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14|回复: 4

里仁与敬业乐群(日常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right><FONT color=#ff00ff size=5><B>里仁与敬业乐群</B></FONT><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BR><BR>日常法师开示于新竹北门国小 全省里仁事业联谊会</FONT></P><P><B><FONT color=#ff00ff size=4>编按:</FONT></B><BR><BR>  <FONT color=#000099>里仁事业是为了落实慈心理念(知见建立)去实践(依见导行)的一个善法行业,不管在心态上与做事上,生产者(农友与厂商)、销售者、消费者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彼此信任、合作、互相感恩的互动关系。<BR><BR>  在日常法师的法乳滋润下,八十七年一月起,我们结合在家居士共业的力量,成立了「里仁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有机蔬菜、慈心食品、环保与文教图书的开发、销售为主要工作,目前全省除了三区学苑里仁外,尚有基隆、淡水、新竹、彰化、清水、台南等六处区域里仁。</FONT><BR><BR>  里仁事业,就世间眼光来看,它和一般商店一样,是商业行为。但这个商业行为,是由很多真正学佛者共同经营,所以它经营的理念与目标,跟世间的商店不一样。因此,里仁既然是世间的一部份,也实际上是属于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脱不开世间,但是我们是学了佛以后,来从事这个行业的,所以它也一定应该用学佛的精神,来贯彻其目标。<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佛法不离世间觉<BR>敬业乐群赚法财</FONT><BR><BR>  世间一般经营事业的共同目标是「钱」,但是现在我们要从事这个行业,不是为了世间之财,而是藉世间财的外相,去积聚佛法之财。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经营里仁事业就是不离开世间,却能「觉」。同样是世间财,但认识这点之后,会了解觉、迷,有其迥然不同的内涵。我们要积聚的,虽说不离开这个世间来谈,但其内涵,是怎样增长佛法之财。<BR><BR>  世间之财,有我一定没有你,反过来也是有你就一定没有我。但,佛法之财就不一样了,有我一定有你,有你一定有我,而且必须是两者兼顾,才能够互相互利增上,如果这一点看不清的话,就不是佛法之财。我们了解佛法,知道世间种种是缘起之法,缘起就是各种因缘的聚集,这因缘的构成,要有你、我、他,而我们共同依赖的依报─外在器世间,也一定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今天我要谈的事情,就在这个原则上来谈。<BR><BR>  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它的重心点放在上士,上士的基础在中士,而中士的基础是下士,下士的重点是业,由业而提升、而出离,以至究竟。关于业,我们学的理论并不很广,《广论》指出,我们想走上菩提之路,必须积聚资粮,对在家居士而言,这一点比较困难。但是反过来说,目前是急速恶化的时代,假定共业不能挽救的话,则佛法的菩提树,没有生根的地方。这是一片沃土,以这一点来看,前面提及在家居士很难积集成佛资粮,如今却变成了在家居士的「时大」因缘。里仁事业正好是在家居士学佛过程中,最好的必经路程。各位藉著这机会来自我提升,也由于各位努力付出的关系,为佛法的菩提树保留了最清净的一片生长园地!但是佛法在这方面提供给我们的讯息不太多,所以,我加了很多概念,希望确实能够真正帮助在家人,相应佛法当中共下士的部分,这是为什么我们研讨班的同学,乃至于很多读经班,以及文教事业的推展,是以儒家面貌出现的原因。<BR><BR>  理论有了之后,总要把理论用到我们的生活方面去,当然这范围是很广的,在这很广的范围之内,有两个最主要的主流,第一个是理念方面,第二个是根据这个理念去实践方面。一般说起来,理念比较深细,平常我们接触不到,但是实践却是非常广泛,跟人人不能分割。因此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教,比较重视理念,除了研讨班以外,所办的从小孩子的读经、大专营、教师营、校长营,乃至于将来非常重要的一环──读书会,对绝大多数的「福友」来说,是极重要的。前面说过,如何把下士的「业」的理念,透过它一方面稀释,一方面能够让大家普遍的真正接触到,最重要的,如前面所谈,如果没有这个力量的话,绝对没办法保留这片沃土。就像世间一样,眼看那个肥沃的沃土,形成总要千万年,往往一场大雨,统统冲光。而现在的环境,都在制造这样不利的条件。所以理念建立了以后,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就变成一种空话,而实践的部分,就是里仁事业。<BR><BR>  这是意义非常深远的一件事情,因此,在这个原则上,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概念进入?背后当然以佛法为基础,可是若要广泛运用的话,除了儒家概念以外,我觉得可以用儒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句话来说─「敬业、乐群」。业,是我们从事的事业;群,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只要我们存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须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所以业与群体之间,是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存在,这包括所有的有情,然在这当中,主宰的是人,没有人能离得开。很不幸地,这世间,慢慢演变到竞争的局面,群,是互相对立的;业,只是一种在这个对立的团体当中,互相争取的地盘。反观古人,群,是互相辅助增长的,在增上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力量,所以大家会敬业乐群,这也是儒家很重要的概念。<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历事练心积资粮<BR>学佛切莫绕远路</FONT><BR><BR>  佛法又怎么看待呢?小乘,不太谈事相,基本上是「少事少业」,但还是要借重事相,将个人欲望降到最低限度,生活勉强支撑过去就可以了,完全以提升精神为主,达到成就二乘罗汉。<BR><BR>  实际上就学佛者而言,这二乘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时期,究竟,是成佛。我们如果只希望自己得到解脱,最快的话,三生就够了,假若一生是六十年或七十年的话,转它三世,不要三百年,绝对证得罗汉果;最慢七十劫也可以。但是要成就大乘圆满的佛果,以法相来说,一般的情况平均数,须要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天文数字),二者差距,不是意乐的认识跟提升,而是对事相的掌握。既然我们了解,实际上的学佛,真正究竟的只有一佛乘,而走到中间弯一下(小乘求解脱),实际上是个远路,是很吃亏的事情,如果我们下脚第一步,就朝向这个成就大乘圆满佛果的路去走,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从事这个事业,就非常有意义。<BR><BR>  佛法有句名言叫「历事练心」,这个「历事练心」,通常在发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拿佛法来说,单单发心是不够的,要怎么办呢?还要广行六度!尽力的积聚资粮,并增长内心,到最后证得空性,圆成无上菩提,通常我们称其「业」,业,包括了事相以外,还要面对人群,以及我以什么心去做,也就是意乐。亦即,藉著这样的事情,来提练净化我们的内心。<BR><BR>  「敬业乐群」,实际上敬跟乐,也是内心当中的一种状态,只因为它偏重世间的,所以并不强调说要提练身心;佛法本来就是强调出世的,所以在做事情当中,比较重视这个身心提练。目前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因为我们的业从宿生带来,我们怎么将其转化过来,使我们所学的圆满教法,不致于流于空谈?以僧俗两方面来说,出家人,必须依靠在家居士的护持,培植学佛的环境;同样的,也由于出家人不断的提升,给在家居士希望与指标。希望是未来的,指标是现在的,然后从指标当中,互相辅助增长,是实际的下脚处。僧俗间实际有这样的关系,表面上来看,里仁事业是在家居士的事情,但就整体来说,整个的佛法,在大乘道过程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BR><BR>  各位在运作过程当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问题,种种困难。通常我们解决问题、解决困难,一定根据各人所习惯的模式去做;但是我们习惯的那套模式,是世间领受的教育,也就是眼前的科技时代,商业社会所带给我们的概念和方式。而这正是我们要努力扭转过来之处。<BR><BR>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个大学问,也是为什么要劳驾各位,经常进行像这样的聚会的原因,大家从彼此经验的分享中,互相成长,拓宽心胸,找出问题点在什么地方。假定我们不能这样去做的话,所谓「历事练心」,就只是句空谈,「敬业乐群」同样谈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概念,是商业社会所形成,而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本来就与之相应,所以假使凡事以眼前的利益为先,不但这个利益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究竟的利益更得不到。千百年来,以东方来说,很多佛菩萨来世间所扮演的,不管是印度的婆罗门,或者像我们中国儒家的圣贤,都能以世俗上各种不同面貌呈现。经过了千百年的教育,已经把我们心灵的东西,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但是古代的教育不普遍,农业时代,本来就是安土重迁的时代,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虽然有这个理念留在世间,效应却不深广。等到科技一发展,利用科技的便利优势,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力量,一面倒的情势,把古人提升心灵的这种价值,统统抹煞掉了。<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把关严谨讲诚信<BR>扭转狂潮不能急</FONT><BR><BR>  再说,因为提升心灵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千变万化的身心境界,来净化自己、利益他人,而对一般人来说,现实中永远有互相矛盾的不安之处,提升心灵本来就很难。尤其随著科技的发展,大众心灵完全被物质迷醉,尽管传统有一些很好的美德,但是以近代人的眼光看,它不是美德,它变成了包袱,应该要被打倒。例如,帝王固然被称为专制,要打倒;我们的孔圣人,被称为孔老二,也要被打倒。实际上并不是它本身的错误,而是人为的因素造成,但却很少人真正了解这个理念。以佛法来说,现在末法了,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很少,可是大家看了人为错误的那一面,就把佛法看扁了,这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愿以「敬业乐群」几个字,做一个简单说明。<BR><BR>  我们要怎样使理念上产生「敬业乐群」?首先可以拿现实问题来作对比,因为讲理论是一回事,可是「感受」更重要!举例来说,肚子饿了,要吃;天气冷了,要穿衣,就是这样。理论只有少数人用得上,这感受却是无人能例外。特别是我们学的《广论》上面,通常都是说:「这个对我们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这样做有什么过患」,这是佛法最精采的地方。它并不像古人只说高高的理论,「应该做好事」,「无所为而为」,好像很高明,但绝大部分都用不上,到最后形成空谈。<BR><BR>  世间人已经共同发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为了进步、提升而忙,但是不了解表面的进步有它的副作用,而其副作用对我们有绝大的害处,一般人看不见,等到看到时,想要去挽救,已经来不及了,赚回来的,要花多少倍都贴补不回来!以《新世纪饮食》为例,大家都知道现代饮食出了大问题,国内也有很多人提倡有机健康食品。这个问题先进国家欧美、日本早已发现,并很认真努力在做,我们现在虽然起步晚,但至少跟上了。不过,跟是跟上了,这问题不是说今天你想做就可以做的事,一个理念,随便两句空话说过就算了,可是真要呈现出来的话,所牵涉的层面是非常的广,哪那么容易一下就做得过来?以我的了解,尽管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要从事这个有机无农药事业,须要经过几年?至少三年!慈心基金会主事居士把关把得很严,我非常赞成,我们宁愿把关严谨一点,「诚信」对我们非常重要,何况现在教育本身的理念,真是一团糟,要想把这个理念.从上到下一贯的推广开去,谈何容易?<BR><BR>  尤其现今社会已经尔虞我诈惯了,只要谈到做生意,我们往往容易想到奸商,这个概念一定要慢慢改过来。没有例外,大家都在谋生活,商人也是一样,但是他们接受了世间错误的概念,真是最可怜的,被牺牲的一群,如此而已。他们不得已莫名其妙的扮演一个凡事图利的人。虽然大家共同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像这种已经存在的客观因素,要去改变,产生的效果不大。<BR><BR>  既然世间大家有共同感觉,为什么做不到?因为目标跟我们不一样。世间人只是为了利!虽然还是同样这种方式去做,但不管跑到哪里,先是一窝蜂,大家来做,最后,剩下来的破坏的力量也逐渐浮现。我们不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挡得住自己内心的冲突,更要挡得住环境上的冲击,当我们挡住这两个以后,真正形成了一种模式之后,「根」站稳了,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渐渐的挺立出来。特别是现在,大家觉醒了以后,恶劣的环境,却变成我们最好的增长滋养。事实上,最脏的东西,却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这也是佛出世,为什么用莲花做为表徵的根本原因。<BR><BR>  这样来谈我们的问题,就真正清楚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意乐了。因此,很高兴地去做,不但在我们自己的同学当中互相欢喜,而且平常在世间来说,像刚才所谈的,绝对不要说做生意人差劲,正因为在恶劣的时代,才会变成一种增长、成就我们最好的环境,看清楚这一点的话,对立的心情慢慢地就自然消失掉了,这点我们一定要理念上先建立。虽然理念建立了,一旦对境的时候,老习惯还是会来,别说你们诸位,我自己也很清楚,我们在寺院里面,还不是彼此有意见,可是因为事情比较少,大家有更多的机会,自然而然,这个理念会在事相上帮助我们,彼此在切磋琢磨当中,改善提升、改善提升……,到最后会产生一个效应,就是我们前面所仰望跟希望的利益跟理念,透过实践以后,渐渐开始产生,每个人都看见这个转化的效用。<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努力迈向菩提道<BR>己立立人王道兴</FONT><BR><BR>  之所以出现转化的效用,是因为在做事过程中,大家的内心逐渐净化,我们希求好的功德,从中慢慢成长。而彼此也都很清楚,这是每个人投注心力,努力下去才出现的效应。就如同世间人做事,当自己感觉做成功时,每个人都有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对自己是个绝大的鼓励。而这个成就感,因为前面已经树立了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成就无上佛果,这个目标,是我们一心仰望的,而且有实践的内涵,今天我亲自去做了以后,不但有这种成就感,也慢慢觉得,这个希望不是一个梦想,而是透过实践的确可以完成的理想,于是在这种状态当中,成就菩提道,就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这么的实在,就在我们下脚的地方,我们起心动念的地方,也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渐渐使得我们前面的信心,就变成一种实际上的智能。<BR><BR>  照此情况之下,「敬」跟「乐」两个字,也就在这当中。前面我们学的是理念,此时则是透过实践之后开始发酵,发酵以后,转变成甘甜法味;「里仁」本身就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谈这件事情。因为这理论是可以运用在任何情况之下,对我们出家同学─僧团,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僧团,一方面因为,境比较狭,而且有在家居士护持,在「运用」的部分比较少,但是当我有机会出去的时候,所看见的事实,正好提供我最好的例证。举例来说:凤山寺举办圆根灯会时,每天中午里仁负责的主事者──赖锡源居士,会讲些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南北各地,都是真人实事,相当感人。圆根灯会圆满结束以后,我有机会出去处理文教方面的工作,我们今年春天不是办了校长营吗?之后,有一个后续动作,就是怎样使校长在文教方面更积极的投入,乃至能够开始转化。所以校长营之后,陆续举办校长联谊活动,先是台北、而后高雄、台中。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得到一个很好的灵感。藉这个事相,从时空两方面来谈到眼前是什么样的时代:<BR><BR>  根据我们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大家可以观察得出来,眼前的时代,以科技来说,人类文明好像是越来越辉煌,但是拿人性、心灵的提升来说,却是江河日下。心灵提升,自古以来,学术也好,理念也好,都已经形成了,我们中国的立国精神,是所谓「王道」精神,但后来变成了霸道。王道的精神,「以德行仁」,其真正的立足点是「道」,实践是「德」,在实践过程当中是「仁」。仁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也不要拿这个去伤人;我要的,就应该把这东西推广、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努力的结果,以德去行这个「仁」,推己及人去做时,周围的人,因为受你的恩惠,所以「选贤与能」,推举有能力的人去做事情,让有贤德的人在高位上头。如果他既贤且能,这个最好,再不然,在尊位的人必是贤者,由有能力的人去做事。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提倡这个理念,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传统王道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假定你的行为为王者所看见、欣赏,他就来提拔你,夏商周三代的精神是这样的,这是中国古代的立国精神。<BR><BR>  真的要想在精神上面提升,非常不容易,而精神提升之前,还须要教育,古时候教育不普遍,所以极大部份人是一般老百姓,只要在上者好好做,起带头作用就可以,那时在上者跟一般百姓的关系,并不是「这是我的国家,我可以掌控它。」王道精神,老百姓称为子民,上面的官,叫做父母官。我们只要看中国传统的经论就知道,例如,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商朝到末代的时候,出了个商纣,这个人暴虐无道到极点,武王就出来将他推翻。后人有疑问,在《孟子》上出现了这么一段话─「你不是讲忠孝吗?既然忠孝,怎么做为一个臣下,竟把国王杀掉、推翻了呢?」孟子说:「<FONT color=#000099>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残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FONT>」真正重要的是仁跟义,对仁义有伤害的人,是「贼残」之人,纣是「贼残」之人,是最差劲的。所以孟子的答案是:「再没有比这更差劲的了,我所了解的是,把这样差劲的人除掉,没听说过弑君。」<BR><BR><FONT color=#0000ff size=4>霸而后蛮真可惜<BR>自利利他逆流行</FONT><BR><BR>  所以,天子是什么?是上天让你来管理祂的子民的人,所以必须对待老百姓,就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王道精神就是这样!如果子女体力已成长到成人,可是心灵方面还停留在幼稚的层次,怎么办?我想在座大家都曾为人子女,极大部份也都已做了父母,当子女小的时候,你会全心照顾他,但是到他体力成长,心灵还是很幼稚时,岂不是非要心灵已经成长的父母来带动他?所以王者,就是这样的精神。<BR><BR>  西方人不了解真相,才说我们东方专制。到了现在,反正是科技时代,样样都是外国月亮比较圆,西方人说什么,我们就莫名其妙地接受,身为中国人、汉人的子孙,这真是最可耻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情!<BR><BR>  既然提升这么难,那后来的人呢?因为精神提升是要净化自己,《大学》上所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毕竟不是人人做得到,所以渐渐这情况就衰颓了,衰颓是衰颓,可是传统毕竟是如此啊!更何况大家都接受这个概念,演变到最后「霸」就出现了。<BR><BR>  霸,就现实来说,是「以力假仁」,他并不是靠内心当中这种精神,君主之所以为君主,是因为「父死子继」,但霸主还是借重这个「仁」,以力假仁。我们看文王,商汤,本都是很小的诸侯,到最后能兼有天下;但是「霸」就不一样,春秋战国的那些霸主,都是大国,霸势必在大,但是他必须借重这「仁」来行事。虽然国王是霸,可是他治国一定有一群人辅助。我们看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经常出现即使霸主德行不好,但因为有精采的大臣,国家也会出现太平盛世。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有个基本的精神在里面,大臣以仁、王为中心,或者,有的虽然做不到,但也必须借重它。因为借重「仁」,所以民间一般人的思想当中,有这个东西;就像中国人从小就接受、了解这件事,自然而然熟悉孝悌这种精神。民间是这样,大臣接受的概念也是如此,发自内心认同此概念。只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如此而已!<BR><BR>  辅佐霸主的大臣可能有两种,有一种是真正实践仁德者;有一种是对「仁」的概念只是局限于文字上的,就是《广论》上所说的嚼甘蔗皮。《论语》说得很明白,子谓子夏:「<FONT color=#000099>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FONT>」透过文字,应该了解文字的义理,这是成功的君子儒,千万不要只停留在文字上头,(可是文字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很多文人呈现的面貌是小人儒的时代,大概不是太平盛世,甚至有时候是乱世。反过来说,如果文人多是君子儒的话,那就是太平盛世出现的时候了,中国几千年来就是这样的情形。<BR><BR>  但是,西方科技进来以后,这套东西统统不要了,王道思想被说成专制,儒家也变成孔老二,「要把他打倒,彻底破产。」面对现代的相状,实在想不出适当的字来形容,不过以王、霸这个精神来对比,现在可以说是个「蛮」的时代,完全比谁的力气大。因此,这个里仁事业,今天扮演的角色是有无限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尽一分力量,其价值是无比的。</P><P>  最后,我特别要强调一点,我们做这件事情,目的不在业绩。里仁事业的「业绩」,和外界所谈的业绩不同,这里不是要跟人家竞争,与人斤斤计较,勉强过得去就可以了。真正的业绩是什么?就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没有?这才是极端重要的一件事情。工作时每人投注,总希望尽心尽力去做,但尽心尽力做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想到自利利他?我们需要的「业绩」就在这个上头!若能透过这样去做,我们对这一份事业,会越来越发现其内在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不知不觉当中,我想这个「敬」字就在做事中渐渐的放进去了。然后呢?当我们看见这么多人,投注心力,努力增上,乐群的这个「乐」字,慢慢地慢慢地会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互相磨擦,也随之逐渐降低了,这个时候,《广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观功念恩就用得上,所以它并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可以实践!</P>
发表于 2009-1-2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ra=page%3D1&page=39
581楼bigg说:
在这个论坛上,在日常法师团体学习的人,基本上被视为赝品格鲁或二等佛教徒。这个团体法师公开的说法不许流通,这个团体的人基本上不在这里露脸。


回应:
此说法似乎不很公道。辩论可以讲道理,动不动在无法继续自圆其说的时候,就说你们都是一伙的、你们歧视、小圈子,这种做法很不要脸。论坛哪怕没有很多团体的主要人物在此活动,然而,在搜索上随便键入‘日常法师’,就能看到这些年来论坛不乏对法师的介绍、推崇、引用,乃至悼念,其中不少是斑竹发的。对bigg的这种‘辩论’手段,我个人是极为鄙视的!所以,这里把此旧贴顶上来让bigg看看。
发表于 2009-1-2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把此旧贴顶上来让bigg等看看”,很好啊。
发表于 2012-5-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5-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上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22:22 , Processed in 0.04737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