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4|回复: 1

【以随喜为例,谈造作业力唯动机,人生转变由心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0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吟 于 2023-7-10 14:38 编辑

三世苦乐,皆由业缘,积聚善因,改变果报

世亲菩萨云:“有情异熟难思议,世间一切由业生”。

这是在说世间一切种种差别,均唯个人内心相续,经由身口意三门所造之业而生。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祸福苦乐只是业报而已,从过去到现在以至将来,均是如此。

一切于我们现在身上所感得的果报都是以前所造之业的因缘成熟,因此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然而,我们于未来要感得的果报,则更多取决于自己现在的业行,而不是过去的业行。否则过去已去,无法改变,现在与未来岂不都成了过去业因的决定宿命,全无再改变的可能了?!

缘起之理,是能动的,因为是无常业感的缘故,所以凭借串习力、业缘力就能于现在积聚业因,从而改变未来的果报。

所以,忏悔往昔诸恶业,诚然能够对当前和将来的果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毕竟过去已去,唯于现在积聚新的善业因,才是大家更值得重视的。

善恶二业,唯在动机,人生转变,由心而始

一味地忏悔祈祷,等待佛菩萨的拯救,但却不改变自己的意念动机和行为模式,不去积聚新的善业因,那还是会一直活在相同的境遇中,因为同样的因导致同样的果,因不改变,果必循回。

积聚新的善因,落实到实践中,就必须守护自己的三门之业,如大宝积经云:“善身威仪,善护语业,善调伏心。”这特别是要善加守护意业,因为三门中以意业为主,身口二业为辅。意业如推车者,身口二业如所推之车。

而守护意业则在于让自己的内心发生转变,即与法相应,法随法行。例如《菩萨戒品释》中特变强调:“然生邪见,及舍菩提心,略生即犯,不须具足上品缠犯”。

这是在说邪见和舍菩提心,于菩萨戒是根本重罪,只要生起这样的意念就是违犯,而无须具足其他几种条件。

入大乘门唯是发心,舍菩提心即不能再堪称菩萨,所以是于菩萨戒中之根本重罪。而所谓邪见是指:“谤无黑白业果,前生后世,略起此见,即断善根。

发菩提心或舍菩提心,信或不信黑白业果,前世后世;此皆是内心里的起心动念,而非外在的言行表现,却成为菩萨戒中最根本的戒律,也是一切善恶业的最始初衷。

由此可见,造作业力的先决条件,唯是意念动机,也就是说佛教徒于佛法内道鉴别善业恶业,其实是唯动机论的。

在法音法师的《入中论善显蜜意疏浅释》中,有这么两段文字,我觉得对此讲得非常清晰:

《入中论善显蜜意疏浅释》第三十一讲 初地的趣行上地等三种功德

仅造身口二业不一定是善 ─ 就算是身口善业也不一定是善;但相反的,造意业之善就是善,造意业之恶就是恶,不必取决于其他。而形成身口的善恶之业的过程却还得取决于意业,有赖于意业,大概是由于这个原因,佛说“三界唯心”。

要更加重视内心的执取行相之理,到底以何为动机?为什么这么想的?想去做什么样的事?这样的思心所就会影响外在的行为转成善性或恶性。它的重点在于,并非身口的外在行为是善即为善性,那往往也是不确定的,不足一概而论。这真像有人虽是身行绕塔、口中持咒而心却恶毒,此时的身口善行或许是恶性或应是恶业吧?反之,若是有人谩骂或依粗恶加行处罚你,但其心怀却显露着慈悲,则是善性或是善业。

随喜纯意想,却有大功德,菩萨实修法,引导诸善行

实修佛法最重要的是照顾自己的心念,而人生经由造作善业的转变,亦是由自己的心念动机开始。

例如七支供中的“随喜”,基本上纯属意业,因为随喜不必说出来,也不必付诸任何行动。

当然“随喜”的前提是分辨善恶,我们只随喜善行以及因善行而获得的快乐,对于恶行,我们不随喜。至于善恶之辨,一通世俗,二合教理,三应觉受,各自师承均有教导,此不广说。

随喜是菩萨的实修法,对我们来说是困难的,但却是积累功德的殊胜方便。例如《掌中解脱》有云:

”由于随喜是菩萨的修法,所以对我们来讲比较难以实践,然而如果我们能好好地随喜的话,那就再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德方法了“。

为什么较难以实践呢?因为菩萨的随喜,是“没有嫉妒和竞争之心的随喜”《掌中解脱》,口头上说一句随喜较容易,但要心底里完全没有嫉妒和竞争之心,这就有相当难度了。

对于他人的善业修随喜,帕绷喀大师还特别强调:

”对他人的善业修随喜。我们可以随喜仇敌的善业、亲友的善业、非仇非亲者的善业︰也可以随喜五种补特伽罗时善业;或是透过阅读大德的传记,对他们的事业至心的随喜“。

就我的体会而言,在最初修随喜的时候,完全没有嫉妒和竞争之心地随喜自己的孩子或父母较为容易;随喜兄弟姐妹以及至亲好友就开始不那么单纯了;要随喜一般朋友那是大概率带有一些嫉妒和竞争之心的;要随喜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是厌恶的人,那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若要在随喜方面有根本性的进步,除了阅读大德的传记以外,还应考虑修自他相换,或者训练自己能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便信为全部。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站在他人的角度乃至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体谅他人,才能不带嫉妒和竞争之心去随喜他人的善行,才能面对自己讨厌的人,乃至是恶人,都依然可以随喜他的哪怕一丝善念与善行。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真正地从自利的随喜,蜕变为利他的随喜,而这才是于菩萨道而践行。

帕绷喀大师说:”在菩萨随喜的因中,必然有利他之心。

《广论》宗大师引《入行论》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皆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透由利他而生乐受,这种体会通常需要成熟到一定年龄,例如开始担起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才能够感受到一丝所谓付出即是快乐,而在此之前,则鲜有感触。

随喜,特别是随喜他人的善念善行,可立为榜样,促进自己去效仿,去行动;而利他之心,作为动机,可引导诸善行的发生,从而扭转往昔业力,开启未来前途。

随喜普三世,对境遍众生,记录诸善业,安睡积大福

在《掌中解脱》中,帕绷喀大师有开示说随喜可分成两种修法,对自己的善业随喜和对他人的善业随喜,而第一种又分为:

比量随喜前世之善,现量随喜今生之善

所以随喜的对境可以过去和现在,也可以是自己和他人。

在《有缘颈严》中,随喜仪轨是这么几句:

十方一切佛菩萨,独觉有学及无学,一切趣中诸有情,所有福善我随喜。

可见随喜对境,可普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且遍于一切众生之善业。

在《掌中解脱》中帕绷喀大师有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喜欢记账的话,应当时常算算自己的善业。我们大都喜欢计算自己有多少钱物等,但钱再多,充其量也不过能带来现世的少许快乐罢了︰而如果善根增长,便能给予你从人天妙身直到佛位的无穷快乐。相对的,因为罪业能把你带到离地面许多由旬之下的「金刚地狱」等地方,所以也应该算算这笔帐(帕绷喀大师接着谈了以前格西奔用黑白石子计算善恶业的故事)。

随喜善业是纯意想,而记录善业也不用费吹灰之力,对于那些行动不便,或者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随喜自他的善行,同时记录这些善行,是积累福报的方便。

正如帕绷喀大师所说:

随喜他人的善业能生起新的福德,随喜自己的善业能使自己已有的福德增长,杰‧贡唐巴说︰「若欲安睡积大福,便应修习随喜法。」

所以,随喜和记录善行,是可以让人们在安睡中就积累极大福报的修法。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思维无论是在回忆过去还是在观察当前,主动去选择随喜那些善行,就可以增广我们自己的福德,而增长的福德则可以扭转我们的现状,因为缘起因果不虚故。

--------

若有人习惯性的只看他人的缺陷,并于以抱怨;而对自己也总是报以自卑自弃,毫无信心和动机开展善行,长此以往加上社会不良或其他诱因,就可能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而就算是笃信三宝,祈求加持,若不能于皈依学处和道次第修学厉行,那也是枉然。

所以,从随喜开始,从动机开始,从积累点滴的善行开始,才是自我救赎之切要。若于传承正法不信,于诸大德言教迟疑,那也只能是自误而已,虽然菩萨有愿誓度众生,也总有个先后顺序,不自力者大概是排在后面的了。

发表于 2023-7-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讚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0:28 , Processed in 0.04281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