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54|回复: 10

【好书推荐】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早期汉译佛经的来源与翻译方法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主要内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果没有翻译和翻译家们的事业,其局限性简直不可想象。正是因为翻译家的伟大作为,人类的互相交往、了解和共同进步才成为现实。佛教经过两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印度本土走向全世界,其经典被译介成为多种文字。
无数信徒通过不同的语言文字的媒介,走上共同的慈悲、觉悟成佛的道路。很多人也通过不同的语言媒介,去研究佛教,佛陀的精神由此而传遍了全世界。
佛教传人中原地区已历两千余年,其经典汉译的过程长达一千年之久。从文本语言的角度,汉传佛教也可以称之为“汉语系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支脉,除中原地区外,曾影响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


作者简介侃本,藏语笔名噶玛·侃本,男,藏族,文学硕士,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从事过教育工作,现为青海《群文天地》(藏文版)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工作之余,以藏汉两种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西藏》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编选出版《安多民间文学系列丛书》之《安多民间宴说集》、《安多民间婚礼祝词集》、《安多民间警世恒言集》、《安多民间童话集》、《安多民间故事集》等。出版藏文专著《藏族文史考信集》,主编藏文论文集《花繁果硕》。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组织的社科类课题研究。独立完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青海卷》、《中国曲艺志’青海卷》、《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等书的藏文拉丁字母转写及国际音标注音和藏译汉的审订工作。主译并审订出版六十万字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汉译版),参与审订及编辑出版各类图书近二十部。

目录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年代比较
第一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开始年代
一、佛经在汉地的翻译年代
二、佛经在藏区的翻译年代
第二节 汉藏佛经翻译史的四个重要阶段
一、汉地佛经翻译史的始兴盛衰四个阶段
二、藏区佛经翻译史的始兴盛衰四个阶段

第二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队伍比较
第一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译师情况
一、汉译佛经译师
二、藏译佛经译师
第二节 汉藏佛经翻译师的派别
一、汉译佛经翻译师的派别
二、藏译佛经翻译师的派别
三、直译与意译的讨论

第三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版本比较
第一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卷本
一、汉译佛经的卷本
二、藏译佛经的卷本
三、汉译佛经的主要目录
四、藏译佛经的主要目录
第二节 汉藏文《大藏经》的版本
一、汉文《大藏经》的各种版本
二、藏文《大藏经》的各种版本
三、汉藏文《大藏经》所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汉藏互译佛经的卷本
一、汉译藏的佛经卷本
二、藏译汉的佛经卷本
三、汉藏佛经翻译的对勘

第四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译场组织比较
第一节 汉译佛经的译场组织
一、前秦苻坚译场
二、后秦姚兴译场
三、隋代译场
四、唐代译场
五、宋代译场
第二节 藏译佛经之译场组织
一、松赞干布时期的译场
二、赤松德赞时期的桑耶寺译场
三、赤德松赞时期的温江道宫译场
四、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各种译场

第五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理论比较
第一节 汉译佛经的翻译理论
一、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二、彦琮“十条”、“八备”说
三、大亮的“五不可翻”与玄奘的“五不翻”
第二节 藏译佛经的翻译理论
一、赤德松赞时期的《语合二章》
二、萨迦班智达总结的十四条原则
三、章嘉国师总结的藏传佛经译蒙古文时应注意的十六条原则

第六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实践比较
第一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实践总结
一、关于佛经版本的来源
二、关于佛经版本的识别
三、关于佛经内容的识别
四、关于署名
五、关于格式
六、关于复译
七、关于翻译规定
八、关于经名的结构
九、关于佛经的名词术语
十、关于佛经版面
十一、关于翻译内容
十二、关于节译
十三、关于命名
十四、关于梵文转写体
十五、关于译经程序
十六、关于章节安排
十七、关于经文的印刷
第二节 汉藏佛经互译需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佛经翻译所必备的条件
一、人格修养
二、学识修养
三、综合修养

第七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其他问题
第一节 记录佛经的原始文字
第二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工具书
参考资料
汉藏人名对照
结语

序言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果没有翻译和翻译家们的事业,其局限性简直不可想象。正是因为翻译家的伟大作为,人类的互相交往、了解和共同进步才成为现实。
佛教经过两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印度本土走向全世界,其经典被译介成为多种文字。无数信徒通过不同的语言文字的媒介,走上共同的慈悲、觉悟成佛的道路。很多人也通过不同的语言媒介,去研究佛教,佛陀的精神由此而传遍了全世界。
佛教传人中原地区已历两千余年,其经典汉译的过程长达一千年之久。从文本语言的角度,汉传佛教也可以称之为“汉语系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的一大支脉,除中原地区外,曾影响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
佛教未传人藏区前,藏族已经有了文字。佛教经典藏译的历史,虽不及汉译佛经那样起步早,但并非到宋代就基本结束,而是延续到清代才算是真正结束,其历史同样达到一千年。同样,藏译的佛教从文本语言的角度可以称之为“藏语系佛教”,后影响至蒙古、不丹、锡金等诸多国家和地区。
藏汉语系佛典翻译皆可谓体系庞大,内容繁富,翻译理论科学,人才辈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足以为现代化的佛典英译等事所借鉴,也足可为世界翻译事业所借鉴。并且,藏汉佛教经典又各有特色,如日月争辉,金玉比美,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而实际的研究情形是,有关佛教翻译的著述时有所见,但只是些零星片断式的,更鲜见从藏汉两种文本对比研究的论著,因为懂两种文字又通佛教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侃本同志的这本著述,同时具有补缺和开拓的意义,既能为研究者对勘提供方便,也可以为翻译实践者提供经验。
这本著述从佛经翻译的年代、翻译队伍、翻译版本、译场组织、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其他零星的问题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汉藏佛经翻译的方方面面,是汉藏佛经翻译方面不可多见的专业性著作。

文摘插图:



第一章 汉藏佛经翻译的年代比较
第一节 汉藏佛经翻译的开始年代
佛教作为一个异域文化,对汉藏两个民族而言,都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
佛教自传入汉地和藏区以来,对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生活习惯、民族关系诸方面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那么,佛教究竟在何时、从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分别传人汉地和藏区的呢?因为汉藏两个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佛教传入的年代、传入的方式、传人的结果各不相同。
一、佛经在汉地的翻译年代
比之汉地,佛教传人藏区的年代较晚,因而传入的年代比较明确。而传入汉地的年代,自古以降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如清代学者俞樾等持“周时佛法已来”说,认为先秦即已传人;民国学者马元林等则持“秦朝”说;近代史学大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持“西汉末年”说;而方立天等学者持“两汉之际”说;任继愈、严北溟等学者持“东汉初年”说;蒋维乔持“汉武”说。
若将佛教传入汉地的年代做一小结,有如下六种说法:(1)先秦说;(2)秦朝说;(3)汉武帝时期说;(4)西汉末说;(5)西汉末东汉初说;(6)东汉初说等。
汉传佛教最初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为了对汉传佛教的源头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我们不妨将与此有关的古西域,以及对汉地佛教有关的几个西域古地如大夏、大月支、康居、乌孙、厨宾、龟兹、于阗、焉耆、(口厌)哒、回纥做一简要介绍。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故土印度发展相当完善,进而开始向其四邻传播,首先传播到了其北面的中亚地区,然后再从中亚传到西域。“西域”从狭义而言,是两汉以后对于甘肃省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广义则指包括新疆、中亚其他地区以及印巴次大陆,甚至将欧洲东部也可以包含在内。本文所指的西域,是针对狭义的西域而言,当然未将中亚其他地区包含在内。
大约在公元1世纪,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和龟兹地区,佛教盛极一时,已成为当时西域佛教传播的中心。同时,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好在这时全面开通。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西域各国问的各种商业交流、文化交流等也相当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通过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全书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425917.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  者: 李炜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678
出版时间:2011-11-01
版  次:1
页  数:22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宗教 > 佛教


汉译佛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存汉译佛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流传至今的印度佛经原文的数量,内容也更丰富。因而汉译佛经与原典的对比研究,对于许多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根据原始佛教文献,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梵汉对比的方法,对早期汉译佛经的来源和它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简介


李炜,北京人。先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美茵茨大学学习印度学、吠陀语、古典梵文、佛教混合梵文、巴利文、印度古代方言、印地语、古典藏文和印度古文字学等,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承担德国科学研究会(DFG)研究项目“佛经中善财的事迹,梵文原文与古汉语译文、古藏语译文、于阗语译文的比较研究”。现任教于德国美茵茨大学印度学学院。



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印度佛经在中国古代的流传
第一节 古代中国人对印度语言文字的认识
第二节 佛经的翻译
一、翻译佛经的组织
二、汉译佛经的数量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中四种与梵文有关的书
一、汉文大藏经
二、翻译字典
(一)佛经注释的汇编
(二)分类词典
三、学习梵文拼读的教材“悉昙”(梵文siddham)
四、梵汉字典
(一)《梵语千字文》
(二)《梵语杂名》
(三)《唐梵文字》
(四)《唐梵两语双对集》
第四节 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对汉译佛经的评价与研究
二、为什么中国古代僧人没有编写也没有翻译梵文语法?
(一)印度僧人不主张花很多时间学习梵文文法
(二)能够阅读梵文佛典的僧人,未必能完整准确地
描述梵文的语法系统

第二章 早期汉译佛经的原文问题
第一节 印度古代的语言和佛经的语言
一、古代印度语言
(一)吠陀语
(二)波你尼语法
(三)梵文
(四)佛教混合梵文
二、中古印度语
(一)巴利文
(二)阿育王刻辞的语言和古普拉克利塔(Prakrta)方言
(三)普拉克利塔(Prakrta)方言
(四)阿帕伯朗沙语
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经是从什么语言翻译过来的?
一、西尔万·列维的观点及对它的分析
(一)西尔万·列维的观点
(二)对西尔万·列维观点的分析
二、季羡林的观点及对它的分析
(一)季羡林的观点
(二)对季羡林观点的分析
……

第三章 对汉语佛教文献的考察
第四章 早期汉译佛经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片段:

四、对这些推测的分析贝利和布劳提出早期汉译佛经《长阿含经》来源于犍陀罗语的依据是一些音译词,但不是这部佛经的全部音译词。他们采用的是与列维和季羡林先生相同的推论方法,我在本章第二节己对这种方法做了分析,我认为这种推论方法的依据是不完全可靠的。
珍·纳缇尔认为那些内容比现存印度语原文简略的汉译佛经来自不同的普拉克利塔方言。但人们并没有发现与内容简略的早期汉译佛经相应的印度语言的文本。比如前面进行的梵文与汉译《撰集百缘经》的对比,现存的六部梵文的内容都比汉译《撰集百缘经》的内容丰富。本书第四章第二节专门讨论早期汉译佛经的略译问题。这里先概括一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当时的译者并不完整地翻译佛经,而是简略地翻译。概括原文重要内容的略译受到后人的称赞,粗制滥造的乱抄受到后人的批评。
珍·纳缇尔认为:“公元早期传入中国的佛经不仅仅包含一种印度方言,而是好几种,事实上,大多数普拉克利塔语已经失去了一些梵文的音位多样性,在梵文中发音有明显区别的词,却在普拉克利塔语中成为同音词,这意味着普遍存在着模棱两可、甚至全部错误理解的可能性。”珍·纳缇尔的这个认识不符合佛经语言的演变过程。佛教文献最早是用不同的中古印度方言写成的,之后被不断地梵文化,直到全部用古典梵文书写,并不是由梵文文本向普拉克利塔语转化。
珍·纳缇尔认为:“现存的信息表明:公元2或3世纪翻译的原文不是基于梵语,而是某种普拉克利塔方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佛经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以支谦译经复音词为中心)》
以汉译佛经史上的重要翻译作品——支谦译经——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的角度,具体、深入地考察了汉译佛经词汇的生成与演变,作者杨同军并就因此而形成的汉译佛经语言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作了探讨,对汉语词典的编纂也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本书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第三节 本书判定复音词的理论依据与有关说明
第一章 早期汉梵语言、文化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
第一节 “浮屠、桑门、伊蒲塞”诸词在早期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表现
第二节 早期汉梵语言、文化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

第二章 支谦译经在汉译佛经史和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支谦译经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支谦译经在汉译佛经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支谦译经在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词汇构成
第一节 普通词语
第二节 佛教词语
第三节 专名词语
第四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词汇构成分析

第四章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历史来源
第一节 承继先秦时代的复音词
第二节 承继西汉时代的复音词
第三节 承继东汉时代的复音词
第四节 反映三国时代的复音词
第五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历史来源分析

第五章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生成特点举要
第一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的音节分布特点
第二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中的词法模式词
第三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中的一些词汇场
第四节 支谦译经专名复音词中的一名多译
第五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中较长的佛的名号词语
第六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中一例女人名的奇特译法
第七节 支谦译经复音词中灌注了佛教词义的先秦词语

第六章 支谦译经复音词语的佛教化和本土化演变例释
第一节 “居士”的梵化和汉化
第二节 “上首”的佛教语源及其在汉地的引申
第三节 “色貌”的佛源和汉化
第四节 “精舍”的汉、梵语源及其发展
第五节 佛教语“五逆”向中土词“忤逆”的转化
第六节 佛经中“悲音(声)、悲哀音、悲鸣、哀音、哀声、哀鸣”表美妙音在汉译佛经中的表现及其中土词源解
第七节 “缚碍”成词的佛教渊源
第八节 “色力”与“得色得力”佛源解
第九节 “作业、作孽”的佛教化和本土化演变

第七章 支谦译经复音词语考释

第八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语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12-20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三 于 2011-12-21 07:59 编辑

读过第一本,个人感觉里面有的语言很。。。“官方”

不过里面依据桑耶寺壁画提到汉藏译师职位区分,汉地古代的大译师估计算是现代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作者兼责任编辑。藏地的大译师估计算是三审。还是觉得很受启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发表于 2011-12-20 23:55
读过第一本,个人感觉里面有的语言很。。。“官方”

不过里面依据桑耶寺壁画提到汉藏译师职位区分,汉地 ...

这书里面的序言,似乎也是很官方层面的人士写的,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本书都不错,从汉藏佛经翻译的译场组织、理论、实践等各方面加以比较,看了的确是很有启发的。
发表于 2012-1-1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翻译大师之功德,随喜赞叹翻译事业
发表于 2012-2-19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載中,謝謝推薦好書.......
发表于 2012-2-19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推荐 第一本书看过 非常好 增长了很多知识

相比藏地大德译师,古代汉地大德译经实在不易,大家应特别生起感恩随喜之心才是

发表于 2012-2-19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4-1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很有启发。
发表于 2012-4-1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正在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4:57 , Processed in 0.03738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