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63|回复: 9

雪歌仁波切《速疾道》密集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大師於《菩提道次第廣論》曾慈悲地說:“然能了知一切講説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依此密意,第五世班禪大師造了道次第的實修教授《速疾道》。班禪大師將道次第中的法類一一與修行相連接,指引想實修道次第的人一條快速成佛的道路。沒有長篇的抉擇論證,只有殷重、直接、易懂的修行指導,本論可謂爲道次第的實修寶典之一。


    ●時間:10/18(一)、10/24(日)9:30~11:30各1堂,

10/19(二)~10/22(五)9:30~11:30及19:00~21:00各2堂,

10/23 (六) 9:30~11:30及13:30~15:30 2堂共十二堂課。





《速疾道》 與《樂道》:密乘行者的菩提道次第實修



  第三世與第五世達賴法王所寫的《熔金論》及《文殊口訣》,並未涉及密續,它們都是從「基」慢慢開始修的角度來解釋菩提道次第。然而,二位班禪大師寫的《樂道》及《速疾道》卻都包含了密續的內容。這二部論著,可說是一位密乘行者修菩提道次第的實修手冊,裡面有許\多密續的思想。曾接觸過密續無上瑜伽部的人,當然就可以按此二部論來修。若未接觸密續者,則可刪除密續的內容,單從顯教的部分來修。全依人而定。



  此二部論著,與其他道次第的論著不同,在實修方面,寫的特別好。如道次第,該如何閉關?從早到晚,如何做?裡面都講的很清楚。所以,從「實修課」的角度來說,可從這二部論著學到很多東西。



  再者,此二部論著的名稱,也可感受到它們具有密法的內涵。《樂道》之樂,意指「樂空無別之樂」。《速疾道論》之速疾,指的就是「快速的道路」,亦即密乘「即身成佛」之意。



  此二部論著,若從密續的角度來修道次第,其所修的法,當然是最深奧的修行方法,極為殊勝;但若從初學者的角度來修,初期要修的內容,它們講的就不是那麼深,不會前後上下廣大地連接來修,內容不講太深入。



  學習《速疾道》,於道次第實修上,幫助很大。更何況《廣論》太廣了,我們會學的很散亂。若能透過《速疾道》,比較能夠掌握到《廣論》重要的內容。



《速疾道》:「無比大悲心利鉤  拔濟他佛所難救  難調暴惡諸眾生  虔禮最勝釋迦佛  

        怙主彌勒廣大行 弘深中觀文殊尊  龍樹無著贍部嚴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上為《速疾道》的禮讚文。第一個偈頌,禮讚的對象是世尊,第二個偈頌,禮讚的是廣行的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以及深見的文殊菩薩與龍樹菩薩。



  禮讚世尊時,提到了「大悲鉤」,確實是如此!其他的佛,沒辦法救我們,或者說,有點不敢救我們!我們這種末法娑婆世界的眾生,超「皮」!極難調伏!我們身處的賢劫,會有一千尊佛降世,但其中的九百九十九尊,都不敢接受、攝受我們,只有釋迦牟尼佛,勇敢地站出來,願意渡化我們這些別的佛都不敢攝受的眾生。因為世尊如此偉大,我們更應深念其大恩,家中若有佛堂,不可以沒有世尊的像喔!至於其他的佛像,則隨個人,沒有硬性要求。



  平常大家喜歡念誦的《地藏經》、《阿彌陀經》、《普門品》…等,都是世尊所開示的經典。沒有世尊,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內容,因此,我們要感恩、祈求世尊,這點非常重要。若不如此,有一點…好像世間說的不孝順的孩子,或不念師恩的學生。不孝順、忘恩負義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理解與感念世尊的重要性,是所有佛弟子都應盡的本分。



  我們是學習大乘法門的佛弟子。世尊圓寂後二百年,大乘佛法就衰敗了,於此危機的時刻,是誰拯救了大乘佛法,延續了大乘的法脈?是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二位。大乘佛法中,廣行的法門,由彌勒菩薩保存下來;而深見法門,則由文殊菩薩維繫下去。沒有二位菩薩,大乘法早斷了,我們今天也無緣得見。



  彌勒與文殊二位菩薩,分別將傳承傳給了後繼者。彌勒與文殊二位菩薩,屬天道,若祂們只將法保存在天道,於人道眾生,起不了作用啊!法,必須有「人」接,因此彌勒菩薩就將廣行法門傳給無著,而文殊菩薩則將深見法門傳給龍樹以延續派脈。如此一來,能成佛的大乘佛法的方便與智慧法門,都得以保存於人間。四位菩薩的功\德很大,所以我們也應禮讚祂們。



  龍樹菩薩的深見法門,傳到了佛護、月稱…大正理杜鵑、小正理杜鵑。這大小二位正理杜鵑,阿底峽尊者都有接觸過,因此,阿底峽尊者就從大小正理杜鵑那裏傳承了深見的法脈。無著菩薩傳下的廣行法門,不中斷地傳到了金洲大師,再傳到阿底峽尊者。後面,接著禮讚阿底峽尊者以及興盛他整個法脈的大弟子們。



  《速疾道》:「講修勝主阿底峽  傳噶當教仲敦巴  四瑜伽士三昆仲  噶當上師我虔禮」  



  首先,我們對阿底峽尊者要有信心。龍樹與無著的法脈,是否圓滿地傳給阿底峽尊者?這是第一個問題。若沒傳到,法脈就斷了,那麼現在我們所學的,就沒有傳承了。事實上,阿底峽尊者,不僅獲得龍樹與無著的傳承法脈,而且他在教理及修證上,都極為殊勝,是一位偉大的大成就者。



  阿底峽尊者的年代,龍樹與無著的教法,極為興盛於印度。當時,印度有二間最為著名的佛學院,一是那瀾陀大學,一是止迦摩囉室囉。這二所重量級的佛學院,有眾多一等一的大成就者,而二所佛學院,都公認阿底峽尊者為頂嚴。由此可知,阿底峽尊者圓滿獲得了廣行與深見的傳承,他是非常了不起的、圓滿的大成就者。



  阿底峽尊者極欣賞仲敦巴大師,認為他能圓滿地承接尊者的法脈。因此,阿底峽尊者圓寂後,法脈仍繼續傳承下去,沒有中斷,全是因為仲敦巴大師完整傳承了尊者圓滿的教法。仲敦巴大師,是一位在家居士。



  仲敦巴大師之後,也有很多很殊勝的弟子,他們都是偉大的大成就者。如四瑜伽士、三昆仲。四瑜伽士,即強秋仁千(菩提寶)、霍查恰赤秋(霍查是地名,恰是家族姓名,赤是法座,秋是殊勝。)、恰踏兒敦巴(恰踏兒是清掃者,敦巴是導師。)、謝饒多傑(謝饒是智慧,多傑是金剛。)這四位都是噶當派非常非常著名的成就者。《廣論》在不同的地方也都提過這些成就者的名字,法尊法師一定有翻譯他們的名字,但我不知道他如何翻,所以這裏就直接念藏音。



  三昆仲,有博朵瓦、堅額瓦、樸窮瓦,他們三位是兄弟,故曰三昆仲。仲敦巴大師之後,噶當道次第的傳承一分為三,一是口訣派,一是教典派,一是道次第派。其中,教典派的祖師,即博朵瓦。堅額瓦是博朵瓦的大弟,他是口訣派的重要祖師,《傳承上師祈請文》中,也有他的名字。樸窮瓦,是博朵瓦的小弟。他們三位,都是噶當派的祖師。



  噶當派,意指阿底峽尊者傳承的教派。此處即禮讚噶當派的祖師。



  噶當派的「噶」,乃「佛經、佛典」的意思,「當」則是「變成教授」的意思。因此,噶當,即「佛經變成為教授」之意。平常,我們總講「念經」而不講「修經」。而噶當,則指佛經變成可以修行的教授,如是而修者,則叫「噶當派」。



  接著禮贊的是宗喀巴大師。



  《速疾道》:「圓滿聖教善慧海  講辯著濤浪飛空  潔白美譽濺十方  頂禮善慧名稱足」  



  前三句在於解釋「善慧」與「名稱」,第四句則將之連起來而稱「善慧名稱」(藏音「洛桑札巴」),即宗大師之名。善慧,藏音「洛桑」;潔白美譽,藏音「札巴」,意指名聲廣大,即第四句的「名稱足」。西藏有個說法,偈頌的字句與意義,要對仗,就像人有二條腿。



  宗喀巴大師的名字叫「洛桑札巴」。洛桑即善慧,意指宗大師通達一切佛教,其智慧如大海般深廣,故曰「圓滿聖教善慧海」。



  宗大師如大海般的善慧,如何像大海的浪花灑遍我們全身呢?主要是透過講經、論著、辯論等方式,傳遞給我們,此即「講辯著濤浪飛空」。宗大師將他的智慧分享給我們,於是大家都讚美他與其佛法事業,此即「潔白美譽」之意,代表他很出名、名聲很大的意思,十方都有他的聲名。這樣的一位洛桑札巴(善慧名稱),我們應頂禮他。



  噶當派,雖然在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大師圓寂之後,佛法已有點衰弱,沒有一位大家公認信服的上師出現,所以就變成各走各的路。但到了宗喀巴大師,他又成為大家共同認可的上師,所以法脈又重新匯集起來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宗大師實在非常偉大。



  《速疾道》:「善慧法幢勝士擎  語中自在善慧海  示無謬道諸恩師  虔禮悲鉤祈攝受」



  接下來,第四世班禪大師,及第五世達賴法王。善慧法幢(洛桑卻吉賈千),即第四世班禪大師。語自在善慧海(昂旺洛桑嘉措),即第五世達賴法王。《速疾道》的作者是第五世班禪洛桑耶謝,而第四世班禪大師與第五世達賴法王,都是他的上師。而且,第五世班禪洛桑耶謝,寫《速疾道》時,乃依《樂道》及五世達賴法王寫的《文殊口訣》為主要依據,故他禮讚此二位上師,原因就在這裡。



  宗大師的法脈,有無清淨的傳承?有的。宗大師本身向上承接了清淨的傳承,而宗大師之後的弟子們,則蓋\了很多的大寺院,如三大寺、札什倫布寺…等。這些寺院中,僧眾們辛勤地學習與修行,很多一等一的大成就者,紛紛出現。直到現在,這個法脈仍然十分清淨的存在著。如此清淨的法脈,我們可以放心的追隨與學習。



  《樂道》的禮讚文,比較簡單,僅禮讚宗大師與世尊、金剛持無二無別。《速疾道》的禮讚,則從世尊開始,到彌勒、文殊、龍樹、無著、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大師、四瑜伽士、三昆仲、宗大師、第四世班禪、第五世達賴法王為止。



  《速疾道》:「在此,為了引導具有善緣,不願耽溺于華麗的辭藻,而一心希求一切種智的有緣眾生,令其趣入圓滿佛地的菩提道次第引導。」



  所謂的「具有善緣」者,不是那種光於文字上的希求,而是真正希求自己的身語意趣入實修的、成佛的道路上。



  為什麼這樣講?很多人雖然有學《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往往只是一種文字上的希求。也就是,自己會解讀,但不會修。這種人只會一天到晚看別人這有問題、那有問題,自己在佛法上,修的愈來愈差,但抨擊他人的炮火,卻日益猛烈。如此一來,修的只是文字,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甚至,幾乎可以說,原本的藥方,反成毒藥,沒法救了!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情況。



  為了救這種眾生,所以班禪大師勸誡他們不能只在文字上學習,一定要希求自己的生命、身語意能改變,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宗喀巴大師雖然寫了那麼偉大的鉅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後代的眾生,卻產生這種只執著皮毛而不求甚解的問題,班禪大師為了去除這種缺失,才寫了《樂道》、《速疾道》等書。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世班禪大師在《速疾道》中,補充了上師們的種種殊勝。大家請念一下。



「總文分二: 甲一:講述傳承上師的源流,由此對道的數量、次第生起決定;
       甲二:生起定解後,正于道次第修心。 」



  甲一講的是傳承上師們以及道次第傳承的殊勝,即造者殊勝與法殊勝,這二件事情都有講,故也應思惟。甲二的部分,《速疾道》一如《樂道》直接切入依止善知識、上座、下座、正、行結行等內容。所以,甲一這地方,是《樂道》與《速疾道》不同的地方。



  《修心七義》,次第如下。首先,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思惟傳承上師與法的殊勝。他們的歷史與傳記,應思惟而生起強大的信心。若無信心,後面的七支供養與祈求,都不會有力道啊。第二件事情,在他們的面前頂禮、修七支供養、殷切祈求。未正修之前,要有前行準備,即七支供養、祈求上師。第三件事情,開始修慈心,這才真正開始進入正行。第四件事情,好好修悲心。第五件事情,好好修菩提心。第六件事情,將逆緣轉變成善緣。特別是平常煩惱生起的對境,有情或無情,我們應於煩惱生起時,特別去對治、去除煩惱,此即第七件事情。《修心七義》的次第,與《速疾道》是一致的。



  同樣的道理,這裏,上座的正行或前行之先,要有信心,必須思惟上師與教法的功\德,這個非常重要。

《速疾道》:「甲一:上師源流:如同江河源自雪山,正法的流傳則源於聖教的教主、圓滿的佛陀——釋迦世尊。此三士道次第,有廣行道次及甚深道次兩種:前者從釋迦佛傳給至尊彌勒,其後由無著、世親兄弟等次第相傳而來…」



  廣行的傳承,由世尊傳彌勒菩薩,再傳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



  「如同江河源自雪山」,水源清淨,大家才能引用此水,同理,佛法的源頭,一定要清淨。佛法的源頭是誰呢?是導師釋迦牟尼佛。世尊所講的一切八萬四千之法,目標只有一個,即讓一切眾生成佛。



  眾生要成佛,但那麼多的成佛方法,要怎麼用?如何依次上去?這邊一開始就談到,三士道次第的法,統攝了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一切法門,它能用到大小乘、顯密的任何修行上。



  修三士道次第的法,重點有二,一是廣行,一是深見。其中,又以廣行為重,故一開始,先講廣行。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深見的法比較早。佛圓寂後四百年,文殊菩薩就將深見的法傳給了龍樹菩薩,而佛後九百年,彌勒菩薩才將廣行的法傳給無著菩薩。二者有時間先後之差。但一般而言,都會先講廣行,再講深見。平常佛像的排置,也是這個次第。



  以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例。彌勒菩薩的位置必須高於文殊菩薩,或觀世音菩薩與文殊菩薩二者來說,觀世音菩薩的位置比較高。這是因為…一般來說,智慧與心的善良,善良比較重要。心不善良,會傷害眾生,至於有沒有智慧,則無所謂,心地善良,起碼就不會傷害別人。也因此,善良慈悲的法門,比智慧法門重要。又如,大小乘,也不是從智慧的角度來分的,而是從菩提心的有無來區別。因此之故,一開頭會先講彌勒傳無著的這個廣行傳承,接著才講文殊傳龍樹的深見傳承。



  《速疾道》:「後者從釋迦佛傳給文殊菩薩,再由龍樹菩薩等次第相傳而來。最終這兩種傳承匯集於阿底峽尊者。」



  同樣的道理,我們唸《傳承上師祈請文》,也是先廣行,後深見。



  《速疾道》:「上師源流:如同江河源自雪山,正法的流傳則源於聖教的教主、圓滿的佛陀——釋迦世尊。此三士道次第,有廣行道次及甚深道次兩種:前者從釋迦佛傳給至尊彌勒,其後由無著、世親兄弟等次第相傳而來;後者從釋迦佛傳給文殊菩薩,再由龍樹菩薩等次第相傳而來。最終這兩種傳承匯集於阿底峽尊者。在聖教中,龍樹菩薩素來被稱為第二佛陀,而龍樹菩薩所通達的一切佛法,阿底峽尊者也無不通達,因此對阿底峽尊者應生起他是聖教宗主的敬信心。 」



  覺窩,指的是阿底峽尊者。這是一個非常清淨的口氣、敬語。有時,我們也會說「覺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對有情也會這樣說喔。這個詞,是非常清淨的意思,對象不限於上師或母親,總之就是我們心裡最珍愛、疼愛的意思。因此,阿底峽尊者是大家心中最珍視的一位上師,所以就稱他為覺窩。



  你們聽過「拉薩覺窩」嗎?西藏拉薩那邊,有一尊唐朝文成公主帶來西藏的一尊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家都會去朝聖,我們即稱之為「覺窩」。你們叫什麼?喔,等身佛。一般我們都會問:「去拉薩,你有沒有拜過覺窩?」



  有時我們會開玩笑,說住在拉薩的人反而沒拜過覺窩。意指對於身邊的上師,沒有努力跟著他學,反而遠道而來的上師,就一直拜他、跟他學。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說,住在拉薩的人不會去拜覺窩,長途拔涉而來的人,才會拜到覺窩。哈哈…。這些住在拉薩的人,可能心裡想,覺窩一直在這兒,隨時都可以去拜,但這樣一來,反而都沒去。



  《速疾道》中提到,廣行與深見的傳承,都傳到了阿底峽尊者。有些人,不免懷疑:「深見的法,如此深奧難懂,阿底峽尊者,真的有傳承到嗎?有圓滿的傳到嗎?」因此,班禪大師在這裡就特別強調,龍樹所理解的法,阿底峽尊者無一不懂!我們對阿底峽尊者要有信心。事實也是如此。尊者所寫的論著,內容與龍樹的《六正理聚》完全一模一樣,由此可知尊者必定通達了龍樹深見傳承的所有密意,如此才有辦法寫出這樣的論著。因此,我們不必懷疑,可全心全意的依止阿底峽尊者。

  佛所說的一切法,都可攝入三士道的法,而我們現在跟著阿底峽尊者或宗喀巴大師所學習的三士道次第,傳承清淨而圓滿。



  何謂圓滿?代表此法同時包含了廣行與深見的法,因此之故,我們跟著學,一定能成佛。法身與色身,都要得到,才能成佛。為了獲得法身,須修深見的法,為了得到色身,則必須修廣行的法。三士道次第,既有廣行也有深見,可以說,能成佛的因,都圓滿具足了。



  何謂清淨?清淨,指的是傳承。一個完整的法,毫無中斷地傳下來,即是清淨的傳承。例如,彌勒菩薩傳廣行的法給無著菩薩,這個法脈,一直不間斷地傳到阿底峽尊者,又傳到宗大師,法脈十分完整而清淨。而深見的法脈,則從文殊菩薩到龍樹菩薩,亦不間斷地傳到阿底峽尊者及宗大師,也是非常圓滿而清淨。



  阿底峽尊者圓寂後,深見及廣行的法脈,是否中斷了呢?沒有。他的弟子仲敦巴大師,完整地承接了阿底峽尊者深見與廣行的傳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速疾道》:「阿底峽尊者將此道次第秘密地傳授予善知識仲敦巴,仲敦巴尊者曾不解地問:「尊者為何對他人傳授密咒,而對我傳這個道次第呢?」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沒有找到可以托付這個法的人呀!」 然後把這個法口授給了仲敦巴尊者,這是加持他成為教法之主,也是善知識仲敦巴弘法利生的事業將來極為廣大的緣起。 」



  阿底峽尊者圓寂之後,其法脈的教主,即仲敦巴大師。仲敦巴大師,當時有一點…尷尬啦!因為,仲敦巴大師是在家居士,而尊者其他弟子,其中不乏學問證量都很高的出家人,當尊者將高級的密續傳給其他弟子,而《道炬論》等道次第的傳承,尊者則秘密的全部傳給仲敦巴大師之時,尊者的做法…一般人會難以接受啦。但是,後來,當仲敦巴大師傳《道炬論》而顯現出與尊者相同的傳法力量之時,大家才明白當初尊者傳仲敦巴大師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不能說在家人不可能修道次第喔,因為仲敦巴大師也是一位在家居士。但大家要知道,仲敦巴大師可不是一般普通的在家居士!他是跟出家人差不多一樣的這種在家居士,哈哈!持守五戒非常圓滿的優婆塞或優婆夷,幾乎跟出家沒兩樣,非常接近了。所以,也不是一定非得出家不行。



  阿底峽尊者會有這種做法,是因為他有神通力,能預知未來的緣起。果然,日後仲敦巴大師弘法的事業,極為廣大。



  仲敦巴大師之後的傳承上師,你們唸一下。



  《速疾道》:「其後,大善知識仲敦巴講授於瑜伽自在大阿蘭若師,又傳至內烏素巴,他傳給塔瑪巴及傑欽波二人。」



  此即仲敦巴大師傳下來的道次第派。



  「善知識仲敦巴還將道次第傳給了京俄瓦.戒熾,戒熾傳給甲域瓦。這兩種是噶當教授派道次第傳承,法王宗喀巴大師從洛紮大成就者事業金剛處獲得。」



  仲敦巴大師傳給京俄瓦(即堅額瓦或促青巴),再傳甲域瓦等等,此即口訣派或教授派的傳承。



  噶當派的道次第派與口訣派傳承,都傳到了宗喀巴大師手中。宗大師是從洛紮大成就者事業金剛(此即虛空善幢,藏音:南喀賈千。而洛紮大成就者事業金剛,藏音:洛紮著千雷給多傑。洛紮,指地區;著千,是大成就者;雷給多傑,即事業金剛。)之處獲得此二傳承。我們是講虛空善幢。從《傳承上師祈請文》就可看到此二傳承的最後都是虛空善幢。



  「此外,由仲敦巴尊者傳給善知識博多瓦,博多瓦傳給善知識多瓦及霞熱瓦的噶當教典派道次第傳承,宗大師從紮古寺大堪布法依賢處獲得。 」



  再來,仲敦巴大師傳給博多瓦,此即噶當教典派。仲敦巴大師傳博多瓦,而傳妥波瓦(即此處之「多瓦」,但應該唸「妥波瓦」才對。)再來才是霞熱瓦。宗大師有沒有獲得此傳承呢?有,宗大師從察扣堪千卻賈桑波(即昨天提到的「法依賢」。《傳承上師祈請文》中,教典派最後一偈頌即有「法」、「依」、「賢」三字,分散於三個句子中。)而得此傳承。



  道次第派與口訣派的傳承,宗大師從「虛空善幢」獲得,教典派的傳承,則從卻賈桑波(法依賢)那裡獲得。



  《速疾道》:「這些上師相承的次第在《道次第祈禱頌》中有明述。」



  這句話是說,宗大師之前有哪些上師,大家看《傳承上師祈請文》即知,也意謂傳承上師這部分,我們已講到了宗大師。



  宗大師一生當中,大多是文殊菩薩親自口頭指導他,不僅在佛法、修行上給予珍貴的教授,連宗大師該帶哪位侍者去什麼地方見什麼人這種事情,也向文殊菩薩請教。文殊菩薩給予宗大師教授時,特別注重三樣事情,可說最主要就是這三個了,它們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後來,宗大師就寫了一本《三主要道》,裡面的內容,全來自於文殊菩薩的教授。換言之,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乃文殊菩薩教授的核心。



  日後,宗大師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鉅著。也許\,大家會疑惑:「《廣論》是以三士道的次第寫的,難道宗大師看上了其他的法?因為《三主要道》不再重要,所以轉而重視其他的法?…」



《三主要道》與《菩提道次第廣論》,體性一,毫無區別。只不過,二者持的角度、分類不同而已,但法的內容,完全相同。怎麼說完全相同呢?出離心,指的是下士道與中士道,菩提心與空正見,則是上士道。



  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意樂」,而空正見,則是上士道的「加行」。因此,《廣論》與《三主要道》的法,還是一樣的。然而,當我們說「一樣」時,意指出離心與下中士道的法相關,好好修學下中士道,才能生起出離心;上士道的意樂圓滿,才能生起菩提心,加行圓滿,即能成就毗婆舍那空正見。



  其實,不僅後人會懷疑,當時,文殊菩薩也考驗了宗大師。文殊菩薩試探宗大師問:「你寫的,是不是我傳給你的法?你是不是覺得我傳給你的法不足夠,所以再去找其他的法呢?」宗大師隨即給予正答!他說:「文殊菩薩您給予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是最核心的法要。我只是透過下中上三士道次第的分類方式,來說明核心的《三主要道》。」文殊菩薩一聽,知宗大師理解無誤,當下考試過關。



  所謂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之《三主要道》,重點還是在「上士道」!因為三項中就有二項屬上士道,再者,重點也的確在此。同理,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如此。雖然《廣論》以三士道次第來講述,但其重點,仍在於菩提心與空正見。何以見得?我們看看頁數即知矣!上士道,佔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由此可知,宗大師的重點與目標都是在上士道。



  有時,我們會誤解三士道次第,以為自己應該先走下士道,修好了再修中士道,最後才修上士道,而殊不知宗大師整本《廣論》的目標或重點,都只在上士道,即菩提心及空正見。下士道與中士道,只是為了進入菩提心的一個「前行」、一個暫時的目標而已,故宗大師的用詞是「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此即代表我們真正要走的,不是這二條路,而是上士道!



  很多人以為下士道要修的非常好之後,才談得上中士道;中士道修的非常好了,才談上士道。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若你這樣想,永遠無法掌握下中士道的修行方法,也不會達到宗大師認定的下中士道的目標。



  宗大師認為,我們的重點是上士道,為此一目的,所以才要準備下士道與中士道。若無此認知,怎樣修都修不到「共下中士道」應有的標準,只能變成「不共的下中士道」,如此一來,反成修上士道的障礙!因此,實修道次第時,心裡所有的目標與方向,都應向著上士道,眼前的起步,則從下中士道開始。千萬不能眼前修下中士道,所以目標也放在下中士道。



  我倒過來講好了。要成佛,必須斷除二障,而這些,唯「空正見」才辦得到,除此之外,無一能斷二障。當以空正見斷除二障時,不僅應加強我們對於對境空性的了解力量,也應增長有境的智慧。了解對境空性的法,能增長智慧的力量,於此同時,菩提心亦能大大提升有境智慧的力量。欠缺菩提心的空正見,只斷得掉煩惱障,無法斷除所知障。因此,想用空正見斷除二障,其菩提心的力量,一定要很強才行。



  有菩提心的心,跟一般人的心,完全不一樣!他的心力本身很強、很廣、很大,自然地,智慧也相對加深加廣加力。因為他不會光從一個角度看事情,而是能以無量無邊的角度來看。有了菩提心,有境的心的力量,才能無量倍的增長。因此之故,空正見若有菩提心相伴,即能成佛;無菩提心,最多就解脫而已。所以,菩提心的有無,差別實在很大。



  總之,要成佛,必須斷除二障;要斷二障,必須有空正見;空正見呢,必須有菩提心的力量才能發揮強大的效用,否則,達不到什麼作用。先有菩提心,後有空正見,這是最好的。



  該如何生起菩提心?必須先有大悲心。大悲心,並非世間的悲心。世間的悲心,只能看見眾生受苦,卻完全不懂眾生苦的根源在哪裡,不明白眾生為什麼會苦,所以,只能表相上地幫助眾生減緩痛苦。



  世間享受的當下,本身就已經是苦了。一般人對此,一無所知。因此,世間的悲心,不能算是大悲心,因為他對於眾生苦的根源,完全不了解。



  輪迴本身就是苦,而苦的因在哪裡,大悲心都一清二楚。這些自己要先有體會才行。自己身上輪迴的苦,無知也無覺,別人身上的苦,又怎會有感覺呢?於自、於他的輪迴之苦都有了感受之後,此大悲心,才不會淪為世間的悲心。
发表于 2010-10-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发表于 2010-10-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强烈随喜!
发表于 2010-10-1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发表于 2010-10-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发表于 2010-10-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十赞叹 感恩分享
发表于 2010-10-6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发表于 2010-10-6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后续
随喜台湾同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6:39 , Processed in 0.03313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