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15|回复: 9

《在家菩萨戒》五台山普寿寺如瑞比丘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台山普寿寺如瑞比丘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讲解
师承隆莲长老尼、通愿长老尼、梦参老和尚


在家菩萨戒 一
  从字面上解释“家”,分开来看,上面一个穴,下面是一个豕宇,即猪的意思。就象猪在烤圈里生活一样,没有自由。所以要出家,出家就象小鸟一样,飞向天空,自由自在。经里讲“在家犹如牢狱”也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在家不得自由。有家庭就要生计,就要贪财,贪家人等。在家要过世俗人的生活,就有尘垢,不得清净;在家就要料理家庭,出去人与人之间,你哄我,我哄你、不为善法所摄。更主要的是,在家沉溺在爱欲的污泥之中,不能超脱,常常被恶法所摄。这就是在家的情况。
  而出家则是“出家宽广犹如虚空;五湖四海为上客;出家无家处处家”,所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足见出家人的潇洒了。袈裟一披,手里持上钵盂,到处可以走。但是我们走不是为了游逛,而是为了参学,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宽广犹如虚空。这世界大地任我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像比丘师父可以走到树林里就坐,走到哪里就坐到哪里、修行到哪里。这就和在家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家迫窄如牢狱,出家却宽广犹如虚空。在家要贪聚,出家就要舍离,抛弃恩爱。首先要能够迈出家门,离开自己的亲友,辞亲割爱,出家求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菩萨的时候,舍王位及一国之财,出家求道,可见“道”的珍贵和重要。所以我们要能舍离,那些财都是世间的,能聚能散的,唯有求得圣法财,才会永远不坏。
  那么,对比一下,在家人讲人我,而出家人则讲平等。就像我们听说“无敌莫故”,不分亲,不分远,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的众生我都要发愿度他。我们知道,人人都具足佛性,我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人,所以、我们出家要学平等。
  在家是尘垢所缠,所做种种不如法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而出家却是寂净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然后就好好地修行,好好地思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恶法就要离,善法就要修。常乐在寂静处,好好地修行。在家多是恶法聚,出家尽是善法聚。所以出家不容易啊!来到寺庙里,每天听法、听人家说好话,同学之间讲道谊,收摄我们的只有“善法”二字。在家是沉溺在爱欲的污泥当中,很难拔得出来。所以,出家第一就要断淫欲,淫欲一断,自然离开爱欲。出家和在家比起来,出家就显得很殊胜了。那么,对于我们来讲,不管有没有条件出家,但我们有愿望,希望能够出家。

在家菩萨戒 二

  在出家四料简有四种情形:
  一:心出家,身不出家,《维摩诘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出家,因此,身虽未能出家,但能发真正出离心,向佛道的心,即是心出家。
  二: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虽剃发染衣,外现僧相,但未能依佛的教诲,勤修戒定慧。如此岂非蹉跎岁月,入宝山空手而回?
  三:心出家,身出家,即是外现僧相,内发修道之心,是名最上等出家。
  四: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身与心都未出家,就是《大智度论》里呵责的人——太愚痴了,不懂得利用这宝贵的人生来出家求道。
  诸位居士是属于第一类的人,各位再发心剃发染衣,就是最上等的出家人了,出家是非常殊胜的。诸佛都是示现出家才成佛的。因此,不论现时的出家条件是否具足、诸位都要发出家的好愿;即使今生不能如愿出家,也种下来生出家成道的种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之差别即在于出家有许多戒,戒越多,解脱越快。持一条解脱一条,亦是出家殊胜之处。然而,道在人弘,只有僧人才能弘扬佛法。因此,出家不仅要自利,同时还肩负着利他、住持正法的责任。正法的兴盛,必须要有僧团,有僧团就离不开戒律。所以,戒律对学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对出家人更为重要。
  诸位要发心出家,首先必须搞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出家,就要有大丈夫的志向,勇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出家必须胸怀大志,如果只为自利,就失去出家一半的意义。有大志向,才能激励自己,努力刻苦地去修学。
  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会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活一种精神,有精神,就能提起劲来,即能战胜身体及物质上的一部分障碍。
  所以,我们从居士时就要锻炼行走坐卧的威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一切时,要表现出有使不完的劲儿。俗话说:“力气是奴才,使了还会来”。不要吝惜它,我们要掌握它,不能作它的奴隶。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进取!
  真正出家,就必须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出家非将相所能为”,世间之将相非常了不起,但让他们出家就办不到了。而今天,诸位连将相办不到的事情都准备要办到。说明大家都很有志向。有了志向,就有精神,即能发心去做。若没有志向去做,也就没有精神,自然做什么事情也不会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三

  第三、能够忍耐寒冷。台风也好,大雪也好,零下四十度也好,为修道都要忍受。
  第四、要经得起雨淋。
  第五、要能够忍受饥饿。
  出家以后,应该是日中一食,早斋开的小食,中午正食,过日中以后,就不许再吃。所以,要能忍饥。
  第六、能够忍渴。口渴的时候,要能够忍受。
  第七、要能够持戒。严格守持佛陀所制的戒律,哪怕有生命的危险,也不得违犯佛所制的戒律。持戒,就要有“宁舍生命,不舍戒律”的心。佛教故事里有个沙弥,经常去施主家乞食。有一回,施主家没大人,只有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在家,小女孩看到沙弥就起了不好的心念,把沙弥关在房子里,逼他还俗。沙弥知道走不脱,就想“我宁可持戒而死。也不坏我的戒行”,他就自杀了,他这种宁舍生命都要持戒的精神感动了国王。所以,大家要懂,如果破戒就把自己的法身慧命丧失了,虽然还有这个色身,但也形同走尸。虽然,我们为持戒而失掉生命,但是,保住了我们法身慧命的根,就不会堕落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持戒。
  第八、要严格地遵守过中不食。这一条是说绝对不让你下午吃东西。
  第九、要能够忍受各种恶言。对别人的辱骂、讥嫌、风凉话、闲言碎语、冷嘲热讽,听到以后,就当没听到,绝不因此而失掉自己求道的正念。佛告诉我们:骂人的人,就象仰天涕唾一样;亦如给人送礼不被人接收,只好自己带回去一样。所以,骂人还是骂自己,害人家还是害自己。因此。要经得起恶言的考验。
  第十、还要能够经得起毒虫的考验。我们走到一个地方,无论有蚊子、跳蚤还是其它的毒虫等,都不要因此而退道。
  大家既然要出家,先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受种种的苦,经得起风、热、雨、寒等的考验。

在家菩萨戒 四

  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羯磨师会问“汝是丈夫否?”,你回答“是丈夫”,什么是丈夫?就是有远大的志向,节操高尚,能够承担如来家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去包容别人,那么你当初何必要受菩萨戒呢?
  在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是要祈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来做证明的。一旦祈请以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知道现在某某处,如南阎浮提,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的某某人,现在在受菩萨戒了。所以佛菩萨都知道你是佛子,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欢喜。如果你现在不发菩提心,甚至做一些违背戒律的事情,那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会悲哀怜悯你的!
  所以,大家要想很好地保持受菩萨戒时的初发心,每天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早晨摸头,我是菩萨;中午摸头,我是菩萨;晚上摸头,我是菩萨;古人尚“一日三省”,何况一个出家人呢!我们要能常常反省,记住自己是干什么的?如果能常常想到:我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你就能够克制自己,就会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把自己的利益放下。就象道宣律师所说的:“损己利人”,就是出家憎人的定义。怎么样当一个出家人?就是要做损己利人之事。所以,大家学菩萨就要去实践,真正去体会一下做菩萨是什么样子!  “菩萨”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解释“戒”。“戒”有两个意思,一是禁恶,禁恶才能生善,二是警,警是们策三业,远离犯过的错,积极地去做善。这两个方面就包括了整个戒的内容,无非就是佛告诉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不去做,这就是离恶,佛告诉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就去做,这就是做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佛给弟子们立的生活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此来规范弟子们的行为。
  在家佛弟子要学的戒有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佛弟子除学这些戒外,还有更多的戒要学,戒是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大家把心安定下,慢慢来,以前曾给同事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徒弟到山上找师父。有一位师父特别了不起,他的剑法特别好。这位徒弟就想学剑法,拜了师父以后,就问师父“以我的精进力、刻苦力,最快要几年可以圆满?”师父说:“十年”。徒弟说:“那我再加倍努力去学呢?”师父就说“需要三十年”。徒弟又说:“我用我自己最大的力量,用最快的方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呢?”师父说:“需要七十年”。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越急反而用的时间越长?这就是说,你怀着急迫的心理就破坏了自己正常的运转心。
  我们修行亦如是,首先要身安,身安则道隆。立学的目标,按照佛教导的戒、定、慧次第而入。佛所说的任何法,不论是经还是论,里面都贯穿着戒定慧,拿我们最熟悉的八正道来讲。第一个是正见,这就说明我们修行人,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知见,知道修行的道路是从学戒开始的。有了正知见后,还要有正思维。然后付诸行动,引发我们的善法欲,以此安排自己修行的道路,应该怎么样起步走。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五

  下面我们来看戒条第一条:不杀生。
  “善男子,优婆寒戒,虽属身命,乃至蚁子,息不应杀,苦受戒己,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不杀生、即不断一切众生命。所谓新命即断众生的“识  气  暖”。一个人活着,可会有识、气、暖。当人死时,首先无出入息、然后身体渐渐变凉,最后识也离开了,这就是所谓的断命。大家知道人死后,身体是凉的,如果有暖,其识还在。为什么人死后不让动?就是因为他的识还没有马上离开,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去后来先做主翁。”这是说人投胎时第八识先来,死的时候候,它最后走,因此,人死了以后一定要等他的识完全离开才可动他。杀生即从这三方面考察,如果有暖表识还在,还没有死,有出入息,表宗还活着。出入息一断,暖没有了这人的命就断了,众生,即当说的有情,一切有情识者都是众生,
  “善男子”呼起一声,提醒听者要注意了,“善”即“好”的意思为什么称“善男子”呢?就世间法讲,这个人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也就是社会上所讲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按出世法讲,佛说善男子,善女人是指那些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具有正知正见、正思维的人。他身行是善行,口造善业,意所想也是善的。这样的人才堪称是善人。
  我们学佛首先要达到普通的标准,要常要多看多学,好好去思维。弘一大师曾告诫年轻人要“持戒、自尊、习劳和惜福”。这话虽然平常却寓意很深:一个持戒的人,就应该自尊,以持戒培养自己的僧格。习劳不损福报,惜福就是要懂得珍惜福报,否则,即使是一张卫生纸,使用不当福报也会失掉。所以,学佛之人要懂因果。一念心是佛,即成佛因;一念害人心,就是恶道因。我们修行,就要把握住念头,持戒即是二六时中常提正念。所以我们要从珍惜节约一滴水开始,不要让福报损了。一位老和尚说:出家就和做卖买一样到最后算账,可不要失去了人生呀!
  所以按佛的话“善男子”,就是指身、口、意行善行的好人。

在家菩萨戒 六

  “若身自杀”,如果自己亲身去杀。是指用种种工具,如用石头、刀、棒子或其它的杀具去杀人。
  “若是人俱失优婆塞戒”如果这个人断了人的识、气、暖,就犯了杀戒。“是”指法词,“这个人”。“俱”是“就”。这个人就失掉了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含至阿那含”
  这是让我们懂得小乘修行的次第。“暖位”是从四谛人手,修十六行相,如世间有钻木取火:拿东西钻,越钻越热,最后到达一定的温度,就着火了。圣道如火,烦恼如柴。我们证圣道,是能够断烦陷的,就象钻火一样,圣道之火能烧烦恼之柴。暖位是圣道火的前向,还没有人圣道,没有见道,没有进入修道。因为先有暖,后有热,然后才有火,所以暖位是进入圣道火的前向。“须陀含”是指四果之初果——预流果。”顶流”就是入圣人之流。流是类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 “阿那含”是四果之第三果位。把杀戒的优婆塞,四善根位尚不能证,更何况证初果到三果。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这就是说如果受了菩萨戒的人,犯了杀戒,就叫作破戒优婆塞,所谓破戒就是已经受了戒的人,不遵守佛制的戒而去违背,佛不让做的事,去做了,这就是破戒。相反,受戒以往,一定要遵照佛的教导,不让做的事情一定不做,好好听佛的话,这种就是持戒。
  破戒有什么危害呢?破戒的人有五种过失:
  首先即“自害”。持戒可以熄灭自己的内灾外灾。获得种种功德,引发定共戒,道共戒,如果破戒,就得不到持戒的殊胜功德和利益,自己害了自己。
  第二,破戒以后,被有智慧、持戒人所呵责。
  第三,犯戒的人恶名流布,一但犯戒,不好的名声就会传开。
  第四,临终生悔。当临死时,就会回首往事:因为自己犯了戒,心里就会害怕,那个时候会后悔的,但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五,死后堕恶道。破戒的人死后堕落三恶道。
  所以大律中讲:“多种有漏处”。就是说下地狱,受地狱报以后,还要转畜主,之后还要转为边地的人,再想获得一个六根具足的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旦堕落恶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几劫,几千劫,几万劫的事。真是“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我们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要好好护持所受的戒。只有护戒,才能最终得到解脱。
  如果不好好持戒,就有上述五种过失,被人、神、菩萨和佛所共弃。连鬼神也唾弃,如菩萨戒上所说:“鬼神常扫其脚迹”。有好的路不走,偏偏要走险道,去堕落。这就叫做破戒优聋塞。
  “臭优聋塞”犯戒以后,就不是一个好的清净的近事男或近事女了。我们常说戒香,持戒就会散发香气,就有戒香。破戒常常都是由于不好好的去摄伏心念,由不净的、坏的心而起,即而去做那些非法的事情,犯了戒,失去戒香,当然会散发出臭气,就成了臭优婆塞。
  “旃陀罗优婆塞”犯戒之人不但是臭秽不净的,而且还是旃陀罗优婆塞。“旃陀罗”是梵语,华言“严志”。在印度有四种姓,旃陀罗属于下贱姓。男的叫旃陀罗,女的叫旃陀离。这种人要到大众中去,手里还要拿个铃子和竹子,边走边摇,以此为标志,所以叫“严志”。这个“严”就是恶业自严,就如屠夫,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讨厌,不愿与之为伍。如果是破了戒的优婆塞,就成了旃陀罗优婆塞,非常下贱,招人讨厌,被别人看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七

  “垢优婆塞”“垢”就是污垢,肮脏。犯了戒以后,就是污垢之人、肮脏之人。这种脏不是身上的脏而是心里有了污垢。犯戒由起心开始,人的行动受识的支配,若不好好地极力摄伏自己的心念,就很容易放逸,很容易作恶,由于心里有了污垢,自己不舒服,别人也讨厌,这就是垢优婆塞。
  “结优婆塞”“结”即绑住系缚意,也称“烦恼”。破戒之人就被烦恼所系缚,因此起感、造业,受报。就这样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是名初重”。这是六重二十八轻的第一条重罪。“重”是菩萨戒的根本,六重之一的杀戒就讲完了。
  第二条:不偷盗。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窃。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暧法。况须陀沮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第一条杀戒,是烦众生的正报即色身,此罪最重,故列第一。第二条盗戒,指偷盗众生的财物等,是损众生的依报,除杀人罪,就数此罪了。因为财物是众生资助其生命的根本。
  “偷盗”即“不与取”意。别人没给,你去拿,就算盗,不与取里面有多种情况即夺取,偷取、诈取,威胁取等。
  偷盗中选包括赌博,偷渡,漏税乃至印刷品中邮寄信,信件中夹钱等。我们寄印刷品时,里面夹信或寄信时,里面夹钱,都属于盗。总起来讲,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到。只要是非理侵损对方。即是偷盗。
  此戒是性戒,纵然佛不制戒,遵循因果律,作了偷盗的事情也是要受报的。佛为了不让我们堕落三恶道中,又加遮止,不许我们做。此外,我们学佛就是求人道,求了生脱死。若犯盗戒,就不能入道。《楞严经》云:“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偷盗能如此严重的障道,故必须加以禁止。此外,犯偷盗罪,就违背了菩萨的六度四摄。我们既然已经受了菩萨戒,就要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应该有“慈悲喜舍”四等心。六度的第一条是布施,四摄的第一条也是布施。如果犯了盗戒,就违背十六度四摄,违背了我们应怀有的慈悲喜舍心,违背了我们以度众生为己任的誓愿。
  我们学佛的人,若犯了盗戒,就会破坏人家对三宝的信心,从而破灭佛法。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就应该处处利益众生,让人家看到你的行动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现在你反而做偷盗之事,人家就会讥嫌,从而失去对三宝的信心。所以佛制不许偷盗。


在家菩萨戒 八

  “虽为生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虽”是虚词,作连词。就是说为了自己,不能够偷盗。第二层意思:我们这个色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命住其中、识在其中,是精神物质的综合体。受菩萨戒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偷盗!
  偷盗什么东西呢?偷三宝、人、鬼神和畜生的东西。在这几样东西中,属偷三宝东西的罪最重。
  “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不能偷佛法僧三宝的东西。
  佛的东西按戒律里来分,有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
  佛的受用物是指堂宇、衣服、床帐等。堂宇是指佛在世的时候,佛所住的房子,佛灭度后,我们现在供佛像或装舍利的大殿及塔。衣服,佛在世的时候,穿的衣服、袈裟等。佛灭度后,人们给佛像做的衣袍或衣物等。床帐是指佛在世的时候,睡的床及帐。佛灭度后,佛的法座等。这些都属于佛的受用物,这些东西不能换、不能卖。或认为不好了丢在一边、或用在别的地方等,都是不容许的。
  施属佛物。是指金、银,钱宝、奴畜等。
  供养佛物,是指花、香、灯烛,幢幡等。
  献佛物、是指糕点,瓜果、饭菜等。
  如果布施的人,心有所局,这四种佛物,也不能互用。说到偷盗,不仅涉及到直接的偷盗,还有一种就是互用,用错了也属于偷盗。
  一般来讲,犯互用罪常常是由于愚痴而引起的。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受戒而不学戒,就会因愚痴而导致犯互用三宝物的罪。
  法物也有四种。法受用物是指箱、函、柜、簏、巾袱等。其余三种同于佛物。因为我们装经要用箱子或柜子,盖经要用巾帕或巾布等,所以法受用物不同于佛受用物。佛物和法物不能随便拿来用的。因为佛已经灭度了,法又没有办法去咨问,没有人能为佛法做主,所以佛法物是绝对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你偷了,一定犯盗。若有守护主,就犯重。
  僧物也有四种
  第一种是常住常住物。
  前一个“常住”是指物的主人,即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满阎浮提的出家人。后一个“常住”指僧伽兰之内的东西  即大众僧的房子、桌子、凳子、常住的果树。大众僧的厨房库房及其中的东西(如大米、白面、馒头等生熟物)、银钱、重物等  还有别人布施了的钱,田园、畜牲、菜园、人及花果树木等。在盗僧物里,属盗常住常住物的罪最重,犯重的原因是因为它的主人多。盗了常住常住物,随损一毫就在十方凡圣僧前一一诘罪。
  第二种是十方常住物。
  “十方”指人,即十方常住物的主人是现在整个南阎浮提的出家人。“常住”指物,即每日供僧常食。
  常住常住物和十方常住物的范围都是一定的,常住常住物是供过去、现在、未来及南阎浮捉的出家人来受用这些东西,不能带出界外。而十方常住物呢?一打板进界后,管你一顿饭,吃饱为原则,不许拿走。
  第三种是现前现前物。
  前一“现前”指的是人,后面的“现前”指的是物。其意思就是现前的人来受用现前的东西。例如居士上午布施来袜子,要供养普寿寺现在的人,就得马上分,这就是现前的东西供现前的人。
  第四种是十方现前物,是指现前的东西,供十方的人,分配的时候要打板作法,不仅仅限于一个寺庙,凡是出家人进寺庙里都有份。这两种现前是不同的,“现前”都是说现前的东西,而受用的人是不同的,一个是现前的人,一个是十方的人。
  对于我们居士要有这个概念,不管哪一种,我们要是偷了都犯盗。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九

  佛制不许淫欲。因为淫欲是众苦的根本,是障道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了生脱死一定先断淫欲。淫欲之性:是以欲染为心,托腥臊为体,是鄙秽、肮脏的。由于做淫欲之事,使众生漂流在生死苦海中,永无出期,所以我们要想制身,了脱生死反迷归悟。就应该审一审这个狂心,把这个狂心止了,自然不会导致有犯戒行为。然而,我们六根对六尘,在这根尘网里,若想逃脱是很难的。因为眼睛要看,看后意识即会分别,这是男子,这是女人,有时自然要产生不浮的念头。我们要想切断犯戒的缘,应从小事上做起,对世间女人喜欢用的那些装饰品一律不去用,不要做出常常引起别人错觉的举动。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一些缘。所以,大家想要出家,首先要正身,要学大丈夫的气概,不要扭扭捏捏,摇头晃脑,做女人的种种那些姿态,这样很容易引起男子对自己的注意。进而引诱给你好吃的、好穿的,说好听的,听人家赞美,你就飘飘然,慢慢就上当了。所以要远离这些。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破了此戒的人即是臭优婆塞、优婆夷了,我们知道淫欲的性是鄙秽、肮脏的,若仿此肮脏事,身和心自然小浮。如果居士犯邪淫,好象臭人一样,人家就不爱接近他,所以称为臭优婆塞。受戒后,应好好持戒护戒,持戒护戒能长养善法。现在,却破了戒,就象那残暴杀害众生生命的旃陀罗一样,把自己的善法毁掉了,故又称为旃陀罗优婆塞。作为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应该好好地持戒。以戒来警惕自己的心。否则,爱欲之心一生起,就染污了清净的自性。心污染后,再做了那不好的行为,身也就有了污垢,这污垢不就是烦恼吗?所以称为垢优婆塞、优婆夷。犯戒之后就会烦恼,这个烦恼就象绳子一样把自己捆起来。在这当中小仅仅只有一个过失,而且有好多过失,贪嗔痴都具足了,因有欲念而生爱,即成为爱结。爱结就把自己缠缚住了。如果爱尽了,就生起怨,就成为怨结。有怨即而生嗔,就成为嗔结。所求的得不到,就生痴烦恼,把自己束缚起来。象世间的男女一样,一个为了另一个,甚至可以自杀,这些都是愚痴所致。所以犯了淫欲的人,贪瞋痴三结把众生死死的束缚起来,如做结一样,也如蚕吐丝一样,把自己里在里面,做茧自缚,有了束缚,一定出不了三界。
  犯了淫戒有什么坏处呢?首先得不好的名声:第二是烦恼心乱。若有淫欲之念,就会肝火上升,使自己的心难得平静,烦烦恼恼。有淫欲之念,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精神恍惚,不知该干什么。第三,令人精神不振,象上面所讲的臭优婆塞一样,大家都不愿意接近他。第四,善根浅薄。若起淫欲之念,做淫欲之事后,就不能好好护持自己的善根。这样的人会使善友迷离,恶友即来做伴。第五,还要被长辈、智者所呵责,做淫欲事的人,面色枯暗,眼睛浑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其眼睛就能知道这是个淫欲之人,他的智慧慢慢就会损失掉,因他用的是邪心而不是正心,记忆力变差,现世修行不能得道,最后导致堕落三途。
  此不邪淫戒是六根本中的第四条重戒。


在家菩萨戒 十


  第五条: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说”是宣说,宣扬。“四众”即比氏、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两者是山家众,后两者是在家众。一个有正法的地方,如佛在世时,都是四众弟子围绕,四众弟子一众不缺才表明正法存在。如果把佛法比成一座大厦,四众就象这座大厦的四根杆子,若其中任何一根柱子倾斜,佛法的大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维护真正的佛法,四众都得具全。正因为此,所以不能说四众的过失。说四众过会使佛法受到损失。作为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人,一定要守口业,不能随随便便地宣说四众过,尤其是出家人的过失。有句话“大居士不言僧过”,做为一个真正的居士,懂得佛法,他一定不会随便说出家人的过,否则因果是很大的。所以说,宁破佛塔,也不能向人宣说比丘过恶,可见此罪是很严重的!我们知道佛有法、报、化三身。若说比丘过恶则坏法身,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属于僧,佛法是凭借出家人来弘扬的,如果没有僧,谁来宣扬佛法呢?若毁僧,三宝通坏,所以,说山家人的过失就破坏了佛的法身。破佛塔的罪已经很重了,破法的罪较之更重!在家人一定不能说出家人的过失!这是讲戒题“不说四众过”。
  戒文,不得宣说,这是佛制的,告诉我们不能宣扬传说四众的过失。这里的宣说不单指口说,还包括书写,漫画等等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别人能懂你的意思,知道你是在宣说四众的过失,就归在这条戒里。这条戒是属于口业,是很难护的,因为我们嘴巴天天都要说话,从早到晚不说话的时候很少,非常难以制约,常常随口就来,尤其在我们共同相处当中,我们的眼睛又非常的厉害,常常看别人的毛病。记得在某一忏悔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求人毛病也是病,此病不除难修行。”众生的病是多种多样的,烦恼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毛病就是求人过的毛病,两只眼睛不看自己,就爱看别人,这个毛病不根除,对自己修行很不利。如果我们不看自己的过失,只看别人,就会在思想上起分辨,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随口宣传别人的罪过,这就违反佛所制的戒。作为一个受了在家菩萨戒七十年代的居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宣说四众的罪过。但佛也告诉我们,不是见人过不说,而是此等等让别人能知过改过。所以律制要互相谏劝,我谏劝你是不让你生过失,你谏劝我也是不让我起非、犯过。大家彼此都要帮助,犯了戒,也要彼此忏悔。作为一个在家居士,见到比丘、比丘尼的过失,可以善意的提出来。如佛世时波斯国王夫人茉莉,看到十七群比丘游来游去有失威仪,就让手下人包了一包石蜜请十七群比丘带回之供养佛,佛看到后明知故问是怎么回事,这样就把情况说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善巧地来谏劝别人。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前一个“是”是指法词,代表“不说四众过”,如果我们下以持戒为心,就不能警策自己,随口就会犯这个过失。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十一


  何为善男子、善女人?能依善知识。听闻正法,由正思维而后身行善行,口说善言行,意思善法之人。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戒以后,不善养父母师长。就是犯戒。父母师长对我们有恩,我们应该报答。最起码的要从财物上供济,然后再从修行上来供养。那么说到父母师长,小居士现在发心出家,一定要选择好师父。现在我们还没有剃头,在没有剃头前,要尽可能地去观察,寻找师父。现在在中国,剃度师和和尚大多是分开的。在印度剃度师就是和尚,从出家受戒都是由和尚来成就。和尚的意思是力生。也是亲教师,弟子的法身慧命要凭和尚成就。
  那么,怎样观察师父有德没德呢?经里讲师父应具十德或八德。现在我们讲为师的八德。
  第一、要安住境界。安住境界是说。这位师父能不能守护别解脱戒。就是指他或她出家当了比丘,比丘尼后,能不能遵守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在行持上有没有亏损,在说话方而有否违背佛的教。如果无缺即具备了这个德。
  第二、要具足多闻。这位师父不仅戒行清净。还要对佛所说的法,多有所听闻,通达佛的三藏十二部。
  第三、要能有所证。对所学的法,能去证。修了能证。
  第四、要性多哀悯。从其本质上,能起哀怜悲悯众生的心。具体表现在他好乐于给大家解释佛法的义理。高兴给予别人利乐。高兴给大家安稳,使大家身安心安,能好好修学。这些都是从哀悯的心中发出来的。
  第五、要心无厌倦。能不辞劳苦地教导弟子。对弟子的善行能够赞叹鼓励,不厌倦地给大众宣说正法。
  第六、要善能堪忍。就是能忍耐。别人骂。不去报复。别人恨,不反过来恨人。对种种逼迫苦事,都能想到是自己的过失。推直于他,隐屈于己,对别人终不发忿怒之心。总之,遇到轻凌欺辱的事,都能忍耐。并且在修道当中,能忍寒忍热,忍饥忍渴。
  第七、要无有怖畏,没有什么害怕的,在大众中讲说正法时,心无胆怯,声音也不哆嗦。辩论时,不畏缩,不紧张,在众中处断无畏。
  第八、要语句圆满。讲法时,能成就美妙的梵音,说出来的语言非常明了。所讲的法,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容易理解,众生非常欢喜。也就是说道师父要善辨善说。
  具足上述八种德的师父是最理想的。若实在找不到时,该怎么办?最起码要具备“安住境界”和慈悲心这两德。因为单有持戒一德,没有慈悲心,不肯教导你怎么办呢?所以,简单地说,要找悲智俱全的师父。只有有智慧,有慈悲心,才能够教导、摄受你。
  一旦找到师父,应如法亲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如法承侍。《华严经》里讲得非常好:善财童子求善知识时,文殊菩萨对他讲,若要求一切智智,应当求真正的善知识。对善知识不要生疲厌懈怠;见了善知识也不要生厌足;对善知识的敦诲应随顺,不应违逆;依善知识要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这是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的话。那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要在《华严经》里找。



在家菩萨戒 十二


  二十八经第三条。不瞻病苦戒,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慧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恶心”就是憎恶心、厌恶心、不爱见心。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对病人讨厌,憎恶,不愿意看等都是属于恶心“瞻视”就是照料、看护。受了菩萨戒的人,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佛制所不容许的,一定要能够慈心探视病人。我们知道“病苦”是八苦之一;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在诸苦中。病苦是最苦的。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若有一大不调,我们的身体就会得病。若地大不调,浑身就会沉重;若水大不调,浑身就会臃肿;若火大不调,浑身就会很燥热;若风大不调,就会疲倦。不管哪一大不调,都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每一大有一百零一病,合起来有四百零四病,病轻还能挺得过去,重了就很苦,动也动不得,以前爱吃的也不爱吃了,不得自由,所以说病苦是苦中之苦,对有病之人,佛告诉我们应该发慈悲心去看护照料。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其它的出家人都应供去了,佛就来回巡视,看到一位病比丘没人管,佛就问他怎么回事。病比丘就说:我生病了,佛就问:为什么没有人来照顾你?病比丘就说:我好的时候别人生病我不管,我性情疏懒。不耐心去看,所以现在我病了也没有人来瞻视。佛很怜悯他,就亲自照顾他,为他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并告诉他以后应该好好地去看病人,如是因如是果,你不看病人,你病时别人也就不来看你。从此以后。佛就制了要瞻视病人的戒。佛在菩萨戒里说: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福田是:佛、圣人、憎、和尚、阿者黎、父、母、病人。为什么呢?因为能拔苦中之苦,要想看病人,首先应该具备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不能去看病人,甚至会产生恶心,讨厌憎恶,不爱理等,因为病了以后是很脏的,甚至大小便都需要别人帮忙清理,所以看病人是很不容易的,要怨守这条戒。首先应当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在修慈悲喜舍这四等心时,慈心是第一位的。密教里有这么一个传说:无著菩萨为了从弥勒菩萨处得到《现观庄严论》,就到鸡足山修慈心。修了十年,因想念母亲下山,走到一条河边,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在桥头有一个人用铁棒磨针。挡住去路,无著菩萨着急要过,磨针人不让过,并说:“我现在很着急,要把铁棒磨成针、为我女儿缝嫁妆。”就是不肯让路,他又返回到鸡足山,又修了十年慈心。由于想念母亲,他又下山了,这回没有了磨针的人,却在路上碰到了一条狗,这狗身上长了很多很脏的疮,他从狗边路过,走了一会觉得不对头:我在山上修了道么久就是要修慈悲心。现在不管那狗是不对的,于是他就返回去。但看到狗身上实在太脏。又觉得不行,还是走吧。因为无着菩萨擅长医术,知道生了有脓的疮,用嘴巴把脓血吸出来,马上就会好的。但他不肯去吸狗身上的疮,就又走了,这样来来回回三次,最后一次他想一切有情都是父母,这狗也是有情,我修慧心,就应该以慈心来为它治病,这次他就走到狗的跟前,蹲下来用嘴巴吸狗身上的脓,一下觉得非常香,后来就变成甘乳。吸完后,弥勒菩萨显现了,无著菩萨一看,激动不己:我修了二十年慈心,要见您老人家,您不满我的愿,今天偏偏现狗身让我来见,弥勒菩萨就说:自从你下了山,我就跟着你,不相信,你看我浑身都是你唾的唾沫。所以西藏的出家人修法,不随便吐唾沫、害怕唾到弥勒菩萨身上。佛菩萨随时随地都在跟着我们,我们之所以见不到,就是因为慈悲心没有圆满。无著菩萨的慈悲心圆满了,就能见到弥勒菩萨。因此要想看护病人,一定要具备慈悲心。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十三

  二十八轻第四条见乞者不兴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这是二十八轻里面的第四条,如果优婆塞、优婆夷受了在家菩萨戒。见了向自己乞讨的人,不能多少随力给与,使乞讨者心愿落空,就犯了此戒,得失意罪。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体力而行,但不可以看见装作没看见。听见了装作没听见,甚至口出恶言,乃至心生厌恶,用种种的方法不给。因为菩萨不能令众生不给与,向你乞讨就应该给,发菩提心的人,应视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令一切有情欢喜,如果不给就失掉了菩提心。失掉了正念,应该赶快忏悔,否则就会堕落。“有作”属于恶秽不净,所以叫“不净有作”。戒文中“乞”是乞求、乞讨之意。“乞者”就是乞讨的人。世间叫乞丐。乞者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乞衣食。乞讨衣服,饮食、钱财等,以此来活命;第二种是乞求佛法。请求开示佛法,或者乞经书、佛像等来散心供养;第三种是乞力气。请求别人以力量相劝。作为菩萨见到众生有这样的乞求。就应该随力行布施、以满其愿,根据乞者需求的不同,布施也可以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对乞衣食者,应满足他的心愿,随力施舍财物;对乞求佛法者,就以佛法来布施、即用佛法来开导,使其了解佛法、最终能够离苦得乐;对于乞力者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保护他、如持不杀生戒,就是在以自己的力量保护众生作无畏布施。布施的功德很大,布施能庄严菩提之道,布施可以远离烦恼。得财聚福,布施可以使寿命长,身心安乐、颜色光泽、言词清辩,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四种果报,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后,要具足四法,其中就有布施,而且在菩萨的四摄六度中,布施是第一位的、所以布施很重要。
  要布施,首先要懂得怎样的布施才是清净的,布施分有相布施和无相布施,无相布施比较深,我们这里约有相布施来说,应远离四过;第一犯戒;第二疑网;第三邪见;第四悭吝,布施必须要持戒,除疑惑,无邪见,不懂贪才是清净布施。布施时还要注意:第一先发心多给,后来少给,这是要不得的。第二选择恶物济舍人,即布施时专挑坏的,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人家,布施时要把自己最好的、别人最需要的东西给对方,第三布施后心生后悔。虽然行了布施,因后悔来世得到财产一个受用不上。所以应远离这三种过失来行布施,以后才能得胜妙果报。另外还有八种布施也不能成就善果,第一布施以后,见受者过失。布施以后见对方有过失,这不如法那不如法,其中也还有无悔心。第二布施时心不平等。有分别心,和他有缘就布施,和他没缘就不布施。第三布施后要受者作,就是要受者约回报。第四布施后喜欢得到赞叹。第五布施时先说自己没有,后来又拿出来布施。第六布施后恶口骂詈。第七布施后求还二倍。第八施已生疑心。布施后产生怀疑,怀疑能否得到佛所说的种种利益。如果这样的布施者,不能亲近诸佛贤圣主人,自己也不会得善利,所以同样也是不净施。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受了在家菩萨戒,应该去布施。但如果对方是个坏人,我们布施了他,这应不应该?有没有罪过呢?《优婆塞戒经》上就这个问题给我们作了满意的回答:“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者,是以不然。”施主施时,为脱彼苦,非为作罪。这句话的意思也许会有人说,受施者去作坏事,他作的罪一定涉及到布施的人,因为他是用所布施的钱去做坏事的,是你成就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施主是以慈悯心布施令他摆脱痛苦、不是让他造罪,所以虽然布施坏人但也能得善果,而受者作罪,自得恶果,牵连不到施主。
  这条戒到这里就学完了,为了让大家今后能严持此戒,清净行施,所以讲了许多,有关布施的问题,希望诸位在家菩萨要反复思维如法来做,相信大家都能获得胜妙功德,进而了脱生死,趋向涅槃。

在家菩萨戒 十四

  二十八经 第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田”:就是农田,种庄稼的田。这条戒是说,种田要用无虫的水。净水是指无虫的水,如果用有虫的水,佛制不许。
  人依靠衣食而生存,衣能遮寒,资外;而饮食资内。因此是第一位。要吃饭,就离不开种庄稼的农田。这条戒是给那些务农的在家菩萨们说的。在种田用水时,不能用有虫的水。从戒文看,所说的应该是水田。
  “不求净水”:就是不用无虫的水。“陆种处”:就是指陆地上的田,这种田用水量较少。
  应该用无虫水种庄稼,或者,想办法在陆地上耕作,不须用水。这样,就不容易损害众生的生命。否则,菩萨优婆塞(夷)就得失意罪。这个失意罪是由于不听佛的话,失掉正念而起的。犯了罪后,应赶快起心忏悔,不忏悔的话一定堕落,所以说“不起堕落”。犯戒是通过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污染了清净戒体,所以说“不净有作”。
  (第十八条竟)
  二十八经 第十九市易贩卖斗称不平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超堕落,不净有作。
  这条戒是针对从商的在家优婆塞(夷)而言的,就是说。买卖东西,论价、称量要公平。
  “市易”:即市场贸易。在市场进行买卖,交易物品或买卖商品。
  “斗秤”:买卖、贸易的工具通常是斗或秤。一斗等于十升。秤,现在常用,有手提,有台式的。
  “若作市易,斗秤实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
  对于在家菩萨优婆塞(夷),若从事买易、做买卖,如果跟买主已经说好价钱。就不得舍贱贪贵,再另外卖给出价高的人。这样做,佛制不许。
  “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
  有法师讲:这是指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来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卖主的斗秤不平,应告诉卖主,让卖主将斗称摆公平。因为作菩萨的人要有慈悲心,卖主卖东西不公平会使他得罪,所以要告诉他。他若能改过,就不会由此而犯过、堕落了。
  我个人的意思:上下文连起来看,前面主要说明不要贪图高价。既然先己答应一人,后又卖给山出价高的人,这是不道德的表现,佛制不许。后面是说,在秤商品时,可以让买主来检点,从而去疑。
  在买卖商品的时候,主要是不要让对方生疑。斗、秤一定要公平,要给够份量。秤东西的时候,要允许对方看秤。随其检校:如果对方不懂,也不会看秤的话,应该告诉他怎么使用秤,使秤公平,这样可以使买方去掉疑心。如果不随对方意,把秤斗放平,对方会怀疑斤两不够,乃至生恼,这就是和菩提心不相应。
  因此,如果优婆塞(夷)不这样做,让人生疑、生恼就失菩提正念,得失意罪。这个失意罪是由于不听佛的话,失掉正念而起的。犯了罪后,应赶起心忏悔,不忏悔的话一定堕落,所以说“不起堕落”。犯戒是通过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污染了清净戒体,所以说“不净有作”。
  (第十九条竟)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十五

  二十八经 第二十非时非处行欲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如果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夫妻之间行欲。不择处所和时间,也就是在非行淫欲的地方、非行淫欲的时间行欲。佛制不许。在前面的重戒里已经讲过邪淫戒,这里的行欲正当的夫妻行为
  ‘非处’:所谓非处。泛泛来讲,首先是在寺庙里。夜晚住在寺庙里,夫妻间不能够行欲,同房也不容许,再者,家中的佛堂也是非处。也不容许。  或者挂有佛像的地方。乃至路边、塔边,祭祀祖宗的地方、大众出入的地方都是非处,澫益大师说:夫妻除了在卧室中行欲,其它地方都不容许。
  “非时”:首先就是六斋日。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每个月要过六个斋日,此外。佛菩萨的圣诞日也不许。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自然要恭敬三宝。所以,在佛菩萨的圣诞日是不许淫欲的。
  对于男居士,在妻子生小孩之前或之后  即怀孕期间和产后一个月内是不容许的。广说乃至父母生日,自己生日也不容许。这些日子应该报父母恩,应诵经、念佛、做善事等。若行欲,对自己的道业有损,故不容许。
  如果在非处、非时行欲就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犯戒的根源是淫欲烦恼,作为菩萨,应该发心断除淫,怒,痴。淫是贪所摄,贪嗔痴是根本烦恼。应该断除。    (第二十条竞)
  二十八经第二十一商贾不输官税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作为一个公民,经商一定要纳税,这条戒是说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商估贩卖,偷漏官税,佛制不许。
  “商估贩卖,不输官税”:通常说坐估行商,一种是坐在那卖,一种是挑担子去卖。“商”是指直接经营、买卖商品,“估”就是专门从事批发业以获利,不论从事哪一种商业,都必须按照规定向国家纳税,不许不纳税。
  “盗弃去者”:“盗”就是偷税、漏税。这样不但犯戒,还打妄语,“弃”就是放弃,本来缴纳税务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却放弃不做。不尽义务“去”就是偷跑离开。到交税的时候,您却跑掉,躲避交税,这些都不是菩萨所应有的行为。
  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这样做。就是不听佛的话,。就会因失菩萨正念而得失意罪,不交税务。无形中就是贪,唯恐自己赚得少,由贪心所起而得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第二十一条竞)
  二十八经第二十二犯国制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犯国制”:“犯’就是违犯。“国制”就是国家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规、法令佛制不许违背其中的任何一条。
  佛告诉我们。不论在哪个国家,都要遵守所在国家的制度,因此,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应该爱国爱教。爱国的表现,首先就是能够遵守国家所制定的一切法律、法规封于我们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就更应孩遵守,如果违背国制,就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二条竟)

在家菩萨戒 十六

  二十八经 第二十五在五众前行戒: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超堕落,不净有作。
  戒名的“五众”是指出家五众,包括比丘、比丘尼、式义摩那、沙弥、沙弥尼。本戒是讲,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与出家人在同一路上行走时,应主动停下来,让出家人先走。如果自己走在出家人的前面,佛制不许。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
  在行路时,若发现往面有出家人过来,在家人应该等一下,让出家人先行。但有时,遇到特殊情况,也可开缘。如前面道路有障,需要居士前去排除,不犯。或者,为办三宝事,需要到前面走,也不犯。如果不符合开缘的情况,在家人走在前面就犯。
  犯这条戒是由于不尊重出家人而得罪,而不尊重出家人就是不尊重、恭敬三宝。因为住持佛法依赖于僧,如果不恭敬僧,就同时牵涉到了佛、法。因此,在家居士应该恭敬出家人,哪怕走在路上,给山家人让个道,就是恭敬三宝的表现。如果能恭敬的话,来到寺庙自然就会磕头,见到出家人,自然知道应该顶礼,或恭敬供养。
  如果不让出家人先走,自己走在前面,菩萨优婆塞(夷)就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五条竟)
  二十八经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戒: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超堕落,不净有作。
  僧食:就是供养大众僧的饮食。
  不公分:给大众僧分配饮食时不公平。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
  四人以上成僧:“赋食”就是给自物,意即分配饮食。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在大众中分配饮食时,如果偏心、不公平地分配饮食,为自己的师父选择美食,佛制不许。
  “师”可以是自己的皈依师、受戒师,乃至自己喜欢、熟悉,与自己有缘的师父在内。“美好”就是精美的饮食。“过份与”就是超过份量给。别人一份,他两份。
  在家菩萨应首先培养慈悲、平等心,既然是菩萨。对待众生,应像佛对众生一样,爱护众生犹如独子,不要有分别、爱憎、亲疏。如果由你来分常住的饮食,你不注意,偏心多与,就落入盗戒。同时,因为你的偏心分食,令师父也陷于不义,自他两损,故佛制不许。犯戒是因失正念,故结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条竟)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 十七

  二十八经 第二十七养蚕戒: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如果受了在家菩萨戒,还养蚕,佛制不许。
  因为养蚕要杀生。人要取丝,一定要把蚕做的茧放在开水里煮。出家人为什么不穿丝绵呢?就是为了护生,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去杀。但人家要穿,就一定有人会去杀,如果大家都不穿,也就没有人去杀。
  对于受了在家菩萨戒的人来说,救护众生,发慈悲心都来不及,何况还去杀呢?如果善蚕,即使你自己不去煮,  也给别人创造了条件。所以,不许善蚕。善蚕,不听佛的话就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七条竟)
  二十八经 第二十八行路见病舍去戒:着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态,不往瞻视,不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在行路的时候,如果遇到生病的人,不前去瞻视,或不做其它方便来帮助病人,佛制不许。
  行路之时:
  指人在路上行走,遇到有人病了,  自然应该上前问一下情况,需要送医院的就送医院,需要找亲属的就找亲属,或者和单位联系等。如果有时间,就应该前往瞻视;没有时间,则应作方便,如付嘱以后再离去。总之,应该找方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对方。
  如果不去瞻视,也没有做种种方便,不理病人的死活,舍去不管的话,则失慈悲心,就要结失意罪,因为受在家菩萨戒的时候问你,发菩提心否?你一定答:已发菩提心。既然发菩提心了,就要利益众生。见病人不管,就违背了自己受戒时所发的誓愿,和菩萨的慈悲心相违背。所以,不起堕落,不浮有作。
  开缘:或白有病,或无力,或彼自有力,有瞻病人。
  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为优婆塞中芬陀利花,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花,优婆塞中真实珍贪,优婆塞中丈夫之人。
  二十八经讲完了。最后,《优婆塞戒经,受成品》中还有两段。
  第一段是劝赞善持。澫益大师云:“芬陀利花”,此翻白莲华,出污泥而不染,  以为喻出。戒德远熏,故为“微妙上香”。能契实相因果,故属“清净莲华”。  自利利他,故为“真实珍宝”。雄猛威力,能胜烦恼,故名“丈夫之人”。
  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下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最后,是结赞甚难。能遇到戒法已是很难,能如佛所教遵守奉行,严持禁戒不毁犯,也就像芬陀利花样,甚为稀有难得。
  (第二十八条竟)

《怀念莲师》
http://www.gelup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229&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8-10-1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7:15 , Processed in 0.0364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