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32|回复: 184

延寿秘诀:福尽而死是真理 故当惜福少享福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德格·宁玛嘉绒寺
人死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所以,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主题摘要
日常法师曾说起个公案:有一个修行人,因为他修行有了成就了,所以他得到了感应,那个时候这个感应当中,不晓得护法还是谁告诉他说,还是他这个老师,「不幸啊!你虽然很用功的修行,但是对不起,你的寿命快尽了。」这样。你还有多少?还有一斗余粮,告诉他还有一斗余粮。要我们现的一斗,一斗多少?米,就是十几斤米了,只有如此了。他听见了起大恐怖,所以他每天吃饭的时候,吃些什么?就拿那个手掌,就摆在那个容器上面这么一按,沾几粒米拿出来摆在水里面泡一泡,烧好了以后喝进去,就这么这样,拼命的努力。结果修了一年多,他大彻大悟了,米还没吃完,命还没尽,你们仔细的去看,经论上说太多地方都是这个。福可以换成寿;反过来寿可以折成福。
佛法说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寿量。在二者其一开始衰落耗尽时,我们可以透过相应的修持令其增长,从而延长生命,争取更多的修持机会及时间。死亡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所以,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
我们现在社会注重讲营养,其实营养不是寿命增上的关键,因果才是关键。平常为什么要对修行人说,我们不要浪费。针对“福尽而死”这条死缘,有必要展开破斥现代的邪见,树立起惜福的观念。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许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有道理,觉得应当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欺诳性的故事,体现的完全是断见思想,误导了许多人。
以因果衡量,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改版:有位美国老太太贷款消费,在挥霍的同时,却很少积累福报,于是她在法界银行的赤字越来越大,由于福报提前透支,她无法偿还债务,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死去。
中国老太太生活节俭,平常节省的钱都用来积福,结果福报越来越深,由于善业深厚,最后走的时候天乐鸣空,升到天堂。
以后两位老太太见面了,一个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个沦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细如针孔的饿鬼。美国老太太说:“当初,我只知道尽快享乐,没想到还有三世因果,事实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过美国银行的利息,贪求现世的享乐,真正害了我。现在我要在恶趣中遭受亿万年的痛苦,即使最终脱离,也还要做牛马来偿还,还是你这条路走得对。”
因此,不能随顺凡夫人的邪说,这些邪说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舍上,唯一应遵循因果规律。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雪峰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反面例子:
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学诚法师曾总结了学佛修行去寺院等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做不好的话,最容易漏掉福报:
一、不爱惜常住物。
寺院的东西都是常住物,如果供养,功德很大;如果损坏,那过失也很大,会损失很多福报。以前有一位大德教诫我:在寺院里停留,无论如何不要亏待常住。比如吃一顿饭,可以留下十块钱或五块钱;如果没钱,就扫扫地、干点活。他这样告诉我,是为了我不损失福报。因为我们有时候很无知,寺院免费提供吃、住,这虽然谈不上犯偷盗,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供养的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会损福。如果多做供养,增长一些福报,何乐而不为呢?沾常住的一点小便宜,最后倒了大霉,得不偿失。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让大家吃完饭就交钱,刚才说了,供养有三方面,比如做义工、承事三宝,就可以受用。我说这些的主要意思是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和知见,就是我们来三宝地应该培福,而不是损福。
二、观过。
大家都是欢欢喜喜来培福报,但难免会遇到一些境界,很容易观过。观过也没什么,问题是一观过就容易动嗔心。嗔心很可怕,“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善”,我们花了几万年所修的供养福报,一发脾气就烧光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主要来源于观过。比如一只桶,底下有个大洞,就存不住水。嗔心就像这个大洞,把福德都漏掉了。所以我们要善护自己的心,欢欢喜喜累积福德。
三、回向。
回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所积累的福报拿来做什么用?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希愿处是什么地方?有的人希求今生找到好工作,有的人希求来世得人天福报,有的人希求出离,这都可以。但是要做,要有作意,不是做完了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不管就会随业流传,到处感果。有的人积累了福报找到好工作,马上就跑走了。这不是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我们学佛法最好的希愿是回向到成佛,回向到利益一切众生。其实有了高远的回向,底下这些小的希愿也都包括了。而且,回向到大的方面,比如回向到建立教法、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回向到空性、法界,有个好处,就连嗔心都烧不着。所以我们每做完一次功德都要很殷重地回向。现在有些人可能不了解怎么回向,那你就想你和释迦牟尼佛的回向一样,或者和师父的回向一样,我们透由善知识、佛菩萨的力量把这点功德累积起来。这在经典里面都有教导的,比如说普贤菩萨发愿,大家希望自己也像普贤菩萨一样发愿。
部分资料摘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
来自:德格·宁玛嘉绒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0xr8e.html

(个人觉得该开示不错,就转载过来了,学习进步)
发表于 2011-12-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学习了,很受益!
发表于 2011-12-29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惜福!
发表于 2011-12-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净明德 发表于 2011-12-29 18:49
再来看反面例子:
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 ...

以前有个帖子,叫“改短命为长寿的方法”,http://bbs.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73。但是和您说的不太一样啊。
发表于 2011-12-3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惜福是一种美德,短寿的因多种多样,但福应是其中之一。
发表于 2011-12-3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通常都有三个主因:一、寿命的耗尽;二、善业的耗尽;三、福德的耗尽。以上其中一个耗尽或两个耗尽或三个同时耗尽都可导致一个人死亡,故当中可以有七种不同的组合(1寿命的耗尽;2善业的耗尽;3福德的耗尽;4寿命的耗尽、善业的耗尽;5寿命的耗尽、福德的耗尽;6善业的耗尽、福德的耗尽;7寿命的耗尽、善业的耗尽、福德的耗尽。)若只是其中一个耗尽,比如只是寿命的耗尽,可以修持长寿仪轨、放生或救护将被屠宰的动物、或救护其它即将要死的生命来延寿。若是福德耗尽,可多作供养三宝、或布施给有需要的人士和病患等等。若是善业耗尽,可作更多强而有力的善业来转移死亡的厄运。若是两个原因同时耗尽,这比较困难,但仍然有改变的可能。若是三个原因都耗尽,则无法挽救。如同燃料耗尽之时,火势将自然熄灭,并不是由于修行无效果而导致死亡,这是由于法尔如是,缘尽则灭。

这是原帖的内容,但是影响因素是三个,不是两个,而且还是排列组合。
发表于 2011-12-3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fsgreen 发表于 2011-12-30 11:06
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通常都有三个主因:一、寿命的耗尽;二、善业的耗尽;三、福德的耗尽。以上其中一个 ...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发表于 2011-12-30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leo 发表于 2011-12-30 12:24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那您具体解释下,功德与“善业和福德”的关系。因为原帖没有解释。
发表于 2011-12-3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fsgreen 发表于 2011-12-30 12:38
那您具体解释下,功德与“善业和福德”的关系。因为原帖没有解释。

好吧,功德不等于善业和福德,求大意嘛,这里地雷阵还挺多的,哈哈
发表于 2011-12-3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nightleo 于 2011-12-30 14:27 编辑
fsgreen 发表于 2011-12-30 12:38
那您具体解释下,功德与“善业和福德”的关系。因为原帖没有解释。

这里是联谊区哦~看人说话嘛。
加一句:我只是说两者不矛盾,我没说两者1、前对后错,2、前错后对,3、都对,4,都错
发表于 2011-12-3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leo 发表于 2011-12-30 14:16
这里是联谊区哦~看人说话嘛。
加一句:我只是说两者不矛盾,我没说两者1、前对后错,2、前错后对,3、都 ...

我也没有说矛盾啊,只是说不一样,要解释解释吗。
发表于 2011-12-3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匆忙看了一下,虽然署名“嘉绒寺”,原文似乎为汉人所写?!

延寿秘诀:福尽而死是真理 故当惜福少享福

惜福当然是很好的事,也符合佛教做人道理。然而,不是很肯定以上这个概念是不是正统佛教概念。所谓的“福尽”就到了死期,我们举个简化版的例子,就是说譬如你由于以往善业,所以有譬如说10000个馒头的福报。我们可以修行来增长这个数目(虽然实际上除极重善恶业外,一般不会现世就果报马上成熟的),这是说得通的;然而,如果我们拒绝吃10000馒头,譬如说本来需要50年吃完的,我们拖慢来吃,慢慢吃,到了50年时候我们才吃了一半,即5000个,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寿命会增长了?是不是代表必须等到我们吃完10000个才会死?我觉得应该不是这样嘛,因为还有寿量的考虑啊。
我也没啥研究,但倾向认为:

  • 寿量可以靠放生等事业增加;
  • 福报可以靠布施等事业增加;
  • 寿量、福报同时耗尽是最划算的情况;
  • 拒绝或者拖慢福报的消耗,大概无法达到延寿的目的。

也就是说,“少享福”虽然是好事,但并不见得有“延寿秘诀”的效果?!

发表于 2011-12-3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蒸些资粮馒头,走在菩提道上的时候吃。
发表于 2011-12-30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语自在 于 2011-12-30 19:31 编辑

  《寿份无量》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


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寿量。在二者其一开始衰落耗尽时,我们可以透过相应的修持令其增长,从而延长生命,争取更多的修持机会及时间。
  死亡有三种情况,一是功德耗尽而寿量未完,二是功德未尽但寿量已完,最后一种是功德与寿量皆耗尽而终。
  如果功德与寿量同时皆近乎耗尽,要想延寿是极为困难的。但如果只是二者其一近乎用尽,则可以透过相应法门令快将耗尽者增长,从而达到延寿的效果。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因病或意外而陷入长年的昏迷状态,虽仍一息尚存,但却永不会醒转过来,这便是功德用尽了而寿量尚存的例子。
       若要增长功德,行者必须勤对师长及三宝供养,或作广大布施善行
  若要增长寿量,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戒杀及护,亦可进行救生及放生修持延寿本尊法门求取服用长寿法药修持气脉等。此外,食疗、服用调理生理机能的药物、养生运动等对长寿亦有辅助作用,故亦属增长寿量的范围。
  如果没有有证量的大师或有经验的人代为观察,我们或许不易得知自己的福德或寿量是否充足坚固。故此,延寿的最稳当方法是长期在增长福德及寿量这两方面同时好好修持,同时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业,多修佛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3:45 , Processed in 0.03531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