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89|回复: 3

《隆莲法师弟子——齐云塔院印俊比丘尼、心空比丘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河南第一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
      ——《法音期刊》1997年第1期

2、《忆亲教恩师—隆莲法师》齐云塔院印俊比丘尼
      ——中佛协官网佛学研究
3、《隆莲法师缅怀录》
      ——心空法师(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前任住持)、印俊法师(白马寺齐云塔院监院)
4、《塔院访尼》
      ——王继兴(河南省新闻美术工委主席、河南省书画院特聘顾问)
5、《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住持心空法师》凤凰网佛教

1、《河南第一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
      ——《法音期刊》1997年第1期
    在洛阳白马寺东二百余米处,有一座千年宝塔——东土第一释迦舍利塔,又名齐云塔,于九○年恢复扩建为一尼众道场——齐云塔院。因该院以修学为主,对外不开放,很少接待游人香客,由此鲜为人知。然而这里幽静的环境,却使笔者流连忘返。尤其是寺内历史悠久、建筑巍峨的佛舍利塔及该寺的修学道风更使笔者肃然起敬。
东土第一释迦舍利塔
  释迦舍利塔,又名齐云塔,乃佛法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佛舍利塔,创建于东汉己巳年(公元69年),即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说:汉明帝刘庄驾临鸿胪寺,谒见二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道:寺之东南是何馆室?汉明帝答道: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接着又很快隆了起来。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当地百姓感到很奇怪,都称之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祷求灵验,皆认为是“洛阳土地之神”,不知这是何故?摄摩腾答道:在佛灭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计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境内则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者,即十九处中之一处。汉明帝听到这里,就偕同二高僧、百官臣僚等一同去观看“圣冢”。当他们走近“圣冢”时,只见上面涌出一个圆影,汉明帝和二高僧三人身现圆影之中,如鉴照容,分明可见。看到此种圣境,众人皆叹未曾有。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我若不遇二位高僧,怎知佛在保佑我呢?于是便令主管衙署在“圣冢”之上,依腾、兰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兴建佛塔。当年三月一日动工,次年十二月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余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我国早期的佛塔皆为木结构,大约在五代时,鉴于我国木塔容易烧毁而导致火灾,故而改为砖塔,但形状仍仿木塔建筑。据塔前金代撰写的《大金国重修河南府左街东白马寺释迦舍利塔》碑文说: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木塔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唯留遗址。五十余年后(1175),彦公大士看到“荒榛丘墟,彷徨不忍去”,故重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今之齐云塔,就是此次所修,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上下共十三层,通高53米余,齐云塔整个塔体结构严谨,造型别致。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再向上三层,可直达塔顶。此时举目远眺,邙山洛水,尽收眼底,洛阳古城,一览无余。
高僧悲心建尼场
  河南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出家尼众尤多,但却没有一所正规的尼众道场。数百位尼众只能流落它方。据笔者了解,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学员中,就有六位河南学僧。她们于1987年毕业,当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学院征求河南宗教局意见时,却因河南无尼众道场,决定把其中四位学僧的户口迁回俗家。后经过学院及同学的共同努力,有的被留校继续深造,有的在同学的帮助下把户口迁入他省的寺院,而河南佛教却因人才缺乏迟迟不得发展。佛学院的学僧毕业后回不到河南,不能为自己家乡的佛教发展尽力,也只有望土兴叹!有鉴于此,洛阳市佛协会长、白马寺方丈海法法师决定:把齐云塔院作为河南第一所尼众道场修复开放,使河南尼众同其它兄弟省市尼众一样,有一个清静修学的道场。在洛阳市宗教局、市佛协及白马寺全体僧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年艰苦努力,耗资一百多万元人民币,终于建成了河南唯一的一所尼众道场——齐云塔院。
  齐云塔院坐北向南,占地十五亩。进入山门,左右两边为大型佛教碑廊。左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右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其中一幅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92年到此参拜释迦舍利塔时所作的一首诗:“净扫舍利塔,顶礼比丘尼;护持千万劫,心与白云齐。”在塔的正前方,距山门数米远,有一大型放生池,占地二亩多,碧水盈盈,清澈见底。内有金黄色、米色、红色等各种各样的金鱼及其它鱼类数千条,自由自在地在此游动。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横跨池上。沿桥往前走,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有一占地二亩多的塔台,台上皆是青石铺砌。在塔的周围有由五十三块青石雕刻的莲花,排列一周,代表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故每天都有人在这五十三块莲石上拜塔礼佛。塔前有一静心亭,亭上悬有一口大钟,钟声悠扬,声传数十里。在塔的周围有三条水泥路,代表释迦世尊的“三转四谛法轮”。由此不难看出,该院的总设计师——白马寺海法方丈独运的匠心和弘法的善巧。在塔的左边修有三间念佛堂、三间斋堂;右边有三间客堂及三间培训班教室;另修有十八间禅房。在塔的四周栽有数百棵雪松及柏树。来到这里,看到该院的建筑设计,无处不是法,无处不是道,环境清净幽雅,给人一种怡然自乐、与世无诤的超脱感,堪称古都洛邑城外的一片净土。这所清净庄严的道场,在数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残墙破壁,如今却成为河南第一所尼众道场。这多亏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佛门大德海法方丈的慈悲应世,建立法幢,使中原尼众终于有了自己的道场。
精进修学 道风丕振
  现在的齐云塔院,共住有三十余位尼僧,另有数位女青年欲出家修学,正在此接受考查。齐云塔院的尼师,除四位老人外,皆是三十五岁以下、十八岁以上的年青女众。她们信仰坚定,发心纯正,皆能自觉遵守佛门清规,念经拜佛,持斋过堂,静坐禅修,半月诵戒,结夏安居,一一如法如律。在此修学的尼众,凡受过具足戒的,均要求通背《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半月诵戒时,轮流诵戒;不但要求背戒本,还要求懂得每条戒的制戒因缘及其开、遮、持、犯。故此,可以说塔院基本上无戒盲。在每年的结夏安居期间,除早晚功课外,上午诵经,下午修定,晚上拜忏,还要绕塔礼拜念佛。正信修道、精进不懈的学风在此勃然兴起。
  齐云塔院的执事同白马寺一样,每年正月十五请职,合格者可连选连任,否则可随时撤换。在收徒方面,亦十分严格,要三级证明,父母同意,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未婚女青年,信仰虔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寺院半年以上考察,合格者给予剃度,剃发后即受沙弥尼戒及正学女戒,二年以后方许受具足戒。
  齐云塔院的尼师皆能以戒为师,严净毗尼。该院虽远离闹市,但距白马寺较近,故本寺有一院规,无事不得外出,购买日用品有专人办理,前后门均上了锁。这对于世俗人来说,简直象坐班房一样,但对于那些发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而精进修学的比丘尼来说,却是乐在其中,一年不曾外出过一次的人占多数。她们中除了老弱病人外,皆能严持过午不食这条戒。在此住过的台湾比丘尼及朝鲜比丘尼都赞不绝口。
  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塔院办起了“尼众培训班”,对该院尼众进行培训。培训班共有二十余位学僧,她们一天除了上四节课外,其余时间还要参加寺院的寺务活动,达到了学僧生活丛林化的要求。其中个别学僧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做些寺院管理工作,可以说是边学习边实践吧!据白马寺方丈海法法师透露,待条件成熟后,“齐云塔院尼众培训班”将变为“释源佛学院尼众班”,并向全国招收学员,现正在筹备与组织之中。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尼众道场将以道风严谨、学修并进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中原大地,为佛教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尼众僧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2、《忆亲教恩师—隆莲法师》齐云塔院印俊比丘尼
      ——中佛协官网佛学研究
    200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一个惊天噩耗传来,我们的尼和尚、亲教恩师隆莲法师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怎么也不能接受,弟子真如幼子失母、大海失航,我们再也看不到慈母般的尊颜,再也聆听不到严父般的教诲。弟子心中的痛苦,岂能用文字来表达!
  恩师,您老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我们还是不谙世事的孺子,仍需要您老的调伏、教诲。弟子怀着沉痛的心情、无尽的悲伤,从洛阳匆忙赶到成都爱道堂,礼拜您老的遗容。师徒永别,悲恸不已。  
  回想起您老为培育僧才、创办尼众佛学院,可谓呕心沥血。自大教传入东土,女众出家,只是剃发染衣,从师修行。尼众受具足戒,是从晋净检尼开始的,然也只是从大僧受戒。至宋元嘉十年(433)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等才在南林寺为慧果等中国尼众三百余人重受了二部僧戒,至此中国才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然由于世事变迁及种种原因,二部僧戒在斯里兰卡早已失传,彼国仅有沙弥尼及正学女。故于六十年代,斯里兰卡总理来我国访问时,就向周总理提出了要求,希望中国比丘尼把二部僧戒传回斯里兰卡。当时周总理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您老。您老接受任务后,即准备办一所尼众佛学院,培养一批精通教理、戒律,且能严持戒律、德才兼备的佛教接班人及尼众戒师,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您不辞劳苦,经过数年的奔波,终于在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老的关心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于1984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尼众佛学院。您将自己的整个晚年,都奉献给尼众佛学院。自学院创办后,您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心血都投入到了僧伽教育上。尽管年事已高、寺务繁忙,却满怀激情地执鞭任教,每周授课二十余课时。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所请市内授课教师时有缺课,皆由您亲自顶课。为此,老人家不仅无怨无悔,还用“三祇坐断吾何悔,定托高梧结凤巢”来抒发自己执着的教育情结与奉献决心!如今,已有七届学僧在您老人家的谆谆教导与悉心呵护下毕业回寺,她们现在已是佛教界的中流砥柱,或在当地佛协担当重要职务,或在自己宝刹办学宣讲佛法,或在自己道场奉献所学、普度众生、弘化一方。为此您老颇感欣慰,曾作诗句表达自己对毕业学僧的自豪之情:
  竹实桐花引凤雏,两间清气华吾庐。
  连城似奉秦庭璧,复室如藏赵氏孤。
  鬼瞰高明魔胆裂,时逢景运众心符。
  春风不长闲桃李,硕果倾筐龙女珠。
  的确,尼众佛学院的学僧在您老的眼中比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还要珍贵,必须以程婴救护赵氏孤儿般的责任与爱心来悉心呵护、培养。这一点,尼众佛学院的每一位学僧都有深刻的体会。恩师讲经说法数十年,堪称中国当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学教育大家。
  曾记得有一段时间,受日本佛教风习影响,竟然“卷”走了一些佛学院的年轻学僧,即脱下僧衣还俗。针对这个问题,您老上课时讲道:各人出家因缘不同,或许有的是因为患病,或贫困,或考学不取等,但这些并不影响出家学佛,倒是出家的助缘。要知道,出家是无量劫以来所种善根成熟,是大福德的显现。试想那些因疾病缠身跳楼者,因贫困抢劫者,因考试名落孙山而自杀者,他们为什么不出家?他们的善根福德不具足,不具备出家资格。要牢记出家是块宝,还俗是颗草。出家不穷,还俗不富。您老讲得次数多了,又恐学僧嫌烦,说是老僧常谈,故此特意写了一首婆心恳切的七言诗相送:
  珍重休嫌絮絮谈,得人肝胆一言难,
  水知冷暖由亲饮,路不崎岖为熟谙。
  短短数语,表达了您老望学僧成为法门龙象、佛教栋梁的期盼之心、殷切之情。佛学院每年都要结夏安居,夏天不放假,寒假时间相应就长了一些,您老担心学僧利用长假游山玩水荒废学业,为此曾写诗与每位学僧:
  赵州岂为好游观,行脚只为心未安。
  不学毗尼休论学,非参知识莫朝山。
  丛林古道芳踪远,讲肆新风雪径寒。
  春在枝头君识否?倦飞好鸟早知还。
  以此告诫每一位学僧要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习毗尼,刻苦学法,为将来荷担如来家业、弘化一方,打下良好基础。可喜的是,尼众佛学院的学僧皆能遵师教导,精进修学,严持戒律,为教争光,堪可告慰您老于常寂光中。
  恩师您深感如法如律传授戒法及周总理嘱托之重要性,呕心沥血重新恢复二部僧戒的传授。1980年,斯里兰卡佛教界仰慕恩师您的道德修持、渊博学识,祈盼能为斯里兰卡式叉摩那尼传授二部僧戒。然由于因缘欠缺,未能成行。后于1982年您与比丘尼大德通愿法师联袂在成都爱道堂及文殊院第一次传授二部僧戒,由此在中国大地上恢复了二部僧戒的传授。后于1987、1989、1991年先后三次传授二部僧戒与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二、三届学僧。1993年,洛阳白马寺为了满足海内外尼众欲在释源祖庭受二部僧戒的要求,特派弟子等诣四川恭请恩师您到洛阳传授二部僧戒。当时,四川省、成都市宗教局及省市佛协因考虑到恩师您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担心您老人家身体吃不消,因此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您老人家前往洛阳传戒。但恩师您想到的是五百多个戒弟子的翘首期盼,毅然决然地前往洛阳传戒。在恩师您答应赴洛后,由于种种原因,阴差阳错,致使我们一行二十四人上车后,一直没有拿到卧铺票,您老坐了八个多小时的硬座才补上卧铺,把学僧羞愧的不敢去见您,您却笑眯眯地给大家讲公案。由于车上没有素食,您一路二十多小时只吃了一点饼干、喝点开水,弟子甚是惭愧不安,可您老连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  
  您老一生淡泊名利,对于自己一生为佛教事业所做的贡献从不自夸,只是用一颗平常心写下了自己从事尼众教育的一腔情愫:
  弃杖人嫌逐日痴,葛藤后世任瑕疵。
  鹃怜晓月勤啼血,蚕惜余春尽吐丝。
  爱尾牦牛甘就缚,隐身文豹苦留皮。
  大千流落无穷泪,迸作胥潮入墨池。
  此心此愿,谁不为之动容!此诗表达的不仅是恩师您劫后余生为僧伽教育“呕心沥血终不悔,蜡烛成灰心常愿”的佛子痴心,为法之心,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恩师之风,山高水长。
  弟子祈盼恩师圆证无生,倒驾慈航,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印俊比丘尼

3、《隆莲法师缅怀录》
      ——心空法师(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前任住持)、印俊法师(白马寺齐云塔院监院)
   1993年,洛阳白马寺为了满足海内外尼众,欲在释源祖庭受二部僧戒的要求,特派弟子等诣四川恭请恩师您到洛阳传授二部僧戒。当时,四川省、成都市宗教局及省市佛协因考虑到恩师您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担心您老人家身体吃不消,因此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您老人家前往洛阳传戒。但恩师您想到的是五百多个戒弟子的翘首期盼,毅然决然地前往洛阳传戒。在恩师您答应赴洛后,由于种种原因,阴差阳错,致使我们一行二十四人上车后,一直没有拿到卧铺票,您老坐了八个多小时的硬座才补上卧铺票,把学僧羞愧得不敢去见您,您却笑眯眯地给大家讲公案。由于车上没有素食,您一路二十多小时只吃了点饼干,喝了点开水,弟子甚是惭愧不安,可您老连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还说“心空啊!你这次领了个苦差事呀!”听到您老的话,弟子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4、《塔院访尼》
      ——王继兴(河南省新闻美术工委主席、河南省书画院特聘顾问)
    古刹白马寺的墙外,有座古塔,塔身修长,层级翩然,直指蓝天,名曰:“齐云”。塔的周围是座院落,围墙不高,且临通衢大道,但步入空门,便觉空然、荡然、寂然地静谧。
    沿着一条通幽曲径来到一所花木掩映的禅房,尽管我们的脚步轻轻,身着袈裟的印俊法师和心空法师,大概已经感知到了我们的到来,已经早在那里含笑恭候了。
    我既非僧人,也非居士,此行纯属职业兴趣使然。搞了大半辈子新闻,也曾采访过包括首相总理、书画名宿在内的林林总总的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但对佛门生活极其陌生,甚至有几分神秘笼罩在心,自然很想有所了解。记者小任告诉我,此塔院全是比丘尼,这就更增添了心头的神秘。小任说她和塔院的负责人印俊法师相识,经电话联系获得应允,才有了这个叩访的机会。
    我想象中的禅房,定是冷壁如洗、残窗木案、蒲团青灯、香霭弥漫,其实印俊和心空法师的禅房则犹如书房,两面墙壁立有通天书柜,里面满满当当珍藏的全是书籍,桌上、地上也都堆书如山,让你恍若置身某大学某著名教授的书斋之中。不同的是环境和氛围,——窗前塔影横斜,耳畔磬声隐隐,来到这里,你的心便立刻悠悠地沉进了幽幽的闲静之境,于是我有一首小诗浮出脑际:
    巍巍塔影斜窗前,幽幽禅房心自闲。
    慈祥老尼烧茶去,隐约磬声潜入帘。
    手捧飘散着微苦香味的茶杯,我们的话题是从每天的功课安排切入的。真没想到,她们每天的时间安排环环相扣:早晨四点就要起床,稍事洗漱就开始早课、诵经,早饭后又是打坐、诵经和午课,直到十一点吃午饭,中间只有四十分钟休息。下午,还是诵经、晚课、打坐,晚八点半以后,还要拜塔,尔后洗漱,十点就寝,一天都紧凑无隙。印俊解释道:“所谓‘拜塔’,就是在塔前连叩一百零八个大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时常磕头磕得通身大汗呢!”佛家戒律规定“过午不食”,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晨天亮得能看见自己的手掌纹络才能早餐,中午十二点以后就不能再吃东西了。
“能不饿吗?饿了咋办?”我急切切问。
“习惯。一切都在习惯。习惯了,不去想饿,也就不饿了。”
“你不觉得出家很苦吗?”我总是按俗家习惯来理解并提出问题。
    印俊淡淡地解释道:“佛家叫‘清苦’。清苦是福。受不了这个苦,自然也就享不了这个福。关键在于你是否把佛学视作一种事业,如果有了献身这种伟大事业的强烈愿望,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条大道走到底,外人认为的苦,我们反认为乐在其中呢!
“在我读过的书中,看到有不少人是因失恋、失意,精神受到挫伤,才走上出家之路的。那么你呢?”很想面对面地探询她的心路历程。
    我的突兀和直接,引发她一阵浅浅笑意。她的款款述说,粗略描述了她的佛门足迹。原来,她出生于离白马寺不远偃师县一个农民的家中,父母均信奉佛教,她从小就经常随父母到白马寺朝拜佛祖。耳渲目染,渐渐地,佛便潜化在自己心中,并立志献身于佛教事业。高中毕业后,她考入四川尼众佛学院,她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生前特批而建的一座高档学府。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之后,才来到塔院专事佛学研究的。
    印俊强调说:“佛家十分强调动机。一个人如果没有虔诚之意,不是决心以佛学为业,只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而遁入空门,‘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转一个圈儿,还会因享受不了这里的清苦而告别佛门,岂不是白白耽误他的光阴!所以,凡是这样的人,我们佛门也不会轻易地接收。”
——每天,打坐、诵经、上课;再上课、诵经、打坐……难道就不觉得枯燥吗?
——学海无涯,沉进去,便觉兴趣无穷。佛学,博大精深,单是经、律、论,十年也学不完,二十年也参不透,孜孜以求,也是一辈子的事;同时,我们还要学历史、学文学、学哲学、学马列,通过比较、辩论、鉴别,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佛学;此外,还要学医学、科技、书法、绘画、音乐……历代高僧中,有造诣很高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也有造诣很高的哲人、医生和科学家。唐代的一行,不就是一位高僧吗?他不仅悟透禅学,还精通历法和天文,著有《大日经疏》,并订《大衍历》,早在千年以前就归算出了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精确长度。多么了不起呀!
    印俊似在开坛讲经,打开话匣便如滔滔河水。她还说,一年到头,我们只倾心佛经和学问的研究,所有的生活用品均从白马寺拿来,我们自己不经手一分钱。所以,我们这里所有的尼众囊中没有一分钱,也不会接受任何人给的一分钱,因为没用,一点没用。还有,佛教并不信命。个人的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可以创造美好的明天,也可以葬送美好的明天,正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一直静坐静听在一旁的心空法师插话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显然是一段偈语,我乍听如坠雾中。心空法师见我没有听懂,便用笔写在一张纸条上递给我看。单赏她那清秀的字迹,就有如晨露滴在心头。经她一番指塔说云、抚经讲月地读解,我豁然有所顿悟。注视着这位老尼,我想起了一首诗:
    百结鹑衣倒挂肩,饥来吃饭倦时眠。
    蒲团稳坐浑忘世,一任尘中岁月迁。
    诗为我国明代禅尼行刚所撰。字面上看,写的只是一个禅尼的平凡生活,实在是平淡至极,但它却深刻地体现了“直指人心”、“明性见佛”的禅宗思想。佛陀是至高无上的,但并非高不可攀,也并不无限遥远,“即心即佛”,佛就在你的心中。参佛修道,颇有顺其天性、返朴归真的意思,追求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即所谓“心无所住”。于极平常处去体会禅意,诸如“饥来吃饭倦来眠”,时时处处皆可顿悟。而要参透佛理,则完全要靠自己的心地和人格了。由于这位禅尼深悟禅宗的真髓,所以她能够“蒲团稳坐浑忘世”,彻底摆脱一切世俗的烦恼,“一任尘中岁月迁”了……行刚的这首诗,和心空法师讲的偈语,内涵其实是一样的。心空法师实际上是用四句偈语,对我向印俊法师以上作的提问,做了最简练、最概括、也最回味无穷的回答。
    又一阵磬声悠悠传来,我从自己的禅理思考中醒悟过来。啊,不觉窗外的塔影已经拉得很长,塔后的夕阳已经渐渐西沉。我们应该告辞了。
  “师父可以为我们留下墨宝吗?”不料印俊法师突然有求。未及推辞,两位法师已将宣纸和笔墨备毕。
    我想,权且交上一份初次听禅的心得吧!稍事沉吟,在四尺白宣上我挥毫涂了四只墨鸦:“卧月眠云。”我觉得,我心境所享到的净化,用这四个字可以概括。
    真的,听君一席话,悟出许多理。归途中,我在本子上记下了此次塔院访禅的浅浅感受:
     寻幽入空门,听禅趣无垠。现身说岁月,指塔解齐云。
     著无便愁无,佛心即我心。欢戚双忘时,惟闻钟磬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20-6-2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5、《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住持心空法师》凤凰网佛教
       法炬潜辉,德星陨落,人天悲仰。当代比丘尼大德、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洛阳市佛教协会顾问、河南佛学社副社长、法门龙象白马寺齐云塔院住持心空法师,于公元2015年8月27日(农历乙未年七月十四日)19时15分在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示寂。世寿65岁,僧腊35,戒腊28夏。
       心空法师,29岁出家,一生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弘法之音遍布各地,曾在四川尼众佛学院、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河南登封永泰寺、河南新乡县千唐志斋等地播撒法种。不仅如此,在书、画上也有颇深的造诣,曾得到隆莲法师的高度评价。
    心空法师,俗姓刘,名玉敏。一九五一年十月初四诞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井营村,1965年入本村小学,1974年毕业于平顶山一中。1977年毕业于平顶山市卫校。1978年至开封古观音寺学佛,1980年礼净严老法师为师剃度出家。1982年入四川尼众佛学院学习。1991年毕业到齐云塔院至今。
       法师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现任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洛阳市佛教协会顾问、河南佛学社副社长、白马寺齐云塔院住持,历任《洛阳佛教》编辑。并参与编辑了《海法一滴集》、《隆莲法师诗词选》、《隆莲法师翰墨佛心》、《生命之光》、《心灵清泉》、隆莲法师的《四分比丘尼戒本浅释》等。
       法师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讲经说法数不胜数,曾讲解《妙法莲华经》、《地藏经》、《无量寿经》、《佛遗教三经》、《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天台四教仪》、《中国佛教史》等,还曾任教于四川尼众佛学院,讲授《入中论》、《比丘尼戒本》等。
       法师弘法之音遍布各地,曾在四川尼众佛学院、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河南登封永泰寺、河南新乡县千唐志斋等地播撒法种。戒行严谨,戒德庄严,在二部僧传戒法会中曾担任杭州下天竺、商丘观音寺、成都爱道堂、开封普济寺、贵州曾担任羯磨阿阇棃,重庆担任传戒之尼和尚。不仅如此,法师德才兼备,默默无闻,在书、画上也有颇深的造诣,曾得到隆莲法师的高度评价。
       心空法师,虽只履西归,然纵观法师一生,为人为僧,德范永存,品德超迈,解行相应,悲智双运。讲经说法,令诸众生,开其盲眼,破其心病,光显佛法。使道俗生信,四众景仰。如是长老尼,邈然古德,为法之光。缅怀功德,垂耀千秋!

心空比丘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5 10:26 , Processed in 0.03513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