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礼雪歌仁波切!
雪歌仁波切讲授:广论
讲授: 雪歌仁波切
今天开始广论的第一堂课,我想分成三部份来说,(一)说明以后上课前行的内容,(二)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三)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须要什么动机?
一、前行课诵
1. 诵心经:(1)感念世尊的恩德(2)消除修学佛法的障碍
首先,念诵心经、传承上师祈请文,这二者要如何思惟呢?念诵心经的作用(一)感念导师释迦摩尼佛的恩德,(二)消除修学佛法上的障碍。
为什么念心经可以回念世尊的恩德呢?世尊对我们主要的恩德,是引导众生如何脱离轮回,如何快速达到圆满的佛果位,所以,祂所引导一切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众生理解空性,或者,是达到最圆满修学空性的法,这是祂的目标,所以,我们念心经就是赞叹、回念世尊的恩德。
宗大师写《缘起赞》,也是透过空性赞叹世尊。我们念心经也一样要这样想,透过空性的法,想世尊的功德,然后,感谢祂。如果,这样来念心经就非常有意义。
另一个作用,是消除修学佛法的障碍,(如,我们也会做心经除障法)心经对于消除业障的帮助非常大。圣天菩萨在《四百论》当中提到,只要我们对空性有一点点的怀疑,就会有破除业障的作用。所以,念心经对于消除业障、去除障碍的帮助非常大。由于心经有这二个作用的缘故,所以,很多上师在每一次弘法的前行,一定会念心经。
2.传承上师祈请文:
再来,特别是因为我们学习道次第的缘故,所以,对于道次第的传承上师,我们要好好的祈求。因此,念诵传承上师祈请文。
传承上师祈请文,我们不用全部念,主要的念就可以了。主要的部份,就是从世尊到宗大师整个阶段,再来就跳到法王,也就是无缘悲心赞念完,就跳到“言语自在文殊妙金刚”(中间不念是因为怕时间拉太长)。至于所有一切上师的代表,就是念诵“直观一切广大经典眼”四句,在这些上师面前所要祈请的是,生生世世不离开,依止这样清净传承的上师,能够圆满修学道次第,迅速成究金刚果位。“出生万善恩师永不离,…”这四句是从世尊到自己的上师,在一切传承上师的前面以这四句的内容来祈请。
二、介绍《菩提道次第广论》
1.《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传承及其殊胜、作用
(1)《道灯论》的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的《道灯论》所撰著,阿底峡尊者写《道灯论》有什么好处呢?当时西藏学佛的不论在家众或出家众,都互相排斥,佛法变成非常虚弱,快要消失了,非常严重的情况,那时候,以阿底峡尊者的《道灯论》就可以将之恢复。所以,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可以恢复?佛教的衰弱不是由外面影响的,而是从里面影响的,也就是小乘、大乘、显教、密教、教、证,彼此都互相排斥,由于这样互相排斥,就愈来愈衰弱了。那时候,阿底峡尊者的《道灯论》就非常有帮助,小乘、大乘就连接了,教、证也连接了,显教、密教也连接了,阿底峡尊者的《道灯论》就有这种作用。
(2)《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殊胜
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是根据《道灯论》解释,《道灯论》这么短就有样的好处、这么大的作用,而解释《道灯论》那么广、深、圆满的一部论论典,应该可以说比《道灯论》还更超越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佛教衰弱时候,最有用、最能够恢复佛教的论典。
另外,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具备所有《道灯论》的三个传承,(阿底峡尊者,及其心子种敦巴圆寂后,《道灯论》就变成三个传承),宗大师又得到教典派、道次第派、口诀派三个传承,所以,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具备《道灯论》的各种好处。由此之故,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修学《道灯论》最圆满的一本书。宗大师在辩经上的修学是最顶尖的,在当时没有一个寺庙、佛学院有人可以赢过他,他就是一直不断的学习不同的辩经方法,后来,他自己也是透过辩经的方式,了解佛法深入的内容。他的传记亦有记载一段,他看法称论师的七部量论就一直掉眼泪,因为他学习到佛法辩经逻辑,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所以,看法称论师所写逻辑的论著,心里就非常感动、非常感恩。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头的尾,没有一句没有辩经的方式,都是有逻辑性。而现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都跟着科学、逻辑走的阶段,不会像以前迷信,现在是逻辑、理论方面越来越强,特别宗大师这种开示的方法,应该是弘法上最相应、最有力量。所以,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二十一世纪最有效果的。要去除佛教内部相互排斥、最有效的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因此,对外弘扬佛法,《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最有效,去除佛教内部的一些问题,宗大师的道次第也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有这样的好处。
2. 世尊的法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间的关系
有一些人会想,不要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直接学佛经就好了。如果要学《菩提道次第广论》,那将来几千年后的人,是不是也要看这几千年的人所写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后代的人不是愈来愈可怜,就没有办法学完,我们会这样想。所以,会说我们不要看宗大师等所写的,直接看佛经,最原本、最好的,一般人也会这样想。但是,这个想法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一)后代人写的跟宗大师写的是天壤之别,宗大师写的是佛已经授记,我们谁有授记?没有一个有授记,这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不用看论典,直接看经典,这是最原本的、最清净的”,这种想法完全不正确。(二)这是佛所授记的,意指佛已经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众生的根器愈来愈差,所以,后代的人一定要透过更明确的解释,否则就没办法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佛就授记龙树、无著、月称、宗大师等等会出现。佛知道四百年以后会有什么状况,众生会出什么问题,然后,龙树菩萨要来再解释清楚一点。九百年以后,无著会来,宗喀巴大师也是在很多经典中有授记。所以,不可以跟着这些不正确的说法。
我们要透过龙树、无著、月称、宗大师的论典才能了解佛讲的法,那跟随哪一位可以学到完全圆满、最精准的法呢?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什么呢?(一)佛所讲一切法的核心要义就是《般若波罗密多经》,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般若”是能到彼岸的一个法。《般若波罗密多经》是可以让众生一步步修到成佛的。所以,没有修学《般若波罗密多经》是不可能达到成佛的果位,要成佛必须要学习的法就是《般若波罗密多经》,学《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定可以成佛。
《般若波罗密多经》开示二部份,方便(广行)(福德资粮)与智慧(深见)(智慧资粮),《般若波罗密多经》显义的部份就是讲智慧(深见)的法,隐义的部份就讲方便(广行)(世俗谛)的法。为什么《般若经》这样讲呢?因为,深见(智慧、空性)的法很深,所以,一定要显义的讲,如果,隐义的讲还更不懂。广行(方便、世俗谛)的法,以当时众生的根器,隐义的讲就可以。
就如同鸟的二个翅膀一样,我们一定要学方便与智慧二个法,才会圆满,缺一不可。但是,佛虽然已经讲得很圆满,可是,深见显义的部份,因为很深,没有多久,大概四百年,众生的根器就不行了,没有办法直接看得懂,所以,佛就安排龙树菩萨再来解释让众生明白。
那时候,隐义的部分,众生的根器还行,不须要再加以解释,但是,九百年以后,众生还是不行了,因此,无著菩萨就再来处理这个问题,又圆满的解释广行的部份。无著菩萨以后,不久,那烂陀寺就出现阿底峡尊者,将那时候非常兴盛具足二种殊胜的法学得非常的圆满,成为那烂陀佛学院最顶尖的。接着,阿底峡就把这么殊胜的法带到西藏宏扬出去。
阿底峡尊者的《道灯论》有三种传承(博朵瓦的教典派,衮巴瓦的道次第派、促青巴(杰那瓦)的口诀派),宗大师由虚空幢大师得到道次第派及口诀派的传承,又由法依贤大师得到教典派的传承,因此,《道灯论》各种好处宗大师都有接受到,接受到之后,他就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我们要了解宗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对目前的众生来讲,是解释世尊的《般若经》最圆满最精准的论著。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于龙树、佛护、月称、无著、世亲他们所有的口诀或其殊胜的解释,宗大师都非常圆满的阐述。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依止善知识”到“奢摩他”主要是根据无著菩萨及其弟子,“毗钵舍那”主要是根据龙树菩萨及其弟子,所以,宗大师所修学的当然圆满。宗大师所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从世尊到阿底峡尊者整个上师出现请他写的,所以,宗大师写此论不是像现在大学教授所写论文的方式。
对于龙树及其弟子深见的法门,无著及其弟子所写的广行的法门,他都非常通达,而且那些祖师们还出现请宗大师写此论。所以,我们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与世尊的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世尊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要义《般若经》与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应该可以说是目前最圆满解释《般若经》的显义与隐义,又清楚、又精准,除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外,再也没有另外的书了,这是我们学习道次第的人都要欢喜的,透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世尊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要义,我们都可以抓到,因此,我们要了解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非常殊胜。
3. 破除《菩提道次第广论》内容太多,不想学的心
有时候我们会想《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么多,而我们的生命有限,要学那么多吗?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实际上,我们修行的人要去除内心的烦恼,这些烦恼又多、根又细又深,靠发愿没有用,不可能靠发愿生起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生起与“烦恼及又细又深的根”的“无明”相违(能对治)的智慧,要生起此智慧一定要学习。心里的问题要去除是要生起另外一个心,把所要去除的心消灭,从外面订定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矩、法律也没有作用,祈求佛菩萨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实际上,要从自己内心生起智慧去对治烦恼、无明,所以,开展智慧是必须要的,不可以想宗喀巴大师的《广论》太多了,我不要学习,这个想法是有问题。道次第就简略介绍到此。4825
三、听闻动机
皈依发心就是调伏动机,简而言之,皈依就是对三宝有信心,对众生有圆满爱心就是菩提心,具备此二者就可以说是皈依发心。深入解释的话,可以从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来看,皈依对境的佛宝是从世尊一直到阿底峡尊者。法宝是指从世尊到法王所开示的法,或是他们心中的空性、菩提心等等,以及传承上师所开示《道灯论》、《道次第广论》、《略论》等等这些的内容都是法宝,僧宝是指跟随他们清净学习的行者。我们皈依了这个对境之后,就相信佛宝、法宝、僧宝,相信就是皈依。相信之后,我们内心就要主动的跟随他们,也就是他们怎么开示,我们就怎么做(先从内心发起,接着跟随他们的引导而付诸行动),这就是发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