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77|回复: 3

宗民法师《能海上师对根本阿毗达磨弘扬浅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9-4-27 12:42 编辑


能海上师对根本阿毗达磨弘扬浅析
      ——以《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为例
          浙江上虞多宝讲寺宗民法师
        (智敏上师法幢文集主编、现住锡昭觉寺、祥符寺主编清定上师显密文集)
          文殊信仰暨能海上师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摘要:能海上师对于根本阿毗达磨的弘扬,贯穿始终,先后讲过《俱舍论》《法蕴足论》《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在讲经中,多处强调《舍利弗阿毗昙论》《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对于修行的不共殊胜。本文以《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为例,对海公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了六个方面。特别对于能海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教乘学修思想进行了挖掘,做了三点辨析。
  关键词:根本阿毗达磨,舍利弗阿毗昙论,四禅,三学,三乘

  一、绪论
  能海上师对于根本阿毗达磨的弘扬,贯穿始终。1918年,于成都少城公园佛学社,俱舍二字,曾讲7天。1933年,于成都文殊院讲《俱舍论》。1945年、1947年均在四川彭县太平寺安居,讲《法蕴足论》。1960年初,于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律寺撰《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以下简称《学记》),随即开讲,经隆莲法师记录辑成《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录》(以下简称《讲录》)。在讲经中,多处强调《舍利弗阿毗昙论》《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对于修行的不共殊胜。本文以《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为例,对海公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特点进行了一些分析,特别对于背后的教乘学修行思想做了初步引证辨析。

  二、《舍利弗阿毗昙论》译传概述
  (一)译传概况
  《舍利弗阿毗昙论》,姚秦弘始十六年(公元414)由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在长安译出,共有四分三十三品三十卷(或作二十二卷北作)。第一问分有十品六卷,即:人品第一,界品第二,阴品第三,四圣谛品第四,根品第五,七觉品第六,不善根品第七,善根品第八,大品第九,优婆塞品第十。第二非问分有十一品十四卷,即:界品第一,业品第二,人品第三,智品第四,缘品第五,念处品第六,正勤品第七,神足品第八,禅定品第九,道品第十,烦恼品第十一。第三摄相应分有二品四卷,即:摄品第一,相应品第二。第四绪分有十品六卷,即:遍品第一,因品第二,名色品第三,假结品第四,行品第五,触品第六,假心品第七,十不善业道品第八,十善业道品第九,定品第十。目前存世只有汉文本,其他如梵文本、巴利文本、藏文本都没有。
  本论译者昙摩耶舍,此云法明,罽宾人,晋隆安中(公元397……401)初达广州住白沙寺,善诵《昆婆沙律》,人咸号为“大昆婆沙”,时年已八十五。后来长安,与天竺沙门昙摩掘多,共译《舍利弗阿毗昙论》,秦弘始十六年(公元414)译竟,年约百岁。《高僧传》云:“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余人……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忽有五六沙门来人其室。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往往非一……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本论译出以后,弘演稀有。隋朝西京宝刹寺净愿法师曾经为之造疏十卷,但并没有讲说,该疏当时就没有流传下来。在唐道宣律师所撰的《续高僧传》有净愿法师的传记,说他虽然不是童少出家,却记忆力惊人。经论的疏解只看一遍就记住了,不要再看第二遍。善于弘扬《四分律》《摄大乘论》《杂心论》《涅槃经》,有时一天中白天晚上分别讲述,摄引后学,悲心广大。传记中又提到:“至如舍利毗昙文旨重隐,读者犹难,况通其义,愿执卷披文,泠然洞尽,乃造疏十卷,文极该赡……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讲,疏又失落,后代绝通,又可悲之深矣。”因为净愿法师圆寂过早,《舍利弗阿毗昙论》没有来得及披讲,他造的疏也没有流传下来,非常可惜。其他除了南北朝至隋唐有些经论的疏解讲录中在个别之处提到《舍利弗阿毗昙论》之外,几乎没有看到有对此论的弘扬记录。近印顺法师亦指出:“中国佛教界,初有毗昙师,后有俱舍学者,但对这部阿毗达磨论,都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二)部派宗趣
  根据《大智度论》的记述,阿育王时代佛教部派分裂,诸大论师论议不尽一致,其后产生三个阿毗达磨论书系统,一、六分阿毗昙及《发智论》,二、《舍利弗阿毗昙论》,三、摩诃迦旃延《蚬勒》。《大智度论》云:『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这说明这部论相传是舍利弗尊者造,最早可溯源于舍利弗尊者,保留了佛在世时教授论议的原始特色。到了部派佛教时期,诸部所诵未尽一致。根据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所传,《舍利弗阿毗昙论》是正量部义。近印顺法师研究,从上座部分出的诸部系,除了北传罽宾山地的说一切有部及南传锡兰岛国的铜铄部之外,在印度本土,诸如法藏部、雪山部、犊子部、正量部、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等,都是宗奉《舍利弗阿毗昙论》作为根本论。一般说,此论较其他论书相对原始。特别第二非问分是属于早期的阿毗达磨,与说一切有部的《施设足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相似。
  关于这部论的宗趣见解,如道标法师在《舍利弗阿毗昙论》序文中指出:“此经于先出阿毗昙,虽文言融通,而旨各异制,又载自空,以明宗极,故能取贵于当时,而垂轨于千载……原其大体,有无兼用,微文渊富,义旨显灼。”这说明此论与其他翻译的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宗旨有所不同。这既不是小乘说有,也不是大乘说空,而是有无兼备。印顺法师认为,此论在思想上,有站在声闻立场而隐通大乘的倾向。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有不同于《发智》、六足的说法,因为不是这里的主题,就不详细列举了。

  (三)因缘略析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译出以后,在佛教史上弘传影响难以见到,可能与下面几个因缘有关。第一,之前所译毗昙诸论都是有部,一般偏重弘扬《杂心》,真谛三藏译出《俱舍》之后,也曾经流布南北,产生影响。玄奘大师新译《俱舍》之后,旧译《俱舍》几无学者,章疏散失;《杂心》亦少有音声。《舍利弗阿毗昙论》与前诸论所属部派不同,初译之时,译者已年近百岁,且致力弘禅,未必能详细讲释教传,后人再接困难,开源即有所不足。
  第二,翻译此论,正当与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什师弘扬大乘空宗,对根本阿毗达磨另有看法,《高僧传》云:“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常叹曰:吾若着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在其传记中还提到,罗什原有师盘头达多,善巧小乘,曾经向此师学习《阿含经》等。后罗什既人大乘,乃以大乘义反复劝之,经一月余,盘头达多信服大乘,反又礼罗什为大乘师。特别又翻译《成实论》,开出讲说《成实》的新风。这都会影响到行人对于《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关注弘传。
  第三,隋唐佛教,随着经典的增加及诸多宗派的诞生,为了建构自宗的学修体系,消解来自他宗的影响因素,需要在整体上梳理经典之间的关系,从而兴起各自不同的判教语言。如天台五时八教,贤首五教,乃至禅宗教外别传等。做为白宗不共经典如大乘圆教往往成为弘持的重点,被判为基础地位的小乘、渐教经典在弘传上渐渐就不再被人重视。在南北朝盛弘一时的《成实论》也这样不复为人讲说,从此销声匿迹,更何况从来乏人弘扬的《舍利弗阿毗昙论》。这一现象,很值得深入思惟辨析。

  三、能海上师对《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的弘扬特点
  能海上师三学并重,显密等持,于其定学,特别着意。1936年辑成《定道资粮颂》,多次宣讲。《定道资粮颂讲录》后根据1942年在近慈寺所讲记录。1960年初,于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律寺撰成《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随即开讲,经隆莲法师记录辑成《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录》,这大概是这部论译出之后一千五百余年中甚为稀有的弘扬,也可能是第一次。
  这次弘扬并不是偶然之举,而是经过能海上师仔细抉择的决定。如《讲录》中说:“初学此论仅略学,自西藏回,方知珍贵,今又学二年,仍未学好,仅节取紧修切要之点,以备展转传演。”定学中四禅是根本禅法,佛的原始教授内容,以本论《禅定品》最为完备。如《讲录》中说:“今讲本论,是为修行……从觉观人手修行之法,天台、贤首、禅宗皆别创一法,唯此论是佛原始老办法,仅能听闻增长知识,亦已难得,况能依法修行。今讲四禅,即是佛教法之总体,如永字八法是书法之总,四禅是定道之总,故称根本禅。《大小持戒挞度》是律经,内容与本论大同。四阿含中,佛多处说四禅,对机施教,隐显互见,论主会归本论,故本论文最完备。助行因缘十三种及正行因缘断修分别,尤为论主慈悲特别提出。学者欲求乎上,仅得乎中,故选此书从广大门人,庶学者虽有所忘失,亦有一分收获也。”
  其他修行教授,本论也特别殊胜,如海公上师在《清凉记》中云:“佛教弟子修四念处,最初是依法蕴足论及舍利弗阿毗昙所说之法……六十二见,身见为总。下手从身念处修容易,四谛即加入其内修,舍利弗所说最全。”…学法相重在相互之关系,舍利弗指示最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19-4-27 12:44 编辑

 下面分六个方面来初步说明海公上师弘扬《禅定品》的一些特点。

  (一)撰归敬颂,显示善巧
  《学汜》归敬颂曰:“释迦如来舍利弗,阿毗昙论传演师,我今归命学禅智,愿赐证解十一支。”首先皈敬,而后解释,这是印藏论师的传统,相沿成为定习,这当然有很多意义,如《俱舍光记》云:“赞德皈敬,请加被故,灭诸恶障,标嘉瑞故。”汉传祖师大师注疏演述,很少看到造皈敬颂的事例。这显示能海上师熟悉印藏论师注疏的轨式,也表达了求证四禅的目标愿望,间接表明《学记》引导趣人修行实证的风格倾向。

  (二)因缘生定,重视资粮
  《禅定品》云:“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不具,不能得定。”其中因缘分为助行、正行二种,助行因缘又分十三者:“谓比丘,爱护解脱戒,成就威仪行,己行处,爱护微戒惧如金刚,受持于戒,断邪命行正命,善知识,善亲厚,善众,摄诸根门,饮食知足,勤行精进初不睡眠,离障碍法。”《学记》则云:“此十三法,总观都摄于别解脱戒。分看,则前九属戒,第十至十二则归定门,后一智慧。如是十三名为助行,或云前行,或云资粮行,是在正行中必不可离之法,离之则因缘不具,不能得定。”
  对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云何名为二道资粮?咀拕南曰:白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觉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此中包括十四资粮,所谓:自圆满,他圆满,善法欲,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善友性,闻正法,思正法,无障碍,修惠舍,沙门庄严。
  《禅定品》助行因缘十三前六摄于此中戒律仪,中三可摄人善友性,后四分别对应于根律仪,于食知量,觉寤瑜伽,无障碍。从中可以看出此论对于戒律仪及善友性的强调。依因缘资粮而生定是修学止观一贯教授。如阿底峡尊者《道炬论》云:“止支若失坏,即使勤修习,纵然经千载,亦不能得定,故当善安住,定资粮品中,所说诸支分。”

  (三)判释详细,要诀显明
  能海上师善于说法,语言细致,《永怀录》中回忆:“每每开讲一本经典,总是先把佛教的全部教理列成科判表,怡印出科判表发给听众,他那些表是花了不少脑力的……法师讲完表,然后才把所要讲的经典提出,哪一段是表上的哪一节教理,这样,学者便一目了然……讲起来,语言又非常的细致,参以很多公案和实事,也收到不少利钝全收的效验,由此稳步修证,加以大家能诚心恭敬,所以从他学的都容易得到感应。”又如《能海上师传》中云:“师讲述《定道资粮》《止观略法》《法蕴足论》《阿毗昙禅定品》以及《生圆次第》等,皆判释详尽,精细人微,要诀重重,和盘托出。”《学记》全释《禅定品》文,《讲录》讲至初禅。此中初禅科目略分为五:一初禅总相分三,(一)有觉有观,(二)离生喜乐,(三)五支禅相,二禅有七义,三法喻行相,四津液遍满,五修禅果报。二禅科目与上略似,分五:一二禅总相分三,(一)总明三相,(二)二禅名义,(三)四支禅相,二禅有七义,三法喻行相,四津液遍满,五修禅果报。三禅四禅科目亦与上略同。这样就使人在总体上了解了《禅定品》的结构。
  因为次第清楚,不空谈玄妙,所以针对一些具体要点特别着重指示,如《学记》关于二禅之内净信一支记云:“此上八次,显示内净信人道之门,至极方便善巧,余处希有,是论主之悲怀,指示吾人实践始终之法次也。依之必得成就,慎勿看轻。”
  又如八正道之正见,一般解释得很简略,使人依稀恍惚理解一点,没有什么作用。这里参照《法蕴足论》九毗钵舍那依次第广明,又反复申明,加以譬喻,学人善于用心,修学正见的方法次第都在其中了,既深刻又广大。《讲录》:“九毗钵舍那,初三种是人道之根本法,其体遍在一切经。简择了法之自相,极简择了法之共相差别,即是对法,最极简择了法之相互关系。了者,现前如见,简择之所得。等了者类智,近了者近于正智。如第二月,虽非真月,亦见在天,非见明月在水,方向不错,近求可得,不至汲井而求月。黠者,速疾智。睿者,明敏。此八是得见方便,第九方是正见。如是简择等,是修有觉有观人初禅所必须。”
  “简择者,辩法体相;极简择者,异门分别;最极简择者,多门分别;此三是所用之法。由简择而得解了法之自相,由极简择而等了法之共相,由最极简择而近了法之现量,此三是所得智慧。机谓对境,黠即慧利,对境速能明辨,由经简择等修习故。聪者,耳根通利,闻一知十,能以一言答多问。觉明慧行者,见即知,知即行,不因循推延,如火烧手,见即知避。后三者是作用,归结正见之体,正指觉明慧行。然无前八德,亦不能成就此德也。”

  (四)增上三学,沟通互益
  增上三学,如《瑜伽师地论》云:『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名增上戒学。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学。为趣烦恼断而修智见,名增上慧学。』此《禅定品》中助行因缘所摄之戒,顺益于定,即增上戒也。如《讲录》云:“本品所明,是戒定讲通之法,即是《正宗阿含》。《辩识》唯是条文,正宗阿含,文义无量,《大小持戒犍度》,亦是正宗阿含。通达定学,戒亦增长,二者合修,随事忆念,随时可以用功,此多方摄修之法也。”“戒定慧三学,互为因缘,三学合讲,则能讲通,得其互为利用之道。一日讲三座,宗大师用此法,康萨仁波卿亦用此法,但恐听者过劳,不能接受。有些经论未先学,不能讲通。环境、学识、条件皆是因缘,缘具则成就顺易迅速,善于讲通应用。三学全备,为佛之总教。”
  关于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之用功途径,海公上师在《讲录》中亦精辟开示:“四种修定中之胜分别慧,非学过法相不能得。学法相,是为修定准备资料,非为辩论考格西,便为究竟。以此修定,方能得真正般若。法相要经过定中修,方能开善智慧。诸漏永尽之功德,亦从此出。智慧生,烦恼灭,是同时之事。断证遍知,乃同时得也。由最极简择,从多方面观察,而渐悟人诸法真理。宗大师说须由集量论悟人真如。经细密法相而悟人真如,非空谈,亦非笼统依此而说也。”

  (五)法相法数,精密摄持
  一切诸法差别繁多,经过适当法相体系归类,形成法数定轨,依之忆念、精密摄持,出生闻思修慧,成办所修旨趣。如四念处之修行,《清凉记》中云:“四念处广开即尽摄一切世出世法,以四谛提纲。卅七道品离四谛孤立即无从下手。修身念处即依身修四谛十六行相。受心法亦尔。昔曾制有表在近慈寺。粗身是四大,细身即受等。法蕴足论中受有廿一种,若能依彼修,较大经所说犹细。法相应如是讲,能转换应用即转法轮,亦是总持法。若以身为中心,则以十六行观为轮围。四念处如此修,以五蕴为提纲而修四谛亦如是,如此则智慧活动,随发何种念头,皆可以此摄取。最小应修四念处加十六行观。于身念处中又应六根等配合四谛而修。若于此未如法抉择,则于身未褊知。故应依舍利弗目犍连之法而修。初依身念处修者,凡夫身执重,于内六处细观能生智明。十六行观是衡量标准,离此则如西藏从前之秤,只能大致不差。烦恼起时错三五斤不算一回事。佛教弟子修四念处,最初是依法蕴足论及舍利弗阿毗昙所说之法。到明清之际,言四念处者,仅限于身不净、受是苦等,至为简略。”此中提到修四念处加十六行观,受有廿一种,试用如下表格显示,从中可以看出所缘之细致。
  海公上师另外列举:依《舍利弗阿毗昙论》,业品所列业之名相有百余种;智品中智之详细差别有一百数十种;定品定之名相有二百五十种;触品所说之触,有四百余种,最后成佛所得为金刚触。得触则生信能精进。从中可见论主舍利弗尊者智慧之大。

  (六)引证旁通,重在实修
  讲解经论,使学者受益,其困难在于引生定解。而引生定解之关键,在于能够恰当地引证经论,说明理趣,辨其同异开遮,导向旨归所趣。下面略引几点,可以看出海公上师对经教之广学通达,说法善巧,以及对修行的归趣。
  《讲录》:“(问分)是法相之精要,(非问分)是修行之精要,其中要义处,多为《俱舍》所无,天亲之学,亦从此出。但以当时学者不能接受,故隐其义以应时机,本论方是世尊教义原始之相也。禅定名与定品不同者,定品摄一切定,禅则专明四禅止观。”“(绪分)其中亦有定品。禅定品重在与道合(道即是方便慧),定品重在定学之教理。定之名相,有二百五十种,此又与大般若诸三昧门不同。彼经文义多;本论是事相,尤为定学根本。”“《大小持戒犍度》较禅定品文稍略,摄密教意生身之意义,乃禅定品所无。此书每日应读,此是律藏之总结。”“今所讲者,即是广大之中士道。此分应参考《俱舍论》根、业、智、定诸品,《俱舍》文略,《舍利弗毗昙》义广,此论通不过者,可以俱舍为助,俱舍颂文扼要,能解决碍难。四禅颂,收在《定道资粮颂》内,初学宜多读,于要义亦能摄持。上座应以《法蕴足论》摄持。学过《舍利弗毗昙》,方知《法蕴足论》之妙。”
  又《清凉记》云:“身念处中循身观,大般若经广说,约有十卷文。舍利弗毗昙分多门说,引八种经,无我修法,亦在其内。众生爱身,故由此易人。有身即有受,众生于受不知,修善怕受苦,目犍连尊者说受有廿一种,应依之细修,即受念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于教乘学修的几点综合辨析
  (一)佛语无违,全分受持
  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如《妙法莲华经》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人于佛道。”此在《广论》中概括为一切圣言互不相违,且现为教授。如云:“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人成佛大乘道支分中。”海公上师《清凉记》云:“法无大小,惟是一乘,小大只是先后次第之分。人有大小,见地小,心量小,在佛法中只将顺自己的一分取持,即是小乘人。”“执小谤大,执大谤小,不知小乘为人大乘之阶,佛呵小乘,乃为令转小成大。小乘只是自利下劣心不好,非其法可废。”
  三乘教法,菩萨遍学,若轻毁弃,过失极大。如《大般若经》遍学品云:“善现,若不遍学声闻乘法、独觉乘法,终不能得菩萨见道。”《菩萨戒本》云:“菩萨受学菩萨戒者,若学小不学大,是犯非染污。学大不学小,是犯亦染污。”
  《俱舍论疏》引《地藏十轮经》云:“若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而便听受微妙深甚大乘正法,如是众生实是愚痴,自谓聪敔,陷断灭边,堕颠狂想执无因论。”又云:“若于三乘随轻毁一品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及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乃至受大苦恼难有出期。何以故?善男子,我于过去修菩萨行,精勤求证无上智时,或为求请声闻乘法,下至一颂,乃至弃舍自身手足,血肉皮骨,头目髓脑。”

  (二)三乘教法,融修一座
  若问:三乘教法,于一有情相续之中,应当如何观修?《广论》云:“不应唯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广大或初虽微劣,由修习故增广之时,将此道次渐为增广,能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故凡圆满无错教授,略亦能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若广开解亦能遍人一切教法。”
  在阿底峡尊者人藏之时,有位宝贤论师年高德韶,学超众彦,于诸三藏,通达善巧。建有三层宝殿,下层专供小乘圣象,中层专供显教大乘圣像,上层专供密乘圣像。在《阿底峡尊者传》币记载:“译师初中后夜,于下中上层,分三处修,尊者知彼未能融化一切。次日问答多法已,尊者反诘曰:译师法见广大,然彼诸法,摄于一座当如何修?对曰:依各各仪轨所说而修也。尊者不喜曰:译师腐矣,藏地仍须我来也。译师请问尊者如何修,尊者曰:任住何处,与谁共,何威仪,皆须以戒律为基础,修一切有情是母,一切所现惟密轮,诸尊悉无生,若不能总合,必不得心要云云(广说修行之法)。译师闻教深生欢喜,赞云:“善巧天中天,净胜身戒严,二利圆财富,愿导我解脱;我以教理炬,照见汝密德,昔与言教违,今当如教修。”后请法闭关专修,现生成就。
  又《能海上师传》记云:“1945年师于太平寺讲《圆成次第》,盛赞根本乘与密乘暗合道妙之处,发前人所未发。师曰:密法若不与小乘合,有人说不是佛法亦无以自白。大乘中虽有根据而证据少,若以根本乘合之,则不多不少,相数恰合,安能谓其非佛法乎?又曰:若无《生圆次第》,则《法蕴足论》为虚设可惜;若无《法蕴足论》,人将谓《二次第》为外道,亦无可辩白。此义无著时始略为揭示,又不可为外人道,外人有不知而兴谤者故。根本乘与密乘处处可以扣合,不显明合说者为防盗取也。”《讲录》中云:“修定之法,本论及大小持戒挞度所说四种观想,能摄一切生圆次第。”海公上师晚年重视阿含,认为“所有密法道理及秘密修法,《阿含经》里均有含藏。”不顾年高体衰,撰写《阿含学记》,并说“经文殊菩萨点头”云。
  将三乘教理修法割裂开来只是行人自身的问题。如《清凉记》云:“三乘四果,皆依修行分位,假立名言。由能依所证之法别,说彼所依人有三乘四果位次之异。如由水泥成瓶,由蜂成蜜,由金成器,瓶蜜器等既成,不可复执其经过之缘起为有非有。三乘四果修证经过之位次,亦不可执实有非有也。”

  (三)学修进阶,次第一贯
  由闻思修,渐人五道,行人善根资粮增长成熟,前后有其一贯次第。如《清凉记》云:“五道者:一、资粮道。福智二资粮,广说十七种资粮,发心、出家、受戒、皆资粮道也。二、加行道。谓暖顶忍世第一法四顺抉择分。本论特于四谛十六行观上修法无我,是不共法。五道次第,非人后者即舍前者。加行道所修,即资粮道闻思所积。资粮加行,真至无学道不能离也。三、见道。即见资粮加行之所学修。四、修道。即修见道之所见,缺者补之令全,生者练之令熟,转折之点使之联属融通。五、无学道。修道已完,如器已成,不须更造,故云无学。但仍须磨莹,使更光洁,故证果后,更好修行,非即无所事事也。达此理者,五道一贯,极为简单。五道为菩萨重要功课,说法教化,即以五道引导众生也。”
  对于初步修行目标,海公上师也有非常明确的教授指示:“修道之错失最大者有二点:一者偷盗,即贪便宜。二者相似,即不如真。未入初禅,多在错路中走,或以欲界心所见便以为彻底。于清净见,唯有知解,无有定力,并未实证。或不依次第以为超越,实则仍只在原处走。如是者,决不能得灭尽定证灭谛,以不从修行出故。或将所遮止之事误为所修,或遇障碍即想舍此别图,皆是错误。应依第如教实修,未得初禅以前,依四加行修。未得四加行前,依四预流支修。切实修定之法,《菩提道次第广论》止观文多,关要皆已尽说。必依四根本定及四加行修,此外别无他法,此佛三大阿僧祇劫所积经验也。先应成就完全之暖法,顶忍世第一法自然可致。不依教修定,教理虽高,只是依稀恍惚之知解也。”又《讲录》:“不知根本禅法,修至高深处,易人歧途。”“如此则不致走错路,以后随专修何法均可。”


  五、结语
  本文以《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为例,对海公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特别对于教乘学修思想进行了一些辨析。能海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佛学思想是非常切实于修行的,也是甚深的。特别晚年重视《阿含经》,撰写《学记》,更显示对根本教的一贯态度。能海上师弘扬根本阿毗达磨的教授教诫,对当下行人自身学修,利他护法弘教,都是具有事理融合经验指引的无比宝藏。
  本人学修肤浅,勉力为文,疏失不谨不当之处,祈请大德方家不吝教示指正。

发表于 2021-7-1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能海上师!祈愿正法久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08:46 , Processed in 0.03435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