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94|回复: 19

道、次第的涵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似乎依师前先要皈依吧,为何依师排在首位呢?
又:同源于道炬论的解脱庄严宝论及普贤上师言教,安排的次第似乎又与广论有些差异;故对于道及次第的涵义,大家到底是如何理解的呢?

[ 本帖最后由 唯名 于 2008-12-31 09:25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3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普善德根本》中,首句即为“能成众德之源具恩师……”,可见,人会因为依师而开始进行诸多功德的积集和修行。所以,依师后,才会有明灯指引,在成佛之路上前进。
    2、《解脱庄严宝论》和《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承认他们的著作是源于道炬论吗?
    3、格鲁派认为:格鲁巴的道次第,是宗大师在理论与实践后,依道炬论的次第实证的真理。在诸大德和文殊菩萨的劝请下,写出来,利益众生的无上法宝。道次第的传承从佛而来,是清净、没有中断的。所以,能经传承诸师将佛的修行经验和加持力,传到学人慧命之中,一定能使我们能逐渐修习,而获成就。
发表于 2008-12-3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脱庄严宝论》的作者岗波巴大师最初学的是噶当派,这部论被誉为两大教海合流,即因为是岗波巴大师将道灯论的思想和噶举派的修习方式结合的缘故。
《普贤上师言教》是近代华智仁波切的作品,远远晚于菩提道次第广论,此论次第安排也明显有参考广论的地方。
依师为何放在首位,道次第有教授明显谈及,建议楼主先看看道次第有关著作,然后再发言,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二论且不论,单就广论中安排的次第,举例来说,在依师前肯定要先皈依吧,但广论为何反而把依师排在皈依前面呢?
发表于 2008-12-3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唯名 于 2008-12-31 21:01 发表
其他二论且不论,单就广论中安排的次第,举例来说,在依师前肯定要先皈依吧,但广论为何反而把依师排在皈依前面呢?


世俗中皈依的原因有很多,而正确的皈依是“畏惧三恶道的苦,唯三宝可救”,这种具量的、正确的皈依之心一般人在皈依的时候是无法升起的,连想也想不到,而引导到这条路上来的是善知识,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在道次第中把依止善知识放在最前面。
其实整个道次第的修行的正行部分只有两个:
1、依止善知识轨理
2、已依止善知识后如何修心次第。

真正的道次第应该是清净、全圆、无颠倒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或许牵涉到对“道”之理解,“道”即内心之具量证悟,以此角度,若无前前,则无后后,故依师放在首位;
然又涉及其他问题,比如直入大乘者,不可能先发起具量出离心,再发菩提心,而是二心同时生起。。。
故对道、次第到底如何正确理解,本人还是有不少疑惑

[ 本帖最后由 唯名 于 2008-12-31 22:03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3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唯名 于 2008-12-31 21:44 发表
这里或许牵涉到对“道”之理解,“道”即内心之具量证悟,以此角度,若无前前,则无后后,故依师放在首位

2008年最后一夜居然捡个笑话。:L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认真的回答,居然被当成笑话:,也实在太牛点了吧
发表于 2008-12-3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唯名 于 2008-12-31 22:06 发表
一个认真的回答,居然被当成笑话:,也实在太牛点了吧

好歹你也看过1、2本道次第的书在上来发言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即内心之具量证悟,以此角度,若无前前,则无后后,故依师放在首位
如果本人没记错,应该是一位拉然巴格西所说;
具量两字则是本人所加,呼应于5楼所说依师前的皈依不具量

讨论的气氛一下没了,呵呵
发表于 2008-12-3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词叫做“名言共许”,10个拉然巴格西的所言也算不上名言共许。
这个问题没啥好讨论的,你若虚心请教,我推荐你找《掌中解脱》和《菩提道次第纲要》来看看。
你若要讨论,你找几个拉然巴格西坐在一起喝喝茶。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牛到家了,呼呼去
发表于 2009-1-1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字是断开的,问的是道和次第的含义,这个题目不是很清楚很难说了。道?武道、王道、儒道?次第?发财的次第,健身的次第?如果是讲的菩提道次第,如果讲的是依广论行菩提道次第,那么估计下面的一些思路可能会有些用。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八万四千法蕴生处,一切圣僧之主。这个皈依颂的开头的几句话,这个八万四千法蕴生处现在的众生除了依止善知识已无哪个可以是法蕴生处了。记得在好几个地方都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皈依是入圣教之门,依师是入广论之门”,跟着广论学就要按照广论教的做吗,你还没做光想当然会纳闷。
发表于 2009-1-1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道、次第的涵义”

顶礼至尊上师三宝!!!
    您所说“道次第”就是菩提道次第的简称。其真正的内涵:(依据《菩提道次第心传录》等)菩提道次第是大乘、小乘(根本乘)、密乘佛法的归总,是八万四千法的精髓,是诸法宝中的如意宝王;菩提道次第是直达无上遍知佛地顶峰的宝石阶梯;菩提道次第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菩萨已行、在行、将行之道。
    未真正依止具德上师三宝,不可能理性、如理如法皈依三宝真入佛法之门,更不可能得到如意宝般“菩提道次第”的真实传承!因此只要学修佛法,至尊上师三宝是第一位的!!!
    再依据至尊多识仁波切恩师的《活佛说佛》:“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菩提道次第传承)修行证果。   菩提道次第是一个总的系统,其中包括很多支系法门,(但是)这些支系法门组成一个总的系统时,不是任意地排列,而是有严格的逻辑和因果顺序(“次第”义),即在前后支系法门之间具有先后的逻辑规律和前因后果的因果链关系,就是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即菩提道次第将亲近上师法作为入道之门,将无常观作为入法之门,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依据自己具德上师真实传承法脉学修佛法是根本关键,因此请您据您自己的传承学修即可。(待续)
发表于 2009-1-1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补续上文)“菩提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讲。理论方面就是五部大论,三藏经典归结到一起就是五部大论,五部大论说的就是菩提道。从五部大论里头专门抽取实践修法部分,就是菩提道次论。
    学密法,必须要掌握基础法。藏传佛教中无论是哪一派,都要学这个基础法。比如,大圆满前行法的部分讲的就是菩提道;噶举派的山经全部讲的是菩提道,因为是在山上修,故叫山经;萨迦派的前行法里头也讲菩提道;格鲁派则更加重视菩提道。学习藏传佛教,必须要掌握菩提道,这是种基础修法。
    所以很多人要求几十年的法,一些传法的法师几乎是一辈子求法。就像是专业人员一样,有些法这个上师有传承,有的法这个上师没有传承,要找别的老师去求传承,不可能只是亲近一个上师或善知识。为了获得整个法流的完整传承,必须亲近很多的上师。
    所以,宗喀巴大师总共有35个上师,其中以萨迦派的上师为主,噶当、噶举、宁玛教派的都有。我听说在汉地,如果是亲近了某一个上师就不允许去亲近其他的上师,跟这个上师学习了以后,就不能到别的老师那里去学习。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不是佛教的东西,是不合法的。阿底峡尊者大约有50多个上师,后弘期藏传佛教的大译师仁钦桑波大概有70多个上师,香巴噶举的一个祖师共有153个上师,这些祖师就是这样求法的。有的法在这个派别如萨迦派的法流里面有传承,有的法要到其他法流里去找传承。如果说只有一个上师、两个上师或几个上师,这样的话所学是有限的。格鲁派吸收了各派的法流,综合了所有藏传佛教的精华而形成。
     藏传佛教刚刚开始引进的时候,有很多有志之人跑到印度去学习佛法。据记载:去印度求法的人半数以上都死在了印度。因为,印度是亚热带气候,比较热;而西藏属高寒地带,很冷。由于气候的不适应,很多到印度留学的人就死在那里了。松赞干布时代,第一批派到印度留学的十个人,最后只回来了一个。看一些藏传佛教有成就的善知识求法的传记,是非常感人的,他们的求法精神确实是超凡脱俗,非常可贵,在艰苦的环境中拼着生命学佛求法,就是这样的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学习,把印度的显教、密教所有的传承都搬到了西藏。
     求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舒舒服服地想得到佛法是不可能的。求法是非常难的,汉地的大勇法师求法时还没进藏就死在了半路。像汉地的能海法师、法尊法师等,他们到藏地求学的过程,也可以通过传记得知。去藏地语言不懂、生活不习惯,但他们都是拼了命来学习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有这样才有成就。像米拉日巴的求学,上师整整考验了他十二年。他年少时,因为家族之间的矛盾而造了恶业,为了报复仇人而学邪法,用咒语诛杀了三十多个人。后来去玛尔巴大师处求法,上师不收留他,他就苦苦地求,被留下后打了十几年苦工。别的人来求法都给传,唯独不让他参加传法法会。就这样磨练了十多年后,业障也消了些,玛尔巴大师认为他是个可教之人,才把真正的法流传给了他。然后他去雪山中修行,在山洞里整整修行了十八年,没有东西吃时就吃荨麻草,吃得全身发绿,但最后他即生成佛了。米拉日巴的例子非常典型,很多修行人也都是这样的,跟着大善知识求学的学生,学习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
     现在的一般人,想要学习知识,条件都比较好了,但却没有了一种刻苦求学的精神。我看在西园寺就读的学生,住宿等生活条件确实很好。过去在西藏藏传佛教里,僧人没有这样的集体生活,也没有这样的日常生活供应。很多拉萨的大善知识、格西都是靠自己讨饭来修持的。在艰苦的环境中修行,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同时也深知法的珍贵与来之不易。比如藏传佛教里有萨迦派的“十三金法”,是不出寺门的金法,这种法流保密得非常严格,是不给寺门外的人传的。为什么叫“十三金法”呢?就是十分珍贵,像黄金一样;是在向印度求学的过程中,花了很多的经费,用很多黄金换来的法,来之不易。宗喀巴大师学到以后,就开始在宗喀巴的法流里传。但是,传这个法是有传承规定的,不能多传。一个人只能传3-5个弟子,最多一生不能超过25个弟子。得到这类不共法非常难,有的人是倾家荡产、背井离乡,把整个家庭都舍掉去求学,然后才有成就的。看看整个藏传佛教的历史,所有的成就确确实实是血泪换来的。”(以上敬摘自至尊多识仁波切恩师《藏传佛教的学修次第》文字稿)
  以此因缘,愿自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始终理性热诚、如理如法学修如来显密教证二法,自利利他、同登大乐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0:46 , Processed in 0.03419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