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82|回复: 3

三主要道-中文新编-课颂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为其弟子,也是他的亲侄一-擦廓·阿旺札巴(语自在称)所写,宗大师将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之精要浓缩在短短的十四个倡颂中,便于学人思维与反省,是佛弟子日常课颂的重点。

《三主要道》作为菩提道次第的心要,被诸上师大德广为弘扬与讲解,目前流行于世的有诸多版本,通常学人根据自己的师承或阅读来进行选择,由于听过或看过讲解,因此选择熟悉的版本用以日常课颂,会更便于思维。

由于此文是由藏译汉,因此各位译师通常也会考虑汉译文本的方便性和文学性,除了词句达意以外,汉语诵读时的韵律优美,以及贴近现代人用语习惯,也是有必要的。但毕竟版本较多,讲解也因人而异,编定一个自己能更好理解,且更适应诵读的文字,仅此编修过程亦是学习思维进步之过程。

为此,本人根据目前格鲁教内影响力较大且相近的三个译本(即源自观音尊者于2004年在洛杉矶讲解《圣道三要》的版本、源自郭和卿译师翻译的《昂旺朗吉堪布文集·圣道三要》版本,和源自仁钦曲扎译师翻译的《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版本)重新编改了此文,同时制作了课颂贝叶版,并用VI智能语音制作了音频和视频,便于大家手机携带随时阅读、聆听和跟读。

一、编改后的文字版本

《三主要道》中文新编课颂版

敬礼诸至尊上师
一切佛语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过;志依佛喜诸圣道,具清净心善谛听
无真出离无息灭,希求有海安乐果;由贪有乐缚众生,是故首当求出离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愿;昼夜唯求解脱心,生时即起出离心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无上菩提圆满因,智者当发菩提心
四大瀑流冲不止,业力绳缚难挣脱;既入我执铁笼中,复被无明黑暗蔽
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诸母之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能见世出世间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分缘起不欺诳,空分远离实执意,若二相违别现前,尚未通达佛密意
甫见不欺缘起已,普灭实执所执境,若时同起非轮替,彼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分除有边,及以空分除无边,若知即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道诸要,子能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起精进,发奋速修究竟愿

二、图文媒体下载
贝叶版PDF:


音频MP3:


视频MP4:
https://www.aliyundrive.com/s/nLMQLRSoLXo 提取码: o6k7
点击链接保存,或者复制本段内容,打开「阿里云盘」APP ,无需下载极速在线查看,视频原画倍速播放。


媒体时长9分41秒,便于日常课颂;删除了涉及密法的部分,所有人均可阅读浏览。
除主颂外,其他内容根据传统仪轨简易添加,增“文殊赞”一篇,以特别祈求智慧圆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编改对照与修改解释
1、编改原则
1)为不曲通达讲解原意
2)为适应今时学人理解
3)为不碍汉语文学表现
4)为日常功课诵读方便
需要理解的是,此编改并非从翻译角度与宗大师原文对应,而是与讲解的道理相对应。

2、颂本对照与解释

对照版本
观:观音尊者
郭:郭和卿译师
曲:仁钦曲扎译师
龙:龙吟

按每四句七言一颂,共十四颂分段解释修改原因

第一颂
观   一切佛语心要义,诸圣佛子赞扬道;有缘求脱者津梁,我当随力而宣说
郭   一切佛语心要义,诸圣佛子赞扬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当随力而演说
曲   一切佛经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龙   一切佛语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释:
大乘以“菩萨”代表一切佛子,更彰菩萨道主旨;
“宣说”以承佛威力,“演说”在汉语境中有推演和自以为的意思;
“今”是时间概念,现在的意思。“当”此一字在汉语境中是“要”的意思,不是当下的意思,而宗大师当初的宣说,汝今闻知,亦在当下,所以用“今”,是一个好的缘起。

第二颂
观   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过;劝依佛喜道诸贤,具清净心善谛听
郭   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故;勤依佛喜道诸贤,清净乃心善谛听
曲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志依胜者所喜道,诸有缘者净意听
龙   彼不贪着轮回乐,为令暇满不空过;志依佛喜诸圣道,具清净心善谛听

释:
“三有”即三界,轮回之处所,但普通人对三有难以理解,说“轮回”更通俗易懂;
“暇满”是暇满人身,且后面有说生死无常,很清晰的表达,而“暇满义”给人形而上的感觉了,仿佛是某种说教,其实就是生命难得,时间有限,这是一个现实而不是一个道理。
“不空过”是不要虚度的意思,说“不空故”可能会引起误解,不空过即有精进的意思,但“不空过”比“精进”更有力量,因损失所带来的后果远比收益更让人担忧。
“佛喜道诸贤”的重点是诸贤,“胜者所喜道”的重点是道,前者明显是在提示依止善知识。为了兼顾,此一句改为“志依佛喜诸圣道”,“志依”比劝依、勤依要更有力;改后的重点还是道,因为佛法归根结底还是由道至果的实践,但此改后句中有“诸圣”二字,兼顾了依止善知识的提示。
最后一句“具清净心善谛听”是提示自己的,诸有缘者不必强调,若强调就显得是对别人说的,而“清净乃心”这种用法在汉语中不常见。

第三颂
观   无真出离难止息,舍求有海安乐果;贪着有乐能缚身,是故首当出离心
郭   无真出离即不得,舍求有海安乐果;贪有能缚诸有身,是故首当求出离
曲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果法;由贪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龙   无真出离无息灭,希求有海安乐果;由贪有乐缚众生,是故首当求出离

释:
这一颂有点诡异,观音尊者与曲扎师的第一句最后两个字译为的止息和息灭,是一个意思,但后一句观音尊者译为“舍求”,而曲扎师译“希求”,貌似正相违。而他们所译的止息和息灭,郭译师居然译为“即不得“,而后一句”舍求“又与曲扎师译的“希求”相左。

所以仅从字面来看,貌似郭译师与曲扎译师从相反的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而观音尊者的翻译居然和他们两个不一样。

幸好这三个译本都有讲解,以下为各讲解文本中所对应的原文:
观:无真出离难止息,舍求有海安乐果;
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是无法止息,无法舍求今世的快乐。

郭:无真出离即不得,舍求有海安乐果;
若不能油然生起强而有力之出离心,即不能对有海安乐,行【舍弃】、【背离】、【止息】。

曲: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果法;
若没有清净的出离心,就不会停止对三有乐果的希求。

不难看出,从讲解来说,此三个版本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表达的角度和用词不一样。

在现代汉语中,“不得”这个词还是会有细微问题,因为有人会理解为“不能得到”,那这句话就变成了:若无真正的出离心,就不能得到舍求有海安乐的果。但实际意思是,若无真正的出理心,就不能舍弃、止息去求有海的安乐果。所以这容易造成误解。
同样观音尊者的这一句也会引起误解,因为“难止息”的是系求之心,而非舍求之心,如果我们懵懂地去读会感觉不出来,但仔细思维,就会发现哪里不对。

以上所以要用曲扎译师的“无息灭”和“系求”,清晰且无歧义;但此一句不能少了“真”这个字,虽然这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安乐果”和“乐果法”这两个词是有差异的,安乐果是指安乐的结果,乐果法可以是指具有安乐果的某法,也可是指得到安乐果的方法,所以“法”这个字很容以引起歧义。

“缚众生”从大悲出发,相比“缚身”要广,比“缚诸有身”要更容易理解;
“首当”这个词是强调,比“故先”要更容易理解和上口;
“寻求”这个词有表达寻找某个已经存在之物的意思,而且通常是外物,所以是不合适的,而“求”通常是向内,而且是没有发生或还不存在的事物。
另外“求出离”中的求是动词,明确了要做什么,而观音尊者的“首当出离心”缺省了这个动词,所以用郭译师的。

第四颂
观   暇满难得寿不留,修习能断今世欲;业果不爽轮回苦,数思能断来世欲
郭   暇满难得寿不留,串习能遮今生观;业果不诬轮回苦,数思能遮来生观
曲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龙   暇满难得寿无常,串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勤思消除后世贪

释:
此一颂全部沿用曲扎译师的原文,因为首先“无常”相比“不留”,要更紧迫,不留是命定的,而无常则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所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比“人总是要死的”这句话,要来的恐怖和压力山大。
其次,“串习”是不间断地“修习”,更清晰;
对于有情来说,贪执此生安乐更多是欲望,而不仅仅是观念,欲望是欲界特有,对于人类来说更为切身体会。
最后,“后世”与“来世”可理解为一个意思,但在中文语境中,“后世”可形容此后一切世,而“来世”通常仅指未来一世,所以“后世”更广,愿力更强。

第五颂
观   至于轮回圆满事,不生剎那之希愿;昼夜恒求解脱心,生时即起出离心
郭   轮回圆满依此修,至不偶发刹那愿;昼夜恒求解脱心,生时出离心已起
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龙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生时即起出离心

释:
除最后一句外,其他沿用曲扎译师的原文,因为:
“至于”在这里应理解为达到,达到对轮回事不生刹那希望的状态,但对普通读者,“至于”这个词可能会带来误解,因为在汉语中“至于”还可以理解为提出另外一件事,例如“至于我的意见。。。”,“至于某个其他问题。。。。”
“圆满”这个词不适合来形容轮回,也不好理解为在轮回中圆满了某事或圆满了某个修法,这大概不会是宗大师原意,因此用“盛事”一词更贴切。
在中文语境中,“无希望”即是绝望,而“无希愿”则不一定是绝望,只是没有了远大高尚的希求,因此对轮回的绝望才是正确的表达。
“恒”表示持久持续,而“昼夜”已经代表了所有时间,“唯”是强调聚焦,更精准;
“生”是完成了发生、生成,“起”只是刚刚启动,还没有完成。所以是当对于轮回盛世不生刹那希望的这种情况发生了,那么出离心开始真正的启动了,这样的理解更合适。

第六颂
观   出离若无净发心,执持修习终不成;无上菩提圆满因,智者当发菩提心
郭   彼出离心若不由,净发心摄终不成;无上菩提圆乐因  智者当发菩提心
曲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龙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无上菩提圆满因,智者当发菩提心

释:
佛法传统中并没有对“净发心”有确切的定义,若被广泛理解为“清净的发心”,那就不局限于菩提心了。所以这“净发心”只是一种所谓约定俗成的教内含义,就是指的菩提心,如此那还不如直接用“菩提心摄持”更清晰准确。
同理,“出离不成无上觉”很白话,很好理解,而前面两个版本的“终不成”并没有说明不成啥?虽然大家也都明白是不成的啥,但不如明确的好。
一样的道理,“无上菩提圆满因”也比“圆满安乐之因故“要更清晰,因为后者没有明确圆满安乐的什么因?虽然前面有一句“成无上觉”暗示了此因,也还是不如来的直截了当。而之所以不用“菩提”二字,大概是因为第一句已经有了“菩提心”,此菩提二字已经用了,所以更换一个词更合适文学修养,但我认为没有必要。
最后在中文语境中,“当”是较为主动,“应”则较为被动,而且“当”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而“应”通常只用来说别人,此二者差异细微,但对中文语感敏锐者,可有体会,因此用“当”这个字更全面,对自己更有力量。

第七颂
观   四大瀑流猛漂激,业绳紧缚难挣脱;既入我执坚铁网,复被无明大闇蔽
郭   四大暴流猛漂激,业绳紧缚难违拒;既入我执坚铁网  复被无明大黑蔽
曲   四瀑流冲难阻止,业力绳索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笼中,无明黑暗笼罩之
龙   四大瀑流冲不止,业力绳缚难挣脱;既入我执铁笼中,复被无明黑暗蔽

释:
“四大”就是“四瀑流”,后者只是加了对四大的形容词,像瀑布一样冲击,然而对普通读者来说,还是要保留“四大”这个词,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漂激”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用了,通常就是冲击的意思,但激也还有激烈、难以阻挡的意思,将此句改为“四大瀑流冲不止”,能涵盖上面所有意思,而且更好理解,而之所以用“不止”而没有用“难止”,是因为后面一句也有一个“难”字。
“难挣脱”比难违拒更好理解,而“紧密系”是在形容业力绳索,没有直接表达难挣脱的意思,所以还是直接一点好。
“既”与“复”,在中文语境中是既怎么样,又怎么样的意思,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所以这两个字不能省略。“铁笼”具有压缩性,笼不会有很大,而“铁网”则可以是很巨大的,这里应该强调压缩性和压迫性,所以用铁笼会更容易有感觉。
“黑暗”相较于大黑和大暗更好理解,而且大黑在格鲁还有其他的意思。

第八颂
观   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如斯众慈母,当应引发殊胜心
郭   无边生死生复生  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如斯众慈母,其当引发殊胜心
曲   无边有中生又生,三苦逼迫常无断;诸母情状与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龙   无边生死生复生,三苦逼害恒相续;审思诸母之处境,思已发起殊胜心

释:
“生死”比“有中”更好理解。
“复”与“又”在汉语境中有少许差别,复是重复,通常是完全重复,又虽然也是重复的意思,但不一定是完全重复。由于轮回每一生都不完全一致,貌似用“又”会更贴切一些,然而从苦的角度来看,轮回都是苦,所以是一样的,因此还是用“复”这个字。
“逼”与“迫”是近义,是一个意思,但“逼”与“害”,则是两个意思,逼是逼迫,害是损害。另外被害一定有损,而被迫则不一定有损。所以要用“逼害”这个词更准确生动。
“常”与“恒”也是有区别的,常是不变,但也可以是经常的意思,断断续续的也叫做常,当然“常无断”就只能是不变的意思了,但“无断”这个词很少用;恒是持续,是一直如此,而“相续”在佛教语言里有其明确含义,所以用“恒相续”更容易理解。

“审思如斯众慈母”的重点是慈母,“诸母情状与处境”的重点是情状与处境;
“审思如斯众慈母”的前提是“如斯”,如什么斯?如慈母一般斯为,斯为的意思是:像那样去做、去想。这一句的意思是:像慈母一般去做去想的众慈母有情。
“诸母情状与处境”的前提是“诸母”,诸母就是所有母亲,这已经不用思考而作为前提出现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思考)一切如母有情的情况和其处境。这句中的“思考”这个动词缺省了,但后面一句中有“思已”,所以连上了。
那哪一句更合适呢?我认为思维“情况和处境”要更贴切一些,而这个时候还处于修的状态,所以也要有动词“审思”。因此这一句改为:审思诸母之处境。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颂
观   不具通达实相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应勤通达缘起法
郭   不具通达法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曲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龙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释:
实相慧、法性慧与真理慧是同义,法性即如实性,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然而在佛法中有“见相非相和见性非性”的说法,更严厉的说法是:菩萨摩诃萨于六度一切法均不见名不见事,不见性不见相,不起想念无所执着。所以此处用“真理慧”比较合适,诸经论中没有说“见真理而非真理”或“不见真理”的。
三个译本中,只有郭译师的文中有“方便”二字,虽然有“方便出下流”的说法,但“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是圣言量,而且三乘佛法均有方便道,而各派亦有特法的速道,因此“方便”二字,应以保留。

第十颂
观   能见世出世间法,果随因行永不诬,能灭实执诸所缘,此乃正入佛喜道
郭   彼能见世出世法,所有因果永不诬,又能尽灭实所缘,彼乃正入佛喜道
曲   能见轮涅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龙   能见世出世间法,从因生果皆不虚,且能破诸所执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释:
此一颂唯第一句,用“世出世间法”比“轮涅一切法”要合理,因涅槃属于烦恼的止息,哪里还有业因果呢?后几句均以曲扎师的译本为佳,因更通俗,更容易让现代人理解。

第十一颂
观   现分缘起不欺诳,空分远离实执意,若时二者别现见,尔时仍昧牟尼旨
郭   缘起不诬能知现,远离承许已解空,若时二者别现前,尔时仍昧牟尼旨       
曲   现相缘起不虚妄,离执空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龙   现分缘起不欺诳,空分远离实执意,若二相违别现前,尚未通达佛密意

释:
从讲解的内容来看,观音尊者和堪布此处采用的是“现分”与“空分”二词,而不是“现相”和“空性”二词。
在昂旺朗吉堪布的《圣道三要》中,你会发现有大量的现分与空分这两个词出现,而且你会发现大多情况下,现分和空分这两个词后面都跟着“之决定、得决定、获决定、生决定”其中之一,所以现分和空分可以理解为动词,即对现象的分析,和对空性的分析,因此现分和空分都必须透由理智才能决定。

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透由对现象的分析,此因生此果的缘起是不虚妄的决定;透由对空性的分析,虽极微尘之自体也不执其为实有之决定。

而最为准确和清晰的翻译,我认为是观音尊者的那一句:现分缘起不欺诳,空分远离实执意。
这里的现分和空分,作动词用,不欺诳和远离实执是分析决定后的结果。缘起是现分的对象,空分的对象是空性的安立名处。

为什么说空分的对象是空性的安立名处而不是空性呢?
因为其一,在昂旺朗吉堪布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讲解中,白纸黑字就这么写着:空分,乃空性之安立名处。谓抉择诸染别别灭分。
其二,所有理智分析的对境都是名言有,是世俗谛,所以空分的对象不能是空性,而只能是空性的安立名处。

现空二分,要同时生起不相违,才是已达佛旨,所以此一句应改为:若二相违别现前,尚未通达佛密意。如此才兼顾同时生起与不相违二者,虽然从理上说,知其一,亦知另一,所以只要同时生起即不相违,只要明了不相违,就能同时生起,若不能同时生起那还是不明了。

第十二颂
观   现见缘起全不诬,即灭实执取境相,若时同起非更迭,乃圆成正见观察
郭   甫见缘起全不诬  即灭实执取境相  若时同起非更迭  尔时己圆见观察
曲   不复轮替而同时,甫见不欺缘起已,普灭实执所执境,彼时见观察圆满
龙   甫见不欺缘起已,普灭实执所执境,若时同起非轮替,彼时见观察圆满

释:
此一颂曲扎译师的翻译与观音尊者和郭译师的顺序不同,他将“同时现”起放在了第一句,貌似是想要与上一颂能够衔接上,或者宗大师的藏文原文就是这个顺序写的。然而按照中文语言习惯,四句颂文就是两两相对的,所以放在第一句会影响语感。
但曲扎译师的文字翻译是更容易诵读和理解的,接近现代人习惯,因此沿用他的译文,只是顺序调整一下。另外“同起”与“非轮替”都要强调,不合适只取其一在颂文中,所以这一句稍作修改。

第十三颂
观   此复现相除有边,及以空性除无边,若知现空显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郭   此复以现除有边,及以空分除无边,若知即空现因果,则边执见不能夺
曲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空性除无边,若知空性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龙   又由现分除有边,及以空分除无边,若知即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释:
前面既然说了同时现起非轮替,那么从逻辑上来说,现分就可除无边亦可除有边;而空分也可除有边亦可除无边。

其实大家有时候搞不清楚的原因是不理解现分与空分所观的对境是一样的。
首先我们须理解,缘起无自性,唯名言有,所以法之缘起即是其名言安立处。
如此
现分所观缘起因果相续,除无边;又唯名言有,成立自性皆空,除有边。
空分所观其名言安立处,自性皆空,除有边;亦唯名言有,成立因果相续之缘起,除无边。

以上,宜沿用“现分”与“空分“,而不用“现相”和“空性”;
”即空“和”现空“,是同义,但“空性”与“即空”或“现空”不同义,此处在中文语境中有细微差别。
即空和现空都是基于法的观察,是指某一法在胜义观察下是即空或现空;
但空性不一定基于法的观察,诸法之自性皆空的这一个规律,亦可用“空性”一词表达,所以这很容以造成混淆。实际上这一混淆普遍存在,只是大家不一定注意到了。

因此这里要用“即空”或”现空”而不能用“空性”,相较而言“即空”更合适一些,因为后面要用“现因果”或“显因果”,从中文语感上来说“即空”更押韵且不冲突。后面用“现因果”而不是“显因果”,是因为这个观察理解是突然出现的,不是逐渐出现的,而“现”在中文里有突然出现的意思,但“显”则有逐渐明显、显现的意思。

第十四颂
观   如是圣道三关要,若得如实通达时,子应依静勤精进,发奋速即修究竟
郭   如是圣道三关要,汝得如实通达时,子宜独依闲静处  发勤速修究竟欲
曲   如是三主道诸要,子能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起精进,速疾成办究竟愿
龙   如是三主道诸要,子能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起精进,发奋速修究竟愿

释:
此一颂要强调静处、精进、发奋、速修和愿,因此稍作调整即可。


发表于 2022-9-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兄。正是我需要的。感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17:22 , Processed in 0.03266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