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03|回复: 11

安欽大師開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3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7-10-13 14:53 编辑

安欽大師開示
安欽大師講
法尊法師譯

以楊徳能、胡繼歐抄本爲底本。標題爲编者所加。)——引自原書

我為度如母一切衆生,成無上正等正覺故而聽法。若發心善,則一切身語所作皆善。故先應知,如為現世利樂而聽法,則法雖高,而發心不高。如密乘中密集最高,若發心為現世而聽密集法,則最高密集,亦不為高。聽法發心有三。

(一)念死無常,及黑白業果,怖墮惡趣之心,而聽法,為下士道發心。(二)見三有過患,生取解脫心而聽法,為中士道發心。(三)若發心為自己求解脫,僅屬自利,如為利他,則一切如母衆生尚在生死苦海中,未得解脫,云何而度耶?故欲度一切如母衆生出離苦海而得解脫,唯有成佛,始能達到真實利益衆生目的。此為上士道發心。上士道發心中有二種脩法,(一)依顯教大乘脩法,須經三大阿僧祗劫,長久時間而成佛。(二)依密宗大乘脩法,須積集資糧,能住壽命無量,得壽自在而成佛。此為下三部密宗脩法。唯無上瑜伽密宗,則較前三部為速之又速。以甚速道,於五濁惡世而能即身成佛,故發心為最要。應發成佛之心而聞法。所有西藏大德無論講經傳法,必須先講改正發起心也。

今天所講正見,在佛教中最為重要,亦極難解。故無論小乘證解脫,大乘成佛,均不離正見。必須通達空性正見,始能證解脫。經上或說正見,或說三解脫門,乃成佛不可少者,即成佛之果。

成佛雖有顯密二種脩法,然密乘中主要義理,亦即顯教要理,如密乘捨顯教,則無可脩之法。蓋以無樂空無別慧,不能成佛。樂空無別慧,若乏正見,不通達無我,亦不能得樂空無別慧。佛教中正見,如人之眼。若不學正見,與盲人等。故小大乘之果,皆依正見而成。所謂正見,我們佛弟子最要脩者,乃希求後世問題。如欲現世利樂者,凡人皆所愿欲。若欲後世利樂,則有二種。一者或生人天善趣。二者得解脫。昔龍樹菩薩與其友樂行王開示云,爾若欲求現世利樂者,爾本生即是國王,勿須再求;若求後世生人天善趣,必須脩世間正見。如求出世解脫,必須脩出世正見。若無出世正見,而欲成佛,則等於魔鬼之說。無清净正見之因,則决無果。喻如無火,亦無煙。若無因而求果,無有是處。故欲求人天善趣,及求解脫成佛者,必須於見,努力而脩也。

(一)世間正見,即脩十善道。對於業果,决生信心,則决不墮惡趣。
(二)出世正見。謂依戒定慧三學,四諦十六行相,六度,四攝,廣言之八萬四千法門。此世出世正見,皆有境行果三種。出世正見主要,即通達無我,若無通達無我正見,雖有如何學問,而謂自證甚高,亦屬虚語。縱能講百部經綸,無通達無我正見,亦不能斷二障煩惱。能斷煩惱,始能得解脫。能使生死流轉,即我執,故能以無我智,對治無始我執習氣,而證解脫即三學。三學者,謂戒定慧。(一)戒者,謂能守戒,而不造煩惱因。(二)定者,謂得定後,僅能將煩惱現行降伏,而不能斷。(三)慧者,謂以慧力始能斷煩惱種子。故大小乘中,皆依三學而斷煩惱。若不脩三學,不能謂之脩行之人。若能不起分別心,而不動念,僅能謂定。不能云斷煩惱。至於戒學,即斷十不善,此為戒之根本。不善中雖僅云十,然包括甚多。如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於十不善中,僅有七種。即斷身語七支。若意三,在別解脫中不算制戒。於菩薩戒,及密宗戒,始有意三戒。如身語不造惡尚易,若意三中貪瞋癡,極難持故,倘能遠離十惡,即能對治煩惱。是以脩行者,首重持戒。戒有比丘,菩薩,密宗等戒,皆為成佛之因。故欲成佛者,必須持戒為要。所謂密宗,又謂之續部。係由釋迦所傳教法,一個一個歷代傳下,直至現在相續無間,故謂之續。密宗分四部。(一)事密宗(又謂事續)。(二)行密宗(又謂行續)。(三)瑜伽密宗(又謂瑜伽續)。(四)無上瑜伽密宗(又謂無上瑜伽續)。前二部,只受菩薩戒。第三瑜伽部,於受受菩薩戒又加五佛三昧耶戒。此中有金剛弟子灌頂,及金剛阿闍黎灌頂。若受阿闍黎灌頂,則須加受密宗戒,第四無三瑜伽部,無論弟子及阿闍黎之灌頂,皆須受密宗戒。凡學密宗者,乃至持一咒者,除出家三衣,在家人不能着外,如對於密宗戒律,無論在家出家,皆須同一守密宗戒。若不能持戒,而能成佛者,無有是處。初脩行者,縱不能及時持戒,必須了解戒相,時時懺悔而學戒也。如用餐時,剎那中雖不起煩惱,然不是斷,乃無現行。假使入定若干劫,未斷煩惱,若起定後,一遇煩惱現行,仍然如故。如此不斷,亦不能得解脫也。

有謂脩法者,但脩任何念頭不起,亦不起分別心,無有執著,此乃錯誤。如睡夢悶厥,皆有是相。若脩不想,及不持戒,皆不能成就。故必須依龍樹所云,欲求解脫者,努力於正見。西藏有一類人因誤會而生錯誤。若多辯論,亦無閑暇。如不解釋,亦不了解。只好畧示一二。有些宗派各執門戶之見,彼等皆有根據。然係誤會真意。如別解脫經中有一句云。斷一切見故。係謂斷一切薩迦耶見。彼等誤會云,凡好見壞見,一切不要。又提婆四百論云。最後一見,悉消滅。係謂最後應断一切忘想執著之見。彼等誤為一切見皆應棄捨。又文殊現身與滾噶領波說法有一句云。若有執著,即非見。係謂若執著實有,不是中觀正見。彼等誤為起心動念,完全皆非。彼乃依字面解釋,所生誤會。此中正知正見主要問題,即斷我執。經中云,人無我謂依五蘊合和,假名為我。實際分析,覓我不得。於五蘊中,求我不得。即離五蘊,亦求我不得。若法無我,亦如是觀。如中觀應成派所云。在人上求我不可得。在法上求我不可得。

舊派尼林派謂有亦不是。無亦不是。故云非有非無。依實際說其義非也。宗師根據龍樹說世俗諦上,假名為有,而非實有。勝義諦上,假名為空,而非頑空。如此所說方為如理之論。有謂別解脫戒脩心者,以不起心動念。有謂僅脩空。此二皆非。即大乘中觀亦不如是說。如脩心者必須有所缘境,有所觀想。如見三寶,或師長,乃至對於善惡因果,皆有見。若以上誤會四百論等說,乃未了經中真實義理。凡中觀正見,必有肯定力,乃名為見。並非執空。其他宗派執實有者,有二種執。(一)執實有(二)執相。如緣一物為實有,謂之執實。如棹子是棹子之觀念,謂之執相。宗喀巴師以抉擇理,認為初地菩薩在無間道根本定上,無實有執。因一切不執,才能對治煩惱。如經中云不起假分別並非空。雖無能取所取,然慧心不能云無。於資糧道中,用聞慧思慧。於加行道中,以脩忽慧力,愈觀愈明了堅固,於見道時即由此徹底明白,能證所證之心親證空性,為見道位。親證空性住定時,為根本定。爾時之智,為根本智。出定時,為後得。爾時之智,為後得智。有些沙迦派者,說證無間道時,能緣之心人空中,無能緣所緣。又說無執著,謂心入空中。彼又謂脩見,乃心中任何無缘。此皆不如理之談。依宗師理,先以抉擇理通達無我以後,而證空性,破彼所說執著。其前行脩法,與宗師不同,若以後所證,亦相同也。

西藏曾出一學問淵博,並精通梵文之譯師,名達倉羅札斡者。不信宗師對於菩提道次第中,脩觀理,起十八種問難。彼安立世俗諦,勝義諦,離戯論。彼謂不起觀察,為世俗諦。畧為觀察,為勝義諦。詳细觀察,為離戯論。彼又於《入中論》作注解,有六十三相違處。

又有夏迦卻頓者,於《中觀論》作了許多破宗師理。彼雖說許多過失,但於宗師秋毫難犯。彼輩不了宗師,等於量虛空。如佛説《別解脫經》,提婆菩薩所著《四百論》,文殊示現所說《之頌》,此三與宗師意完全相同。如水乳相融。又沙迦前五代所了解義,亦與宗師完全相同。但以後祖師,多迷文字,而不了義。如老牛墮泥中,被其所轉,而不得出。

有些人對於名字不善巧。有謂一切境都是心。吃飯走路皆是心。又有謂一切法皆是法性。法性乃是勝義諦。若是勝義諦,則無世俗諦。又有謂一切法非有非無。又有大圓滿謂無過去心。無未來心。僅現前一念心,即具足一切法。謂為圓滿。

又有認爲心與了別,完全不同。心為雜染。了別為清净。此與相宗所云。心為心王,了別為心所,則相違。

第四章嘉所著書中有云。彼等意義甚好,乃名言不善巧。並非完全錯誤。彼亦係大智慧者所說。非普通凡夫。又第一班禪書中亦云。大手印用甚細心去觀察,亦非不是。若不取名字過失,但取其義,亦與宗師義相合。

我現在所講係談文字錯誤。非對人有何批評。即釋迦所說,亦須依現量比量正教量三量觀察,決定脩法。故於法上,應當抉擇破立。於人方面,實無貪瞋觀念。即對於以上所說大德,乃從心恭敬,甚至獻花,有人說辯論文字不善巧,謂是輕毁,其實不然。乃抉擇教義,應當如是。

釋迦佛自己對於自己,亦起不敬耶?彼三轉法輪中,初轉四諦法輪。二轉般若法輪。三轉善辨法輪。如經部釋義,遮末法輪。龍樹根據二轉。遮初末法輪。無著根據三轉。遮初中法輪。彼二人豈不是對於釋迦亦有不敬耶?佛徒於佛語中曾作遮義,豈於佛亦觀不敬耶?即昔釋迦與龍樹無著授記,謂未來抉擇第一。如是豈不是違己者,反授記耶?須知抉擇道理,不管破立,皆無貪瞋。第四沙迦教王對於佛教已得自在,如獅子吼。彼云,諸經大論正誤理之頌等義謂對於正誤有過失無過失,應當抉擇。如所食飯之好與否,尚應抉擇,何况自己脩行,豈能不抉擇耶?故不能謂抉擇為輕毀也。彼沙迦書中主要,係破直恭噶局派謂一切法門皆一法門。又破納麻向派謂一法門攝一切法門。不須脩多法。沙迦欲破彼二派,當時其弟阻止,謂彼輩徒眾甚多,恐失其徒信心,沙迦遂即作罷!以後作夢禮佛,佛在東方,向東禮時,佛面轉西。向西禮時,佛面轉東。次日召其弟來,告以夢意,必須作論,免違佛旨!作論完畢之夜,又作一夢,夢釋迦佛相墮於泥中,彼從泥中請出,將泥污洗净。醒後思惟,如此夢示則此論之不得不作。是以關於抉擇方面,必須以正知正見。故當破則破,當立應立也。


PS:按原書錄入,用字用詞不作改變。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7-10-13 14:12 编辑

以下開示密宗問題

現在學密宗者甚多,得灌頂後能持戒者頗少。脩密宗者,雖為甚深速道,若不持戒,則過患亦大。噶當派有兩句話云。須有顯教力,始能脩密宗。若明顯教而脩密宗,則成就大。否則不爾。噶當乃文殊化身,其所說,决定無謬也。密宗之所謂速者,乃有速條件。如受灌頂者,須先受菩薩戒之十八根本戒,四十六惡作戒。次受密宗十四根本墮,八粗墮。若是比丘,遺有五篇三聚。如受灌頂後,而能如法持戒,方可望成就。故戒為成就之首。有許多傅法者,說密宗如何快,而不告善持戒律,研究其理。喻如有一億金子,不知善用,雖有何益?若脩密宗者,僅知以五欲隨便受用,隨五欲轉。不知基本條件,則與世俗人無別,有何成就!若無清净正見,則密宗如何高,如何快,起究竟理由均不知,遑論成就!如大衆對於密宗具大信心,得灌頂後,必須善持菩薩密宗等戒,脩生圓二次,自易成就。假使得到樂空無分別智,今天證得,明天即成佛。乃係以此樂空斷煩惱而成佛。此樂非普通之樂。乃本來心轉成俱生樂體性。身樂為受。心樂為喜。此依本來心無覆無記時,以本來心,生起四樂(樂、勝樂、殊勝樂、俱生樂。)即以此樂,通達空性。即證樂空無分別智。此樂空智,為密宗見道位。得此以後,始能斷證雙入。無樂空無分別智,亦不能成佛。乃最微細心現量所證。能通達智,及所緣境,樂空二者如水入水無二無別。然以最細本來心,通達空性甚難!必須首先親近善知識,如理而脩三士道,再入密宗受灌頂。善為守護誓句與戒,專脩一本尊儀軌,脩粗细生起次第到究竟後,再脩圓滿次第中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而後脩幻身,光明,即證法身。若脩本來心到臨終時,地水火風四大收入,顯、增、得、光明現前,臨终一念,能令轉樂體性,而轉雙入道成佛矣。然到臨終時不迷,而能脩之,此甚不易!假使容易,則人人成佛。故必須依次脩習,持戒積資,到臨終時自不迷矣。密宗特殊條件,必須以正見通達真空,净治情器。觀一切有情空,空後現本尊。觀一切器世間空,空後現無量宮。無論新舊密宗,皆如是觀。凡是見聞覺知,一切情器,皆觀空無自性。以空為境,能緣空性,皆觀以樂為體。若無正知正見,則不能生起如是觀緣,若無通逹真空見,如樹無根,則無枝葉。無正見,而能見聞覺知皆為佛與佛土所現,是為欺人之語也。

密宗不但無上部有樂空無別智,即下三部亦有深明瑜伽。深即空。明即觀本尊明顯。空中現本尊空顯不二即深明瑜伽。其通達空性之樂空無別,則較粗矣。故下三部,為深明瑜伽。無上部為樂空瑜伽。設未證空,亦不能證樂空無別。此樂空之空,非《俱舍》之空,亦非經部唯識之空。須依中觀龍樹一、異、能依、所依、具五相觀察通達。又須依入中論月稱四相道理,以車作喻,七種觀察,覓實體了不可得。又須依自生等四生道理(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離四際,絕百非道理,通達空性,而後領畧前三部深之空,以印證無上部樂空之空。故有智者,善察之。

此中觀見最為高深,如欲通達,必須先通達内外各宗之一切下見。如身、邊、戒、見、邪,五種薩迦耶見。及常斷二邊見。又外道十四不可記見。又外道常一自在之我見。又外道執我我在内在外在中間等見。又小乘有部及經部二宗無我之見。又唯識宗之外境非實見,並二取空見。又有觀待有無分別二種智見見又應成、自續二派共許之一切諸法無實有之見。又應成派不共之自性空見等所有各見粗細,都要知道其中過失,才能證得最高之見。下見如梯级,須要一级一级而上。智慧愈高,始知下見之粗。我們固然都想得到中親見。但愈高愈得不着。故必須依下見而上。由下下而知上上。此中觀見,乃應成派中所選擇,如練熟純金,為宗師所依之最高見。我並非執門戶之見故意讚美宗師。自是黃教,而自高黄教。十方諸佛菩薩前,我可作誓証也。中觀有兩派。(一)應成派。(二)自績派。欲知彼二派高低。須觀彼二派之論義,而抉擇。彼二皆破一切諸法有實體,唯自續派許自體有,應成不許自體有有,以此遂有高下見之分。此理甚深甚细,須依月稱論師著《入中論釋》,唯宗師能抉擇彼二派。故西藏人非常感激宗師之恩。謂非凡人境界所能通達也。

沙迦派容頓巴宗師同時,不承認宗師理。但不敢當面辯論。當時宗師弟子克主傑在江孜大廟欲與辯論,其地方土司為彼二人施主,且對彼二人均具信心。唯對容頓巴有袒護心。容頓巴通達彌勒五大論,但對於中親及密宗,恐不能勝克主傑。因知克主傑十六歲時,曾駁倒大論師將頓卻;故不敢與克主傑辯論,遂由其施主土司供獻哈達,請作罷論(不興辯)。於是克主傑即於其門上寫幾句話云,爾須守口如瓶,不要亂説,否則不出此門。

又有厄主巴喇嘛彼一生未食肉,曾傳過金剛鬘大灌頂七十多次,傳沙迦道果論卅多次,彼與克主傑辯論,於無可答覆中,謹云有法不同。其徒見未能辯勝,不滿其師之意,即作一頌云,如是而辯,雖作一萬一千辯論,亦是有法不同四字答之。

宗師圓寂後,還有許多人駁宗師理。當時克主傑能駁倒一切所有其他非正見派者,倘與其辯論,無不被其駁倒,如遇天降雹子,剎那溶化。若彼等所駁,不但與宗師教無影響,反更宏揚。我雖遵從宗師教理,並非自私,乃自己抉擇道理而學。

凡一切法依中觀見皆云非實有,乃名言假有無實有,等於無實體。無實體,即空。無論世界上之事物,均是因緣和合而生,分析起来,覓實了不可得。喻如瓶子。係由泥水人工和合而成。若泥水分開,不能成爲瓶子。假使當初不安立瓶名,即不能稱其為瓶,安立別名,亦無不可。可見瓶非實有,假名為有。勝義名空,世俗名有。有為假有,則名非空。空為真空,則名非有。如是常常熏習,漸漸可以通達中觀正見。

有些派說,「非有」謂佛未見故。說「非無」謂世出世故。彼輩僅觀文字,而不了義。

經上謂有是有,無是無。有無不能並存。若一方說有,一方又說非有。一方說無,一方又說非無。此名自語相違。因明學上所不許。如佛說有為法是無常。無為法是常。乃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是有無分明。不能含混。如有無不分。乃蓮花戒大師所破,謂是魔見。在唐玄宗時,有中國和尚名嘛哈牙納者,往西藏宏法,教其徒衆,任何不想,不要分別。自謂宏揚頓超法門。對於持戒脩行,均不注重。徒衆甚多,多為所轉。當時西藏國王以彼不如法教人,遂請吉祥音智軍與彼辯論。吉祥音等即想起以前靜命論師曾授記,須請印度人與其辯駁。國王當派人往印度,請得蓮花戒大師來破支那和尚。此蓮花戒大師為舊派請來者,故新舊派,均不能不承認此大德也。當彼等辯論時,國王居中,以作印證。謂若無能觀察智因,則不能証無分別智果。辯論終結,駁倒支那和尚。彼和尚即離西藏而去。國王當時下命令,以後應依中觀見,不許脩支那和尚之法。故其法,由此而後即斷了。

有些派主張非有非無,亦引出許多經綸,甚至於說佛說的。但佛初轉法輪時說有,係對小乘人所說。必須根據理論而説。彼輩不知自語相違,如支那和尚亦引出八十幾種大乘經綸,謂初脩時不作意,無分別,即能成佛。彼僅就經中文字上看經義係謂証空時境界。但亦須証見道後始能無種種分別。此在聖人根本智上說。若初學佛之人,不能不有所緣境,所調依幻脩真。若終日靜坐,不想不分別,則形同木偶。縱坐到極好處,或可升入無想天。否則還恐墮無知畜類。彼被僅看經中一段文字,未窺全豹。又未分開聖凡境界,故所說皆不能如理也。

如說「亦有亦無」應說亦有世俗之有,亦無勝義之無。又說「非有非無」應說非有世俗之有,非無勝義之無。如是講離四句絕百非,皆與宗師相合。

如經中云,凡是緣生,即是無生。如觀此字面,乃相違語。應觀其注釋云,生之自性無,故無自性生。凡依因緣,皆是空。能知空,即不放逸。假使能通達空理,則能不放逸。不放逸,則不起煩惱。如知此義,則於經文無衝突想。經文係云,凡是缘生,即世俗生,無勝義生。如是講者,與宗師相合。在宗師以前,沙迦派有幾句,亦與宗師相合。如云無通達可通逹。係謂求勝義上無自性,無可通達。於世俗(名言)上可通達。又云無解脫可解脫。係謂勝義上無實有,無可解脫。於煩惱(世俗)中而解脫。又云無所知而能善巧。無所欲一切成辦。此二句皆如是類知。

嘎居派第一代祖師彌拉日巴與弟子云。一切諸法是有。一切因無有。一切果無有。佛亦無,解脱亦無。無佛無衆生。無衆生,亦無佛可成。其後又說,照世俗上說有,照勝義上說無。並非一切皆無。此理與宗師所說,完全相合。

若以上支那和尚所說,以任何不想不作意而脩空性則與宗師相違,如見道時不緣無我理,則不能斷煩惱。煩惱即我執.故必須通遂無我,始能見道。如數息觀,慈悲四無量觀,不能拔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即我執。若証見道後,是不要作意。超過一切行境。不可思,不可議。彼以果作道時修,故成錯誤。彼謂無間道不能斷煩惱,更是錯誤。若無間道不斷煩惱,則以後解脫道由何而解脫耶?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7-10-13 14:28 编辑

斷煩惱一定要直接相違,起對頭作用,始能對治。如無我而執我,則决定相反,故為煩惱。若通達無我,即斷煩惱。彼輩以為不起思惟,不起執著,即能斷煩惱。然不思惟,只能壓伏煩惱。若煩惱現行,仍不能斷。唯阿羅漢始能真正斷煩惱。以下有一故事,即西藏拉卜愣寺於多年前曾出一脩行者,常帶碑磲耳環,在山上住毛蓬。其時日貢巴地方亦有一住毛蓬者,脩行頗用功,為當地一般人所崇拜,人皆稱其已斷煩惱。有一日彼在河邊樹林中坐靜,適拉卜愣寺山僧過其坐處,坐靜僧問渠由何而來,初問不答,問之再三,山僧遂破口漫駡,坐靜僧不但與其對駡,且忿極而毆殿打拉卜愣山僧,並追擊之。於是拉卜愣寺山僧逃走,且大聲疾呼!請看已斷煩惱之僧打人。由是觀之,可見彼人不過很用功之脩行者,並未斷煩惱。若真正斷煩惱者,必須通達空性正見也。

如前所講瓶非實有,唯名言假立。無論浙空觀、體空觀,皆覓實了不可得。不但瓶子,乃至房子,及宇宙一切萬物,莫不皆然。如做房子,須依磚瓦木石等等蓋成。蓋成而後,安立房名,則名字起了作用。我們亦起了房子觀念。但於實際上,求房不可得。乃因缘合和,假安立故。由此類推,可知一切法,皆是唯識假立,而無實體。但說名言假立,並非完全斷無,此為中觀之義。即所謂空有顯現,如海起波然。但非斷念,而有作用。此甚深理,甚難了解也。

若能了達一切諸法,分別假立,為中觀正見。必須初由聞所得,及自看書。以六識分別現量,但非真正通達。已經六識現量比量通達後,始謂量通逹。已得量後,藏文名「接寫」如是數數脩習,即証見道。証見道後,始了諸法無實有。須知說者易,而通達甚難。必先多積資糧及懺悔。於三士道多脩,始易通達。否則不易。西藏有些人自己未澈底通達,有時亦能講如是我聞者,彼等但能說其粗分,不能說其细分。即使能講百部經綸,引人動聞,亦無用處。如未到北京之人,但知其名,不明其真相。若僅於文字上了解,雖有多著作,縱講亦不能如理也。

此中觀正見,最為寶貴。假使十萬金子,不及此寶貴。如沙迦有十三金法,亦不及此貴。不但沙迦,即他派如喇羅扎斡傳十三尊大威德,亦須供養金子。有一施主求大威德法,供養假金。喇氏有神通,即傳六面法而云,你供餐非真金,我傳亦非真法。如以上寶貴金法,均不如此正見之寶貴。即身燃千燈供佛,亦不及供此寶貴正見。若密宗最要教授,亦不及此教授之寶貴。

我雖如是講,然我未得中觀正見,恐亦辭不能逹義。不過此次所講之本係因李居士在康定我在南京,相隔遙遠,彼誠懇求示,情難辭卻。但我年歲已高,我二人能否重逢,難以預卜。僅就我所知者,畧說一二,如遠觀高山,以手遙指而言之,作為最後之法缘耳。

法尊法師繼云。大師根據與李居士之信,及引餘所講已畢。但此次所講,我說有十種殊勝。

(一)時殊勝。佛法宗旨慈悲為本,即是和平。此次講法,在和平會議閉幕之後,所求和平,不期合而合。故謂時殊勝。
(二)處所殊勝。中國勝處,即是北京。北京勝處,即是菩提學會。因此會為大師發起,安欽大師安立,大札薩住持,故謂處所殊勝。
(三)法門殊勝。如講缘起出離,能斷煩惱,乃中觀正見。若一聞正見名字,即能不墮惡趣。故謂法門殊勝。
(四)講者殊勝。大師在西藏時,學問辯論脩持,為一切大德所崇拜。即文殊再來,亦不過如是。故謂講者殊勝。
(五)譯者殊勝。大師所說之法,我均能一一了解。故大師說出話來,一入我耳,我已胸有成竹,如留聲機,不費吹灰之力,即譯出漢話。雖不敢説好,亦可謂譯者殊勝。
(六)大衆發心殊勝。從前僅有少數人請法,未有如此次人數衆多講演大法,故謂大衆發心殊勝。
(七)聽衆暇滿殊勝。現在許多人,多在努力工作之時。諸位聽衆,均能有暇,來聞佛法。故謂暇滿殊勝。
(八)衆信供養殊勝。供圓滿齋,均是各位親自購作,具足色香味美。故謂供養殊勝。
(九)得法殊勝。諸位得此法後,如精進脩持,能斷煩惱。此次較烏巴拉花尤難之法已得。諸位應生難遭之想。故謂得法殊勝。
(十)有果殊勝。大衆現在已閏此法,即已種下成佛種子。以後如能恒常脩持,發精進心,而斷煩惱,即為將來成佛之果。故謂有果殊勝。

法尊法師說畢大師又云

以上法尊法師所說殊勝,實在是殊勝。如菩提道次第中亦有六種殊勝。假使我是文殊化身,但不通漢話,亦不能令大衆了解。漢文謂翻譯,梵語云羅札斡。羅字漢譯「世間」。札字漢譯「眼」。斡字漢譯者(指人)謂能通兩處方言,且明佛教義理,謂之世間眼者,故能譯出令兩方了解者,實不易得。如法尊法師,真可謂殊勝羅札斡。

聞法已畢應發迴向心

凡屬聽衆,應當迴向為度一切衆生成佛故而聞法。然成佛非一生所能成辦,當發長遠心。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識。雖經三無數劫,不厭其長久。必須時時精進脩學。並以我們所脩三慧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消除三災八難,實現極樂國土。

--------------------



百度:

安钦呼图克图丹增吉美旺秋大师(1884-1947)西藏宗教领袖。


中文名安钦呼图克图出生地西藏出生日期1884年逝世日期1947年

1884年丹增吉美旺秋诞生于西藏。1920年起担任扎什伦布寺密宗扎仓堪布。
安钦呼图克图安钦呼图克图

1924年九世班禅因政治原因避难于内地,安钦呼图克图跟随九世班禅大师前往,其间于内地广弘显密教法,大师尊足遍及当时京城各格鲁派道场,在密藏院等地传承有道次第、大乘长净及弥扎百尊灌顶、金刚瑜珈母等诸多殊胜显密法。1934年在南京及密藏院传法是就是由法尊法师代为翻译。之后数年大师又多次往返于汉藏之间致力于利国护生之事业。仁波切于1947年示寂。
注:(安钦-意为大密,此安钦称谓是扎什伦布寺历代密宗扎仓堪布所持有的尊号。安钦呼图克图的级别仅次于DL喇嘛和班禅喇嘛)


发表于 2017-10-1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有名无实 于 2017-10-14 13:40 编辑

禮敬,讚歎,
隨喜功德.

ps: 2樓 "如何快"之後似應為 其究竟理由均不知;
說功德之(十)有果殊勝 那一行, 似應為: 聞此法
发表于 2017-10-14 13: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膜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名无实 发表于 2017-10-14 13:30
禮敬,讚歎,
隨喜功德.


謝謝!"如何快"之後沒有看到你建議的文字,見照片,但是發現上面的傳字有錯誤,已經改正:


更正後的word文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7-10-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4 1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7-10-13 14:21
斷煩惱一定要直接相違,起對頭作用,始能對治。如無我而執我,則决定相反,故為煩惱。若通達無我,即斷煩惱 ...

开篇第一段,就是显示活佛的尊贵和“婆罗门”了,阿弥陀佛,感恩流通
发表于 2017-10-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1:35 , Processed in 0.03643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