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34|回复: 6

雪歌仁波切講授 攝類學 節錄部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4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雪歌仁波切講授 2009/02/08



聞法動機



  今天是新的一年裡,第一堂攝類學的課。首先,向美國同學們,說聲新年快樂!



  大家都知道攝類學是三大寺的一門課程。而三大寺,則是追隨宗喀巴大師的三個最主要的寺院。全世界裡,三大寺乃宗大師教法最主要的根源所在。此刻,我們應提醒自己以清淨的心來追隨宗大師學習,也可以說,宗喀巴大師如何規劃自己學佛的道路,我們也是循此道路而行的人。對這一點,應增長堅決的信心。



  相較去年,我們應更努力跟隨宗喀巴大師的腳步以增長「士夫的能力」。士夫,即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等三士夫。



  宗喀巴大師自己修行時,第一步是廣大地「聞」,再來廣大地「思」,接著廣大的「修」。這一定是有次第的。因此,眼前我們要知道自己應以聞思為主。



  五道中的第一個資糧道,就是以廣大聞思為主。我們身為一位初學者,雖然心中渴求的目標是成佛、能實修,然而,無法一下子馬上就能做到這些事情。之前,必須有很多的「前行」要做。



  不能因為我們想成佛、想實修十地菩薩,就以為自己能馬上跳到十地菩薩的層次,這不可能的嘛!必須按部就班從資糧道開始,依次往上走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心裡有遠大的目標,並沒有錯,本來就應如此。千萬不能因為眼前暫時需要廣大聞思,就把目標設定為廣大聞思,這就錯囉!我們是心裡的目標放在成佛、修行,但眼前所做的則以廣大聞思為主。



  我從遠距學員那裡聽到一些對這門課的反應。他們覺得好像上的太快了。嗯…我猜想,也許是因為我們「跳著上」,大中小理路都只取「立自宗」的部分來講解,其他都沒教,所以感覺上,好像跑得太快了。如果真是這樣,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雖然學的是三大寺這門基礎的課,但我們不需要像三大寺一樣學得那麼深細,因為沒有時間啊!所以,重點學習即可,把立自宗裡最基本的內容,挑出來學習就好了,不必從頭到尾一句一句學。大家不必擔心跳著學就學不到其餘的內容,這門課,其實只要把這邊教的立自宗弄懂了,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可能。也許是因為從來沒學過這些東西,感覺實在太陌生,甚至連立自宗的東西都搞不懂。所以,總覺得每次上課,學的都是「新的」東西!上一次的課,還沒弄懂,這一次又上了新的主題,有點跟不上、吃不消,所以感到太快了。若真有這種感覺,課堂上有任何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我會想辦法讓大家聽懂,會儘量用比喻或適當的角度解釋讓大家明白立自宗的內容。不然,糊裡糊塗一直往上走,沒什麼意思。



正講



  乙二、辯論認識體,有「破他宗」、「立自宗」、「斷諍論」三段內容,現在只看立自宗的部分。我們再複習一下。



平等互遍



  講義一開頭有個表格,裡頭有各種分類與同義。例如,成事可區分為有為法與無為法,或無常法及常法。而成事、有、境…等六項為同義,還有,有為法、無常、實有法、勝義諦…等八個,也是同義。喔,應再加一個「現前識的顯現境」,共有九個同義。這些同義,都是「平等互遍」。



  例如,「有」和「成事」,乃平等互遍。為什麼?因為二者互相周遍。也就是,凡「有」必是成事,凡成事必定是「有」。因為二者互相周遍,故稱之為「平等互遍」。



  文中「瓶之體與瓶是一二者,乃平等互遍。」的意思是,凡瓶之體,必定是「與瓶是一」,凡「與瓶是一」,必定是瓶之體。二者互相周遍,故曰平等互遍。對你們來說,與瓶是一,比較好理解,而瓶之體,可能有點難吧。



與瓶是一



  與瓶是一,不僅「意義」要與瓶子一模一樣,而且連「名稱」也要一樣。相同的意義與名稱,缺一不可,這才算是「一」。以剛才講的「有」與「成事」為例。「有與成事,是一嗎?」不是,因為名稱不同。



  「與成事是一」的,就只有「成事」而已,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法可以取代成事。同理,「與瓶是一」的,就只是瓶而已,除了瓶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法可以取代瓶。總之,名稱與意義都一模一樣,才算是「一」。



瓶之反體



  反體,不太容易理解。



  從「與瓶是一」那裡,可以認識「瓶之反體」,因為二者平等互遍。要怎麼「認識」呢?要這樣認識:何謂反體?反體,即「反過來」的體性。從哪裡反過來?從「與瓶是異」、「非瓶」那裡反過來。既然從「與瓶是異」那裡反過來,那就「與瓶是一」了嘛!所以,瓶子的反體,與瓶是一,二者毫無差別,平等互遍。這樣去認識瓶的反體,大概比較容易懂吧!懂嗎?



  你們一定會想:「幹嘛講這些與瓶是一、與瓶是異、反體啊什麼的!有什麼差別嗎?這些東西,本來就不一樣啊,有什麼好再特別去區分的呢?不難懂啊!」這個嘛,看起來雖然簡單,但簡單之中,也有很多好東西。一如《中論》。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論》裡,老是講去啊來的,我們不免疑惑:「講來又講去,幹嘛呢?去與來,都是我們每天眼睛可以看到的,有必要講那麼多嗎?」



  去與來,看似簡單,卻深藏許多空性緣起的道理。這些,我們一無所知。因為不懂,所以以為很簡單!我們的心,太粗了,粗到無法察覺深奧的道理,反而抱怨龍樹菩薩講那麼多來來去去做什麼!



  同理,一與異,也看似簡單,但我們可以由此發現一些細膩的東西。第一個就是分別心面對對境時,如何趣入對境?以何種方式趣入?從「與瓶是一、與瓶是異」這裡,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不懂分別心趣入對境的方式,談修心,豈不緣木求魚?清楚了心趣入境的方式,修心時,才能修的正確。充分了解分別心的運作方式,我們則能認識到:「喔!我現在這個念頭、這顆心,屬哪一類型?它有什麼體性?它趣入對境時,用什麼方法趣入?那麼,我該如何對治它?…」這些搞清楚了,一旦進入實修階段,才不會像支那堪布那樣,將心全部去除掉,什麼都不想而修!。



  事實上,分別心趣入對境時,有很多趣入的方式與方法,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因此,哪些要去除,哪些要保留並增長,這些我們通通要分析的很清楚才行,一定要認識的。



  與瓶是一、瓶的反體,講的就是第六識分別心趣入對境的情形。我們看見瓶子時,沒有任何一個「與瓶是異」的法能取代瓶子,這是因為第六識的分別心太執著了!它認為對境全部就只有瓶子,容不下其他。



  我們的分別心,很奇怪的。當分別心面對一個境,此時,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的境能取代,甚至名字不一樣,也不行!我們有這種執著。所以說,分別心是如此的執著,它一定要名稱與意義完全一模一樣,才能接受。也因此,分別心面對「瓶子」這個境,此時,只有「與瓶是一」,分別心才會趣入,才會接受。此即分別心的運作方式。



  瓶之反體和與瓶是一,都是分別心的顯現境,也可以說,二者都是在分別心上所進行的一種判斷。「排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本身,乃分別心的想法,而不是「對境」本身。因此,瓶之反體和與瓶是一,代表的是「分別心的想法」,故二者是「分別心的顯現境」。為什麼說瓶子的反體是常法,而與瓶是一,也是常法?因為它們都是分別心的顯現境。



  瓶即瓶之體,意思是「瓶子就是瓶子的反體」。那麼,瓶子的反體是常法,所以,瓶子也是常法?不是,瓶子不是常法,它是無常法。



  你們也許滿心疑惑:「既然瓶即瓶之體,而瓶子的反體是常法,為什麼瓶子不是常法卻能成為瓶的反體呢?」



  這個道理就像「瓶子非實有,非實有就是空性,但瓶子不是空性。」一樣。所以,瓶子是瓶子的反體,瓶子的反體是常法,但瓶子不是常法。好像邏輯的公式一樣,A是B,B是C,但A不是C,是吧?



  瓶子的反體是常法,原因是它排除了一切「非瓶」、「與瓶是異」的法,而此排除,乃有境分別心的想法,而不是對境上的情形。因此,瓶子的反體,它是分別心的顯現境,故為常法。



  為什麼瓶子是瓶子的反體?分別心排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而成立什麼呢?成立「與瓶是一」;與瓶是一,又是在什麼「境」上、「基礎」上成立的呢?在「瓶子」上成立。與瓶是一,不會在其他的法上成立,是吧?所以,瓶子呢,它是分別心排除了一切「與瓶是異」的法時所依靠的基礎。所以,瓶子,即分別心進行排除「與瓶是異」這個動作所發生的處所或基礎。故瓶子,與瓶是一。「排除」即反體之「反」的意思。



  瓶子的反體,正是瓶子;去除「與瓶是異」的所基礎的法,還是瓶子。反體,指的是「去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或者去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所基礎的法。它們都是瓶子。「瓶即瓶之體」的意思就在這裡。可以理解嗎?



  「瓶即瓶之體」,乃分別心的顯現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瓶的反體,與有境分別心有關。那麼,「反過來」的,發生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呢?在瓶子上。所以,瓶即瓶之體的意思是,瓶子是反過來的(去除一切與瓶是異)所基礎的法。



  此處舉瓶為例,事實上,一切的法上,也是如此。比如無常。無常之反體與無常是一二者,平等互遍。又如唸珠的反體與唸珠是一二者,平等互遍。

何謂平等互遍?即凡是「唸珠的反體」必定是「與唸珠是一」,凡是「與唸珠是一」必定是「唸珠的反體」,此即平等互遍之意。這個道理亦適用於一切的法。還有,「瓶即瓶之體」的說法,亦適用於一切法。如無常即無常之體、有為法即有為法之體…等。因此,一切法是一切法的反體,其反體與其是一二者,平等互遍。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問:還是不太了解瓶即瓶之體,因為瓶是一個物質的東西,而瓶之體,是一種概念或推理,它是分別心顯現出來的一個東西,所以,怎麼可以說這二個東西是一樣的呢?

答:瓶子的反體跟瓶子,不可以說一樣喔!但也不能說二者完全沒有交集。如前所述,瓶子是瓶子的反體,瓶子的反體是常法,但瓶子是無常。我們要理解的是「瓶即瓶之體」中間有這樣的關係。

瓶子是無常,而瓶子的反體,卻是常法,因為瓶子的反體是「分別心的想法」。我們不能說分別心的想法不存在,只是它存在的地方,不在「境」上面。此時我們會說「不是自相」。

有為法的八個同義裡,有「自相」一詞。反體,不是自相,它不是自相而成立,因為它是分別心安立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因為反體是分別心安立的一種想法,就說它不存在。

剛才你提到分別心是概念或推理,此時,不能因為它只是概念就認為它不存在。然而,分別心的概念雖然存在,但我們要知道,分別心的概念,只是我自己的概念而已,它並不是「對境」本身。概念與真實的對境之間有區別。如果我們以為分別心的概念,就是真實的對境,那就錯了!錯就是錯在這裡。



  瓶子的反體,即分別心排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它是存在的,因為分別心有做「排除」這個動作啊。若分別心存在,那麼它進行排除之時,是在什麼基礎上去排除的呢?是在瓶子這個基礎上排除的,也因此才說,瓶即瓶之體。以上是這句話應有的理解。(註:瓶之(反)體,乃「排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而其排除所依靠的基礎,是瓶子;而瓶子,本身也具有「排除一切與瓶是異的法」的現象或性質,故曰「瓶即瓶之體」。)



  那麼,瓶子的反體,是不是瓶子?不是!若瓶子的反體是瓶子,瓶子的反體就變成無常了,這不對啊!應該是常法才對。當我們看到「瓶即瓶之體」這句話,一般人馬上會想:「如果瓶子是瓶子的反體,那麼,瓶子的反體當然就是瓶子。」事實上,這中間有很大的差別。就像瓶子是無自性,那無自性是不是瓶子呢?當然不是。



  這裡必須解釋一下《心經》。《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千萬不能從字面上去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喔!



  我們可以說「色即是空」,然而,「空即是色」的意思卻是「空當中『有』色」,而不是「空當中『是』色」。「是色」和「有色」,不一樣。故「空即是色」的「是」字,應視為「有」字,因為這邊講的是「有無」上的問題,我們千萬不能顧名思義地解釋成「空本身就是色」。因此,一看到「色即是空」,不能接著同理可證地認為「空即是色」。二者意思不同。



  同樣的道理,瓶子就是瓶子的反體,與「瓶子的反體是不是瓶子」這件事,道理不一樣。了解嗎?



  以上的道理,可由瓶子擴及到一切萬法。「凡是成事,謂爾都是爾之體者,…」。凡是存在的法,它是它自己的反體。理由是什麼呢?理由是「凡是成事,謂爾與爾都是一故。」為什麼我們說任一法,它是它自己的反體呢?剛才講過,瓶即瓶之體,而瓶之體與瓶是一二者,平等互遍。任一法都是如此。任一法本身,與它的反體是一,就這個意思。



  「此理若不成立,則謂凡是成事,應都是爾與爾為一,而凡是成事,則都是爾與爾非異故。」若對方說上述道理不成立的話,自宗則回應,凡是成事,它本身與它是一,因為「凡是成事,則都是爾與爾非異故。」這個好像不是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換個話講罷了,那就姑且把它當個理由吧。



五個平等互遍



  一般來說,在乙三、辯論認識體。這個段落,我們會講五個平等互遍。但這裡的立自宗好像只講了二個,是吧?就是「瓶之體」和「與瓶是一」這二個。小理路本身,在破他宗時,有時候會將自宗的理論提出來。五個平等互遍,有時是從立自宗部分拿,有時則從破他宗那裡呈現自宗的想法。大家的講義都只有立自宗的部分,那破他宗怎麼辦呢?唸一下好了。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衡互遍者,都是性相。為反詰此說,則以能表功能之所表(名相)作為有法。」這個段落要理解的是,前面講的瓶之體與瓶是一,是在什麼法上來討論的?都是在「物」上討論。換言之,我們在任何一個法上面,都可以談論「它的反體」、「與它是一」等問題。剛才唸的文句,是從哪個法上談的呢?是從「物」這個法上來談。



  講義的表格中,「實有法」與「物」是同義,但現在這邊用的是「物」一詞。一般而言,我們會依主題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詞來進行討論。此處用的是「物」。物,是名相,那「物的性相」是什麼呢?物的性相,即「能表功能」。



  這裡是說,「物的反體」和「與物是一」,乃平等互遍。還有其他的平等互遍嗎?「能表功能之所表」,也是平等互遍。此即第三個平等互遍。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等互遍者,都是所表。為反詰此說,則以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作為有法,應是所表,…」因此,「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即第四個平等互遍。



  這裡,大家先不必知道「假有三法」的意義,後面會講到。我們只要能數得出來有哪幾個平等互遍即可。



  「有人說:凡與物之體是平等互遍者,都是常住,為反詰此說,則以與物合為一之物作為有法,應是常住,…」這裡的中文翻譯好像有點不對。有些懂藏文的人指出「則以與物合為一之物」這句,應該改為「成為與物是一之物」比較正確。「成為與物是一之物」即是第五個平等互遍。



  五個平等互遍分別是:瓶之體、與瓶是一、能表功能之所表、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成為與物是一之物。



  首先,我們要理解的是「物是名相」,而「能表功能」,則是性相。名相上的五個平等互遍,和性相上的五個平等互遍,有點不一樣。



  名相上的五個平等互遍,我們要數得出來喔。以物為例。物是名相,故物上有五個平等互遍。第一是「物之反體」,第二是「與物是一」,第三是「能表功能之所表」,第四是「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第五是「成為與物是一之物」。嗯…第五個「成為與物是一之物」,應放在第三順位。此五個平等互遍的次第如下:



物之反體 → 與物是一 → 成為與物是一之物 → 能表功能之所表 →   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



  再者,若直接問:「平等互遍有哪五個?」大家會不知所云:「什麼叫做平等互遍?跟什麼平等互遍?…」所以,應該這樣問:「與物之體是平等互遍者,有多少?」就像他宗在這裡講的這樣。此時,不能說有五個喔,因為問句中的「物之體」已經算一個了。其他四項的順序,即如上述。



  何謂平等互遍?即「凡是A一定是B,凡是B一定是A。」這五個平等互遍,都能套用此公式。這裡大家不必想太多其他的東西。「與物是一」的道理,比較好懂,剛才已經講解過了。了解了「與物是一」的道理,其他四項,都可依此類推。



  這五個平等互遍,若要舉例,要舉什麼法呢?比如說,與物是一,該舉什麼例?只能舉出「物」而已。不是物的其他一切法,都不能取代物,因此不能舉這些他法為例。能表功能之所表,舉例出來,也是物。能表功能之具備假有三法,舉例出來,也是物。物之反體,舉例出來,也是物。成為與物是一之物,舉例出來,還是物。所以,此處,其他任一法,都無法取代物而被舉例出來。



  這裡的重點在於前二項,即「物之反體」和「與物是一」。我們能透過「與物是一」來認識「物之反體」。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至於,後面補充的三項,只是多了三種名稱而已,沒有太大的關係,也因此立自宗,沒講這三項。雖然不必懂這三項的意義與內容,但人家問的時候,要懂得回答有哪幾個喔。



問:與瓶是一的一,意思是說「同一」,還是「獨一無二」?

答:這個一,意指「不僅意義相同,連名稱也要相同。」它不是獨一無二的意思。



問:瓶子是瓶子的反體,若舉實際的例子來講,如果我前面有個瓶子,我看到瓶子的時候,在我的心念上是因為分別心的關係,所以我只能看到瓶子的反體。所以,我不能看到真的瓶子本身,而只能看到瓶子的反體。所以對我而言,瓶子就是瓶子的反體。反過來說,瓶子已經在我的心上呈現了,那麼它跟實際的瓶子是不相合的,所以因此,瓶子的反體不等於瓶子。是這樣子嗎?

答:嗯,可以。剛才我說過,「排除一切非瓶的法」的這個「排除」,就是「反」的意思。那麼,排除的時候,是在什麼基礎上排除呢?是在「瓶子」這個基礎上去排除。「瓶子是瓶子的反體」這句話的意思就在這裡。那麼,瓶子的反體不是瓶子,又是什麼意思呢?「排除與瓶是異」不是真正的「瓶子」啊。分別心進行排除動作的基礎是瓶子,在瓶子上就排除「與瓶是異」。排除這個動作,不是瓶子。



問:佛的心識中,有沒有瓶子的反體?

答:沒有。



問:與瓶是一跟瓶的反體,當我看到瓶子的時候,我心念上呈現與瓶是一,還有瓶的反體。那分別心的顯現境是一個還是二個?

答:分別心的顯現境只有一個,就是「瓶子的反體」。透過瓶子的反體,我們可以了解一些瓶子的道理,不能說對瓶子完全不了解、完全沒有抓到。



問:瓶子即瓶之體,這是從推理上來成立的,是由邏輯推理推出來的,對嗎?

答:對。



  有時候,很多的問題…後面慢慢學下去,那些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愈來愈清楚。當下沒那麼清楚,是很正常的。千萬不可以因為現在不清楚,而想放棄的樣子。你們就一直等,等學到後面時,前面的,會愈來愈清楚。
发表于 2009-3-4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歌仁波切 攝類學 1-7 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9-3-4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师兄,顶
发表于 2009-3-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www.adisha.org     进不去了
发表于 2009-3-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21:05 , Processed in 0.0357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