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21|回复: 16

《功德本颂讲记》缘宗法师2018年于成都近慈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格桑琼佩(缘宗),俗名马景玉,1972年生于山东单县,1993年4月在五台山大圆照寺依信行大和尚出家,后随师住浙江温州龙翔寺,1995年参学于多宝讲寺智敏上师,1996年以来参学于拉卜楞寺、隆务寺、色须寺等寺院,师从塔秀雍尊,隆务寺卡索、赉仓、拉德阿科仓、嘉样、洛桑曲扎等十多位仁波切、格西学习经论。
《功德本颂》讲记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能海上师 译颂
(戊戌年冬月(2018年11月)缘宗法师讲于蓉城近慈寺,弘道笔记整理)
    这次我们讲解宗喀巴大师造颂,能海老上师翻译的《菩提道次第加持总颂》,也叫《功德本颂》。
    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四部:《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摄颂》,以上三部由广至略, 最略即此《功德本颂》。据说是宗大师于热振寺,为能圆满著作《广论》而造的祈请求加文。
    海公上师在《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中译出此颂。大家每天有做功课,念诵这部仪轨,所以对颂文已经非常熟悉。很多藏文道次第祈请求加文,尤其是熏修显密道次第时,大家也多是念诵《功德本颂》。
    《功德本颂》中有很多“求加持”语,通过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内心生起显密地道一切功德。以诸佛菩萨身语意功德影响我们,令我们内心转变,成就诸佛菩萨般的身语意事业功德等,从凡夫至成佛间功德转变的过程,透由加持令我们内心生起,此即“加持”义。
    我们平日念诵时,每遇“求加持”一句,可以反复念两遍。第一遍观想消除自己对依师或依师后修道其他方面的过患、障碍;第二遍观想加持生起依师或依师后修道其他方面的功德。
    学习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定要循序渐进。如干旱许久的田地,偶蒙细雨,无法马上滋润,需慢慢渗透、浸润。同样,内心对善法的熏修也需逐渐听闻、深思,透由止观的修持,令心渐至调柔。
    佛法的修行是内心不断提升、转变的过程。一定要在佛法上闻思修,逐渐熏修,不断转变。由最初的邪见、怀疑,到逐渐生起信心、定解。
    因此,若想对佛法生起清净正见,必然离不开闻思修的过程。
    我们今生能生而为人,又具足福报智慧,坐在这里聆听佛法,这是非常殊胜难得的因缘。大家听法时,或许会感觉法相名词听不懂,或虽听闻却在身心上没有任何感觉。这都是最初听法的正常状态,说明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很少熏习。听第一遍没感觉,就反复听,这会在内心种下闻法的种子,后来经过不断思维,便会感觉的确很有道理,从而对法理生起信解,内心生起比量,此时心便安稳,不会被他人的错误知见所左右。
    《功德本颂》涵盖了显密圆融的道次第内容。若展开解释,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内容。大家能够学习它,而且平日念诵时随文入观,对颂文的道理越来越认可,并能运用于生活中,这就是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
以下进入正文: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
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众德之体”,即上师本身是具足一切功德体性的上师。视师如佛,即视上师具足如佛般世出世间乃至身语意功德。另一种解释为“众德之基”,对弟子而言,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或基础。我们要想生起一切地道功德,基本根源就在于上师。有以上两种解释。
    “具恩师”,指出上师的重要性。从恩德来说,眼前的上师能令我们获得今生来世的妙善,对我们恩德最大,是我们与三宝之间的媒介。如要点燃艾绒,需在阳光与艾绒间放置聚光镜,不需其他光,便能令艾绒燃烧。同样,上师如聚光镜般,可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引摄过来,加持我们的身心。没有上师我们连皈依也不会有,更何谈正法的修行。“师”依藏文来说,也有主尊、至尊之义,能令弟子解脱恶趣之苦,获得解脱及一切智的安乐。
    我们不仅要恭敬自己的上师,对其他大德善知识也应恭敬赞叹,如此才能达到四皈依的扼要。上师即三宝的集合体或代表,他并非与三宝割裂开,或凌驾于三宝之上。其他大德善知识也应视为是上师的化现。若过度强调自己的上师,把上师与三宝割裂开,或只认自己的上师,其他善知识一概不认,甚至恶意诋毁攻击等,这些现象一定要避免。
    佛法常说“念恩生敬”、“念德生信”,对上师的信敬心非常重要。我们常常思维上师的恩德,便易生起对上师的恭敬心;思维上师的功德,便易生起对上师的信心。如自己的父母双亲,未必他们的功德很大,但由对我们恩德深重,所以会生恭敬心。
    《经庄严论》中善知识的条件有十种:“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其中包括戒定慧、广博多闻、对空性的通达等条件。最低限度具足慈悲与戒律,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便可堪依止。
    《广论》以正教授引导分成二大科判:“道之根本如理依止善知识”与“修心次第”,二者分量相等。可见,依止善知识对未来修心的重要性。俗话说“初一若错,便错到十五”,最初修学佛法,依止善知识方面不要犯下错误。否则,在修行方面会发生许多障碍。
    “如理依止”包括意乐依止、加行依止。
    意乐即思想上要对上师生起信心与恭敬心。信心有很多种:大家对闻法有信心,所以每天坚持来听课;玄奘大师九死一生去印度取经,是对法的坚定不移的信心等。这里主要是对上师的信心。《佛说大乘十法经》说:“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没有信心的人,善法是生不起来的。如种子被火烧焦,不会生出青青苗芽。我们要想生起地道功德,首先要在思想上培养对上师的信敬心。
    有人总喜好观察他人的过失。或观上师过,或观同参道友过。出现这样的问题,应从多角度去思维:1、我们见到的上师之过未必是上师真有过。如自己眼有翳障,白色雪山也会现为蓝色,会将白色海螺看成黄色。应当反省是否是我们自己方面的过失,或是上师有意示现。2、每个人都有正能量与负能量两方面。若我们一味寻求上师过失,即使看得正确,我们内心也会充满负能量。3、我们依止上师是为让自己累积福慧资粮,虽上师功德不多,但我们一直在恩德与功德方面思维,自己的内心也会充满正能量。4、即使上师真有缺点,我们也要多从功德面去看,这样才会增长自己的善法。5、当我们逐渐心胸开阔时,便不会观察一切众生过,因为一切都是烦恼之过。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菩萨看到本质,烦恼客尘是可以被清净的,具有烦恼并非是众生的本性。如水本质清净,才能透由净水系统使之净化。我们要慢慢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若看众生都是缺点,说明我们自己的高度太低。
    加行依止即行为上的依止,包括财物供养、身语承事、依教奉行等。如洒扫寺院、为殿堂做香灯庄严、如理如实赞叹上师及道场功德等。“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用心完成上师托付的一切如法事,这就是最好的供养。总之,加行依止就是不违逆上师心意,做上师欢喜之事,不做上师不喜之事。
    如理依止包含以上意乐、加行二种依止。
    “道之初步正”,意思是道的第一步就正确了,或说道之根本就在于如理依止善知识。古德常说:“未来弘法事业是否广大,即在于是否如理依止善知识。”依世间来看,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事情就会交由弟子去做,相当于继承了善知识的事业,将来自己的弘法事业也自然广大。如家族企业,孩子很有能力,也很听话,父母自然把运作权交给他,他的事业自然兴隆。若一直违逆善知识的教导,或一味强调自己的能力,抹杀善知识的恩德和功德,那么不但自己会出现障碍,弘法事业要广大也很困难。
    “善观察已”,看到这种情况——如理依止具足恩德和功德的上师是道之根本,善加观察后生起定解。“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祈求上师三宝加持转变我的内心,能以极大恭敬心,恒时努力依止善知识。
    以上是依止善知识的情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接下来,依止后修心次第分三:共下士道次修心、共中士道次修心、上士道次修心。
    何谓“共道”?大乘菩萨欲修上士道,必须先修下、中士道次。比如,没有学习初级、中级,如何学习高级?同样,欲修习大乘菩萨行,却连最基本的皈依、业果都茫然无知,如何修学大乘?因此,最初的修行者,首先要获得人天果报,才有可能进一步修学菩萨道。先要由五戒十善等下士、中士之道,获得人天或净土果报,才能滋养道心、修学广大菩萨行。否则,一旦堕入三恶趣,谈何菩萨行!当然,若已经达到一定境界,随缘化现,游戏六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有人修行的目标只为求人天果报,不再想修学解脱乃至一切智,此称为“正下士”。比如有些宗教信仰者,追求死后升入天堂。当然,若以五戒十善为基础,方法正确,也是可以达到目的。但若以杀生等恶行作为升天堂的方法,则是邪途。所以愿望虽好,方法也要正确才行。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在具体阐述三士道次前,先要思维暇满人身义大难得,以激励我们修道之心。
    暇满包括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暇”即有空闲能听闻、修学佛法。“满”即自圆满、他圆满等各种条件。
八种无暇,《亲友书》中说:“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
    非人(不是人类)的无暇有四种:三恶趣与长寿天。畜生愚痴苦、饿鬼饥渴苦、地狱寒热苦,三恶趣众生遭受种种痛苦,很难修学善法。长寿天是无想天及无色天,也说包含欲界天。俗话说“富贵学道难”,欲界天完全沉浸在快乐中,没有痛苦需要出离,故很难修行。无苦无出离,北俱芦洲亦是如此,他们有自然香稻,生活美满,故难生起出离心。韦陀菩萨被称为“三洲感应”,北俱芦洲没有受戒、闻思佛法的修行人,所以菩萨不去此洲护法。无想天及无色天都是禅定太深,虽时间久远,但处于无苦无乐的舍受中,时光很快流逝。一旦出定,大多堕落,因太久入定不动脑筋,欠缺观察的慧力,即使投生为人也很愚笨。诸佛菩萨以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无色界没有色法,没有声音,也没有听经闻法,所以菩萨也不会去教化。以上是四种不是人类的无暇处。
    属于人类的无暇处也有四种:生边地、騃哑、无佛教、邪见。虽投生为人,但生于边地。边地与中国的区别:从地理位置而言,南瞻部洲有五大圣地:中间金刚座,南边普陀山(非浙江普陀山),西边邬金,东边五台山,北边香巴拉。金刚座一带为中国,其余地方称为边地。从佛法角度而言的中国,有四众弟子、有佛法兴盛之处为中国,没有四众弟子、没有佛法兴盛之处称为边地。性为騃哑,即愚哑等诸根不具。如聋哑人要听经闻法非常困难,傻子思想愚痴是属于意根不具,其他肢体残疾对闻法来说还稍好。无佛教是生于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邪见是不信有因果、三宝、前后世等。断善根最严重者即是邪见。以上远离此八种无暇即具足八有暇。要闯过此八关,实为不易!
    具足十种圆满即五自圆满、五他圆满。十圆满包含在八有暇中,强调具足十种圆满对于闻法修行来说条件更好。五种自圆满为“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生而为人、生于中国、诸根具足、未造五无间罪、对三藏十二部有信心。这是自身应具足的条件。五他圆满为“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佛降世间、佛讲经说法、教法住世、有大德说法、有施主的帮助,这是外部条件。
    “圆满有暇身”,即获得以上十八种条件的暇满身。“偶一”,即偶尔一次,是比较而言,只是偶尔获得暇满人身。无尽生命轮回中,虽也多次投生为人,但大多时是处于无暇处,从几率来看就相当于仅仅一次,故极言其少。
   “最极难得”,思维暇满难得之理。为何难得?
    1、因缘上难得:欲得人身必具持戒、布施等与发愿。要投生为人,最基本的条件是受持五戒十善。其次,若能勤修布施等,投生为人后福德具足。再者,要发愿来世投生为人。这是投生为人最基本的三个条件。
    若不愿投生为人,也可发愿往生净土。大树一直向西方倾斜,当它彻底倾倒,一定倒向西方。若我们念念往生西方,这种念力自然会牵引去西方净土。
    藏地有个真实的故事。农村一位老阿婆,家境不好,但每天拜佛诵经念玛尼,每天念叨:“前面邻居她家条件好,以后能生到她家就好了。”后有一天,老阿婆念着玛尼便去世了。后果真投生为邻居家孙女,小孙女稍会走路会说话就走回上一世的家,叫出前世儿媳的小名,还指着牛圈说:“我的牛没了,牛粪还在。”还问上一世的儿子:“你的左腿还痛吗?”愿力不可思议,老阿婆一生修行,她心里只想着投生到邻居家,结果因缘具足就真的投生过去。
    愿力如缰绳,骑手的缰绳朝哪里拉,马就向哪里奔跑。同样,我们的愿力如缰绳会把善根福德引导到那里。不相信后世的人,不会在持戒、布施、发愿三方面努力,甚至还会为自己私利而不惜伤害他人。修学佛法的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伤害他人,这样反而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若能在现有的福气基础上再继续培福,尽力去利益别人,这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累积更大福德。
    2、体性上难得。从比较而言,如金字塔般,三恶趣的数量极多,人类的数量极少。
    3、从比喻上说难得。如盲龟浮木,盲龟百年从汪洋海底浮上海面一次,海面随波飘荡着一块木板,盲龟将头刚好伸入木板中间的孔,这种几率几乎微乎其微。盲龟喻如无明的我们,长久漂泊于三恶趣中,偶尔浮出水面得到一次人身,又能值遇木板佛法而得度,这种几率也是万劫难逢。又如须弥引针、撒豆粘墙等喻,皆譬喻人身难得。
    “大事”即义大,令暇满人身具有意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人身成办今生的幸福,最重要的是可以成办来世的人天果报,乃至解脱、成佛。佛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调。”人是有智慧的,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人生、改变世界。人有能力造善,也有能力造恶。即生成佛之法只有南瞻部洲胎生六界的人类可以达到。净土菩萨欲快速积集福德资粮,也发愿倒驾慈航,来此秽土,行菩萨道。
人类是有思想的,有些人感觉自己思想很乱。其实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正是人类智慧的表现。让猫狗畜生思绪烦乱,这是不可能的,它们主要是根识方面的反应。人类的思想意识丰富,要转化,让思想有序发展,让思维有序化,而不是纷乱。这样,思维的力量就强大了。部队过桥时若集体正步走,就会产生共振力将桥体震塌。同样,我们的思维若很有序,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斩断烦恼。
    大多数人从小就会思考“怎样让我的人生具有意义”。是拥有更多的财产有意义,还是掌握更大的权利有意义,还是其他更有意义。依佛法而言,最低限度,不能依此人身造恶业。造恶业,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造善业,对自己的今生和来世会更好。人身最低的目标放在这里,则行为表现上就不会伤害他人。这就是佛教因果的理念。这种理念建立起来,便会从内心上改变自己,而不是靠外界的约束力。一旦自己发自内心地“我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益的人。”怀着阳光普照的心,要利益社会,这种心态是非常美好的。相反,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人因某些原因就心怀怨气,甚至报复社会,伤害无辜的人们。这种暴戾心与发自内心去利益他人之心相差甚远,判若云泥。
    当然,也有学佛人比不学佛的人还差的情况。我们要长远地看待,或许他不学佛会更差。佛法如金山,在金山上生活许久的鸟,它的羽毛会变成保护色。佛法散发出的皆是善法,“为利有情愿成佛”,虽不能立刻达到,但一直在思维它,努力实践它,这就已经受到佛法的影响。即使是造恶业,也是战战兢兢,不会认为是理所当然。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有看法,这正说明了佛法的宽容广大,才容许别人说你的缺点。试想,当某人的缺点被你说出来他会消灭你时,你又怎么看?佛法的理念会让整个社会祥和,而非变得越来越暴戾。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法的基本理念,即使无法马上做到,也要在佛法光明的照耀下,慢慢改变自己。
    “了知竟”,由上面种种思维,了知人身的暇满、难得、义大后,自然会感觉到投生为人是多么荣幸,而且虽得到如意宝般人身,也只是暂时而已,需要珍惜人身工具去做自利利他的事。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日夜六时抉择我当受取心要,实现人生价值,成办现前、究竟的利益。如是祈求上师三宝加持。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可以念两遍,第一遍观想去除这方面的障碍,第二遍观想生起这方面的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 
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
    接下来,共下士道次修心内容: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维”,这两句开示死殁无常之理。《广论》中开示念死分三:思维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人一定会死去,但何时死没有决定,临死时除善法外余皆没有利益。
    1、思维决定死,有三种理由:死主决定会来、寿命无可增加却无间减少、生时无闲暇修行妙法,故决定死。
    死主决定会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体,无常大鬼一定会来,没有任何因缘能令其退止。我们的身体是由业和烦恼所感,非是无漏福德所感,必然会面临死亡。传说彭祖八百岁,龙树菩萨六百岁,即使是长寿仙人,寿命再长,身体终将坏灭。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住世的人是没有的。即使是长寿乡的老人,能活一百多岁,已经是寥如晨星。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身体,即使是富可敌国、权顷朝野,死主也决定会来。佛教虽有修长寿本尊法,能去除非人等障碍,但也还是不能永久住世。
    寿命无可增加却无间减少。我们的寿命不会增加,却每刹那都在减少,如少水之鱼。俗话说:“天增岁月人增寿。”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去世的时间就越来越近了。当然,在一定范围内,注意保养、锻炼等,是可以延年益寿、颐养天年。但要无限延长,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努力培福,又无端奢侈浪费资源,福尽也会提早夭亡。我们的寿命一直在减少。有人说:“小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慢,中青年时感觉过得很快,老年时又会感觉过得很慢。”的确,小时懵懂无知,中年正是创业时期,家庭、事业忙碌一团,到老年时心有余力不足,又感觉时间缓慢下来。
生时无闲暇修行妙法。没有空闲修学善法,百忙中能抽出时间念经、拜佛,都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就在这样忙忙碌碌中死去。
    2、死无定期。何时死不决定,也有三种理由:瞻部洲寿数无定、死缘多活缘少、身极脆弱,故死无定期。
    瞻部洲寿数无定。四大部洲中北俱芦州人寿决定千岁,且中间没有夭折。西牛货州人寿五百岁,东胜身洲人寿二百五十岁,此二洲人寿大致确定。只有我们南瞻部洲人寿不能决定。依佛法来说,增劫时众生善心越来越多,寿命每百年增一岁,达到八万四千岁。减劫时众生烦恼越来越重,寿命每百年减一岁,当减至十岁时,活到十岁都算长寿,相当于现在狗的平均寿命。
    死缘多活缘少。本来是活缘,有时却变成死缘。饮食本是滋养身心的因缘,但由于食品不安全,染污严重,或吃得过多过少或不适宜,或丹药变成毒等,却变为死亡的因缘。
    身极脆弱。我们看某些极地生存电影,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依然生存下来。但大多人的身体还是非常脆弱的,稍微的因缘就会导致死亡。
    由以上三点可知,瞻部洲人死期的确无法决定。我们大多数人会有这种经历,某天听闻某人突然去世,我们会感到非常惊讶。身体健康无病,却突然离世,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3、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也有三种理由:身体无益、受用财物无益、亲友无益。
    临终时身体要舍弃,所受用的一切财物,也要舍弃,孝顺自己的孩子、非常知心的亲友,也要舍弃,此三对我们都没有利益,唯有善法对我们有益。即使国王临终时,国土财宝无法带走丝毫,忠心耿耿的大臣也无法代替他的死亡。
    我们通过眼见的事例并结合内心的思考,最后生起决定解——的确死无常。因此,决定要修法,现在就要修法,并且在未来的生命中唯有修行善法。我们想远行旅游,必须提前准备各种用具。同样,我们走向来世的路粮和资具唯有善法。我们利他修行的善业福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安乐,而且也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安乐。所以,善法才是我们究竟的护身符。
    学佛的人,要达到身心堪能、身心轻安,加上一定的禅定功夫,就会心结打开、气脉通畅,每日都会法喜充满。一般修行人对四大组成的臭皮囊不是很重视。当然,我们对身体不应过于执着,但身心是相应的,身体状况很差,也就无法安心打坐、念经。小孩子每天蹦蹦跳跳,哭一会儿,也可以转眼破涕为笑。他身体健康,外在一点小情绪就无所谓。若我们身体差,再加上内心难受,就很难调整过来。产生难受的觉受,这种心理又影响身体,身体又影响心情,很难摆脱这种负面情绪,要体会法喜充满也很困难。身体如舟筏,修行过河期间,还是要保护好舟筏,适当调养身体还是需要的。所以,身体气血亏虚,还是应该适当调养一下。身体感觉不舒服时,也要注意休息。当然,不可过于懈怠。
    佛法三法印或四法印中,第一个就说“诸行无常”。行即因缘所生法,由各种因缘造作而成的法都是无常,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桌子、文物、生命等,这些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
    上文就是死无常的道理。“身命动摇”无常,“犹如水中泡”一样,以水泡比喻生命无常。水泡“迅急灭坏”,比喻由业和烦恼感召的身体定会坏灭;水泡何时坏灭不一定,或随起随灭或几秒钟后破灭,比喻我们何时死亡不一定。水泡内外虚而不坚,稍碰即破,比喻身体自身的精华心要是没有的,如工具一样,要通过它来行持善法才是心要。
    有些道教的修行者也有羽化后留下肉身的。有的佛教高僧火化后留下舍利,这是定慧熏修的结果,也是有为法。凡夫因为有自我执着的挂碍,所以无法入定。空慧则令禅定的定力更深,内心最大限度地放松,由禅定力超越欲界,身体四大成分转变,有的留下舍利,有的示现虹化等。
我们死后,若恶业增上会堕入三恶趣。由思维三恶趣之苦生起恐惧心,希望得到三宝救护,并相信唯有三宝有救护的能力,便会虔心皈依三宝。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阐述皈依三宝之理。
    三宝中,佛宝是教导的导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修道的同参道友。佛宝是为我们开示解脱方法的导师;法宝是正应修持之法,如此才能脱离三恶趣及轮回之苦。僧宝如同修的道友。如果周围没有同参道友,仅一人学佛修行,也是很难坚持的,需要有个修行的环境,大家能够相互督促、相互帮助。藏地有座藏医院,医生们每天上班都集体念诵《药师经》及药师佛咒,病人或家属在长廊里照常磕大头,大家皆习以为常。
    这就是一种良好的修行氛围。
    佛教的皈依是把主宰权交给我们自己。佛教主张无神论,一般所谓的神是指造物主,是主宰控制众生命运的角色。佛教不承许有主宰命运的神,所以是无神论者。当然,佛教承许有山神、地神、天神等,但不承许他是能主宰他人命运的神。这正体现了佛教的平等思想,即使是蚂蚁、苍蝇、蚊子,也只是暂时因缘才投生到畜生道,一旦业报受尽,或许下辈子转生为国王。因此,我们不敢轻视每一个众生,会更加尊重生命。
三宝分为胜义三宝与世俗三宝。佛圣者的法身、断证功德为胜义佛宝;佛的报化二身为世俗佛宝。灭、道二谛为胜义法宝;三藏十二部为世俗法宝。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心续中的断证功德为胜义僧宝;三乘圣者为世俗僧宝。四人以上凡夫僧,也称为世俗僧宝。以上是大乘对于三宝的观点。
    依小乘来说,认为释迦佛是夜睹明星,一夜间从凡夫至成佛。在金刚座前仍是凡夫,经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集聚资粮,属于资粮道;在金刚座时进入加行道;然后经历见道、修道,终达无学道,在一座上成佛。小乘认为佛已断尽一切烦恼,但佛也吃过马麦,也被提婆达多砸伤脚趾,也曾头痛三天,所以佛的身体仍是苦谛。这是小乘观点。大乘承许佛有法报化三身,小乘则无三身之说。
    “死已如影随形黑白业,引起后果决定获不异”,这里阐述业果思想。
    业,是思心所,内心的思想活动、思维习惯。我们身语表现、内在的心理活动等,一定有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如汽车发动机,没有思心所的发动,就不会有起心动念、思维活动。
    大家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业力也如此,比如经常杀生的人,临终幻境中会出现很多牛羊,他习惯性跑去杀,自然投生到很险恶的地方。这就是平时的习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
如何让我们的思维习惯进入良善的状态,摆脱负面狭隘的思想,需要我们经常去串习。佛法讲,一旦我们串习达到良好的状态,修证功德自然辗转增长,这就是心性的作用。比如圣者现量见到诸法实相就不会退失,无法让他再装作愚痴。良好的状态很难改变,同样,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也不容易改变。如何改变心理习惯?一方面要知道方法,一方面要不断串习。
    我们未来的走向要靠业力的牵引。黑业即恶业,白业即善业。善恶业如影随形,会让我们感得苦乐果。我们对此要获得决定——深信业果,并且这种定解不会变动。人死亡时会有四大解体之苦,善业重福报大的人,这种苦不强烈,会显现非常祥和的景象。恶业重福报浅的人,四大解体时,会出现各种幻相,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思维业果分四方面:
    1、业决定。业决定是指在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善恶业一定会感苦乐果。业是可以被改变的。造恶业可以通过忏悔而改变,造善业后生起邪见或后悔,也可破坏善业的力量。造下善恶业,将来未必感果,它们都有被破坏的违缘。如田里种下种子,将来未必一定得到丰收。如鸟在天空飞翔,无论飞到何处,影子都是灰色,不会是彩色。同样,我们造下善恶业,若没有对治它,它决定会感果。小乘认为,造下业一定会感果。大乘认为,造下业若不对治它、破坏它,就一定会感果。果未成熟之前,是可以改变的。果报已经成熟,则无法转变。比如有的残疾人,本身恶业
果报已经成熟,就无法改变。造了恶业,在果报没成熟前努力勤修四力忏悔,则可以改变未来之果。
    2、业增长广大。业有增长的作用。我们虽造微少善业,也能增长感发极大乐果;虽造微少不善业,也能感发极大苦果。俗话说“三宝门中福好求,一文种下万文收。”如种下一粒种子,可以收获很多麦穗;种下一粒苹果种,可以收获满树苹果,这些是外在因果。内在因果即善恶业,从轻微业生广大果。因此,修行人连微小恶业亦当防护。
    龙树菩萨在世时,曾传授国王长生法,国王便与龙树菩萨一样长寿。太子久久不能继承王位,故对龙树菩萨极为不满。他向母亲求教方法,母亲教他向龙树菩萨乞求布施人头。龙树菩萨过去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已超越五百劫刀兵劫,所以太子无法用刀杀死他。龙树菩萨说:“您用茅草可以断我命。”太子果真用茅草杀死了龙树菩萨。为何会如此?因为龙树菩萨过去世曾不小心用茅草杀死一只蚂蚁,由此感得果报。
    《阿含经》也曾记载一个故事:农夫要开垦一片荒田,发现一块殿堂基石挡路,便想把石头搬走。刚要挪动便天摇地动,一位天神出现在他面前说:“莫要搬动此石,我前世把传家宝布施寺院用作基石,以此福德生为天人。如今你搬动基石,我的天宫都在摇动。你换块地,我给你五百两黄金。”农夫非常惊讶,了知这样的因果后,他也发心广种福田,不久把庄严的佛寺重建起来,宝塔巍然,屹立云表。这正是“祖贻白石镇家珍,布施生天福乐人;废寺农夫耕故址,宫摇下界说前因。”由此可知,微小善感广大福,即使寺院荒废,供养基石的福德还在。这就是业增上之
理。
    3、所未造业不会遇。必然相随。没有鸟,就没有影子。以此“如影随形”,比喻业果不造不遇。若我们未造某业,则它的果我们必然不会承担。
    4、造而不失。一旦有鸟,又有阳光等条件,影子必然相随。一旦造下善恶业,在没有对治的前提下一定不会失坏。对治恶业的方法就是四力忏悔,对治善业的方法就是生起邪见或后悔。
    大家可以常看过去、现在的因果故事,这会启发我们对因果的信心。古人常讲:“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我们在做事情时,或许不能马上改变,但已经慢慢在改变。我们要想改变命运,这就是下手处——在善法方面、利他方面多加努力!
    有居士在法会中做功德主,看到其他居士跟着磕头,就以为自己的功德会被分走一半。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他人依此善缘而修善,只会更加增长自己的福德。明白此理,我们心量就变大,随喜他人行善,自己的福德更会辗转增上。
以上是思总业果之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思维业果则从身三、口四、意三,十业道来思维善恶业。十种不善业道包括:身三——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口四——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三——贪欲、嗔恚、邪见。此十种不善业道,也称黑业道。与此相反,即十种善业道或白业道。
    简单介绍十种黑业道:杀生是断有情命,最重的是杀人。佛教主张乃至其他弱小生命亦不能杀。不与取即偷盗,他人财物不可偷盗或强取。欲邪行即邪淫,在家人不可邪淫,出家人断一切淫。妄语是说不如实的假话、谎话。离间语是说挑拨离间的话,让和合的人之间变得不和合,不和合的人变得更加不和合。粗恶语是说骂人的话,说刺激他人令其伤心的话。绮语是说些无意义的废话。贪欲是想要获得属于他人的财物。嗔恚心是想要伤害别人。邪见是认为没有因果等。
    另外,十业道的轻重差别,无论善业、恶业都有轻重不同:
    1、意乐故重。以猛利烦恼造恶故重,以强大信心造善亦重,反之则轻。如对三宝有极大信心的人,念经拜佛很快就有感应。
    2、长时故重。经常做则重,偶尔做则轻。例如,佛经有记载,有位屠夫听他人奉劝白天杀生,晚上念佛。屠夫死后感得孤独地狱的果报是白天受苦,晚上享乐。长时做杀生业的人,表面短时间看或许能发财,但长远来看,就会出现更多障碍,甚至过度挥霍导致家财散尽。相反,造善业时间长,每天坚持念经、拜佛等,善业亦重,偶尔造则善业轻。
    3、加行故重。如杀生时手段残忍,故杀业重。相反,用各种方式造善,则善业重。反之则轻。
    4、无对治则重。造恶后没有忏悔心则重,相反则轻;造善后继续随喜则重,造善后生起邪见或后悔则轻。
善恶业是没有根的,它们都有各自的对治法。因此,造下再大恶业也可以被净化。千年暗室,一灯照亮。一念忏悔心,就能净化一分罪业。善恶业皆是因缘所生法,把恶业因缘转为善业因缘,恶业就被净化。恶业的感果必须要有烦恼,烦恼如水,滋润种子得以生长。若烦恼断尽,恶业种子就如焦种,不会再感果。
    无始生死以来,我们造下非常多的善恶业,若每一个都要感果,那就无法解脱。若从烦恼根本下手,断绝它生长的根源,就自然不会感果。
    这个根源就是内心的烦恼——我执。若能通达现证无我之理,那些恶业就被封存或净化。因此,一旦见道,便不会再造流转轮回之业。要造流转轮回的业需要强烈的我执,见道以上圣者菩萨已断我执,他要想来娑婆世界普度众生,就要靠发愿才能成办。要透由过去的恶业让他来流转轮回,已经起不到作用。我们凡夫则不用发愿,由业力牵引就在轮回中随波逐流。《广论》中的四力忏悔部分,就是对治恶业的方法。
    5、由事故重。从造业的对境来看,对上师三宝等德田、父母尊长等恩田、众生等悲田前造善恶业皆重。在三种田中造业,快则当生感报。我们要想快速累积福报,就多孝顺父母师长,这就是我们莫大的福田。乃至怀着慈悲心施与畜生一抟之食,都能增长自己的福德。南瞻部洲被称为“业地”,在田地里种下种子可以长出苗芽,我们造下业,很容易就会感得果报。若造业力强,当生即可感报。
佛法的分类中,眼睛所见的桌椅,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直接现前的法,称为现前法;四圣谛、空性等,可通过逻辑推理等方法了解通达的法,称为隐蔽法。如是因感如是果的业果道理、净土庄严等,唯透由佛陀的圣言量才能了知、相信,属于极隐蔽法。
    6、由体性故重。十黑业道中,身语七是前前重于后后:杀、盗、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三是后后重于前前:贪心没有嗔恚重,嗔恚没有邪见重。生起邪见会断善根,故为最重。
    以上是十业道的轻重差别。
    十业道之果有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1、异熟果,由业导致我们投生何处。感得善趣身,即善趣的异熟果;感得恶趣身,是恶趣的异熟果。十恶业一一配合三毒上中下品,分有九品,重者投生地狱,中者投生饿鬼,轻者投生旁生。
    2、等流果,从恶趣出,投生为人时受用世界的状态。分为:造作等流果、领受等流果二种。
    以杀生来讲,过去世喜欢杀生,今生仍喜欢杀生;前世喜欢护生放生,今世也喜欢护生放生,这是造作等流果。
    前世好杀生,今世多病易夭亡;前世护生放生,今世多健康长寿。守护令其他生命寿命延长,自己也寿命延长。多祈请自己的父母师长健康长寿,也正是自己健康长寿之因。这是领受等流果。
    十黑业道各自有其领受等流果:杀生短命报,偷盗贫穷报,邪淫感得妻不贞良,妄语者多遭诽谤,离间语亲友乖离,粗恶语者常闻违意之声,绮语者自己所言他人不听,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嗔恚者或遭他害,邪见者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3、增上果:所感得的外在环境。当我们感觉外在环境不好时,其实是与我们内心某些烦恼相应所感得的。若能反观净化自己内心,外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十黑业道各自所感增上果为:杀生,感外在饮食药果等力量减弱,不能营养身体。偷盗,感果实鲜少,果不饱满,多干旱。邪淫,感便秽泥粪等诸多不净。妄语,事业越来越差,或如泡沫,虎头蛇尾,不能圆满。离间,感土地高低不平。恶语,诸多荆棘乱石。绮语,果树非时开花,或不结果。贪欲,外在生存资源年年减少。嗔恚,多瘟疫灾横扰乱。邪见,诸不净物看似清净,苦恼物看似安乐。
佛教认为,异熟身正报与环境依报是相应的。目前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从某方面也反映出众生内心也是烦恼众多。内外是相应的,要改变外在环境,就要从改变内心做起。
    佛法正见有二:空性是出世间正见,业果是世间正见。要能深信业果也是不容易的。若能树立世间正见、深信业果,即使做得不圆满,最差也能投生为龙,尚能继续听闻佛法。
    业果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我们要跳出原有狭隘的思维框架,多思维业果之理、思心所之理,才能慢慢达到深信业果。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决定了自身与外在整个世界相处的环境。善业强大则身心健康,并且感得优雅美好的外部环境。
业又可分为思业、思已业二种。思业必须是思心所,可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虽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可以怀有巨大贪念等,这也是一种业,是内心的思业。思业属于心法,所留下的种子则属不相应行法。
    思已业由思所发动的身语业,如手的摆动、说话等,令他人可见可闻。佛教中观应成派与一切有部认为,思已业属于色法中的有表色。其他部派认为身语业亦是思心所,因说话等是由内在思心所发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如何取舍业果呢?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对业果之理生起定解和信心后,再微细的恶业也不去造,再微细的善业也努力去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恒常具足谨慎、不放逸之心。如此祈请加持。
    前面讲过,业有增长的作用,养成思维习惯非常重要。身体的运动是有极限的,但内心的串习却没有极限。不断串习善业,则会几何倍数地增长。不断串习恶业,也同样会几何倍数地增长。虽“细而又细”之业,一旦串习开来便不可思议。
    我们最初串习善法的能力不强,可以从小善开始。比如,不能净持五戒,可以先受一戒;白天不能持戒,可以发心晚上持;七天之内不犯,乃至一天之内不犯。这就是从小善慢慢培养。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修行就是止恶行善。佛教的善恶标准非常微细,身语的表现是很粗的,内在的起心动念才是微细的。若能达到内心起心动念都是善良光明的,那就达到纯善,功德福报亦是不可思议。
    一旦造下恶业,我们可以通过四力忏悔净化恶业:
    1、拔除力,即对过去无始所作恶业生起追悔之心。需认识恶业的错误,并且猛利忏悔。恶业是由颠倒妄想而造,若能破除颠倒妄想,那么恶业也必然烟消云散。定业虽然难转,但非一定不可转。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习惯一旦转变,业就转变。
    2、现行对治力,即各种各样的善行。有六方面:
    (1)、依止甚深经典。比如寺院经常组织大家念诵《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等。汉地念经的习惯非常好。经典中叙述的境界非常广大,我们不断念诵,心中也会感觉很舒服。这就是在慢慢熏习善业。《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经典所在处即是供养处,一切天人、善神护法都会来此顶礼供养。
    有些经常发生事故的凶险之地,大家或在此地雕刻佛像,或贴画六字大明咒,或书写佛菩萨名号之后,的确会起到改变的作用。大家经过此地,内心就自然会念一声咒语或佛号,这本身就是一种善的信息,大家到此都是善念,那么整个环境氛围也就改变了。咒语所在处,善神护法也会莅临,便能逢凶化吉。
    我们现在听法也是一种现行对治力。如何让一块地不长满荒草?种上树、种上庄稼都可以。我们种上善法,恶法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修习善法,本身就是一种忏悔业障的方法。
    (2)修习空性。观一切法皆无谛实,即汉地所说参空性无我之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的根本在于我执,由我执烦恼,为追求自我利益而伤害他人,造下恶业。若能自我观空,实际就是在动摇恶业的根本。大乘佛教的两大法宝就是菩提心与空性见。圣者现证无我真理,就能完全拔除我执。
    佛法的修行不在于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在悟性,悟性又在于熏习。经常思维观照佛法的道理,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没文化,经常熏习是很重要的。
    (3)依念诵咒语。如诵百字明、六字真言等甚深陀罗尼咒。这些咒语即由佛菩萨的愿力与三摩地加持而成。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大愿地藏菩萨的咒语。我们依此念诵,并依此而行,便能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咒语多是音译,我们看不懂,但若把意思翻译出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佛菩萨的一种发愿词。但这种发愿非一般泛泛的发愿,是过去圣者菩萨经无数劫修行后已经成佛,他们的功德心愿,善愿成就。例如,世间有福德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情容易成办。佛菩萨具大福德、具大威德,他们的心愿、他们所说出的话,也很容易成办。我们念诵他们的咒语,也会得到他们的加持,他们的心愿也在我们的思想、行为上体现,我们的心愿也能够达成。
    (4)依形象。塑造佛菩萨圣像,为寺院出资塑佛像或自己请唐卡供养,或亲自绘画佛像。藏地有作擦擦、作小佛像的习俗,特别在老人去世后,会把骨灰和泥做成不动佛。不动佛之愿是救护恶趣之苦,大家会把这些佛像供养在各个圣地,功德回向给过世之人。
    (5)依供养。在佛像前、佛塔前,敬献种种微妙供养。如供鲜花,乃至每天用心供一杯净水都可以。几十年前若说卖水是不可想象的事,但现在看纯净水都是很难得的。我们供水时可以观想为如意水,如意水变为大雨,熄灭炎热地狱的大火;如意水变为美食,供养饿鬼;如意水变为八功德水,令贫者得财,无衣者得衣,满众生愿。乃至观想各种供养物皆变为如意供养物,上供诸佛、下济众生。仪轨中常说“实设意现”,供品可以是实际陈设的,也可以是观想的。具有很高修证功德的菩萨,他所观想的是可以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做如是观想,会令我们施舍的心更加广大。
    (6)依名号。念诵受持诸佛名号,如汉地我们常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观世音菩萨”等,直接称名号,这也是一种方法。或把上师名号当作咒语来受持,如“密集嘛”就是称颂宗喀巴大师的名号。
    以上是现行对治力,修持任何善法都是一种对治罪业的力量。如以清净心打扫寺院,或在家中净心洒扫,这都是一种善业。再微小的善业也是一种对治力,都能渐渐净化恶业。
    3、遮止力。生起防护心,以后不复更造。
    4、依止力。依皈依心及菩提心来净化罪业。一方面皈依三宝,依靠三宝之力净化罪业;一方面发起菩提心,群众基础,依众生之力净化罪业。一般来说,我们造恶业也是在这两方面,在三宝等恩田、功德田造恶业,或对有情造恶业。那么,忏悔就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在哪方面犯错,就在哪方面忏悔。
    以上是四力忏悔。若具足四力,则任何恶业都可以忏悔,乃至忏净。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中说到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即是止恶行善。此四正勤亦涵盖于四力中:
    四正勤
    四力
    1 已生恶令断
    依止力、拔除力
    2 未生恶不生
    遮止力
    3 未生善令生
    现行对治力
    4 已生善令增长
    另外,我们说定业难转,是没有忏悔的前提下,一定会感果。若通过四力忏悔,便可以不感果。有大德说:“恶业虽令我们产生痛苦,但它有个优点——可以被忏悔、被净化!”若恶业造下去不能被改变被忏悔,那就更可怕。恶业没有自性,所以可以被改变。
    以上是下士道内容。下士道的核心就是通过思维无常之理,让我们对三恶趣产生恐惧,然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全部内容可以汇归于“止恶行善”的业果思想。我们若能深信业果,今生来世都能平安快乐。
接下来,进入中士道内容: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意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这是生起出离心。无苦无出离,不仅要认识到苦,还要认识到能够离苦!我们先要了知世间轮回痛苦的本质,并且还要认识到我们能够解脱痛苦,这样才能发起真正的出离心,真正投入解脱痛苦的修行中。例如身患顽疾,若能够疗愈,就会想方设法疗愈。同样,若了知轮回痛苦是可以根除的,那我们一定会踏踏实实地修行。
    人们常说:“这个地方不好,我要到另外一个地方。” 同样,轮回痛苦不好,要到另一个断除痛苦的地方。生起希求解脱的出离心,并且相信的确可以达到解脱,这样的信心要建立起来。
    佛教的解脱思想与其他宗教主张不同。道教认为羽化成仙为解脱,基督教认为升入天堂为解脱等。对于他们来说,认为这是究竟的解脱。但佛教认为这不是究竟的解脱。我们佛教徒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才能真正了解自宗所承许的轮回苦的本质、解脱、此解脱为究竟解脱的真正含义,并对解脱建立起信心。
    这里首先要认识苦。若认为轮回世间本身是快乐的,就根本不想要出离。只有“心厌娑婆,欣乐净土”,才有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贪恋娑婆世界,感觉比极乐世界还好,没有愿生净土之心,就不可能往生净土。
    有人觉得佛教讲苦讲得太多而不愿听。其实,认清苦的本质,会让我们的心更加沉静,而非狂躁。当心没有什么值得执着时,就会非常宁静,更容易拨云见日,禅定的功夫也自然提升。佛法是追求这种寂静之乐,如三禅是离喜妙乐地,随着禅定境界的提高,连这种乐都不想受,于是进入四禅舍念清净地。没有认清苦的本质,就不会更彻底、更真实地去面对。
    世间圆满有三个特点:
    1、“受用无厌”。再如何享受也不知满足。衣食无忧还望高官厚禄,称王称霸还望统摄天下。世间五欲如盐水般,欲喝盐水止渴,这是不可能的。
    2、“一切众苦门”。轮回自性是苦,苦是由烦恼和业感生。轮回的底色即是苦,若轮回自性是快乐,应该时间越长越快乐,然非如此。即使我们认为是快乐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就会变成痛苦。只是一种苦变为另外一种苦而已,当前面的苦暂时休息,我们便感觉快乐,然而不久又会产生新的痛苦。口渴时喝茶感觉快乐,一直喝又会痛苦。饥饿时吃饭感觉快乐,一直吃又撑得痛苦。没有财产要去积聚,积聚了又有守护之苦。现在很多文物在当时人的心里,这就是他的财产,虽多番守护,然而最后还是会流落到他人手中。
    3、“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不可信赖。当然,目前各种养老金、保险等在一定范围内对生活会有所改善,这是可以的。但并非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经云:“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这就是世间的真相。费尽心机积聚再多的财物,临终分文也带不走。地位再高,因缘一到也会堕落。即使是皇亲国戚,遇到改朝换代,尚需隐姓埋名;即使是福德所感的帝释天,一旦福德享尽,也可能成为最下等的仆人。现在世上的贪官,开始是万人敬仰,最后成为阶下之囚。这些现前事例大家有目共睹。
    当我们在具大福德的基础上,懂得继续培福,就会更加圆满。当一个村的村长,就尽心尽力付出,利益一个村的百姓。当县长、市长、省长,就为这个地方的百姓着想——持续性投资,那他的福德也是不断增长的。若稍有权势就只为自己索取,福报消尽就必然堕落。可见,因果的思想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心建立起因果思想,又能谨言慎行的人,那种断崖式的跌落是不可能的。
    因缘合会就显现,因缘散尽就分离。无论家庭、集会、法会等,因缘聚合大家在一起,因缘散大家就会离开。
    宗大师说:“世间的圆满,最终都是以衰败作结局。”我们现阶段具有福德的时候,感觉身心健康、称心如意,但因缘转变,就会是另外一番处境。因此,我们要认清:现在的善业、福德的显现也是不可靠的。切莫得意忘形、坐吃山空!在我们有机缘修行善业时,定要把握机会,莫要错过!
    世间圆满有以上三个特点。在此情况下,“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意乐广大生起求加持”,希望从世间三有轮回中解脱出来,得到真正永久的安乐。祈请三宝加持,令这种希求解脱的出离意乐非常广大地生起。
    佛法讲苦集灭道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谛,真实义。苦谛,世间的确是苦。集谛,集即因,产生苦的原因。灭谛,灭除惑业苦的境界。道谛,达到灭谛的方法。四谛,又称为四圣谛。圣,殊胜、超胜世间义。四圣谛是圣人现证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喻说明四谛:苦谛如疾病;集谛如病根;灭谛如去除病根、彻底治愈、恢复健康;道谛如按医嘱吃药、打针等。
    首先思维苦谛生死过患。苦有多种:三苦、六苦、八苦。苦苦、坏苦,行苦称为三苦。其中行苦最微细。被烦恼和业控制的不自在之苦,称为行苦。能认清行苦而生起的厌离心,才是真正的厌离心。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此为八苦。
    我们大致介绍六苦:
    1、不定过患。在轮回中,前世的亲友转为今生仇敌,或父转为子,子转为父。
    2、无饱足过患。对处所、身体等各种受用不知满足。如现在整容很流行,有的甚至为整容而丧命。
    3、数数舍身过患。我们今生得到这样的身体,最终都要舍弃。过去世亦是如此。
    4、数数结生过患。只要在烦恼和业的控制下,这个身体必然会一再舍弃,又要一再随善恶业而投生,不会是“人死如灯灭”。
    5、数数高下过患。前世为焕发光彩的日月天子,今世转为不见自己伸手的饿鬼;或在一生中,前半生富贵,后半生贫穷;或前半生贫困,后半生富贵。这些是高低的变化。
    6、无伴过患。我们的生死来去,皆是独自一人。
    我们思维轮回过患时,可从以上六方面思维,生起厌离的感受。
    其次,思维集谛流转次第。有人认为产生苦的原因是他人造成,或是造物主安排,这是错误的苦因。佛教认为产生苦的因是集,集即烦恼与业。业有善业、恶业,烦恼有各种烦恼,最根本的烦恼是我执。我们若能确认一切苦的根源就是我执,那么就如同找到生病的病根。
    当我们内心感觉比较乱、不舒服,认为这才是烦恼。佛法讲,不了解世间的真相——这是最大的烦恼!本来没有实实在在的我,却执着有实在的我在那里喝茶聊天。这就是病根,只要它遇缘激发,各种痛苦就随之而来。我们平时境遇好时就感受不到痛苦,因为善业暂时将它遮掩而已。当特别认为自己被伤害时,我们立刻会产生强烈情绪变化。这正是我们要去除的对自我的执着。当自我的执着很放得下,就不会有强烈的情绪冲动。
    最后,思维灭谛、道谛。灭谛即灭除世间惑业苦的寂灭境界。当我们不断思维,了知烦恼根本我执是可以断除的,灭谛是可以成就的时候才会修道,通过修道证得灭谛。
    佛教的框架可以用四谛法概括。世间轮回的因果为苦集,出世间还灭的因果为灭道。大家要经常思维:轮回的本质是否是苦?苦的根本是否是我执?我执是否能断除?空性是否是彻底断除我执的对治法?我执断除是否能得到永久的安乐?若对这些问题生起定解,我们对四谛的核心就把握住了,这样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众生三世流转轮回的情况也可由十二缘起说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 
    正知正见(念)大大不放逸
  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 
    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清净出离慧”即清净的出离心。生起清净的出离心后,对自己身心状态保持正知、正念与不放逸。
    修道要修戒定慧三学。此处讲解戒学,后文会讲解定学及慧学。圣教根本在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共八种:七众别解脱戒与八关斋戒。七众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般而言,出家人不能受八关斋戒。因出家戒比八关斋戒要求更高,若受则相当于舍弃出家戒。但出家人可以受大乘布萨,虽戒条与八关斋戒相同,但大乘布萨是以菩提心摄持,为成佛而受,所以出家人可以受。
    别解脱戒主要是从身语方面要求自己,内在有一定的出离心即可。身体不作恶业,语言上不作恶业就可以。
    受戒本身就是最大的布施。如不杀生,最低限度不伤害有情。佛弟子无论如何,皆会有思想行为底线,他承许了不杀生,跟他相处是安全的,伤害的程度可以最小化。所以,持不杀生戒本身就是一种无畏施。社会上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他对别人的伤害可以是没有底线的,可以是最大化的伤害。佛弟子承许的杀盗淫妄等戒,都是在不伤害他人的准则上建立的。
    出离心生起后,应以戒为根本。戒的功德无量无边,佛陀在许多经论中都有广泛论述。如“戒如大地,承载万物,一切善法皆得生长。”清净守持别解脱戒,为人天树立幢相,堪为人天师范。
    持戒令心无悔,无悔则内心安稳,故由戒引发禅定。在禅定基础上修习空性无我之理,以空性慧断除我执,获得解脱。
    以上是中士道内容,主要是四谛、十二缘起与修习戒定慧。
发表于 2019-9-1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 
众生父母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 
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功德本颂》阐述了佛法中非常核心的法义。修行就是对这些法义生起定解,然后慢慢通达乃至现证,这是最根本的!
    外在因缘来说,现在各种违缘很多,无法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若是忍可法义,内心会是一种非常调柔的状态,否则就会排斥或怀疑。庄稼要生长需要种子、土壤、阳光、水等因缘。同样,我们要对法义生起信心,内心能与法相应,也需要外缘——积资净障!
    此处的障碍就是内心的一些烦恼习气、恶业等,它让我们内心很难调柔,很难接受正法。如刚取出的金矿,不能立即制作项链耳环等金饰,需不断焠炼,提炼成纯金后,才能随心所欲制作成各种饰品。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方法积集资粮,另一方面通过礼佛、拜忏等消除障碍,如此才能增长智慧。这是修行的外缘,积资净障做得好,听闻法义就很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为何有疑心?就是因为智慧不开,想不通。比如,一个人的福报大,头脑思路清晰、判断精准,就会得到好的结果,达到目标。同样,我们若能努力积资净障,再在法义上熏修,进步也会非常迅速。
    大德们常说:“对法义百思不得其解时,努力于积资净障等做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供养曼扎、礼拜、祈请加持等外缘的助力,再对法义生起信解,这是很好的方法。否则,只是单纯地精进,未必得到很好的效果。因外缘不具,内心不能调柔。所以修行人若没有好好培福、积资净障,太过于一味精进,精神上反而容易出问题,这是要非常谨慎的地方。
    现在进入上士道内容。
    上士即菩萨。众生心量、追求目标、看问题的深度等不同,导致有下士、中士、上士的不同。下士夫欲得来世的人天安乐,附带今生也希求圆满。中士夫看到世间苦故追求解脱。上士夫不仅自己解脱,还希望普度众生,他更有担当,心怀强大的意愿。
    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能视众生苦乐如同自己的苦乐,能设身处地为众生着想。众生因为烦恼而造业,烦恼之根又是无明。
    大家在无明处跌跌撞撞,却不知灯就在那里。菩萨的亲人如母有情也身处无明黑暗之中,菩萨已知苦根,并深知解脱之法。他知道灯的所在,一定会去开灯,他会不由自主地救护帮助大家,这就是菩萨的心愿。
    佛法有大小乘之说。乘,即运载义。大乘思想更开阔,大乘菩萨不仅要自度,自我解脱,还要度人,要承担利益他人的责任,令一切如母有情都解脱成佛。小乘的声闻、缘觉也会度人,但是有限的随缘度化而已,主要是追求个人解脱,并未特别强调救度他人。一般来说,菩萨道的修行需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即无数义。这是从入道至成佛的时间。若只追求个人解脱,速则三生亦可成就。
    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之门。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即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种修行方式,并非只是一个法相名词而已。
菩提心有两种修法:自他相换与七因果教授。
    自他相换即是执着珍爱自我之心换为执着珍爱他人之心,漠视舍弃他人之心换为漠视舍弃自己之心。此修法源于《华严经》,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有详述自他相换的修法。
    七因果教授即生起菩提心的七个步骤: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此修法源于《大般若经》。阿底峡尊者得到以上两种菩提心修法的传承,后宗喀巴大师亦得到两种修法的传承,一直流传至今。
知母,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的母亲。佛教建立的根本一定有三世轮回,若不承许三世轮回,就不会对佛教生起信心。认为没有轮回就不会寻求解脱。佛教讲轮回是无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的母亲。
    生命有胎卵湿化四生,特别是胎生一定需要父母。今生需要父母,前世亦需要父母,来世还是需要父母。自己的投生无量无边,父母也是无量无边。轮回中的亲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虽前世是至恩的父母,今世也未必相知。但菩萨的发心则是即使走散了也要救度,因为恩德不可忘记!由思维今世父母之恩、过去世父母之恩故,必然要去救度。假如父母落入湍急河流,生死未卜,自己却在岸上嬉戏玩耍,那就是特别无耻之辈!阿底峡尊者见到牛、羊会喊:“牛妈妈、羊妈妈。”它一定做过我的母亲,不止一次而且是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阿底峡尊者对此是生起定解的,这是从骨髓中发出的慈悲心。
    上面是以如母为例,感念母恩。若从小寄养在外婆家,今世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恩德感受不深,那么可换成感念外婆对自己的恩德。社会上的学科来说,理论就是理论,人们研究知道即可。佛教不止于此,了知理论后,更要进一步改变内心,需要经常不断地串习,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
    有大德说:“哪怕多生多劫勤修菩提心,都是值得的!”怀有如此的善心,一定不会堕入恶趣。而且欲往生净土,也一定会满愿。往生净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最大的福德因缘正是菩提心!以菩提心的广大心量摄持,所作一切善功德皆能成千上万倍地放大,因为心量极为广大故。比如,大家坐在这里听课,若发起菩提心来听课,这种听课就是菩萨行。若为自己求解脱而听课,就成为解脱的资粮。若只想了解一些道理,就只是知识而已。不同的发心,行为的性质就不同,对未来的影响也就不同。
    知母,一切有情皆曾做过我母。念恩,忆念母恩。报恩,报答母恩。悦意慈,悦意可爱之心,见到众生,内心欢喜,如母见子。悲心,欲拔其苦。增上意乐,自当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殊胜心王。此七种法,要生起后后之果,必以前前为因,故称七因果修法。
    《入菩萨行论》中,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只是一种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愿。如我想去朝圣。行菩提心,由六度行为摄持下的发心。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涵盖一切菩萨大行。如我准备好行李马上出发,不仅有思想,还有行为。
    二者明显的界限为:是否受菩萨戒。未受菩萨戒而发心,是愿菩提心。受菩萨戒,又有发心,则是行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种踏踏实实的修法,很多人闭关专修菩提心,修一辈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 
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 
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下面是发心之后的行持。
    若只是发心而未受菩萨戒,就只是一个愿心而已。我有个誓愿,有个想法,并不是我决定要完成、决定要做的状态。或者虽受菩萨戒,却不修行实践,都无法最终成就断证圆满的菩提。
    这里不仅发愿,而且受了菩萨戒,确实在实践,断除一切过失,成就一切功德。以上道理善加观察后,就要如理受持菩萨的三聚戒。
菩萨的三聚戒为:1、律仪戒,相当于自己所受的别解脱戒。如五戒居士受菩萨戒后,自己所受的五戒就成为菩萨戒的律仪戒。   2、摄善法戒,奉行六度、四摄等世出世间一切善法。3、饶益有情戒,广修一切利益各类有情之法。
    持戒,在无形中让我们避开很多歧途,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菩萨要利益更多有情,要做的事情也更多。菩萨自身修证先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更多地救度他人。否则,自己不会游泳,却想解救落水之人,那是很危险的。
    以上是菩萨的三聚戒,三聚戒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 
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戒定慧三学,以上已介绍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下面就是禅定与智慧的部分。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这是禅定的修持。我们的心总是散乱于各种颠倒境,能把这种动摇静止,就是止的修持。对我们来说,思绪烦乱其实是一种苦。若能每天念念佛号,打打坐,令心安定下来,也会止息这种苦。汉地参禅打坐的风气盛行,这是非常难得的。念佛参禅是主因,外缘在道理的通达方面、积资净障方面也要加强,才会避免误入歧途。
    参禅打坐修法正确,一定会达到身心轻安。身体气脉通畅,不会有疾病,坐那里很舒服。内心思维法义,法喜充满,身心皆沉浸在欢喜中。
    随着禅定境界逐步深入,或一小时,或一天、几天,都能安住在定中。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终南山入定十八天传为佳话,世寿一百二十岁。深入禅定既是充满法喜,又是滋养身心的。
    佛法非常注重定慧的熏修。在甚深禅定的境界中,再进一步思维法义、明白空性之理,思想便不会动摇。如砖坯子经过火中烧炼便能定型。
    思想狭隘,各种欲望很多的人,很容易被外境所转。修行人的心量需要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无碍,越来越看得开。当没有颠倒境值得让他内心动摇时,他一坐就入定了,无需强求。因此,佛教讲出离心、菩提心、空性道理,就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沉静,心如山岳般安稳,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强求模仿达摩祖师面壁,思续却纷乱不安。
    要歇止狂心,需要有透视世间苦的智慧。比如打坐前先思维三恶趣之苦,生起厌离心,然后再打坐。这样心更容易沉静下来。大家每天念诵《五字真言》功课,可以一段一段随文入观。若有寂止的修持,慢慢就会引发神通,或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正义,包括前面所说无常、因果等理,此处正义特指最殊胜的空性义。在寂止的基础上,如理观察诸法实相之义,参无我之理。我们的有相执就会动摇,参透空性、无我、无相,所观之境如虚空,能观之心亦如虚空,才能达到心无挂碍。因此,我们要对空性如理地参悟。
    “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在定境中还能观察空性,达到身心轻安,成就止观双运。“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愿我的心续上迅速生起止观双运。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详细解说禅定与智慧。
    禅定,亦名静虑,是指心于善所缘一心安住的三摩地。分三:身心乐住静虑、成就功德静虑、饶益有情静虑。
    禅定会引发神通,若没有禅定而说有神通,这就要小心了。若过度追求神通,反遭鬼神附体更麻烦。菩萨由修习禅定所发神通,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而非贪着名利。若追逐名利,即使最初有神通,也容易退失。神通必然是离开欲界的五欲,一旦开始贪着五欲,禅定消失,神通也会消失。佛经讲有位五通仙人,经常飞到皇宫应供,然后飞走。后来他生起烦恼神通消失,只好走着离开皇宫。
    修习禅定,要积集六种修止资粮:
    1、住随顺处。居住环境适宜,噪音少,没有凶猛虎狼等,不会水土不服,安住在风水宝地。过去很多寺院都是在偏僻、安静之处,即使现在也很偏僻。五台山八月就下雪,很难进山。
    2、少欲。3、知足。4、断诸杂务,少事少恼。要修禅定,还给别人卜卦、看病,诸多杂事就很难修习禅定。5、戒律清净,恶缘少。6、断除贪欲等恶寻思。内心断除贪等念。内心淡泊,又居住在清净的修道环境,很容易生起禅定。需要以上六种资粮。
    我们出离心强,也容易生起禅定;菩提心广大,也容易引发禅定;乃至深入思维空性之理,也容易引生禅定。若发觉自己很懈怠,就多思维无常之理;若对三宝信心微弱,就多思维三宝的功德等,这是我们学佛慢慢深入的过程。
    以上是禅定方面。
    智慧,亦名般若,是对法进行分析抉择的心所法。分三: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饶益有情慧。
    菩萨需通达空性,并广学多闻,他学习了解世俗五明,但他不会用这些方式谋生。他可以教导别人,这些都是利益众生的方式。佛经中记载,人们都说释迦佛是一切智者,有人就请教放牛之法,佛陀详细讲述放牛法,最后又结合放牛法讲解如何调伏内心。
    三慧中最重要的是通达空性慧。要通达无我,破除我执,先要了知所破之我。如要抓贼,先要确认贼的样貌。通常佛陀也会说我,这是如幻如化的因缘之我。另外,当我们烦恼心很重时,会强烈突显出内心执着的真实之我。
    我们可以先感受一下所执着的真实之我在哪里?这样的我若真实存在,那么它在色蕴身体上有?还是在受想行识上有?是五蕴合在一起而有?还是五蕴之外另外而有?
    反观后,会发现原来我们所执着的我根本找不到,这就有希望通达无我。比如,一头牛走失,只有两条山谷可走,我们一定会在两条山谷中细细搜寻,若寻遍不获,心中就确认牛的确走失了。同样,我们所执着的我在五蕴上?还是五蕴外?两方面都找不到,就确定无我。
    若不去思维我在哪里,只是对自己说无我,这样是无法断我执的。比如,房间有条蛇,不去寻找它,只对自己说没有蛇,不怕。这样不可能去除内心的恐惧。我们必然要翻箱倒柜,到处寻找,确定没有,才会安心睡眠。同样,要想破除我执,一定先要了知我们是如何执着我的。
    大家每天静坐几分钟,当念诵“我以施等诸资粮”时,停下来思维一下我在哪里?我们所执着的我到底是什么状态?比如,兔角本不存在,但我们执着它有时,在我们头脑中会有一个影像,给它一个界定。这个真实的我其实并不存在,但因我们的执着认为有个我,那么我们对这个我是如何看待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这是契入无我的一种方式。
    没有无我思想,就会落入相上的修行。真实的我面对真实的佛,做真实的礼拜,得到真实的福报,这种福报多半是世间之福。但要达到佛教所说更深层的禅定、智慧就很困难。执着诸法真实存在,那么缘空性而入定的境界是不可能达到的。
    若对无我有一定体会后,在定境中再观察空性,达到身心轻安,便成就止观双运。在空性的境界中,定力更会越来越深。达到止观双运,又有菩提心摄持,就成为加行道菩萨。若现证空性,则成为登地的圣者菩萨。禅堂里参“念佛是谁”,也是在空性方面用功。
    以上并非只是作为了解,或作为偶尔修持的内容,一定是我们生生世世要修持的内容。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熏习。
    中观思想的核心归纳起来,首先要体会所破之我的状态;其次思考此我与五蕴为一,还是与五蕴为异。当两方面都寻求不获时,便有望通达空性。
    修习毗钵舍那(胜观),亦需具三种资粮:1、亲近善知识。2、听闻无垢经论。3、如理观修,生起正见。
    以上是显乘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 
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以下进入密乘。
    “共同道”,前面所述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是显密都要修学的共同道,大乘行者都要修习。通过共同道的修行,“密器成就”,可以
作为修学密法根器时,就准备进入“一切乘中”最殊胜的金刚乘。“金刚乘”即密乘。
    “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具足福德因缘的人,要进入密法的修习。“决定稳速入道”,灌顶是进入金刚乘之门。祈愿上师三宝加持,得到清净的灌顶。
    我们一般会认为我是凡夫,我要学佛,慢慢修行,达到成佛。这是显宗的观点。依密宗来说,现在就依诸佛菩萨的标准要求自己,我现在就要如佛一样去做。依这种标准相当于我们进步提升得更快。这种高标准的修行基础就是共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方面的觉受。现在很多人以为只是念念密咒就是密宗,对密宗有很多误解。
    比如,我们修习净土法门,依显宗观点,我要努力积集善根、福德因缘,将来往生净土。依密宗观点,我要像阿弥陀佛一样建立净土,接引众生。若当下自己的悲愿广行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难道还不能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又如,我求观音菩萨护佑,与我要像观音菩萨一样救度众生,这就是两种境界的修持。
    密宗要修持本尊瑜伽,就是以佛菩萨的角色去利益众生。标准要求更高,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密宗的修持需要更高的共道修行基础。
    这里说要进入金刚乘的修持,首先要获得清净灌顶。灌顶,是授权义。通过上师灌顶后,得到授权,可以闻思学习修持密乘的经续。
显乘又名因乘,从因缘上修持,发心、修菩萨道,然后成佛。金刚乘又名果乘,以果为因来修持。以佛的身语意功德标准,我现在就观想修持。
   这是显密的差别。
    汉地也有修持念佛法门,最后达到“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 原来弥陀念弥陀”的境界。“弥陀念弥陀”其实就是密宗的修法,自现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可见,显密修法并不相违。
    密宗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1、事部,偏重于外在事相上的修持。如观音、度母的修法,事相上要求非常严格。如闭关时完全杜绝一切荤腥等,特别注重供品、衣服、房间等的洁净。
    2、行部,外在事物与内在三摩地等分的修持。外在也重视环境等的洁净,内在也重视三摩地的修持。
    3、瑜伽部,侧重内在观修。
    4、无上瑜伽部,亦主要侧重内在观修,并且没有比这更殊胜的。
    无上部灌顶分为四种:瓶灌、密灌、慧灌、句义灌。种下成佛四身的种子。下部只有瓶灌。四种灌顶各自都有其义,在此不赘述。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 
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
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 
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二种悉地”,悉地即功德成就义。分为:共通成就、殊胜成就二种。共通成就如息增怀伏四种事业,及宝剑、药丸等八大成就。殊胜成就如未成佛前有学位的各种成就,乃至最究竟的殊胜成就是成佛。
    各种成就的根本在“清净誓语三昧耶”,誓言三昧耶戒。“无谄诳心”,真实的心,真实的决定。对此生起定解并在获得后,视如生命般守护。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 
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
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 
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无上瑜伽部最殊胜的是二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通达其中要点后,要每天四座精进观修。祈请上师本尊三宝加持能依教奉行。
    密宗的修习要破除凡庸的执着。我们执自己为凡夫,密宗就要现为本尊。我们执娑婆污秽不净,密宗就要观想世界为净土。执有情为烦恼众生,密宗就要观有情皆为诸佛菩萨。所闻之声皆是咒语法音……无论有情,还是不净世界,观想当下现为净土。这是密宗的关键。
    《龙舒净土文》中记载,一位念佛人临终时说:“大家都说净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其实净土就在我们西屋嘛。” 心净则国土净,他的心清净,净土自然显现,对他来说净土必不遥远。
    当然,我们目前来说可以念诵佛菩萨咒语,观想本尊降下甘露,加持去除障碍,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下面是回向:
    愿自己在整个修行过程中,能如理依止开示妙道的善知识,愿善知识长久住世;愿如理修行的同参道友也能长久住世!另外,愿一切内外的障碍消除!
    三种障碍:1、外在身体的疾病、魔类的障碍。2、内在各种烦恼的障碍。3、秘密障。看着是帮助修道,实际对修道是障碍,这是秘密障。如一位闭关修行人,有点粮食便种在地里,第二年收获很多,感觉种地很好就干脆当农夫种地了。本来是为修行准备道粮,结果反把种地当成主要行业。同样,我们护持寺院、护持三宝,主要目的是为修行,但不要纠结于人情世故,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
愿上师与道友都长久住世,身体健康,一切障碍得以消除。
出生万善思师永不离 
诸法资财受用悉具备
  地道一切功德圆满已
    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愿未来的一切生世都不离善知识!
    比如,我们从小就尊师重道,必然会得到非常优秀的老师的教导,这些都是有因缘的。我们今生如法依止善知识,来世必会得到更好的善知识的摄受。
    愿一切生享受法财,修行所需之法器、经书、生活受用等都能具足!愿安稳迅速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证得金刚持佛果位!
    到此,我们用了四天时间,顺利地讲解了《功德本颂》。
    大家也可以参考法尊法师译本,以及其他大德的讲解继续深入学习。
    回向: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发表于 2019-9-1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好啊!缘宗(妙方)法师是善知识,也是翻译藏文法本的著名译师。很殊胜!
 楼主| 发表于 2019-9-2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度母礼赞文释译序》缘宗法师
至尊度母,摄集一切诸佛的事业为一体,是诸佛利生事业的体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至尊度母示现以女身成就无上佛道,其身色表示成所作智,手帜表示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险处。总之,至尊度母是位对一切事业获得自在的本尊。
    据说,往昔至尊度母曾投生为众光世界的一位公主,名为智月。这位公主夙具善根,悲愿广大,于鼓音佛前发下菩提大心,誓愿以女身修行,以女身求证无上菩提,更以女身化度众生。然后,她在王宫中,精进修习三摩地达百千俱胝年之久,最终现证诸忍,启开了救度众生的三摩地门。至尊度母已成佛历经无数劫,现犹在普陀山等地,应机赴感,随类示现,作着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
    至尊度母是从观音菩萨的大悲心中化生而来的,圆满具足一切诸佛的大智大悲,普愿度脱一切众生之苦。
    有一说,大悲观世音,见无量众生沉沦生死苦海,辗转六道,备受三苦煎熬,故悲从中来,双泪垂注,犹如泉涌。右泪汇集变化为绿度母,左泪汇集变化为白度母,协助观音大士,普度众生。其中的白度母,若修行者依之修持,更能快速地增长寿命福德,免除夭折横死病苦疫疠之灾,所以与阿弥陀佛、尊胜佛母三尊,被合称为“长寿三尊”。
    在藏族人民的传说中,初唐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还是白度母的化现呢!(般若净土注:藏地确有两种说法,根据阿底峡尊者掘藏的伏藏品大悲观音别记柱间史,文成公主应为21度母之主尊绿度母的化现)
     至尊度母方面的密续虽有多种,但在藏地大为弘扬的,则是事续方面的内容。据说是在释迦佛示寂三百年后,从邬金世界迎请到印度,后传至西藏的。
    总之,至尊度母是事续部主尊。关于至尊度母的修持法为数众多,不胜枚举。这里所说的是《二十一度母礼赞文》修法,乃大日如来金口亲说,若依之修持,对于时处末世、少福少慧、多障多难的我们,定会蒙其加被,如愿成就各种事业,有着它法无以比拟的殊胜之处。
    二十一尊不同形相的眷属天女,只不过是至尊度母成办不同事业的应机化现,且不可妄认为是至尊度母以外的天女。主尊与眷属本为一体,只是随缘而示现不同的外相。二十一尊度母,依次为:奋迅度母、威猛白度母、金颜度母、顶髻尊胜度母、吽音叱咤度母、胜三界度母、破敌度母、摧破魔军度母、供奉三宝度母、伏魔度母、解厄度母、烈焰度母、颦眉度母、救饥度母、大寂静度母、消疫度母、赐成就度母、消毒度母、消苦度母、明心吽度母和震撼三界度母。
至尊度母,救度八大怖畏的故事广为流传,为了增加我们的信心,特列举如下:
一、救度狮难:昔有一樵夫上山打柴,不幸被狮子叼走,在此命悬一线之际,由其至心皈依求救于度母,瞬间,有一身穿树叶的女子震伏狮子,从狮口中救出,并送至集市处。这只是说明救度外在怖畏的情况。
其意也表示度母可以把我们从萨迦耶见的山林中,救度我慢狮子的内在怖畏。
二、救度象难:昔有一卖花女子,不幸被粗暴的大象鼻子卷住,由皈依求救于度母,大象反而温顺地把这位卖花女子放在石板上,顶礼膜拜。
大象比喻我们内心的愚痴。
三、救度火难:一位身陷火宅者,由皈依求救于度母,随即天降大雨,熄灭大火,从而得以平安脱险。
火比喻我们内心的嗔恨。
四、救度蛇难:有一妓女被一毒蛇所缠,由度母加持,毒蛇反变成了鲜艳的花环佩在她的身上。
毒蛇比喻我们内心的嫉妒。
五、救度贼难:一位商人路经盗贼横行之地,眼看就要被诸贼众伤害之际,由其皈依求救于度母,即刻有化现的军队降临,驱散贼众。
贼众比喻我们内心执常或执断灭的恶见。
六、救度镣铐难:有一强盗窜入王库,为酒所醉,后被关入牢狱,由皈依求救于度母,有一五色鸟飞来,打开镣铐,使他得以逃脱。
镣铐比喻我们内心的悭贪。
七、救度水难:五百商人海中寻宝,风急浪高,顷刻就要有覆顶之灾的关键时刻,由皈依求救于度母,得脱怖畏,平安抵岸。
水比喻我们内心的贪欲。
八、救度罗刹难:有一沙弥被罗刹捉去,由皈依求救于度母,即刻出现一位黑色天女,示威吓印,赶走罗刹,令其脱离怖畏。
罗刹比喻我们内心的怀疑。
通过以上至尊度母救度内外八难的事迹,我们不难感到,在汉地观音菩萨的灵感事迹中,不是处处闪现着度母的影子吗?在古代中国,度母亦曾被称为“多罗菩萨”、“救度观音”。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菩萨与度母是不同的,如上面所说,度母为观音菩萨悲心的化现,而且观音菩萨的行相素以男身示现。虽然早期的汉传佛教,观音菩萨也是男身,但后来逐渐演化为女身,概由女性心地柔软,多悲心的原因吧!而观音菩萨正是大悲的体现,正与此吻合。
以此观之,可以说观音菩萨在汉地人心目中有着如何的地位,即如度母在藏地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种说法应是可以理解的吧!
作为一代大师阿底峡尊者,至尊度母是他依止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本尊。在尊者一生的传记中,处处有着度母的教化引导。从最初化现一名绀色童女,前来劝请尊者发大厌离心,乃至现身劝请出家,住持圣教;在菩提心修学的关键问题上,又示现各种奇迹,或泥像问答状,或化现童女问答状……,以种种迹象,激励尊者,前往金洲寻求菩提心教授;乃至后来,度母又策励尊者发大悲愿,不顾寿命衰减十余年,为了雪域众生,击大法鼓,燃大法炬,把余生全部奉献给雪域众生。在如今的印度菩提金刚座附近,有一尊度母石像,面向北方,用手遥指西藏,据说就是当年度母现身指示尊者的地方。
尊者每在重大问题上犹豫不决之时,总是由祈请至尊度母,莫不迎刃而解,终至圆满究竟。而且由尊者所传的噶当派,所主修的四大本尊之一即是至尊度母,其他的三位本尊则是释迦佛、不动佛、观音菩萨。  不仅如此,在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中,修持度母法者比比皆是。特别是其中的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对此本尊更是情有独钟,每年法会期间,全体僧众一遍又一遍地唱诵着《二十一度母礼赞文》,悠扬悦耳的梵音,虔诚肃穆的神情,使人不由地感受到度母似乎就在身边,熙怡含笑,正慈爱地守护着我们呢!
色须寺赤巴活佛,图桑格西弘法于内地,每每以此度母念修法传授于具信弟子,期愿以此度母威神,尽遮末世修法的障缘,成就圆满的顺因。当初度母就曾指示阿底峡尊者,此《二十一度母礼赞文》即是助其在西藏弘法、遮止障缘的最胜方便。特别对于那些至心修学道次第的佛弟子来说,若依此本尊,更有着深远的意义,复何待言?所以说,为了遮止修道的违缘,为了圣教的昌盛,恒时念诵此礼赞文至为切要!
    由于礼赞文译文稍嫌艰涩,其义难明,故译者不揣愚陋,在先哲所译各种根本颂的基础上,略作修饰,复依后藏大德俄曲上师•法贤(1772----1851)的藏文注释,译成汉文注释,以供修学度母法的行者参阅。释文译成后,图桑格西又敦嘱译者,望再略述度母的因缘,救度八难的故事,以及阿底峡尊者依止度母的情况,故译者撰此译序,权作释文的补充吧!
近年来,不少藏地大德莅临梅州千佛塔寺,常常由衷赞叹此地,犹如至尊度母的净土─玉叶庄严刹土。概其周边,翠峰簇拥,层峦争朝,孤塔耸云,殿堂巍峨,鸟语和雅,百花竞芳,环廊连亭,法音宣畅,四众勤于学修,龙天为之欢悦,处处映射出正法兴隆的迹象,于此五浊末世,诚为不可多得的人间净土矣!赞其为度母净土,良非无由也!
于如此圣地,译传度母之法,定会积集无边殊胜的福德因缘,末学能不为之欢庆吗?故于此略述其中的因缘,复愿以此善根回向圣教昌盛,众生安乐。
                  
            缘宗(格桑琼佩) 二00四年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9 12:35 , Processed in 0.0442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