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79|回复: 1

【转】敦煌本藏文《贤愚经》及译者考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尧
  
[摘要]
文章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贤愚经》的四种版本仔细比较,对梵文原本、《贤愚经》译者管•法成的族属、《贤愚经》译成后在藏区流传的原因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

[关键词]
敦煌藏文本,《贤愚经》,管•法成,译本

    一
    《贤愚经》(又译作《贤愚因缘经》)国内有汉、藏、蒙、满四种文字译本(四种文字刻本除满文刻本情况待查外,其它三种文本刊刻情况如下:
     A.汉文本:《大正藏》本缘部202:《贤愚经》十三卷,元魏慧觉等译。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律部088号,《贤愚经》十五卷,元魏慧觉译,太平真君六年(455年)据《古今译经图记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天监九──十七年(510—578)作昙学威得合译。金陵刻经处木刻本《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译。
    B.蒙文本:《天清番经局目录》蒙文贤愚经四卷。未注明译者及译经时代,依《蒙古文学史》云,系自藏文译蒙。
    C.藏文本:布顿(Bus-Ston,1290—1364)所著《佛教史大宝藏论》(1322年成书,又译作《善逝佛教史》,汉文本郭和卿译,北京出版社版。)列此经为小乘经典。
    题名:Mdo-Vdzang-blun。未标译者,但云:系从梵文及汉文译出。
    木刻有那唐、卓尼、北京、德格、拉萨诸本均收录此经,且注明自汉文译出,译者为管•法成(Mgo或Mgos-Chos-grud)。拉卜楞木刻本最为特别,声称据彭楚林版复刻,且有五十二品,(其它各版均为五十一品。其末品即为须菩提缘品)不注明译者。
    以上汉藏诸本分类亦有不同,为:吕澄将其归入律部、藏文本归入小乘类、大正藏归入本缘部。金克木先生另有新的分类法,把它列入“宗教文学”一类(见《比较文化论集》215-222.))。在敦煌石室遗书中汉、藏文本均有发现,经调查情况如下:
    汉文本
    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汉文写卷:
    来81、冬32、称95、潜87、师82、人11、文53。共七个写卷皆标明《贤愚经》残卷。
    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汉文写卷:
    斯三六九三号,贤愚经第四。
    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藏汉文交写卷:
    伯二一O五、贤愚经第十三。
    伯二三一六、贤愚经第十一。
    伯三三一二、贤愚经第一。
    日本诸收藏敦煌汉文写卷:
    大谷大学图书馆藏0737号、贤愚经第二(首尾缺)。
    中村不折家藏0821号、贤愚因缘经。
    以上各地所藏贤愚经共十三个卷号(王重民主编:《敦煌遗书总目录索引》有关各条。又,据藤枝晃(A.Fujieda)先生面告:日本所藏两号《贤愚经》均属伪经,不知何据,记在这里备查)。
    藏文本:
    S.T.217号贤愚经(勘同汉文系第二十三品)
    S.T.218号贤愚经(勘同汉文系第二十四品)(威利布散:《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斯坦因搜集敦煌藏文写卷目录》(Catalogue of the Tibetan From Tun-Huang In the India Office Library。 By Late Louis DELA VALLe Poussin 。1962,DXFORD)P.78。)
    P.T.943号贤愚经(勘同汉文系第三十八至四十九品)(拉鲁:《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所藏伯希和搜集敦煌藏文写卷目录》第一册第二十二页。.(M.Lalou :Inventaire Des Manuscripts-tibétains de Touon –hauang Conservés à la Biblithèque Nationalo Fonds Delliot tibétain ,1950,Bibliothèque Nationalo.))
    匈牙利东方学家丁&#8226;台也耶克(Terjek)曾就P.T.943号贤愚经残卷进行研究,写出一篇名重一时的论文,发表在《匈牙利东方学报》1969年22期和1970年23期(J.Terjèk: Fragments of the Tibetan 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From Tun-:Huang .” Acta orientalia”Academiao Scientiarum Hungaricae Tomus,1969,1970.)。他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主要成就在于:
    (1)弄清了P.T.943号残卷的实际内容,除了部分缺失以外,他包含了《贤愚经》第三十八到第四十九共十二个品次。
    (2)取藏文木刻的北京、那塘和德格三种版本与敦煌写本相比较,发现并总结出敦煌写本若干正字法上的特点,以及这些正字法上的特点所反映的语音价值。
    (3)归纳出在敦煌写本中对梵文语词音译人名、地名的转写规则。
    (4)探讨“再后加字”即强音da—(da-drang)对辅音韵尾的影响。
    (5)有关古代藏语型态学问题(均散见于台氏文中,请阅该文)。
    台氏文章及能接触S.T.217、218两个藏在伦敦的敦煌藏文写本《贤愚经》的内容,也未能把藏文本与汉文本进行对堪比较,似嫌不足。日本的高桥盛孝写过两篇关于《贤愚经》的文章:《藏汉文本贤愚经》(1963)和《藏汉对译贤愚经》(1969),可惜未能见到,无法介绍。
    在这里,为了弄清楚S.T.217、218和P.T.943这三个敦煌藏文贤愚经与木刻本汉、藏文内容上的异同,先把汉文金陵刻经处刻本与藏文拉卜楞刻本做一个比较,结果发现汉文发现六十九品,藏文只有五十一品(或五十二品),藏文本缺译十八品,而品次排列亦有参差。下面是两种文本的对照子目,敦煌写本也附注在各有关品次之后。
    藏文品次回目                汉文品次回目
    1.dpe-sna-tshogs-bstan-pavi-levu 譬喻品第一(梵天请法六事)
    2.sems-can chen-pos stag-mo-la 摩诃萨朵以身施虎缘品第二
    3.kun-tu-rgyus tshul-khrims 梵志受齐缘品第三
      bsrungs-pavi-levu
    4.lus-btsongs-ts mchod-pa-byas 波罗奈人身贸供养缘品第四
      -pavi-levu
    5.rgya-mtshovi lhas-dris-pavi-levu 海神难问船人缘品第五
    6.lhavi-bu gang-gavi-da-ra-zhes 恒伽达缘品
    7.rgya-po gsal-gyi-bu-mo 波斯匿王女金刚缘品第八
      rdo-vjevi-levu
    8.gser-dbyig-gi-levu 金财因缘品第九
    9.lhavi-me-tog-gi-levu 华天因缘品第十
    10.lhavi-rin-chen-gyi-levu 宝天因缘品第十一
    11.bzod-pavi-levu 羼提波多因缘品第十二
    12.rgyal-po byams-pavi stobs-kyis 慈力王血施缘品第十三
      sbyin-pavi-levu
    13.Ston-pa-drug btul-bavi-levu 降六师缘品第十四
    14.Gcan-gzan- kuntas lus-sbyin-pa 锯陀身施缘品第十五
      byas-pavi-levu
    15.Rab-tu byung-bavi yontan 出家功德尸利必提缘品第十八
      bsngags-pavi-levu
    16.dge-tshul-gyis 沙弥受戒自杀缘品第十九
      tshul-khrims bsrungs-pavi-levu
    17.khyim-bdag 长者无耳鼻舌缘品第二十
      dbang-po-med-pavi-levu
    18.dbul-mos rol-byin-pavi-levu 贫人夫妇叠施得现报缘品第二十一
    19.bran-goyog 迦旃延教老母卖贫缘品第二十二
      dbul-mos kavtyavya-na-la
      dbul-btsongs-pavi-levu
    20.gser-lhavi-levu 金天缘品第二十三
    21.rigs-gnyis-pavi-levu 重姓缘品第二十四
    22.rgyal-po 月光王头施缘品第二十六
      zla-vod-kyis mgo-byin-pavi
      levu
    23.blon-po ri-dwags-kyi bu-bdun 梨耆弥七子缘品第三十三
      gyi-levu
    24.ka-pin shen-povi-levu 大劫宝宁缘品第三十一
    25.dge-slong-ma aud-pa-lavi-levu 微妙比丘尼品第三十二
    26.rgyal-po-sho-do-la-gar-nivi-levu 设头罗健宁缘品第三十四
    27.rgyal-po a-sho-kavi-levu 阿输迦施土缘品第三十五
    28.gser-gyi bum-pavi-levu 七瓶金施缘品第三十六
    29.Tham-ze-mo bde-bavi-levu 差摩现报缘品第三十七
    30.Sbyin-pa chen-po rgya-mtshor 大施抒海缘品第三十九
      zhugs-pavi-levu
    31.rgyal-po me-long-gdong-gi-levu 摩诃令奴缘品第四十八
    32.legs-tshol nyes-tshol-gyi-levu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
    33.rgyal-bu dge-don-gyi-levu 善事太子入海缘品第五十
    34.khyim-bdag sdums-byed-kyi-levu 五百盲儿往返逐佛缘品第二十八
    35.rgyal-po mig-vbyed-kyi-levu 快目王眼施缘品第二十七
    36.mi-gdung-po sor-vphreng-can 无恼指缦缘品第五十一
      gyi-levu
    37.dbul-mo bsnyon-dgav-movi-levu 贫女难陀缘品第五十三
    38.Da-shi-tsir-gyi-levu 婆世踬缘品第六十六
    39.khyim-bdag dbyig-pa-can-gyi-levu 檀腻奇缘品第五十二
    40.bram-ze shi-tsir 师质子摩头罗瑟质缘品第五十四
      zhes-bya-bavi-levu
    41.khyim-bdag dan-byi-li 标弥离缘品第五十五
      zhes-bya bayi-levu
    42.glang-po skyong-gi-levu 缘品象护第五十六
    43.bram-ze lhan-pa phul-bavi-levu 象护梵志施佛衲衣得授记缘品第六十二
    44.Sangs-rgyas 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六十三
      thog-ma byams-pavisems
      bskyed-pavi-levu
    45.rgyal-po spyi-bo-skyes-kyi-levu 顶生王缘品第六十四
    46.bu-mo sumanavi bu-bcuvi-levu 苏曼女子缘品第六十五
    47.au-pa kubatavi levu 优婆鞠提缘品第六十七
    48.ngang-pa lnga-brgya lhar-skyes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六十
      pavi-levu
    49.Seng-ge yid-dam-brtan-zhes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
      bya-bavi-levu
    50.Srin-buvi rgyu-bstan-pavi-levu 汪水中虫缘品第六十八
    51.dge-sbyon kyun-te zhes-bya 沙弥均提缘品第六十九
      bavi-levu
    根据藏汉两种刻本对勘可知以下几点:
    (1)S.T.218.敦煌写卷是blon-po-ri-dwags-kyi-bu-bdun-gyi-levu,(汉文本:梨耆弥七子缘品第三十三),S.T.217是ka-pin-chen-povi-levu(汉文本:大劫宝宁缘品三十一),P.T.943则为藏文刻本第38—49共十二个品次,(相当于汉文本六十六、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七、六十和六十一。品名请查阅上列子目即可对照)
    (2)藏文本(包括敦煌写本在内)的目次顺序与汉文本不一致,前后放置,颇多捍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编者),看来藏译本是逐品译出后,自行排列,未按汉文本顺序。
    (3)藏文本缺译十八个品次,目录如下:
      须舍提缘品第七(此品见于彭楚林刻本,作尾跋文)
      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
      摩诃斯那优婆夷缘品第十七
      散檀宁缘品第二十五
      富那奇缘品第二十九
      尼提度缘品第三十
      盖事因缘品第三十八
      阿难总持缘品第四十
      优婆斯兄所杀缘品第四十一
      儿误杀父缘品第四十二
      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
      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第四十四
      勒那舍耶缘品第四十五
      迦毗梨缘品第四十六
      净居天请洗浴缘品第四十七
      波婆梨缘品第五十七
      二鹦鹉闻四谛缘品第五十八
      鸟闻比丘说法生天缘品第五十九
      究竟什么原因未能全译,已不可知,需要有更多的资料来求证。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拥有广大群众的宗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佛陀本人很喜欢接近群众,一贯地把自己的主张向周围所接触到的群众宣传。同时,在与群众接触中也得到支持和精神鼓舞,得到感情上的交流。在佛陀涅槃以后,这一传统又被他的弟子们大大地发扬。举凡诗歌的吟诵、故事的讲述,都被佛教徒吸取用为宣讲佛陀理想的形式。随着诗歌的韵律和故事情节逐步开展,暗暗地就把佛陀的道德原则引为规范,与人际关系的理论结合起来了,教诲了群众。可以说佛经中所宣讲的故事,或者用诗歌形式表现的故事无不蕴涵着佛陀的智慧和光辉。《本生经》、《譬喻经》和其它杂经一类的故事,大都体现了佛陀关心他人幸福、自我克制的崇高思想。当然,这些故事取材往往来自古代印度的神话,其中不乏婆罗门、天神、魔怪等名目,乃至战争、嫉恨、瘟疫、野兽等苦难。《贤愚经》中的故事就是这一类故事的结集。其通俗性和文学趣味正符合在著名的《毗尼母经》卷八中所记佛陀的主张:“我法中不贵浮华之言语,品质朴实不失其义,令人受解为要。”(《大正藏》第二十四卷律部三1463号,《芘尼母经》卷八:“存二比丘,一名鸟蹉跎,二名三摩陀,来到佛前曰:‘诸比丘有种种种姓,种种国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坏佛法义,原世尊听我用阐提之论,正佛教义。’佛言:‘我法不贵浮华之言语,品质朴实不失其义,令人受解为要’。”)在巴利文佛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佛陀说:“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说书的话。”(此条转引自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第十五页所记。)
    《贤愚经》译为藏文之后,在藏区广为传播,影响巨大,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对藏戏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根据敦煌本藏文《贤愚经》可知在公元十世纪这些故事已经流传,酝酿了好几百年,当十三世纪之间藏戏作为新的艺术型态在八思巴、雄顿多杰坚赞等人提倡,模仿元朝的杂剧形式之下,结合了梵剧的表演形式,走上了历史舞台,一直成为藏族雅俗共赏和僧伽共赏的艺术(关于藏戏的起源和发展请参阅拙文:“藏剧和藏剧故事”、“喇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二篇,均刊于拙译《藏剧故事集》附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再版,1980年,1984年英文版,新世界出版社初版。此处不再多作讨论)。我们检验一下,在藏剧的保留传统剧目中,直接取材于《贤愚经》共有三处:
      (1)《敬巴钦保》(Sbyin-pa chen-pa),实为《贤愚经》的“大施抒海缘品”(藏文第十品、汉文第三十九品)的故事改编。
      (2)《絮贝旺秋》(bzod-pavi dbang-phyug),实为《贤愚经》的“羼提波多因缘品”(藏文第十一品、汉文第十二品)故事的衍化。
      (3)《岱巴登巴》(dad-pa brtan-pa),实际上是《贤愚经》的“善事太子入海缘品”
      (藏文第五十品、汉文第三十三品)故事的再现,而另换了一个较为抽象的名字而已。(藏剧岱巴凳巴意为坚定的信仰)。
    关于这三出藏剧的故事,名称和人物形象均可查阅拙译《藏剧故事剧》,也可与《贤愚经》中上述三个品次的故事比较,这里不在重复,但需要看到《贤愚经》是如何哺育了藏族剧作家的,居然有三出剧出自同一部经中,令人叹服。
    此外,肇事始于公元1409年(创始为139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西藏佛教史上十分重要的“祈愿大法会”(藏语称为‘孟兰钦摩’Smon-lam chen-mo,先是在山南精其寺举引,1409年移至拉萨大昭寺)五百多年来,奉引不辍。这是格鲁派(dge-lugs-pa即黄教)祖师宗喀巴(1357—1419)的首创。其实,也是宗喀巴根据《贤愚经》第一品:梵天请法六事、佛陀调伏外道六师的故事而建立的。这一重要法会对于黄教的兴盛并走上政教合一政体的地位起了重要的凝聚、宣传作用。王森先生在他的《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说这一法会:1、宣传戒律,2、兴复旧寺,3、引进法令。对团结蒙藏僧众、宣传佛教教义起了很大作用(王森(1912—1991)先生的这一本专著在1965年以:《关于西藏佛教的十篇资料》形式铅印三百部,内容发布征求意见。而王森先生的书及至1987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请参阅《中国藏学》1991年1期拙文:“书卷纵横崇明德,山河带砺璨晚霞——评王森先生《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引文见该书附录:《宗喀巴年谱》:“(1399,已卯,建文元年),宗喀巴四十三岁,正月初自阿喀到粘其,在慈氏像前,依《贤愚因缘经》所传释迦牟尼现大神变故事,自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供养祈愿法会十五日。在法会期间,宗喀巴为参加法会的两万余僧众宣讲显密经论。后来在1409年正月拉萨大昭寺前去举行的大祈愿会,也是根据《贤愚因缘经》里这个故事举行了半个月。这两次法会规模大小悬殊,而会的内容性是一致的”)。这里也可看出《贤愚经》对于藏传佛教事业的影响。
    还有,从《贤愚经》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佛画、唐卡(Thang –kha)和壁画更令人惊叹(参考刘艺斯:《西藏佛教艺术》1952年文物出版社。《西藏唐卡》,西藏自治区文馆会编,文物出版,1985年。文金扬:《藏传佛书木刻选》,文物出版社出版,1957年)。
    最后,还应该提到佛教中的弥勒崇拜,对我国汉族和藏族都有很大影响,而宣传弥勒的故事、弥勒净土的思想以及弥勒自兜率天来应化人间净土的神话形成千百年来非常重要的佛教在民间的力量,而《贤愚经》的“波婆梨缘品”则是宣传弥勒历史的最早也是最得力的一个方面,很值得写一篇专文来研究。
     三
     关于《贤愚经》的翻译者的问题有两个反面:
    (1)汉文本是谁翻译的?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所记最为清楚,他说是昙学、威德等在于阗国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高僧大德宣讲经论,他们各书所闻,还至高昌,集为一部,由凉州沙门慧朗命以此为名(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九:“河西沙门释昙学、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於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会,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聚也。三藏学者。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学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竟习胡音,析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闻,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陈寅恪(1890—1969)的论文“童受喻曼论梵文残本跋”刊于《金明馆从稿二编》208—2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最先应用这一段记述来论证《贤愚经》的译考问题。又:陈氏论文“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附注一,又有论及。亦刊于同上书)。这是陈寅恪最先指出的。而众木刻诸本仍记为元魏慧觉等译。陈氏考证《贤愚经》并无梵本,实为支那僧徒游学中亚时听讲之笔记撰集而成。所以在译本上梵文译名也是据汉文意义推译而成。更进一步认为慧觉是昙学的形近而讹。
    (2)藏文本是从那一种文字译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藏文本亦步亦趋地紧跟汉文本,无疑的是据汉文本翻译的。而且,并没有梵文原本的存在,从何而据梵本呢?所谓据“梵汉两种文字翻译”(布顿目录持此说),大概是看到藏文本的封面书名上存梵文 字样而推测的。其实在藏文书名上作了梵文推译是传统的习惯,如:像《楞严经》系清代乾隆时期译为藏文的,藏译本前赫然冠以梵文经名,其实乃是译者以汉文推译为梵,不可为据(吕(1898—1989)在“楞严百伪”一文中说:“至于楞严一经,集伪说之大成,盖以文辞纤巧,释义模棱,与此土民性喜鹜虚浮者适合,故甚流引尤遍”。载《中国哲学》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陈寅恪:“童受喻曼论梵文残本跋”,云:“又如楞严经者,此土伪经,乾隆时译为藏文,而此藏文译本其经名亦存梵文音译,实不足为藏文别有一本译之梵文之证。”也是同一意思)。《贤愚经》译自汉文的事实在各种木刻本上都有说明。
《贤愚经》的藏文译者法成(Chos-grub)又称管&#8226;法成(Mgo或Mgos,Vgo.Chos-grub)为公元八、九世纪之间在敦煌和甘州一带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出自吐蕃世家,属于藏族。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以陈寅恪教授的评论最为鲜明,陈氏说:“(法成)其人为吐蕃沙门,生当唐文宗太和之世,译经于沙洲、甘州,其译著之书今所知者,中文则有敦煌石室发现之《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诸星母陀罗尼经》、《瑜伽论附分门记》、《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如来像法灭尽之记》、《叹如来无染著功德赞》等;藏文则有西藏文正藏中之《善恶因果经》(按:此即贤愚经,见于北京版藏文为贤愚经,旁题汉文作因果可证——笔者),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重译本及关于观世音菩萨神咒三种(柏林图书馆所藏西藏文正藏目第123页第五号,124页第一号及第五号)等。”“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今天下莫不知有玄奘,法成则名淹没者且千载,迄至今日,钩索故籍,仅乃得知。”(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稿》254—255页。陈氏文中还列举伯希和、羽田亨、石滨纯太郎诸氏对法成事迹考证文字,见诸《JA》卷,1941年第4期,《史林》,第八卷一号,《支那学》第三卷五号。)近年来,日本上山大峻氏、旅法华裔学者吴其昱氏及笔者本人都专文述及(上山大峻:“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的研究”,刊于《东方学报》第三八、三九册,1967、1968年。文中作者对法成的译著事业做了极为详尽的搜寻和考证。堪称最详细、最平实的长文。但是作者提出法成是汉人的新论,并说吴姓、继承昙旷的传统把唯识宗的教理道入敦煌、发扬光大的大师。他的论文受到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P.Demieville)教授的赞扬,称为“才华横溢的论文”,见戴氏的论文“敦煌学近作”(汉译本,刊于《敦煌译丛》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吴其昱:“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事迹考”,载于《讲座&#8226;敦煌》第七卷,《敦煌的中国佛教》,东京出版,1984年。文中对上山氏的法成族别的论点提出驳正。王尧:“藏族翻译家管&#8226;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载《文物》1980年10月,文中列举法成的家世、种姓、出身,指出其为藏族)。
到目前为止,讨论的焦点为“法成是汉人还是藏人”?具体地涉及“法成是吴和尚,就是洪辩对不对”?
    按上山大峻的观点,法成是汉僧,俗家姓吴,即是有名的吴和尚也可称为吴法成。藏文的Mgo(或Mgos,Vgo)就是汉音吴字的对音,而敦煌赫赫有名的吴僧统即是此公。
    马世长提出了吴和尚或吴僧统即是洪辩(马世长:“关于敦煌藏经洞的几个问题”《文物》1978年12期。)(他不涉及法成)。
    苏莹辉、石璋如则拿不定主意,认为法成可能是吴绪芝的第三子,为另一个吴和尚,不是吴僧统(苏莹辉:“论莫高窟七佛药师之堂非洪辩所开凿”《敦煌学》第四辑,1979年。石璋如:“关于藏经洞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第二辑,特刊,台湾,1962年5月。石璋如:“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的石窟考”《史语集刊》1962年三十四本上册,台湾)。
    这样一来,问题发展的非常有趣。以上几位作者的论点则简化成这样:管&#8226;法成是汉人,是吴和尚;而吴和尚就是吴僧统;吴僧统就是洪辩,A=B,B=C,那么A=C。我们必须承认管&#8226;法成必然是洪辩了。可是至今,我们还未发现法成就是洪辩的任何直接证明材料。
    认为法成是藏族僧人的,首推伯希和,还有陈寅恪、姜亮夫、王重民、吴其昱及笔者本人。陈寅恪氏称赞说:“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犹慈恩之于震旦”,亦非溢美之誉(伯希和的文章刊于《亚西亚学报》,第二卷, 143页。陈寅恪的文章请参看注12、13、14。姜亮夫:《莫高窟年表》八三三年(唐太宗太和七年,癸丑)条下:“吐蕃大德法成,甚出经论于沙洲,亦一代高僧。”王重民:“记敦煌写本的佛经”载《敦煌遗书论文集》,下篇301页。吴其昱及笔者文参看注这页注2)。
    最后,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敦煌本藏文《贤愚经》共有三个卷号,即S.T.217、S.T.218和S.T.943.共十四个品次。是译自汉文。译者为管&#8226;法成,系九世纪活跃在敦煌和甘州一带的藏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关于他的事迹已经有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十分有益的探讨,日益明朗。

来源:藏人文化网

[ 本帖最后由 故乡 于 2008-12-15 12:5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3:45 , Processed in 0.0318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