上述作因的两个条件,但不是任何一种因,产生任何一种果,而是同类因,产生同类果。就是说作为因必须具备产生特殊果的特殊基因能量。
因缘的“因”指自身因,即内因,主因,种子,“缘”指助因,条件。如,植物类,种子是因,土壤,湿度,温度,肥料等是缘。有的时候两者不分,通称因缘。
因缘分普通因缘和特殊因缘。
普通因缘指涵盖一切事物的普遍因缘规律。是指大至宇宙星球,山河大地,乃至国家社会,思想文化,动物,植物,有机物,物机物,生物,非生物,小至原子,微粒子,凡存在都脱离不了的因缘总规律。
特殊因缘是指,有感知功能的有情生命的转世因缘。将这种生命转世因缘称作“转世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1,无明,2,行,3,识,4,名色,5,根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十二支的含义:
1.无明。“明”指,智能,睿智。“无明”是指智能混浊不清,愚暗无知和非理情绪影响下的颠倒是非,错知错觉等。无明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是烦恼无明,二是非烦恼无明。烦恼无明是指产生贪,嗔等负面情绪烦恼的根源——我执;非烦恼无明是破除烦恼障的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菩萨都未除的一种智能障碍,即所知障。
在十二因缘支中的第一支——无明,是烦恼无明。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无知,而是一种无始世来,熏染所形成的与正见相对立的一种邪见,即我执与我所执。
2.行。指无明所支配下的善恶行为,作为,造业活动。由于任何生命都有取利取乐,避害避苦的追求,因此,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动作,业务活动。为眼前的利乐造恶业,形成了下堕三恶道,转生畜生,饿鬼,地狱的因缘;为长远利益造善业,形成了上升人天道,转生人类和欲界天类;为追求超越苦乐的平淡寂静的境界,收心修禅定,造不变业,形成转生
色界四禅天和无色界众生。行支就是造就转生上述三界的造业行为。
    3.识。识就是心识,意识。主张八识说者认为转世识是八识——阿兰耶识,主张六识说者,认为因缘第三支“识”是第六意识。识就是人的具有感知思维功能的智能体。识分官识和心识。官识是五官识,即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心识位居五官识之后,故称第六意识。五官识只限于当前实有境物的直觉经验,受时空限制。意识不受有无和时空的限制。有意识的生命称含识和有情众生。
因缘第三支“识”分因位和果位,因位识指与造业行为同在的识,果位识指已入胎的染识,这识是又一轮生命的开始。
    4.名色。“名”指有名无形的能量性识体,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受”指感受,“想”指认知功能,“行”包括感情,意志等多种心理行为,“识”指主体意识。在胎儿初期虽无明显的受,想,行功能,但其种子潜藏在意识中。“色”指,精血形成的可见形色体,即胎中形成的模糊的肉团。这胎儿雏形肉团与先前意识同体同在,故称“名色”。
    5.根处。“根”指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称六处。根或处的意思是,六识生成的根源,或者所生之处。眼根,耳根等所指的并非眼,耳等器官,而是指那些具有识,听等功能的五官神经系统,称内色。因缘支中的第五支,指的是胎儿的六根器官和神经逐步发育完善的阶段。
6.触。触即接触。是指根,境,识三者的接触。触分六类,即眼根,眼识与色境接触;
耳根,耳识与声音接触;鼻根,鼻识与香臭气接触;舌根,舌识与酸甜苦辣等六味接触;
身根,身识与冷暖等触境接触;意根,意识与意境诸法接触。由于根,识,境的接触才能产生感受经验。因此,触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7.受。受是感受。经过根,识,境的接触才能引起感受经验。受分三类,即乐受,苦受,中性受。乐受是舒适喜悦的感觉,苦受是不舒适,不喜欢的感觉,中性受是不苦不乐的中性感觉。共分六根,六识,六境接触引起的六类感受。
8.爱。爱是触受引起的喜爱,向往,贪恋。爱分三类,即向往投生欲界,获得离苦享乐的欲界爱,一,二,三禅天喜欢喜乐受的色界爱,四禅天及无色界向往非苦非乐中性受的无色界爱。或称欲爱,色爱,无色爱。
9.取。取是由爱引起的获取,坚持履行,反复实践活动。取从对象分为四类:一,欲取,即享受五欲。五欲是:美色,美声,美香,美味,美触。二,见取,即信仰各种邪教思想,邪恶见解,三,戒行取,即坚持各种不合理的戒禁习俗,守持错误的行为规制。四,自我取,即我执,我爱。
    10.有。有是有生,即积累再次转世业因缘,达到完备的业行。
    11.生。即是又一次新生。
    12.老死。即新生生命,趋于衰老和最后死亡。为什么老死合为一支呢?生的结果死是必然的,但生后死前,未必经过衰老阶段,婴儿和青少年阶段死亡的并非少见,因此,不把衰老另立一支。
在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十二因缘属于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集”是多种因素总集之意,包括烦恼和业行。
在十二因缘支中,1.无明,8.爱,9.取,三支属于烦恼;2.行,10.有,属于行业。以上五支属于集谛,其余七支属于苦谛。
经中又将十二因缘分为四支,引生支,被引生支,促成支,已成支。
无明,行,识三支为引生支,即无明与业行对识进行污染,引生染识。
名色,根处,触,受四支为被引生支,爱,取,有三支为三支促成支,即促成新的一轮转世,生支,老死支是已成支。在前面引生,促成诸支具备的情况下,生死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定局。
十二因缘因果链,前前是因,后后是果,前因后果,因果相连,循环无始无终。
自无明至老死的一轮循环,平常需要经过三生。
从无明,行,到染识投胎属前世。不言而喻,这一阶段省略了生,老及触,受,爱,取,有诸支。
从识投胎,经过名色,根处的胎中发育,出生后经过触,受,爱,取,有至老死属今世。
第11支生,第12老死属于后世。在这生支前省略了投胎发育诸支,从生到死中间省略了触,受,爱,取诸支。以上是入世因缘。
出世因缘就是用无二智慧破除无明烦恼,停止造入世诸业。若无业行,即使烦恼未除,也不会堕入世海。
转载自多识仁波切博客http://duoshi.tibetcul.com/130397.html
发表于 2012-3-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多识仁波切!
发表于 2012-3-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德多识仁波切!

愿大善知识久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00:44 , Processed in 0.0314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