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3|回复: 12

香港盂蘭勝會列國家級文化遺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報訊】
民間傳統俗稱農曆七月為「鬼月」,本港各區均舉辦盂蘭勝會,今年盂蘭勝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別具意義。
每年盂蘭勝會都會在農曆七月舉行,為期一個月,大會在全港 60多處地點設壇,多數設在公園,各區市民都可參加。神功戲是盂蘭勝會重頭戲之一,以大戲做功德與眾同樂稱為神功戲。除神功戲外,不少市民亦會帶同祭品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事事平安。盂蘭節又被稱為鬼節,百多年來香港的潮汕組織在多個地區舉辦盂蘭勝會,今年這些活動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名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发表于 2011-8-2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1-8-2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8-2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没有寺庙按照经典的要求,请四方僧众受盂兰盆供养了
发表于 2011-8-2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1-8-2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百科

原帖由 吉祥智 于 2011-8-21 14:48 发表
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据说盂兰盆会在汉地最早是为了追荐纪念去世的亲人,为了积累回向功德

不知道现在香港的这个传统里的设坛,设的是什么坛,文化内涵是什么


节日内容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盂兰盆节万灯会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供品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

  佛陀告诉目揵连尊者说:“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弟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郅到解脱!”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

  故此佛陀咐瞩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酂趍鼘窬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

  后来目揵连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节日相关


  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草帽舞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鬼节”,俗称“七月半”(或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发表于 2011-8-2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8-2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失去的啊,闽南一带农历七月普度一个月啊!
发表于 2011-8-24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吉祥智 于 2011-8-21 19:37 发表
感谢笨者前辈的转帖

很可惜这么好的一个风俗在内地基本消亡了



即使经过10年文革后,这个风俗在内地也没有基本消亡,而是基本还在,内地(其实是块很大的地方),尤其是近30年来的内地,许多东西都在恢复(恢复得是否能够达到旧日规模是另外一回事)——寺庙和民间会有法会(即使在比较革命的京津河北河南一带也如是),在比较西风的学术界,也多有研究文章和田野报告发表——木莲戏(或目连戏,目莲戏)是主要被关注项目。这个剧种是很特殊的一种戏剧,有点类似今天张艺谋搞的《刘三姐》,杨丽萍搞的《云南印象》那种真实场景的行为艺术那种的。
下面的是百度上转来的——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目连戏是写“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是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高淳目连戏演出本是明代郑立珍的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共9本,至清末已濒临失传。民国初,王嘉宾从北京返乡,一边养病,一边召请当地能演擅唱的目连戏老艺人,整理出剧目5本。这些剧本对研究目连戏的起源、特点、演变提供了依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503583.htm
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目连戏最早形成于北宋。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至明,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康熙年间入宫廷,皇家也搬演此剧。时张照有《劝善金科》传奇,均以目连之母蒙作恶不善之冤,被打入地狱,求佛救母为主要情节。

目连戏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古代的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使该戏曲形式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戏剧程式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痕迹。

南乐目连戏是流行于河南省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就其情节和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该剧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面目。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研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等提供珍贵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 ... content_8353118.htm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再别说为何西藏有愤怒佛菩萨而汉地没有了!

是啊。起码闽、粤还有,而且也不小规模。不过无论如何,不必担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这些地方的这个传统兴盛的很,往往都是政府允许封路开棚举行的,台湾、香港就更加不必说了,香港一个小小地方,已经有几十个这样的大型年度法会。
我更有兴趣的,是这个法会里的面燃大士。常常有汉地佛教人士对西藏传统里的愤怒尊大事攻击,可是实际上,汉地就有愤怒相的观音啊!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只是很少人留意而已。
以下是网上找来的介绍文字:





介绍1


...第三座為“大士棚”,棚上設了座紙紮的青面獠牙大士像,是觀音大士的化身,用以維持鬼魂的秩序


介绍2

面燃大士,又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人稱「大士爺」、「大士王」,為佛教、道教的著名神祇,在道教神銜為「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簡稱「羽林大神」,尊稱為「普渡真君」(俗謂「普渡公」或「普渡爺」)。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面燃大士。信眾認為,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在臺灣,嘉義民雄有專為祭祀此神的「大士爺廟」。
佛教說法 -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布施僧侶、貧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道教說法 -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民間則多採佛教說法,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有「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詞彙,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9-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 Articles.
发表于 2011-9-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面孔有些恐怖的就是面燃大士吧
发表于 2011-9-1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消失啊。浙江这一带几乎每个寺院都有盂兰盆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3:43 , Processed in 0.03671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