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80|回复: 25

现观心要疏 - 怎么产生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仰产生容易吗?学习心要疏可知:很不容易。

现观利益的主要对象是大乘定种,兼利其他。
分二:一钝根,二利根。
本论开始的皈敬颂,正是为此二正所化机,对般若生起信仰,从而趣入修学而造。

钝根、利根,生起信心的情形,略概括如下:

综述
善察根器者,应知因果理,利钝与迷信,宁有定种乎?

钝根生信
钝者随信行,闻赞佛母辞,即无疑生信,勤学转锋利。

利根生信
利者听闻志趣兴,量刃挥入隐蔽林,无谬大用了知已,恒习疾进无生现。

释疑
我看了利根生信一段,不禁问:以前,看了书,说一听就产生信仰的,是利根,这怎么就变钝根了?
但心要疏中的解释,确实是:利根一定要以了解隐蔽义,基于无错误的理由,才能生起坚定的信心。
所以,不需要以量为理由,而以其他方式,马上毫无怀疑地生起信心,不是此处的利根。

[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10-8-16 16:01 编辑 ]
发表于 2010-8-1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听就产生信仰的,是利根,这怎么就变钝根了?
------------------------------
一听就产生信仰的,不周遍是听不懂就信仰的。一般人往往容易把“一听就产生信仰的”,理解为听不懂就信仰。
发表于 2010-8-1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听就产生信仰的”,理解为听不懂就信仰。
------------------------------------------
如果从语言逻辑上看:一听就产生信仰确实是利根者。因前世修行佛法福慧善根累积故。但现实情况这种人难遇啊!八十四大成就者就是例子。
发表于 2010-8-1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钝根生信
钝者随信行,闻赞佛母辞,即无疑生信,勤学转锋利。
利根生信
利者听闻志趣兴,量刃挥入隐蔽林,无谬大用了知已,恒习疾进无生现。

这里的说法确实有些矛盾
首先说:钝根的信,听到类似“赞佛母”的文辞,就生信了,然后要开始“勤学”并使之转锋利。学什么呢?肯定是要学知识性的东西,而不是继续学“没有知识的那种”信心吧。
其次又说:利者的信,开始也是很有兴趣,难道这种兴趣来的时候是对“赞佛母”这样的文辞持怀疑态度,才开始有兴趣么,这样的开始不是和所批判的知识分子只学不修的很相似么。
所以说,利者的信的开始也应该和钝根信一样。但钝根也要要“勤学转锋利”,利根也要“量刃挥入隐蔽林”,看来都是结局很“锋利”的样子。那这里的钝根和利根还有什么区别的呢?
结论,这个“钝根之信”与“利根之信”解释还是有问题的。不够标准。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书本教条。当面对一个人时,不能应用这个说法,不能做出判断,那么这个说法肯定是欠解释,或者没有用,说的不对。
发表于 2010-8-1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略有所思:

大多数人,听不懂也看不懂,只有勤学方可增上
少数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

为什么会如此呢?

唯"量入"的能力,即比量逻辑地推演与现量直觉地感受,后者更为可贵

至于什么前世今身之论,不以为然------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所说,针对凡夫,不是地上菩萨。

“勤学转锋利”,是说顿根也是由因缘而有,不是固定的,勤学可以转利根
迷(不完全明白)信的,不是利根

听闻善法,利根便会起求索之志。但利根必须以因明,去除层层障碍,比量明见难得的空性,才会确信般若的无错误,并且有成办菩提之果的大用。
即得策矣,便不旁顾而速行之,是谓利根也。

凡夫对现前不可知的隐蔽义(空性),不可能马上比量了知。故立即生信者,非利根也。
发表于 2010-8-18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angar 于 2010-8-17 22:03 发表
这里所说,针对凡夫,不是地上菩萨。

“勤学转锋利”,是说顿根也是由因缘而有,不是固定的,勤学可以转利根。
迷(不完全明白)信的,不是利根。

听闻善法,利根便会起求索之志。但利根必须以因明,去除层层 ...

傻子,疯子、脑残的、有智障的人你让他勤学能转成利根吗?:lol 还的讲三世因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文章:
现观利益的主要对象是大乘定种,兼利其他。分二:一钝根,二利根。......

“勤学转锋利”是在说顿根里面的,楼上认为顿根是脑残吗?
发表于 2010-8-18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angar 于 2010-8-18 14:18 发表
请看文章:
现观利益的主要对象是大乘定种,兼利其他。分二:一钝根,二利根。......

“勤学转锋利”是在说顿根里面的,楼上认为顿根是脑残吗?

这里所说,针对凡夫,不是地上菩萨。
----------------------------------------------
针对“凡夫”是什么意思?难道脑残的人就不包括在凡夫里吗?是你说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得啰啰嗦嗦一下吧:这里整篇都是针对大乘定种。
如果对地上菩萨说,原贴中“不需要以量为理由,而以其他方式,马上毫无怀疑地生起信心,不是此处的利根”,也是周遍的。
而说针对凡夫,也以大乘定种为前提。这里讨论的是现观,如果不是现观的化机,当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发表于 2010-8-1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根、钝根与大、小乘无关。难道声闻,独觉不是利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复下1楼的话:
现观利益的主要对象是大乘定种,兼利其他。分二:一钝根,二利根。
后面写的,是这个“主要对象”的顿和利。
发表于 2011-1-3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angar 于 2010-8-16 16:00 发表
信仰产生容易吗?学习心要疏可知:很不容易。

我看了利根生信一段,不禁问:以前,看了书,说一听就产生信仰的,是利根,这怎么就变钝根了?


个人以为

一切都在这【一听就】的文字后面,藏着答案


利根以其挑剔敏捷的心智,一听就发现了其究理透彻的关键是合量的,所以信


顿根以其厚朴诚信,虽不明理,一听,心下就感受到了说者心中在其道理摄持下,发出于外的至诚之情,所以信。


问题不在【一听就】的短暂时间上,而在所听东西的实质上,一听之下,都能分别满足顿、利各自心中所寻,所需的机缘

所以机缘到时,顿、利,都能有一听就信的情况发生!


[ 本帖最后由 A面B面 于 2011-1-3 20: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用比喻说下比量非量的区别比较好吧,如下:
比量:有点象数学里面的定理,是经过严格逻辑证明的结果。
非量:有点象数学里面的猜想,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感觉上是。

真以比量了解的,由于其合理性已经经过了证明,故此难以动摇。

利根者对非量的了解,是不满足的,故会马上追求比量的证明。一旦比量了解了之后,即会对大乘法宝--般若波罗蜜多,产生确定不移的皈依,并时时用之作为修学实践的准绳。

非量了解即满足的,之所以称为顿根,我想,是因为其在修学过程中,不时会有疑虑而脱离大乘修行吧。不然,大家修学过程都一样,区分也就没什么大意思了。当然,能坚定地依具格上师指导而修学,不比利根差吧,因为其师以量知为他制定了规划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学习一些对利根、顿根的看法

利根随法行,顿根随信行,为什么随信行相比之下,不是利根呢?原来还不很清楚,这段时间看书,比原来更清楚一些了,如下:

按理由说
凡夫不可能现量了解法性,故须比量。
随信行者,没有比量了解,故未见空性。由于对法性不了解,在行持上难免执著,功德不大,进步不快。
随法行者,用比量了解了法性的真实之义,执著的根本发生了动摇,实际行动上也大有改进,故此修学进步很快。

按经论说,略引《大般若经》一段: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速能成辦一切智智耶?」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速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生滅故。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則為鄰近一切智智。」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行色為行相,若行色相為行相,若行色無相相為行相,若行色為行相,若行色為行相,若行色為行相,若行色為行相,若謂我能行為行相,若謂我是菩薩,能有所行為行相,若謂我是菩薩,能有所得為行相。
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無相相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謂我能行為行相,若謂我是菩薩,能有所行為行相,若謂我是菩薩,能有所得為行相。若作是念:『若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亦為行相,當知是菩薩無方便善巧,雖有所行,非行般若波羅蜜多。」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5:45 , Processed in 0.0344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