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04|回复: 6

关于早期佛教的佛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9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上见到有的文章中说

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一世纪,是佛教艺术的所谓“无像期”,。。。



而实际上佛教中有佛在世时已造8岁12岁25岁等身像的说法,及优填王造像说。优填王造像,是有相应佛经记载的,(8岁12岁25岁等身像,有无经、论记载不清楚,欢迎补充)但学术界某些“专家”恐怕是不承认记载优填王造像的佛经吧。所以他们才有,早期无佛像的论点。


我出于好奇查了十诵律


《十诵律》

给孤独居士往到佛所。头面作礼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若世尊游行人间教化时。我恒渴仰欲见佛。愿世尊与我少物使得供养。佛即与发爪甲。汝供养是。即白佛言。世尊。听我以发爪起塔。佛言。听起。。。
尔时给孤独居士信心清净。往到佛所头面作礼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应作。愿佛听我作菩萨侍像者善。佛言。听作。

这段文字反映了在佛在世时,人们就希望建立一些具象的释迦佛的代表,对之如同对佛本人一样地恭敬礼拜供养。
虽然其中确有“佛身像不应作”这一句,但其实这句话,还不能说明当时没有8岁12岁25岁及优填王所造像。因为这很可能是当时造的佛像很少,并且是指佛陀不赞成人们随便做自已的像。

综合而言,实际情况可能是:
佛在世时佛像造得很少,很郑重,没有很多尊,这些像可能都是经过佛陀亲自开光、认可的。佛陀不认可人们随意造佛像。佛陀入灭以后,十诵律所记载的戒律变得有点过时,这已经不再是佛陀游化诸国人们还有可能亲见圣者的年代了,所以后来,僧团也达成共识,佛教戒律变为许可造佛像,于是佛像逐渐被较广泛地建立、塑造。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查“佛像”,也能查到一些内容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若苾刍知与此佛像物回与余佛像。若知与此窣睹波物回与余窣睹波。。。

这段文字说明,明显是有佛像的,显然戒律允许有佛像存在,当时佛像上或佛像旁边还有人们供养给佛像的物品。
网上查资料,是说《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似乎比《十诵律》稍晚。
这反映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的时代,佛教僧团中已明确了这一点:人们可以发心造佛像。

总之,“早期佛教无像说”,仅是现代人对《十诵律》断章取义而产生的一种错误论点。

[ 本帖最后由 moonlight 于 2010-3-29 14:11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点我也有看法,如:

佛在世时无佛像
密宗的关键就是口念咒手作印意想为本尊
密宗全是大日如来说的
大乘非佛說
大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等等。


常常在主流官方资料读的到这些看法,好像事实,其实呢?

我不是学者,但认为佛在世时当然有佛像,‘密宗’大概不全是大日如来说的,密宗的关键也不就是口念咒手作印意想为本尊。而且我猜,大家都那样说,是因为以前前輩和当时的‘权威’都那样说,垄断了佛学界,成为了唯一的观点。

最可悲的是,我们大乘宗派的佛学院自己当官方讲义说大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非佛說,而佛教徒还很高兴地以为这是真的,没啥人去质疑。你可以想象基督徒神学院官方讲义自己说圣经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而基督教徒还很高兴没人质疑吗?


别人那么说我们没办法,我们自己大乘佛教徒不要跟着瞎起哄。如果说佛年代没佛像,那么就是说历代以来相信等身佛是佛年代、佛开光的那些人,包括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大师、宗大师都是傻子,其中以宗大师损失最大,因为他捐了纯金冠等等。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最可悲的是,我们大乘宗派的佛学院自己当官方讲义说大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非佛說,而佛教徒还很高兴地以为这是真的,没啥人去质疑。你可以想象基督徒神学院官方讲义自己说圣经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而基督教徒还很高兴没人质疑吗?"
————————————————————————————————————————————————————
说的太好了!现在汉地佛学院很可悲的情况是没有自己的独立的佛学,一溜烟地跟着学术界走。对印度佛教的基本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以后汉地的重要僧侣都会是佛学院教出来的,很难想象未来将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说起学术界,其实国外的学术界目前也不尽然认同这些荒谬透顶的观点。可以说这些观念都是西方佛学最初兴起时候产生的偏见所致。西方人最初接触佛教时有这么一种观念:要研究佛教就要研究最原始的。那么什么是最原始的呢?肯定印度是最原始的。这下子就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给排除在外了。然后最早期的一批西方佛教学者基本上都在上座部接受过训练,巴利文很好,所以一股脑儿全部受南传佛教影响。去看看西方出的介绍佛教的一般著作或影视作品,几乎一半以上是从上座部的观点写就的。上座部僧侣也因此是十分喜欢西方学术界,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南传信徒喜欢引用陈谷子烂芝麻老掉牙的学术著作来攻击大乘佛教。
然而随着藏传佛教研究在西方的兴起——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西方佛教学术界实际上是转向了。目前的情况看,很少有人说这些虚里吧唧不着调的东西,大多数人做的都是具体的研究工作——比如文献校勘翻译评释、人类学社会学调查之类。而且现在西方佛教学术界里头佛教徒人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当然,国内是全面落后的。不仅方法上落后 ,观念上也落后。在传统观念方面,不仅受西方的南传本位观念影响,还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90年代以来讲历史唯物主义是少了,但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就是学术界一股脑儿全都开始大肆吹捧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有些学者以前写书是隔几行就要批判几句的,现在对中国佛教的”心性本体论“、”本觉论“(说白了就是形形色色的”我论“)赞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令人无语至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两个依据。下面第一个依据出自戒律,是佛陀命令阿难画包括了佛的一个图案,为何要画、如何画、画在哪里,佛都清楚说明了。如果不承认优填王等大乘经典,总不能连戒律也不承认吧?





有部根本毘奈耶律第三十四卷云:

佛在王舍城羯蘭鐸迦池竹園中。...宣告阿難陀言。...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壁。畫生死輪...於其轂上。塗白色。中畫佛。佛前畫三類物...號為五趣生死輪。


最初的五趣生死輪出处:

在佛陀于人间示现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国(Magadha,中印度当年十六大国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说法之处,即今之Rajgir,城境内有一山称为“灵鹫山”,即佛陀开示《般若心经》的圣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国王名为“频毗娑罗王”(Bimbisara,亦译作“影坚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胜王”等)。这个国王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国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这位国王所供养予僧团的(注:见《因果经》中记载)。在印度有另一个大城,名叫“胜云城”(Rauruka),此城则有一位称为“优填王”(Udrayana,亦译作“优陀延王”及“乌扎衍那王”等)的国王。上述的两位国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频毗娑罗王在现在所说的典故发生时,早已皈依了佛教,而优填王则未信佛教,亦未见过释迦牟尼本师。
王舍城与优填王所管辖的地方,堪称国富民强。两个城之间常常有商人来往作买卖,两位国王就常常托来往两地的商旅代捎书信及礼品予对方。在多次互相送赠了珍宝及上等布料后,优填王把一件镶满了各种宝石的珍贵铠甲赠予频毗娑罗王。这套珍贵的盔甲,不单镶满了多种宝石,更有防火、防毒及护身的功能,所以它价值连城,令当时的见者赞叹不绝。在收礼后,频毗娑罗王召集了大臣,向他们说:“这么贵重的大礼,朕应当如何回礼呢?朕必须以一件同等的厚礼或更有价值的礼品回赠,你们快帮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这些建议都不太恰当,令国王伤透了脑筋。这时候,一位属婆罗门阶级的大臣开口说:“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宝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现正在我们国境中驻锡,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画回礼呢?这份礼既吉祥,且又能令优填王积聚福德!”,频毗娑罗高兴地决定:“就这样办吧!”

在佛陀听到频毗娑罗王的要求时,应允之余,还授记说:“优填王见画时,将生大信心及见谛!”在画师为佛陀作画时,由于佛陀的圣身自然放出光明万丈,又因画师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绘画便变得极难进行下去了。后来,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画布上,由画师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划身形,再为佛画上色。画师又依佛之开示,在佛身相图画下,加上了开示皈依、三学、六道生死轮回及十二因缘教法的生死之轮图。这幅布画,被涂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丝布内,再放入一个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点的银盒中;银盒又复被收藏于更大的红铜盒中。频毗娑罗王写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优填王,请他在城中张灯结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战车等四军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画。这幅包装好了的佛画,便被供在一头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优填王手中。
本来不信佛的优填王在恭敬地展开佛画后,便仔细地观看图中的内容及参想画中偈文的内义,同时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缘的顺逆流转过程、四谛及六道轮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优填王的过往善业力及因缘成熟,优填王在当下便证得了阿罗汉圣人的预流果位境界。此后,这位国王为佛教亦作了极大的贡献。他的生平故事,可见于《大藏经》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汉文《大藏经》中之《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阿含经》及《四分律》等,俱有有关优填王之章句片段)。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律异相》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优填王造牛头栴檀像一

四部惰于咨听法。释提桓因请佛。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月夏安居。如来欲生人渴仰。不将侍者不言而去。时舍卫国波斯匿王及拘翼国优填王至阿难所。问佛在所。阿难答曰。我亦不知。二王思睹如来遂生身疾。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出增一阿含经第十九卷)优填王问佛曰。如来灭后欲作佛像。恭敬承事当得何福。佛言。若作佛形像者。世世生处身体貌好死后得生第七梵天。复上胜诸天端政无比。常生豪贵家。气力超绝。众人爱敬。财富无量。或生阎浮帝王公侯贤善家。或生转轮王飞行天地。或生孝从道德之门。死不入三涂(出作像因缘经)

  优填王造金像二

佛升忉利天。优填王不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乃遥见佛足步虚空蹈双莲华放大光明。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付嘱于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造佛形像。相好具足。亦作无量化佛。及画佛迹以微妙。彩及颇梨珠安白毫处。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出观佛三昧经第六卷)

  波斯匿王造金像三

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像而供养之。复召工巧以紫磨金铸如来像。高于五尺。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出增一阿含第十九卷)

  波斯匿王造牛头栴檀像四

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见佛。刻牛头栴檀作如来像置佛坐处。佛后还入精舍像出迎佛。佛言。还坐。曰。吾般泥洹后可为四部众作法式。像即还坐。此像最是众像之始。后人所法者也。佛乃移住两边小精舍。与像异处。相去二十步。祇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竞兴供养不绝。鼠衔灯炷烧幡盖。遂及精舍七重都尽。诸国王人民皆大悲恼。谓栴檀像已烧。却后四五日开东边小精舍户。忽见本像。众大欢喜。共治精舍。得作两重移像本处(出外国图记)

  善容王造石像五

善容王(又名韦驮首只阿育王弟也)入山游猎。见诸梵志。裸形曝露。或食木叶。或吸风服气。或卧棘刺中。种种自苦以求神仙。善容问曰。那无成办。梵志答曰。座有群鹿数共合会。我见心动不能自制。王曰。服食羸惙犹有淫欲。释子沙门。饮食甘美。在好床座。衣服随时。香华自薰。岂得无耶。阿育闻之即怀忧戚。吾维一弟。忽生邪见。恐永迷没政当除恶。敕给伎女共相欢娱。王躬语弟。何为取兄伎妾。恣意自乐。即欲杀之。大臣谏曰。王唯有一弟又少息胤。愿听七日。奉依王命。王始默然。语诸臣曰。听弟着吾衣冠入吾宫里伎乐自娱。至七日。王遣使问云。意志自由快乐不乎。善容曰。不见不闻有何快乐。王曰。触事如我复云何不闻不见耶。弟曰。应死之人命虽未终与死无异。当有何情着于五欲。王曰。今一身忧虑万端。一身应灭。在欲不乐。道说沙门忧念三世。一身死坏复受一身。亿百千世身身受苦。无量患恼。虽出为人。与他走使。衣食穷乏。念此辛酸故出家为道。求于无为度世之要。设不精勤当更历劫数之苦。善容乃心开意解。白王曰。今闻王教乃得醒悟。生老病死实可厌患。愁忧苦恼流转无穷。惟愿大王见听为道。王曰。宜知是时。弟即出家奉持禁戒昼夜精勤得罗汉道(出求离牢狱经)阿育王传云。阿育王闻弟得道。深心欢喜稽首礼敬请长供养。弟誓依林野以养余命。阿育即使鬼神于城内造山高数十丈。断外人物绝于来往。乃应王命。率舍衣资造石像一躯。高丈六即山为龛室

  佛影六

有龙王请佛常住其所。若不住者我发恶心无由得道。诸梵天王复殷勤劝请。愿为一切众生莫独住此。龙以七宝殿奉上如来。佛言。不须但以罗刹石窟施我。佛摄神足独入石室。自敷坐具跏趺而坐。时罗刹女及龙。为四大弟子及阿难。又造五石室。佛受那先诃城王及诸国请。处处见佛虚空华座满中化佛。龙王欢喜发大誓愿。愿我来世得佛如此。佛受王请七日。摄于神足。从石窟出。与诸比丘游履诸处。龙所随从。后佛还国啼哭雨泪。白言。愿勿舍我。世尊安慰云。当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时诸龙王合掌请佛入窟。佛坐窟中作十八变。踊身入石。犹如明镜。在于石内影现于外。远望则见。近视则无。诸天百千供养佛影。影亦说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色清白(出观佛三昧经第六卷)
发表于 2010-3-31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写个当前学术界研究佛教进展的review吧。很期待呢
发表于 2010-3-3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像和画像还是有区别的可能

好比我们不太愿意对尚未圆寂的师长造像一样,能够亲见佛身应该是更好的缘起吧?但同样后代也有大师在世就造像的情况,比如宗大师的像我像等,数量也肯定会很有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6:49 , Processed in 0.03330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