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ky 于 2020-12-13 14:09 编辑
一篇有趣的文章,辨析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修为,是否如他所说的那么高量:
”董其昌时常在行文中夹杂一些佛经里的话,他自称“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严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从上老和尚舌头,千经万论,触眼穿透”,数月后,便入了“一念三世”之境:“乙酉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现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复。”境中见到什么,他没讲,只引了几句《大学》里的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也”。
首先,《大学》这几句话只是儒家完整修行路径中的一环,当心未用在所做事上,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状态下不可能修行,因此儒家强调修身须先正心。而禅定中所观察到的一切,本就不是以眼根去看、以耳根去闻。两者对境与修行目的不同,何来迷、悟之分?用儒家的修行去评判佛教的境界,无异于关公战秦琼。
其次,董居士的话太吓人了!“千经万论,触眼穿透”,不管拿起哪本经论,他只要看一眼便能了解佛菩萨宣说的甚深义理;“一念见三世”,语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这是普贤菩萨自述能于一念之中遍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在念中亲见一切过去已成、现在正成、未来将成的佛。普贤菩萨常常与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出现在汉地寺院里。一位菩萨从最初登地,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圆满修行十个阶位,方成正等觉。普贤菩萨已是十地菩萨,距离成佛一步之遥。
尽管没有明说自己修为到达何种层次,但董其昌的话很容易使人朝着极高的方向联想。我自己无有相同的体验,不敢妄言他人境界之有无,只能依据所学的教理,用逻辑来分析、判断。西藏的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将修行者的菩提之道梳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的下士道;厌患轮回、希求解脱的中士道,亦即小乘佛教;由大悲心而转,为尽除有情一切苦而希求成佛的上士道,亦即大乘佛教。佛法修行如登阶梯,无有下下的基础,不可能生起上上的功德。一位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必须先获得下士与中士的共道证量,否则上士道的功德如同空中楼阁,不可能存在。如果董其昌真有他自己所暗示的那般高量的修为,那他是否具有最基础的下士道功德呢?
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DFUB_ruRLioiEropmd5U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