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9|回复: 1

仓央嘉措的诗和卧槽泥马的关系--转载 炒冷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为转帖  哦也:victory: :lol :victory:




《步步惊心》中引用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它和卧槽泥马这个典故的关系,听我慢慢道来。请所有看过步步惊心的读者都看一下这个帖子。

卧槽泥马这个典故可以说是网络时代,尤其是对中国的网络时代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华东理工大学的博士在《解放日报》上负责为草民们答疑解惑,指路照亮,他在言谈中引经据典,谈到了“卧槽泥马”这个典故的出处。以下一段直接复制自百度,据说是报纸的原文:

“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即使有相应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胜任,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

再复制一段百度百科:

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伯乐多良马。其有邻亚犁。曾与人言。“我亦善识马。有一骏马。伯乐不及。”人皆疑。欲观之。亚犁恐。乃以草泥置一卧马于槽中。众人视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驹。卧槽泥马尔。”

形容虚有其表,窃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给某人相应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无法改变的。(等同于烂泥扶不上墙。沐猴而冠)

显然这位博士的应用符合百度百科对“卧槽泥马”的定义。报纸一登出,哗然!因为实际,这个看上去什么战国策的“卧槽泥马”就是“我操你妈”,是网友们在恶搞,还特意在百度百科给它编纂了来龙去脉,文言风,古典风,人物事实俱详。这位博士显然是随手“百度”了一下,然后,就写了文章,然后编辑也……然后主编……然后就发表在了《解放日报》上。

后来据说该博士道歉了,但是也许事情是发生在这么官方的报纸,这事也就过去了。

也许以前“卧槽泥马”只是一个网络恶搞,其实,以后,它就应该变为典故了,让后人引以为戒。

完成于200年,出版于2006年的《步步惊心》,结尾有两句话,引自仓央嘉措,原文是藏语,于道泉的翻译是: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步步惊心》上的翻译是我根据类似的这个版本(记得是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但当时觉得有点拗口和繁琐,自己有一定加工后的翻译,也就是如今的这个版本: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其后,《步步惊心》的读者,在我的这个“改编版本”基础上,添加成了第三,第四,我很喜欢,所以把它们放在了我在网络上连载的《步步惊心》的结束语中,读者反响强烈,再之后,白衣悠蓝继续创作,把这首诗添加成了第十。现把第十录于此。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大概大家太喜欢这首诗了,所以传播效果惊人,中国网友转载引用时又不喜欢注明出处,等我再惊觉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整首诗都是仓央嘉措所写。记得一个小网友来问我当时为什么会想到用这首诗,为什么只用前四句,我说只有前四句,后四句是仓央嘉措的(见红色部分。补充纠正一下,前四句和最后四句,在藏文中对应的是一首诗,是汉语中的两个翻译版本,一个是于道泉版本,比较简白,近乎白话,一个曾缄版本,采用中国古体诗的格式。)中间是一个步步惊心的读者添加。她过了一会,非常肯定地对我说:桐姐姐,你搞错了,我查过百度了,就是仓央嘉措写的。

我无语。

其后,这一幕重复上演,直到我自己也“三人成虎”了,难道我的记忆混乱了?难道是我自己记错了?难道当年我看的那个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只是节录?(书是出国前看的,在东奔西走中,无数书都忍痛割爱了,随身携带的不过《诗经》和《红楼梦》)由于没有原书,我开始严重怀疑是否真是自己记错了。为什么人人都特肯定地告诉,就是全十。

但是,我回头自己看这首诗,我想即使初中生的小妹妹也应该知道,古诗讲究精炼,讲究留白,讲究不说车轱辘话。可仔细看看这首诗,第一的不相见和第十的不相遇完全一个意思,至于什么不相爱,不相恋更是重复来重复去,明显是硬凑十句,这是古诗绝不可能犯的错误,也绝不是仓央嘉措这种大师能犯的错误。所以,我不从记忆残片,只从自己的理解,也肯定这是个网络上的“卧槽泥马”事件。

终于,看到沧溟水在研究解析仓央嘉措,倾泠月告诉我,因为她的解析是建立在藏文版的翻译基础上,她的出版文集还要向藏语版的翻译作者支付稿酬,那证明她手里有非常确实的版本,于是,我向沧溟水询问,藏语版的原文仓央嘉措究竟写了几句。

她的回复很肯定:只有第一和第二。

今天我终于可以在这里郑重澄清这件事情,不是我斤斤计较,而是我和倾泠月说,此事由步步惊心而起,最后到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第十是仓央嘉措所写,甚至出现在正式的出版书中,再次误导加误导(唉!这些说是在做学问,却在网络上东抄西抄的人),这首先是对大师的亵渎,再次是对白衣悠蓝不公平,不管好与不好,那是她的文字,最后是对各位读者的误导。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要随时提醒自己对网络来源的知识持怀疑态度,都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做了那个博士,犯这种“卧槽泥马”的错误。也请以后引用这首诗的人,加上白衣悠蓝的名字。



另外:这篇文章欢迎大家转载,也欢迎大家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个认知纠正,让喜欢仓央嘉措,喜欢古诗的人欣赏到的是真正的精华。
发表于 2011-1-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200年还是2000年成书?

我想应该是2000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18:27 , Processed in 0.03129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