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西达吉 发表于 2016-7-23 11:48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翻译?下面有不同水平的翻译,真是学习了!大家看 ...
古代佛教聖典的翻譯,與現在的個人翻譯是不同的
1.古代的譯經,是集體事業;口譯、筆受,各有其人
2.以印順法的大智度論的作者與翻譯的論文為例,來看古代譯經嚴謹與慎重的態度
弘始五年,歲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於(長安)京城之北, 逍遙園中出此經。(羅什)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交辯文旨;秦王躬覽舊經,驗其得失。......與諸宿舊義業沙門釋慧恭......道悰等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後書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盡;校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訖。
羅什留住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十九年,才來到長安。對「秦語」--中國語文,他是能說能寫的。但佛典的譯出,是給中國人讀的;不但要文義通順明確,還要有漢文的文學意味,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愛好,使佛法廣大流通。
佛典之所以要譯為漢文,那是為了中國人閱讀之便。佛法早期傳入中國,譯文並不大理想,解說也多少得採用中國文化中的傳統辭彙。這就是「格義」的佛法。
到了晉代,才有精通義學的西域(天竺也在內)沙門來華,使佛法更為純正。為了便於中國人理解,在梵語辭彙下,有時會加上「晉言」、「秦言」的譯語;如與中國風俗不同者,則附上「天竺」、「外國」等注釋;若有深奧難解的術語,也往往附有小字的註釋。
僧叡,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與『智論』的主要筆受者。他有文學素養,重視譯文的流暢典雅,如翻譯『法華經』時,曾建議改「天見人,人見天」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所以古代譯經的經文可說是信雅達具備,現代的譯經,憑一己之智力,說古代經(論)文不對,文義有問題,如羅什法師金剛經的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要改成下面文字才對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有部災難片,英文名為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台灣翻譯為明日過後
內地翻譯為後天
|
|