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9|回复: 14

关于僧宝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7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在学习关于三宝的内容.
以前一直以为四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僧宝.
可手上的资料分明写着五个比丘 :o
理由是,佛最早为五比丘说法,所以五个比丘才是僧宝.
还请前辈指点.
谢谢!
发表于 2010-10-17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多佛的书多了吧。随喜!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是僧团吗?
似乎僧宝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比丘。
发表于 2010-10-1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一点:记得经典中曾经有说最初三宝的具足的经文。就是佛为五比丘鹿苑讲法,五比丘证悟成阿罗汉,于是佛,为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

似乎这个重点在说,佛法僧三百的具足,不是说五个比丘在一起才算是僧宝

请仔细看看你那个资料,或者把资料贴出来大家看看吧。
发表于 2010-10-1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实际情况是四人以上,严格说是五人以上,但要戒律清净比丘才行。见道以上当然一个就行了。
发表于 2010-10-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僧宝

1.在大乘是指聖賢僧---就是菩薩

2.在原義是只僧團
是集合名詞
Grammar] a collective noun
是僧眾之義

不是單指一人
或是單指幾個
這裏有戒律與皈依的問題

不然
皈依僧
就變成皈依某個人
或是某團體派別

3.在中國與日本
皈依僧
就變成皈依某個人
或是某團體派別
其弊害很大

搞偶像崇拜
把某僧變成明星

或藉皈依僧變成皈依某個派..某團體
不聽話就是破戒
接下來就黨同伐異
發動宗教戰爭與政治軍事戰爭!

4.
拜請:
請看清梵文與巴利文原義
发表于 2010-10-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0-10-17 21:14 发表
一般实际情况是四人以上,严格说是五人以上,但要戒律清净比丘才行。见道以上当然一个就行了。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 和 见道以上的圣僧 两种。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圣僧是真谛僧伽。”:handshake
发表于 2010-10-17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现观为准吧

转任老的总结如下:

僧宝可分为三:1.凡夫僧宝;;2.有学僧宝,3.无学僧宝。
(一)凡夫僧:亦名异生僧,即未证圣位以前的僧伽,称为凡夫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若未生圣道,是凡夫异生,彼非学、无学,是诸论中说”。这是说明凡夫僧。此凡夫僧要受近圆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如律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在边地有清净比丘五人即可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则称为僧宝。
(二)有学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摧烦恼故学,七人是有学”。此谓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七者为有学僧宝。
(1)预流向:住于顺抉择分和见道十五刹那中者。
(2)预流果:安住于见道八智之圣者,由永尽见道所断三结(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故。
(3)一来向:向往一来果位,谓尚未断欲界第六品修所断烦恼而正策励断除者。
(4)一来果:永断欲界第六品烦恼者。
(5)不还向:励力修行断除欲界第七品至第九品修道所断烦恼者。
(6)不还果:断除欲界后三品烦恼之残余,不再还欲界之位也。
(7)阿罗汉向:勤行能断初禅乃至有顶之间一切烦恼之加行者。
此上七行者因正在断烦恼故,名为有学僧宝。
大乘圣僧从证八忍八智,位登初地,始称入如来家,绍隆佛种,乃至第十地菩萨,名为大乘有学僧宝。此依圣慈氏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列二十种譬喻僧宝,即五种预流,三种一来,十种不还,阿罗汉向及麟喻独觉,以喻大乘菩萨圣位僧。因为菩萨不入无色界,不证阿罗汉果,立阿罗汉向以喻第七地菩萨为断尽烦恼障而精进修行。麟喻独觉喻十地菩萨,是由十地菩萨不依师教,以自然智而成正等菩提故。
(三)无学僧:亦名真实僧宝,或称第一义谛僧,无为僧。此即烦恼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圣位阿罗汉,名为无学僧宝。如月称论师著的《皈依七十颂》云:“尽无余过故,第八说无学”。此无学僧只限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圣者至第十地菩萨属于有学僧,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者为佛宝所摄。
独觉圣人分为二种:一是部行独觉,谓同时多人出世修道而证无学位者;;二是麟角喻独觉,谓此独觉圣人出世证无学位时,唯独一人,犹如麟角,更无第二者,这二种独觉圣者,都是出于无佛法之时,其共同点都不说法,以神通变化示现一些境界化导众生,由于都出于无佛之时,又不说法,一般不列于僧数。
发表于 2010-10-1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以看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关于僧宝的解释吧。

按照这部经,则与现观中关于凡夫僧那条,要安居什么的违背了。

这部经似乎不是疑伪经,如果是,那别论,如果不是,看是不是了义,如果是了义,那现观是论,论与经悖,则依经。

而且,依照此经,似乎也不是说要“众”为宝,单人亦可。

[ 本帖最后由 喜饶热丹 于 2010-10-18 11:05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学无学僧,一人亦堪称僧宝,这是现观承许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

如经后文偈颂的总结:

或有一类凡夫僧  戒品不全生正见
赞咏一乘微妙法  随犯随悔障销除
为诸众生成佛因  如是凡夫亦僧宝

经中言“如是四类圣凡僧宝”,故最后一类亦称僧宝,而没有一人亦堪称僧宝的意思吧,个人觉得与现观不相违。

愿探讨。

另,“论与经悖,则依经。”未必吧,如大乘论与小乘经不同,则以小乘经为准?如中观论与唯识经不同,则以唯识方面经为准?说到底,四依四不依中,并没有依经不依论这条啊。
发表于 2010-10-1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种僧宝可是现观的难点哦,抉择可细哦
发表于 2010-10-1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扫帚啊,论与经悖,我还补充说了看经是否了义,您没看到吧,怎么举例小乘经呢?

“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这不是一人吗,没说正见比丘众啊。当然您已经说了现观也许一人为僧宝。所谓这条也没问题了。


“(一)凡夫僧:亦名异生僧,即未证圣位以前的僧伽,称为凡夫僧。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若未生圣道,是凡夫异生,彼非学、无学,是诸论中说”。这是说明凡夫僧。此凡夫僧要受近圆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如律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在边地有清净比丘五人即可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则称为僧宝。”

我说相悖的是这条啊,“心地观经”明显没说如法安居之类的嘛。但是上面这个也是说任老的总结,现观没看过。但是如果现观真的这么说,那和“心地观经”还是有点差别,还有待商榷了。


不过,针对很多人,认为凡夫僧不能为僧宝。一个僧不能为僧宝。已经够了。
发表于 2010-10-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句,似乎我没说四依这个名相。我只是说了,如果论与了义经有违背,应该依了义经。不知道这个说法有错误否啊
发表于 2010-10-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闻不广,到目前为止,世俗僧宝听到的解释都是四位具足戒者,看书里面,任老的《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确实前后都写的是五位。任老的现观《集释》,刚翻了下,还没看到对凡夫僧的论述。
《掌中解脱》第十二天(皈依),祈竹仁波切的《甚深微妙》等,都是说四位

看来应该有什么原因吧?
发表于 2010-10-1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2#

呵呵,抱歉,没注意您说的了义前提,不过现观亦源于般若,二十僧之说来自于般若经的四十八僧之说,如显明佛母义之灯说:“如此由上开示三宝的教授,所教授品三宝之中的僧宝,契经说了四十八僧等,其区分难以了知,因此论典将这些摄为二十僧而说,谓:“诸钝根利根……”等文。”,故俺个人觉得不大可能在大乘经义之间有很大的分歧。
有学无学,大乘登地以上,小乘初果向以上,一人可名僧宝,如现观“二十僧”所说,这点应属共许。
但,显明佛母义之灯还说:“能成立为僧之法——有学及无学心续的无漏智,彼为僧宝;”故,立有学无学一人亦为僧宝,实从此来。
如上所说,真实僧宝,实际上指的是这类有学无学,最后一类凡夫僧,不算真实僧宝,但也可以名为僧宝,应该是多识佛爷所谓“世俗僧宝”或“假名僧宝”,但经中所言,指的是一类统称,依经所言,
或有一类凡夫僧  戒品不全生正见
赞咏一乘微妙法  随犯随悔障销除
为诸众生成佛因  如是凡夫亦僧宝
前面明显说是一类故,所以认为一个凡夫僧亦堪称为僧宝,个人觉得依据不足。
至于说经中没有说如法安居这类的,大乘经义彼此回互,此详彼略在所多有,这点上我倒不认为任老说的有所偏差,事实上,一个和合并且如法修行的僧团方可名僧宝,应是世尊本意。
至于几个人才算僧团,汉传也有说四人,如南山钞,但说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人,故五人方称僧宝,似乎也有所本,这点留待高明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6:47 , Processed in 0.03431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