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3|回复: 1

原来玄奘法师还曾经与儒生展开过因明上的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玄奘对定吕才 彰显因明要义
http://h.foyuan.net/article-84925-1.html
摘要: 内容提要:玄奘是中国汉传因明学的奠基人,在因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吕才是唐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佛门之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因明学初传中国,引起了国内学界关注。以玄奘为代表的佛教学者,和以吕...
内容提要:玄奘是中国汉传因明学的奠基人,在因明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吕才是唐初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佛门之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因明学初传中国,引起了国内学界关注。以玄奘为代表的佛教学者,和以吕才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因明理论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并因此而引起了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辩论。这次辩论,再一次肯定了玄奘在佛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明确了因明学在佛学及其他学科中的指导作用,使因明学理论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

关键词:玄奘   吕才   因明学   辩论

在世界逻辑史上,因明学、古希腊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学,犹如三颗瑰丽的明珠,在学术界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因明学是研究、认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学科,肇始于印度古老的“尼也耶”学派,其在中国的传播,有汉传和藏传两大支流。汉传因明学的奠基人是玄奘。早在唐朝以前,因明思想就伴随着佛学的输入而传入中国,但一直未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直到唐朝,大翻译家玄奘游学印度,带回大量因明学着作,回国后继续潜心研习译讲因明着作,因明学的重要典籍得到译介和疏解,因明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重视。各界学者竞相研习、注疏,唐朝遂形成世界上因明学研究的高峰。朝鲜、日本僧人纷纷慕名前来学习,唐朝也成为因明学东渐的源头。

一、玄奘及其在因明学方面的贡献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出身儒学世家。十三岁于洛阳净土寺出家。因其敏悟好学,从师学经,听后便能开座复述,作详尽分析;且“爱好愈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逐渐崭露头角。随后在海内游学,一面讲经弘法,一面访师问道,仍是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被称为“释门之千里驹”。二十七岁时玄奘在长安大庄严寺挂塔,声名日隆,誉满京师。在多年的佛教经论的研习中,玄奘广泛学习大小乘各派理论经典,发觉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深感“经有不周,又有所缺”,怀疑原有译经讹谬。于是发愿至佛教发源地印度,以“一睹明法了义真文”,寻求佛教真理。适逢中印度僧人颇密多罗到长安,向他介绍那烂陀寺以及戒贤法师的讲学规模和他所讲授的《瑜伽师地论》,更坚定了他西行求法的决心。贞观元年(627),玄奘从长安出发,孤身踏上了西行求法的万里征途。西行路上,他穿越茫茫沙海戈壁,途经大小五十余国,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始终意志坚定,发誓“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贞观三年(629),玄奘终于到达印度。当时的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玄奘先到北印度,在当时全印度文化中心那兰陀寺留学五年,向寺中主持、当时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论》等,又研究了寺中收藏的佛教大小乘经典、婆罗门教经典及医药、天文、地理、技术等书籍,学习梵文和印度很多方言。后出游参学,拜望高僧,瞻礼圣迹,足迹踏遍全印度。历时四年后,再返回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命他为寺内众僧讲解《摄大乘论》等佛典,赢得了极大声誉。

玄奘游学印度期间,潜心研习因明理论。他遍访高僧,观摩溥德,“重讨幽微,列精劂趣,披枝叶而穷其根柢,寻波澜而究其源穴”。他在迦湿弥逻国,从僧称习《因明论》(即《入正理论》),在至那仆底从调伏光学《正理门论》,又在素享盛名的那兰陀寺从名师戒贤学《因明论》、《集量论》各两遍。又从大德般若跋陀罗咨决所疑,请杖林山居士胜军为其答疑解惑。他对因明理论精研深思,运用因明规则纯熟自如,达到了当时印度的最高水平。玄奘的学识受到印度僧俗的极大敬重,也引起了许多国王的景仰。贞观十五年(641),羯若鞠奢国的戒日王为他在国都曲女城召开了十八日无遮大会,玄奘作为主讲人在会上宣讲佛法,并确立“唯识比量”(后世称真唯识量)。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官员及僧人六千余人前来与会,大家倾听玄奘的议论,深为他精辟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玄奘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称,名震五天竺。

玄奘学成后带着大量印度佛教典籍回到祖国,于贞观十九年(645)到达长安。随即便投入到佛经翻译和弘传工作中。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经班子,先后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超过前代译师。因明学在当时是一门新鲜的学问,玄奘从印度带回的因明着作有三十六部,但他有选择地翻译了两部非常重要的因明着作,即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阐明了因明中的破立规则和现量、比量两种方法。玄奘学识渊博而精深,他对以上二论的翻译,言简意赅,奥义幽微,在译事之中,还为译场中执事的佛门弟子作详细的讲解。新的佛学知识内容,引起了学僧们的浓厚兴趣,玄奘的弟子们根据其口义,加以发挥,竞相造疏阐发,一时间兴起一股“译寮僧伍、竞造文疏”之风。先有神泰、靖迈、明觉三家,继有文备、文轨,又有窥基,他们都为《入论》作疏。其中文轨所作《庄严疏》,窥基所作《因明入正理论疏》等较为完备,对世界影响较大。

因明学在佛学界的传播与兴盛,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以吕才为代表的儒学家者也纷纷研习因明典籍并作注解,就有关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由此引发了儒释之间一场关于因明理论的辩论。

二、吕才及其在因明学方面的成就

吕才(600-665),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初唐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太宗时,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等。通晓阴阳、舆地、历史、医药、制图等,在军事、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多有专门着作和创造,尤长于乐律。《新唐书·吕才传》载:“贞观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召侍臣举善音者。中书令温彦博白才天悟绝人,闻见一接,辄究其妙。侍中王圭、魏徵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即召才直弘文馆,参论乐事。”吕才所制管乐器“尺八”(又称为“箫管”)传到日本后很受欢迎。他与魏征、虞世南等人创作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舞》和《九功舞》,传到天竺后也深受欢迎。吕才一生着述甚多,其所作地理着作《方域图》和军事着作《教飞骑战阵图》,屡次受到太宗称指,并因此被擢升为太常丞。勘正《阴阳书》是吕才一生最重要的活动。任太常博士时,他奉命删定《阴阳书》,“掇可用者为五十三篇,合旧书四十七,凡百篇,诏颁天下。”书中他确认了“极微”和“气”是世界的根源,并从乾坤、刚柔等对立统一关系中找出事物变化的原因,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着作。

吕才博学多才,不但是唐太宗依赖的多能学者,也是佛门之外研习因明的集大成者。吕才对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很强的自研能力,因明学在佛门弟子中的广泛传习,也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很快便认识到因明的重要性,于是积极研习,认真披阅,反复推研二论及佛门弟子神泰等所作义疏,并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书中不但明确提出因明具有工具性质,是众妙之门,是获取各种知识的门径,也指出了因明论疏中自相矛盾的一些说法,向玄奘提出质疑。

三、玄奘对定吕才,彰显因明要义

玄奘、吕才关于因明学之争的经过,在《大慈恩寺志》中有详细记载:玄奘译出因明《二论》后,引起了学僧们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竞相造疏阐发。译经僧栖玄法师与吕才是少年旧友,因二人儒释身份不同,信仰有别,经常发生争论。吕才自恃才高,宣称学无不通,闻一知十,不但博通儒道,也常涉足释典。栖玄则认为他有关佛教的议论只是隔靴搔痒,难得真理。玄奘译出因明二论后,栖玄先造疏一本见示吕才,并附书试探吕才:“此论极难,探究玄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今若复能通之,可谓内外俱悉矣。”吕才因此学问前所未闻,又耻于被试,于是仔细披阅二论,反复推研,后来又借到神泰、靖迈、明觉三法师的义疏,更加究习,反复比较,觉得三家所说虽议论丰富,文理会通,但所持观点不同,自相矛盾,由此怀疑是玄奘的宣译有误,导致他人歧解。于是他自作《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就三家所说,觉得有道理的,并加论证,成立其说,可怀疑之处,举出四十余条,加以驳斥,并在此书序言中公开向玄奘质疑。

吕才的宣战,在学僧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译经僧慧立、明常法师等先后作出维护玄奘以及其对因明的释论,辩驳吕才。而朝臣柳宣、李淳风等儒士也作书回敬佛僧,为吕才辩解。如此三番,你来我往,儒释之间关于因明的争论相持不下,朝庭遂敕遣学士们往慈恩寺,请玄奘与吕才对定。

玄奘与吕才在慈恩寺当面辩论,往复数次。玄奘首先指出吕才在语言文字上的错误而导致对因明的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吕才不懂梵文和梵汉翻译之法,因此对因明二论的译文产生了误解,导致概念混乱,例如对“生因”、“了因”二义的错误理解。其次,吕才误解因明二论译文,违反因明格式和语言规律,擅自改动译文,导致文义不通,立论错误。如将译文“极成能别差别为性”改为“差别为性”。玄奘弟子窥基后来在《因明大疏》一书中也批评说:“或有于此,不悟所由,遂改论云‘差别为性’。非直违因明之轨辙,亦乃暗唐梵之方言。辄改论文,深为可责”。对于吕才的错误,玄奘明确诚恳地指出后,又做了详细深入的讲解,耐心为吕才讲梵汉语文的不同特点和对译的基本方法,详细介绍因明的基本格式和主要概念的涵义以及因明的性质和理论特点,吕才则心悦诚服,“词屈无言以对,礼谢而退”。

以玄奘为代表的佛教学者和以吕才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之间关于因明理论的这场辩论,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唐朝初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也采取开放的文化政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在这种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文化和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玄、吕之间的这场辩论,实质上是当时儒释之间不同文化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次交锋。玄奘的胜利,再一次肯定了他在佛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地位和成就,确立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上所占有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因明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玄、吕之争的过程中,吕才及儒士们的质疑,代表了儒家学派对因明理论的不同看法,吕才虽然在辩论中失败,但他所作的《因明注解立破义图》,用通俗易懂的义图,再加上注释的方法,勾画出因明的整体结构,为初学因明者入门提供了方便。吕才在书的序言中还强调了因明的重要性:“理则包括于三乘,事乃牢笼于百法,研机有空有之际,发挥内外之宗,虽词约而理弘,实文微而义显。学之者当生不能窥其奥,游之者数载不足测其源,以其众妙之门。”(《大正藏》卷50)明确指出因明具有工具性质,是众妙之门,是获取各种知识的门径。为因明学在其他学科的广泛应用指明了方向。

因明学虽然很早就随佛教传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学界重视。玄奘以前,仍然是一门冷僻的学问。由于玄奘师徒的研习和弘传,才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吕才及儒士们也积极涉足因明的研习,但因了解不透彻而产生了误解,并提出质疑。玄奘和佛僧对此作出相应的辩驳与阐释,使学习者对因明要义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明学理论在社会上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并播及到日本和朝鲜。中国也因此成为因明学的第二故乡。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吕才传》(卷107),中华书局

2、《大正藏》,佛教导航网

3、《辞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79年

4、《大慈恩寺志》,2000年,国学网

5、杨化群:《藏传因明学》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6、陈大齐:《因明大疏蠡测》,中华书局,2006年
发表于 2011-6-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才的著作没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4:53 , Processed in 0.0354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