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53|回复: 3

《本宗传承,意指宗大师开创的格鲁派以般若为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宝相赞》文句释
       ——能海上师集、任杰敬释
    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总分四门:
    一法相门。即今所学之宝相赞,总释三宝之体相名数故,不致笼伺。

    二法性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鼓励向上。
    三次第门。依菩提道次第,明此入修之理事紧要作法,摄理归宗。
    四止观门。依三皈依观法,为皈依始终摄修之总境,成就戒定慧等五法蕴之最初方便大路,免得流浪无家可归。
    释曰:“本宗传承修学次第之方便者”。这里所说的“本宗传承”,意指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格鲁派以般若为宗。如月称菩萨在《根本般若中论名句论》中说“佛 说八万四千法,一切法中最善、最胜、最超胜、最主要和最完美圆满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经》。”是说《般若经》是最极圆满总摄菩萨修行成佛之经,是三世诸佛共趣之道,佛、菩萨、独觉和声闻,都是从般若而生,故称般若为“四圣众母”。 其余经论多是对所化众生之机,宣说三宝功德,随机相应修行之方便,但必须贯以般若为中心。在古印度圣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直接依《般若经》广作论著,破除一切外道邪执分别及实事师的实执分别,直入般若甚深空性正见,而证人法二种无我,成就究竟涅架。圣慈氏菩萨间接解释般若空性,及广明菩萨修行次第之方便,圣无着菩萨依圣慈氏菩萨之教授,广弘般若圣教,其后有世亲菩萨依般若广弘瑜伽行作唯识解,陈那、法称菩萨广弘因明,功德光与释迦光论师广弘戒律, 使佛陀的大乘圣教兴盛光大于人间。
    圣龙树和圣慈氏菩萨开创的甚深见与广大行,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即将此深广二大系统之法流合而归一。其中虽有见解不同,但就修行并无差别。尊者继承二大法流体系,作《道灯论》建立三士道为修行次第之方便,特别广弘三宝功德, 以三宝为中心而修学,以皈依三宝、抉择业果整顿西藏佛教,为西藏佛教之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宗喀巴大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法流,广弘大小乘,显密并重,特别是依佛所制戒律建立僧团,如法如律,学修兼备,由此因缘,使西藏佛法五百余年间长盛不衰。这一承传,从释迦佛代代相传,一直至我的大宝恩师——海公上师从未间断。上师继承宗喀巴大师之教授教诫,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多次讲授《皈依三宝摄要颂》、《宝相赞》,及传修三皈依观等修法,始终以三宝之体系教授门人为修学佛法的中心纲要。
    “本宗传承”的另一种含义,是表示只谈本宗,以简别不谈他宗之意,因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对治所化众生的烦恼重病。
    佛灭度后弟子们对佛经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宗派,各以自宗所依的经论如法修行都能获得解脱,这是佛亲口所说。虽然各宗的见解有所不同,但都是佛陀的弟子依佛所说而修行,应当互相尊重。
    各宗发生诤辩,但辩论的目的是为法而不是为争胜负论高低,是为通过辩论深入法义,抉择自宗的法义令其深入,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学习佛法有二种方式,一是依师教授经论和修行次第,二是以辩论式学习经论,抉择法相法数的深微义理,这两种学修方式并不相违。格鲁派的大寺庙,至今还是以这两种方式学习佛法,遵佛教诫。依古印度诸大论师各依自宗,尊重他宗,只要对佛圣教有贡献者,都尊重赞叹,绝无自私成见,这是本宗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分四门”者:
    一、法相门。格鲁派的学修法相次第,是以因明、般若现观、般若中观、戒律和俱舍等五部大论为主要课程,而后再学修密乘。总归中心要义,皆贯以三宝体、相、名、数而修学,令对三宝生起坚定的清净信心。学习佛教因明,是以因明比量推理论证观修抉择修学之方便,批驳一切外道的邪执恶见和佛教内部的一切实执见解,有破有立,否定错谬,肯定正确,由此以弘扬正教令修行不致错误,所以古印度与西藏是将因明用于修行,并非像有些人认为佛教“因明”只是“辩论术”。《般若现观》,是总摄菩萨修行次第。《般若中观》类的论著,是破一切邪执和实有分别,以通达空性而证人法二无我。中观并非没有修行次第,只是在修行次第中贯以般若中观正见,令其不堕二边趣入中道而行。戒律是基础,以建立僧团使僧众如法如律和合共住,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以戒定慧修行而得解脱圣果。《俱舍论》是总论小乘人修行次第方便、解说六足毗婆的中心纲要。
    法相名数,是大小乘佛经中固有的名相,佛说法相名数,一是以防外道盗取佛法,二是说明一切法的性相作用,作为所缘境,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不善无记,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法等,令佛弟子观修佛法有所依据,作为准则,不致杂乱。如上五部大论就是广泛说明法相名数的义理作用,令学修佛法“不致笼伺”。如果不以法相名数来抉择思惟讲说,就会堕入随自意解和断章取义杂乱无章,搅乱人们学习佛法的正确思惟,陷入混乱。
    二、法性门。谓依《般若经》通达诸法甚深空性。如上所说《般若中观》和《般若现观》,巳广说诸法甚深空性,这里独指“依圣弥勒菩萨《宝性论》,了知自性三宝一切有情平等之理。”是说一切有情皆具佛性,法性平等清净,佛出世与不出世,法尔如是。众生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与有情之佛性悉皆平等,只因众生不觉由妄想执着随业烦恼转而流转三途。皈依三宝,即是令佛性醒觉之开始,此称醒觉种姓。若能依止三宝体系学修,逐渐断除烦恼,断一分烦恼,显一分佛性,即是令种姓随增,此称随增种姓。若能广积福智二种资粮,断尽烦恼所知二障,最后圆满成就佛陀之法身,即令佛性清净圆明而与佛平等。由此因缘,为令众生了知自己本具佛性,若能依法修行断除二障即能成佛,由此而鼓励众生精进修行向上而不退转。
    三、次第门。谓依《菩提道次第论》之三士道学修。《菩提道次第论》是总摄佛教大小乘精要的修行次第,详细说明入道修行理事紧密结合之要点作法,若能依此次第学修,即能摄理归宗。这里所说的“宗”字,不是指佛教内部的某个宗派,而是指以次第学修成佛为宗,因为成佛乃是修行的究竟宗旨。若依菩提道次第学修,通达佛所说一切言教皆是修行之教授教诫,则能将所学一切教法与成佛之宗旨密切结合,使次第井然,有条而不紊。
    四、止观门。谓最初修行之方便大路,要以三皈依观修法,为始终摄修之总境。是说从初皈依三宝开始,乃至成佛的前一刹那之间,都要结合三宝以为修行所依的总观境,摄入止观双运观修,即是成就如来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果的最初方便大路。五分法身,是依小乘主张以此五种功德法而成佛的法身,故称为佛地五分法身蕴,又名五法蕴。一戒身,谓由戒法成就,证得此身,故名戒身。二定身,谓因修无漏定,证得此身,故名定身。三慧身,谓因修无漏智慧,证得此身,故名慧身。四解脱身,谓因解脱一切烦恼系缚,证得此身, 故名解脱身。五解脱知见身,知谓智知,见谓眼见,谓因此智慧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证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身为聚集,即名聚集诸法功德以成其身。此处所指,是说要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依慧得解脱和得解脱知见,前三戒定慧为因,后二解脱为果,此是强调要依戒定慧之方便大路, 而为学修佛法的次第。
    以上四门,总说学修佛法之次第方便,应当系心思惟。一切凡夫众生由于不知诸法体性本空之无明暗昧,随业烦恼而于生死苦海中漂流不息,独来独往无有依怙。譬如有人堕于黑暗渊深大海,漂泊无际,欲求坚实之依靠而不可得。复有恶风鼓动,而起涌浪漩流,使其于中或浮或没,种种逼迫不得脱免。一切凡夫众 生各被无明暗覆,漂流生死苦海,生生死死流转不停,受种种剧苦逼恼身心,而不能脱,唯有皈依三宝,乘佛法之舟航乃能渡过生死到达彼岸,获得安稳涅架。
    佛弟子虽然皈依三宝,但未遇善知识专心听闻正法,无暇系心思惟三宝功德,故应依法宝广学多闻,以法宝为正皈依处。然佛法大海广阔深细,有些佛弟子虽多有于此法海中寻求正道,但不知方便次第,陷入种种疑网而无家可归。如宗喀巴大师曾于《缘起赞》中写道“初于自他宗,诸教义学习,又陷疑惑网,我意极热恼。”一是说诸佛弟子虽学佛法,但多于浩渺无垠之三藏大海不得统绪,不知如何着手趣入,于佛教内部种种见解及外道邪教种种邪见分别,无力分辨抉择是非取舍,更不了知佛法如何依次第进行学修,由此而陷入种种疑网及恶见稠林。二是有些佛弟子虽广学多闻,遍学各家经论,但求知识为他讲说,不求如何结合修行。三是虽求修行却不依教,畏教法深广,不予学习,将其教典撇在一旁,束之高阁,而另求修法,贪图便宜,捷径取巧,使多年之勤修,不能于真修实证中起到切实之效用,殊为可惜!为对治这三种弊端,若能从此法相、法性门学习三宝之体、相、名、数,与三宝之体性结合,依次第门了解
    “尽佛所说一切法,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干,或为道之支分”等法义,由此缘因,总摄四门修学法理,了知甚深法性,依次第学修,将之归结到修行成佛之宗。总要言之,依三皈依观摄入止观门修,对所学教法依法性慧摄持数数观择, 使身心与法相应随转。若能依此四门始终依三宝体系学修,即能避免如上所说种种弊端,就能达到“免得流浪无家可归”,所学教法“义有所归,理不离乱”之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2、《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汉传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
◎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如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群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
◎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著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3、《因为他的特点出来以后,总得有个名字》
        一智学上师·《虚云老和尚年谱》讲记
          师承清定上师、阿秋喇嘛仁波切、直贡噶举法王

◎“道服划分红黄,各立门戶”,其实道服没有分红黄,红教和黄教被汉地误解了,衣服都是一样的,什么不一样?帽子不一样,红教还有我们噶举传承和萨迦都是红帽,而宗大师改成黄帽,为什么改呢?黄色很尊贵,表示重视戒律。其实红帽才是真正原始的印度的风范。而道服并没有划分红黄,但是内地一说红教黄教,就想当然地这样认为,其实都一样的。
◎“各立门户”,这个门户也不是立出来的,内地不也是有那么多宗派嘛,这是因为追随者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宗大师也没有叫这个派叫格鲁派,冈波巴大师也没叫自己是噶举派,是因为他的特点出来以后,总得有个名字,后来人定这个名字、那个名字。就像禅宗,一花五叶,云门宗、临济宗,很多的宗。

发表于 2018-10-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7:22 , Processed in 0.03236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